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之硯的種類與鑒別

  古人對文房用具除了實用需要以外,由於喜愛珍視,往往對之進行藝術處理和加工,成為寫字、繪畫之餘欣賞把玩的文玩器物。而硯既是常用的必需品,又是用不易毀壞的石、瓦製成,所以人們往往在硯上雕刻圖案紋飾,或鐫刻詩文在硯蓋、硯底或硯早上。對硯進行工藝化的處理很早就開始了,如洛陽博物館藏有一方西漢石硯,硯石上就刻有鳥獸紋飾,安徽省博物館藏的另一方東漢石硯,更刻有精巧複雜的鏤空螭紋。所以,硯作為一種重要的文房古玩,理應受到古玩鑒藏愛好者們的重視。   硯起源於什麼時候,沒有明確而固定的說法。但我們知道硯的用途是磨墨,所以我們可以推測硯和墨是同時產生的,早期的硯主要是陶硯或瓦硯,當然也有石硯。唐以前還沒有發現適宜制硯的優質石料,所以多用普通的鵝卵石玎磨製成,未能推而廣之。從漢到唐,主要使用的是陶硯,這是用陶土燒制而成的,製作也比較精細,質地堅硬而且發墨性能極佳,用物輕叩,聲音清純,沒有砂眼石粒雜人。唐宋時期,硯的質料和種類多了起來,除了特製的陶瓦硯外,當時人們還時興用秦漢舊磚瓦制硯。這種秦漢磚瓦多是宮殿毀壞後的遺留物,選取的土質極為細膩,而且燒制的水平也極高,不容易碎裂。相傳,三國時曹操造銅雀台,燒制台磚台瓦的土料都經過細心的處理,並拌上胡桃泊,加上丹、鉛、錫等,燒成後堅緊密實用以制硯細膩光潔!不滲水、發墨好。《文房四譜》記載:「銅雀瓦硯體質細潤而堅如石,不費筆而發墨,此古所重也,而今絕無。」可見,這種磚瓦在古代就被人視為制硯的名貴現材。相傳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為王文叔寫墓志銘文,其子以一塊銅雀台瓦作為酬謝,確是非常貴重的禮物了,黃庭堅十分寶愛,還特地為製成的瓦硯寫了銘文。   到唐宋時期,各地相繼發現了適合製作硯台的優質石料,特別是端州(今廣東肇慶市)東南端溪一帶斧柯山的石料,以及歙州(今安徽歙縣)所轄龍尾山一帶的石料,更是硯石中的上品。這些石料細潤光潔,易於發墨,而且還有美麗的圖紋,所以,石硯的製作和使用日漸增多,終於成為硯台中的主要品類。宋代已將端硯、歙硯、洮河硯和紅絲硯並稱為「四大名硯」,這些地方的硯石坑隨後被歷代作為優良硯石料的產源重加保護,比如元代,在端石坑和歙石坑等處都專門設有一名把總和若干守兵,不許一般人採取硯石。明代時,對這些名硯坑時開時禁,即使在禁採的時候也有很多人冒險盜取硯石,往往使得著名硯坑的優良石料被隨便遭踏。明朝末年,兩廣總督熊文傑,任意支使部下盜取石料,日夜不斷,致使許多石坑遭到毀廢。   清代初年,清政府對硯坑沒有重加保護,所以許多硯坑都被人們胡亂挖取。到乾隆年間,由於宮廷的重視,重又有組織地加以開採,以前不容易挖取的石料都設法挖取出來,而且很多是優質的名品,因而清代乾隆年間的硯台,是最為精良的,花紋質地都為上乘。清末張之洞任兩廣總督,他又組織進行開採,由於引進了一些新的開採技術,所獲的硯石料數量很多,很多都是大件,這些石料製成的硯稱為「張坑琬」,很多是上好的珍品。   名硯的種類   我國古人制硯,選取的硯材是多種多樣的。一般常見的是石質和陶土兩類。石硯起源較早,但唐以前未能普遍使用,而陶土燒制而成腳陶硯在漢代至唐代較為普遍。《毛穎傳》中說毛穎「與弘農陶泓友善」,「陶泓」就是陶硯,我們前面說的用古代宮殿磚瓦改制的硯也是一種名貴的陶硯。南北朝時期,古人還把制瓷技術用於制硯。瓷硯在宋代較為普遍,種類和花色也豐富多樣,如龍泉瓷硯、青瓷硯、綠瓷硯、建窯黑瓷硯等等。這種硯在考古中多有實物出土,硯面研墨的表面不施釉,便於發墨,實際上是介於陶和瓷之間的一種硯。漢代還出現過漆硯,但這種硯還未見實物,只在書上有記載,如晉朝時,皇帝賜漆硯給太子。另外,古籍還記載有玉硯,但多為富中之物,如《西京雜記》中說:「天子以玉為硯,以酒為書滴,取其不冰。」西晉還有一種取河蚌為硯材的「蚌硯」。傅玄《硯賦》中說:「木貴其能軟」,說明還有木料製成的「木硯」,但到底怎樣用木材制硯,現在沒有實物可以參考。至於金屬制硯,古籍上記載較多『東魏孝靜帝有「芝生銅硯」。三圈時曹操有「純銀參帶圓硯」。而宋人李之彥《硯譜》中又有:「青州熟鐵硯甚發墨,有柄可執」的「鐵硯」。   總之,硯的種類非常之多。當然,最為普遍和實用的硯還是陶硯和石硯,尤以石硯名品更多。下面我們主要根據產地分別對陶、石硯中的名品進行介紹,以便為古玩愛好者在收藏、鑒別名硯時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識。   泥硯是陶硯中的名貴品種。唐代開始生產,當時的主要產地是虢州(今河南靈寶),後來轉到山西絳縣。製法頗費功夫,首先是用絹布袋放在河底,經過一年左右,河泥已裝滿袋中,然後把河泥曬得微干,加人黃丹等料,再放在泥模中把泥壓緊成坯,用竹刀刻成硯的大體形狀,然後再用金屬刻刀進行精雕細琢,在日光下曝晒乾燥,加麥糠等人窯中燒成陶質,取出後加墨蠟、米醋上籠蒸一下,這樣就最終製成。其質地豎硬細密、發墨而不傷筆頭,前人多有讚譽,明代高濂說,澄泥硯「品硯以為第一,因其質細如石,其堅如玉故耳」。其性能有:「一匙之水,經甸不涸,一窪之墨,盛暑不幹」。澄泥硯的質量可以從顏色上加以鑒別,鱔魚黃為最佳,綠頭青次之,玫瑰紅又次之。黃顏色上如有斑點的叫「砂斑點」,斑點大的叫「豆瓣砂」,小的稱「綠豆砂」,如有大、小兩種斑點的更好。後人常有偽制澄泥硯的,但原料、火候、顏色均達不到精良名品的要求,稍加比較,真偽即可區分。   澄泥硯的雕刻造型也很多,有山水、人物、花卉、飛禽走獸、書法、印章等;也能根據詩意進行創意造形,如舉杯邀月、獨釣寒江、紅杏出牆、孤帆遠影、明月松石等都是頗佳的題材。澄泥硯一度絕跡。l980午山西省新絳縣(共地舊屬絳州府治)與省博物館:合作,為恢復傳統工藝進行澄泥硯的研製,一年後即試製成功,基本達到了傳統工藝的要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鑒定認為:其色澤典雅,質地濕潤,初研即清水盡黑,再研則更泛油光,給予較高的評價。   端硯 產於廣東省肇慶市,其原料石材取自市郊與高要縣金渡區的斧柯山(又名爛柯山)端溪水一帶。肇慶古稱端州,此處石料製成的硯因而叫端硯。相傳,這裡的硯石首先於唐代武德年間發現,那時就被稱為「群硯之首」,端硯與歙硯、洮硯、澄泥硯齊名,歷史上並稱為我國四大名硯。端硯石質優良、細膩嫩爽、滋潤,具有發墨不傷筆頭;呵氣可研墨的特色。端石中的佳品因長年浸入水中,溫油如玉。《端溪硯史》稱之:「體重而輕,原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   端硯石料的開採分為不同的坑洞,其中數(古稱水岩、大西洞)所產的石質最佳。唐時已經採石,晚唐時列為貢品.故又稱「皇岩」。因這處石坑浸泡在水中,所以又稱:「水岩」。《紙筆墨硯箋》中說:「水岩天生子石,溫潤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無聲,貯水不耗,發墨而不壞筆者,為希世之珍。」又有「呵氣可以研墨」之說。另外的著名硯坑還有宋坑、梅花坑,其石制硯、研成之墨以書寫流暢、奔放、筆力勁健的大字為宜。宋坑古人又稱之為「將軍坑」,北宋開始採石。此坑硯石,紫紅如豬肝色、質地緻密、潤滑、堅實。所產硯石有金星點等名品。梅花坑也稱「九龍坑」,宋代開始採石。所取硯石里灰白微黃色,有梅花點,因此得名,此坑硯石以石眼多著名。此坑開始於清代乾隆年間,石質堅實、幼嫩、細膩。有青花、蕉葉白、等名品,尤以八哥眼、鸚哥眼、風眼等石眼著名。坑仔岩;自宋代開始開採,其石質紋理細膩,質地堅實。以石眼多而著稱,此坑硯石制硯,其研成之墨繪作精緻嚴謹的工筆畫與書寫工整小楷最合適。   鑒別端硯石質高低,歷來講究所謂石品:如天青,《端溪硯史》說:「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者上」,這是指晶瑩潔凈的石質。青花,此名硯石沉子水中時,表面有如萍藻浮動其中,《端溪硯史》說:「青花欲細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暈不欲潔,欲渾不欲破。」其優劣等次按紋理區分,微塵為上品,鵝舐次之,蟻腳再次之,青花較名貴,產地只有水岩、麻子坑、坑仔岩三處。魚腦凍,其石質細膩、幼嫩、堅實、滋潤,相當名貴。蕉葉白,《端溪硯史》記載:「蕉葉白者,石之嫩處,膏之所成,故其色白。」此品石質一般都有紫紅鮮麗的火擦和微微搖動的青花,里含露欲滴狀者為上品,素而沽者次之,黃而蕉、藍、灰者再次之。這是端石中相當珍貴的品種。翡翠,石材中的翠綠色斑紋,但又不成圈眼的,這種斑紋,古人稱之為「青脈」,《端溪硯譜》中說:「青脈者必有眼」,「端人謂青脈為眼筋」,所以青脈通常伴有石眼,是端石中較名貴的品種。冰紋,端石中有遊絲、蛛網狀的白暈紋,有痕而無跡,多產於水岩中的太西洞,為端石中的珍品。另外還有冰紋凍,其紋如瀑布飛瀉,四周則水霧瀰漫,外周有火揍,更為難得。火揍,端石上有如被火灼烙的凝紋,其中色紫雨帶紅,中深而外淡者,稱之為艦脂暈火擦,為火搽中的上品;成條紋線的叫馬尾火捺;紫色較深、成橢囟形者為豬肝凍;紫中帶黑稱鐵捺,因其質地較硬,故為較下一等。石眼;這是端石土生長的象鳥獸眼睛一樣的圓形斑點。石眼大小不下"顏色各異,有翠綠、綠黃、米黃等多種。其中有幢子明確有神,外面暈化成數層圈絞,大如指頂者為人哥眼,為石眼中的上品;稍小者為鸚哥眼;再小則為綠豆眼。眼大雨瞳子為一線者,稱為貓眼;眼的四周或下側有似水漬暈化者,稱為淚眼;而眼之外圍不明顯,層次不清,中心無瞳子的,稱為死眼,為石眼中的下品。有「活勝淚,淚勝死、死勝無」的說法。石眼生於硯池外的稱為高眼,生於硯池內的為低眼,高眼比低眼為佳。   歙硯 硯石產於江西婺源(古時由安徽歙州治)龍尾山一帶的溪中,故稱為:「龍尾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古時歙州還產有刷絲石、祁門納羅紋石等,但石質當以龍尾石為最優,因而歙硯主要是因為龍尾硯而名之於世的。宋人洪景伯《歙硯譜》記載,龍尾硯石發現於唐開元年間,其中還有一個故事。當時有一個姓葉的獵人,有一天他打獵來到了一個叫長城裡的地方,看到這裡的石頭瑩潔美觀,他就取了一塊回去,把它大概加工成硯形。磨墨後發現這塊石硯比當時人們普遍看好的端硯還好,就珍藏起來。後來,他的後代把這快石硯獻給了縣令,縣令用了以後覺得非常好,隨後命匠人精雕細豸成硯台,從此這裡有優質硯石的消息傳開了,人們紛紛開採。歙州官員把龍尾硯作為珍品獻給中主李礙,他非常重視。蘇東坡極愛龍尾硯,並為它寫過很多的暫美詩文,黃庭堅更是在《硯山行》詩中說:「日烙燦燦飛金星,磬雲色奇端州紫」,認為龍尾硯中的名品金星石,甚至比瑞州的紫硯還好。到明清時,歙硼的生產幾乎完全停止,一些硯匠只是在山崖溪邊拾得一些前代遺下的殘石,刻成硯後充作歙硯出售,但與真正的龍尾硯相差太遠,乾隆以後200年中,一直沒有正式開採。所以,現在古玩市場上真正的龍尾石歙硯是極難看到的。所以,真正古代的龍尾硯異極為稀少珍貴的。


推薦閱讀:

綠寶石的鑒別方法圖解
1鑒別茶葉
怎樣鑒別毒蛇與無毒蛇的區別
鑒別是否是全手工壺的經典方法!

TAG:文房四寶 | 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