標籤:

中醫奇證新編(32)

中醫奇證新編(32)時間:2010-07-23 16:46點擊: 2376 次

柴胡、黃莓、党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香附、川芎、梔子、茵陳、茯苓、鬱金、膽南星、神麯。服藥三劑,體溫降至38℃,服至第八劑體溫正常。為進一步觀察,於1977年5月17日入院。入院時查體除,血壓70/50毫米汞柱,脈搏56次/分,右小腿肌肉較萎縮,右腓腸肌肌腹有縱行12X3厘米的條形硬塊而外,無其他異常發現。血、尿常規正常。繼用原方加減觀察十日,無寒熱,體溫正常,余症仍存,乃改用瓜蔞薤白桂枝湯、越鞠丸,溫膽湯合方加減以開胸通陽,散郁祛痰,諸症好轉,於同年7月1日出院。出院時血壓90/60毫米汞柱,脈搏80次/分,已無痰,心前區仍覺冷,四末欠溫,舌苔正常,脈沉細不冷,右小腿硬塊無變化。出院後來繼續治療。1978年8月23日隨訪,無寒熱發作,但自5月初開始有胸間痰多,心前區仍冷,面色晦暗,舌質暗紅,苔白膩微黃,脈沉弦而冷,給予瓜蔞薤白桂枝湯,越鞠丸合方加減數劑,痰止,症減。1980年2月14日隨訪,患者神色健康,陳述1979年5~8月無任何不適,心前區已不覺冷涼,兩年來右小腿後側未發生疼痛,今冬出差外地,氣溫達零下10℃亦無痛感,但右腓腸肌硬塊仍無變化。(貴陽中醫學院陸鴻濱供稿)[編者按]年度性周期發熱為古籍所未載。主治者從起病之遠因分析,認為本案邪氣鬱於少陽三焦不得發越,每因氣交變化而作,採取樞轉少陽,發越郁滯而愈,卓有見識。編者也曾診治一類似病例,呈季度性周期發熱,延續十餘年,多方施治,競未悟及邪郁少陽三焦之理,終以無效出院。讀罷此案有兩點體會:(1)致病原因如郁滯於里,未能發越,可以始終起致病作用,因此臨證不能忽略遠因的追尋;(2)人處氣交之中,受氣交周期性變化的影響,在診治過程中應予十分注意。152.定時無名高熱案惠XX,女,26歲,工人。1980年3月8日初診。近一月半來,每日下午三時許發高熱39℃,三小時後可自行消退,曾住院治療效不著,亦未查明原因,體重銳減二十餘斤。每次發病,先覺背疼,繼之發冷發燒,手足心熱甚,噁心胸痛,四肢末端發涼。素納差,日進食三兩許。舌淡略暗,脈沉細略數。證屬少陽樞機不利,瘀血內阻不行,兼太陽之表陽氣虛。少陰之里陰液虧。治宜和解少陽,活血化瘀,並溫補太陽之表,清滋少陰之里,以小柴胡湯化裁。銀柴胡10克、黃芩10克、沙參15克、姜半夏10克、丹參15克、山楂15克、桂枝10克、黃芪15克、狗脊12克、白薇12克、胡黃連10克、瓜蔞15克。4月16日隨訪,上方服六劑,熱退告愈,再未服藥。(張學文,《陝西中醫》1982年第2期)[編者按]本證病機十分複雜,既有瘀血內阻,樞機不利,又有氣液兩虧,寒熱錯雜。作者巧變小柴胡,面面兼顧,以求和解,服藥六劑,熱退病癒。因屬虛熱,陰液有虧,故以銀柴胡易柴胡,党參易為沙參,白薇、胡連勝其虛熱,背為陽,發熱先有背疼,即陽氣虛而不通,故用芪,桂、狗脊溫補而通,瘀血內阻,熱郁不宣,丹參、山楂、瓜蔞當其用。其思路之廣,治法之活,值得學習。153.長期早晚寒戰案患者劉XX,女,24歲。1978年10月10日因每日早晚陣發性寒戰三月來我院教學實習點門診。患者無明顯誘因,近三月來每日早晚氣溫較低時即感惡寒,全身如「雞皮」,並發寒戰一小時許,直至全身暖和始止。病後四肢冷涼,夜卧須用熱水袋。面色白,舌質淡嫩,脈象虛細。按傷寒六經氣化學說,太陽主開,太陰亦主開,營衛源於太陰,佈於太陽。患者營衛虛弱,以致太陽失其主開,故遇冷則寒慄而戰;太陰營衛不足亦失其主開,故四肢冷。治以大小建中湯化裁,補中虛以生營衛。方用党參、乾薑、甘草、桂枝,白芍,大棗、生薑、飴糖。服藥兩劑諸症消失,面色轉紅。二周後隨訪無複發,(貴陽中醫學院陸鴻濱供稿)[編者按]本案早晚氣溫轉低時發寒戰一時許,延續三月未解,與太陽病營衛不和之惡寒發熱,與少陰陽虛之振振欲擗地,與傷寒欲解將汗時之發戰,以及正氣內虛而成栗等均不同,因後述諸者之病狀不受外界氣候之影響,也斷無延續三月之久而不生變端的情由。本案寒戰與但寒不熱之「牝瘧」也有異,因「牝瘧」定時而作,與氣候轉涼與否無關。主治者從六經氣化考慮,探明開合之理,認為是營衛俱不足所致,採取補中虛而生營衛,使其開合有序而生效,實獨具隻眼,有工有巧。154.夜半寒慄案秦XX,女:28歲。1979年5月3日初診。患者月經量多,半月一潮,已持續十月有餘。近半月來,出現每晚定時性發冷抖顫,諸醫弗效,轉我所醫治。細審病情,惡寒肢厥,每作於夜間十二時,由輕漸重,晨四時後,開始大汗,如水流漓,甚至被褥全濡,難以入寐,直至黎明,汗止慄定,夜夜如此,時不小違,伴見氣,短心悸,食後腹脹,帶下量多,少腹冷痛,經色紫暗而質清稀,挾有凝塊。察其形體消瘦,面色暗晦,舌淡紫苔薄白,脈沉弦細,血壓70/50毫米汞柱。此乃出血日久,血脫氣傷,亟當益氣助陽,佐以斂汗固表。黃芪30克、白朮12克、陳皮10克、党參12克、柴胡3克、升麻3克、甘草3克、當歸12克、附子10克、浮小麥30克。一劑水煎,分二次一日服。二診(5月4日):葯後血量減少,余症如前,更添咳嗽夜劇,痰多黃稠,咯吐不爽。虛象畢具,補之不應,棘手殊甚。思及《傷寒論》論述厥陰病時,有「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之論,而患者反在丑時病劇,似應從「無邪本傷者,從丑至卯劇」以反面理解。因投順接陰陽之烏梅丸加減。烏梅12克、細辛3克、乾薑6克、黃連6克、當歸12克、附子12克、桂枝12克、党參6克、黃柏10克、沙參20克、枇杷葉12克。水煎,二劑,服法如前。三診(5月12日):首劑葯盡當夜,惡寒顫慄即大減,汗出亦少。二劑後即徹底消失,出血及其他癥狀,均已顯著好轉。繼予八珍湯類,調理而愈。追訪豐年未見複發。[原按]人體陰陽氣血,隨經絡運轉不息。榮衛之氣,莫不循手足三陰三陽而運行。十二經之交接,始手太陰而終足厥陰,晝夜運行,各隨值時,如環無端。若欲作再度運轉,必借陰陽氣相接順,方能由肝經順交了肺經。厥陰氣旺丑時,太陰時值在寅,子丑之時,肝膽陽氣初生之際。本例患者,失血肝虛,厥陰失養,血脫氣耗,肺氣亦傷。肺虛則氣失聽主,肝傷而體弱用強,以致當其經氣交接之時,反而陰陽不能順接。《傷寒論》說;「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陰經氣不充,雖值丑旺之時,無力使經氣順交太陰。血傷及氣,陰傷及陽,陽虛則寒,故厥冷而戰慄,四小時後,時當屬寅,經氣雖至太陰,但終因氣虛衛表不固,故大汗如洗,及至黎明,不僅經氣「復會寸口」,抑且「陽氣者,一日而主外」,正當白晝陽旺,故陽氣振奮而使寒止汗收,戰慄平復。治療時,初據證情選用補中益氣湯,雖辨之無誤,但緣經氣不能順接,故補之未能如意。進而選用烏梅丸方,寒熱平調,承順陰陽,再佐沙參潤肺助開,枇杷肅肺助降,從而使陰陽順和,經氣交通,升降復常而厥陰病癒。(孟琳昇、趙滿華供稿)[編者按]本案主治者深明經脈營衛運行與時相應之理,且知《傷寒論》,故折證遣方能達幽微,而取奇效,給人以無窮啟迪。155.定時頭痛案張XX,男,22歲,社員,1975年12月20日來診。自述右邊眉棱骨疼,以內眥側鼻根凹陷處為甚,隨脈搏跳動作疼,定時起止。每黎明時發作,逐漸加劇,早飯後則痛劇難忍,至午時疼止,午後至夜間則如平人,次日黎明又發,癥狀同前,天天如此,竟成規律。現已發作十餘天,曾用鎮靜止痛藥及針灸等多方治療均不見效。診其面赤體壯,身無寒熱,兩腿略感無力。右脈洪大,搏指有力,左則短弱,尺部兼見虛澀。脈症合參,系胃熱素盛,腎水不足,肝血虧虛,以致陰不濟陽,水不制火,胃熱上攻而作疼也。治宜養肝滋腎,清泄胃火,用玉女煎加減。熟地24克、石膏50克、葛根12克、白芷9克、當歸9克、川芎9克、知母9克、甘草6克,水煎服一劑。二診(12月31日):葯後痛勢大減,兩手脈漸平,效不更方,繼服兩劑痊癒。(高岱雲主治,高樂眾整理:《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0年第3期)[編者按]「時間生物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祖國醫學早在《內經》中就有這方面的豐富記載和論述,其病態特徵,臨床亦不時有見。治療此證,必須明嘹經絡循行部位,及經絡氣化的盛衰時間,或予針灸按摩,或予內服藥物,每能取效。本案提供的經驗值得參考。156.寅時腦門冰涼案王XX,男,37歲。昨晚夢見頭頂部落一小蟲,突感腦門冰涼而驚醒,時值夜間三點。醒後腦門仍感冰涼,眉心至鼻準處亦有涼感,上下呈一條線狀。伴鼻竅乾燥,有時噁心,咯痰不易。數日前曾患泄瀉,日五六次,今仍未止,兼腹痛,脈緊,舌紅苔白微膩。病發於寅時之前,恰在子丑陰陽交替之際。督主諸陽,任主諸陰。若陰陽不調,氣不相順接,到寅時陽當旺之時,氣不能通達,故可表現在諸陽相匯的百會穴處發涼。認為證屬陰陽不能互為交替。擬烏梅丸化裁。

推薦閱讀:

男性補腎養腎的中醫食譜
中醫偏方治過敏性鼻炎
針對每個人的養生方案(老中醫王琦解讀國人九種體質)
民間中醫採用中藥瀉下的中醫信息技術治療癌症(袁維萍著)
【中醫推拿】推拿手法!幫助寶寶順暢通便!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