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將「中風」扼殺在萌芽之中1

將「中風」扼殺在萌芽之中1根據衛生部公布的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18.8%,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2.6%,成人血脂異常患病率為18.6%等調查數據,專家預言在未來20年內,我國將面臨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粘和中風的較大規模流行。「中風」是亞洲第二號「殺手」,每年有超過200萬人死於中風。我國每年發生新發高血壓病人每年300多萬人;完全性腦中風120萬-150萬人,死亡者80萬-100萬人,存活者中約75%致殘,5年內複發率高達41%。存活者中需要醫療照顧的約200多萬人。這一連串的驚人數字警示人們,一定要將中風扼殺在萌芽之中。中國內地平均每二十一秒就有一人死於腦卒中(中風),每十二秒有一個新發病例;目前現存病人約達七百四十九萬,每年直接醫療支出超過九十七億元人民幣。北京市腦血管病搶救治療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教授今天公布這一數據時強調,中風發病率居高不下,已成為中國人第二大致死病因和第一大致殘病因;現有病人中有三分之二需要看護照顧;平均每次住院治療費用已超過二萬元人民幣,這個具有高患病率、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的「四高」疾病,往往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都帶來沉重的負擔,而且患者得病後治療很不容易,有的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效果仍難以令人滿意。腦中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如今,不少專家、學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預防上,認為預防是最好的措施,而要想切實有效地預防中風的發生,就需要大力宣傳,加強全民防病意識。一項社會調查表明,所調查的病人中40%有腦中風危險的患者,對腦中風的現象、癥狀和危險因素所知甚少,其中老年人對腦中風的意識還弱於青年人。因此,加強對全民普及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及先兆癥狀的教育,才會真正獲得有效的防治效果。【一】、什麼是腦中風?提起「中風」,人們可謂是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一般人都知道它是嚴重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老年人中都名列前茅;說陌生,是人對它缺乏全面的了解,不識其「廬山真面目」。其中最普遍的誤解是把「中風」當成一種病。其實,「中風」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俗稱。腦中風是一組以腦部缺血及出血性損傷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又稱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具有極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腦中風泛指因腦血管發生病變引腦神經組織破壞,主要有下列三類:它分為出血性、梗塞性和缺血性三個類型,共六種病。一、出血性中風: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兩種疾病;1、是腦出血,是腦內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是中風六症中最兇險者,死亡率和致殘率相當高。它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高血壓病患者,起病急、來勢猛,先劇烈頭痛、頻頻嘔吐,很快出現言語不清、昏睡、昏迷、半身不遂。重者鼾聲如雷,呼吸深大,兩便失禁。治療此病過去完全依靠內科療法,近年來採用外科手術治療,尤其是用立體定位(CT)進行手術清除血腫的方法挽救了許多腦出血病人的生命。2、是蛛網膜下腔出血,是顱內血管破裂後血液流入到蛛網膜下腔所致。常見的病因是顱內動脈瘤、顱內血管畸形、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引起的腦動脈血管破裂,以青壯年多見。其起病急,有劇烈頭痛、噁心、嘔吐等癥狀,預後較好。若反覆發生也可進行手術治療。二、梗塞性中風:包括腦血栓、腦栓塞和腔隙性腦梗塞等三種。以腦梗塞最為常見。1、是腦血栓,全名是腦血栓形成。它是中風六症中發病率最高者,佔全部中風病例的半數以上,本病多發生在55~65歲的中老年人身上,男性多於女性。多在安靜狀態下起病,進展較慢,逐漸出現半側肢體失靈,但神志清楚,預後比腦出血為好,一部分病人也會留有偏癱等後遺症。2、是腦栓塞,它與腦血栓差異很大。它的原發病不在腦內,而是身體其他部分(多為心臟與四肢血管)形成的栓子隨血入腦,堵塞了腦血管。其起病急,有頭痛、嘔吐、意識不清、偏癱等,發病年齡以20~40歲的中青年為多。3、是腔隙性腦梗塞,它是中風的新成員,在CT問世之前很難確診,其主要特點是病變多而小。其病理基礎是在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基礎上,腦深部的微小動脈發生閉塞,引起腦組織發生缺血性病變。癥狀輕微為其又一特點,一般人僅有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力下降等表現,預後較好。三、缺血性中風:即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小中風),系因暫時腦部缺血引起中風癥狀,但一般在二十四小時內可完全恢復。它的病理基礎也是在腦血管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發生的,只不過病變程度輕一些,腦組織缺血時間短暫而已。它多發生在有動脈硬化或高血壓病史的老年人身上,主要表現是手中物品突然落地、單癱、偏癱、單眼視力障礙、眩暈、耳鳴及吞咽困難等,但均很快消失,持續數分鐘至1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但應切記,小中風雖然病情輕,發作時間短,卻常是腦血栓和腦出血的先兆,一旦發現,不可忽視,應及早就醫,認真治療。【二】、中風誘因現在,科學家把與中風發病有關的因素稱為「誘發危險因素」,認為如果能把誘發危險因素部分或全部消除,人們發生中風的可能性就會減少。實踐證明,消除誘發危險因素的做法確實可以使部分人免受中風之苦。[一]、環境、生活方式與中風一、年齡與中風年齡與中風的關係十分密切。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硬化的程度越來越重,中風的發病率也趨向增高。值得注重的是近年來國內外文獻都提示,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年齡有變輕的趨勢,因此除老年人外,中年人也要重視預防此病。資料表明:中風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人群,50歲以前發病者僅佔10-15%,50歲以後發病者達85%以上,55歲以後,年齡每增加10歲,腦血管的發病率增加1倍。45歲以上的人發生中風的可能性比45歲以下的高3倍;60歲以上的人發生中風的可能性比小於45歲的高5倍;70歲以上人的中風率是50歲以下的20倍。在缺血性中風中,腦血栓形成多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腦栓塞多見於青壯年;在出血性中風中,以50-60歲者發病居多;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則多為年青人。這是因為與先天性腦動脈瘤或血管畸形破裂有關。中風的死亡率也有隨年齡增長而上升的趨勢。有動脈粥樣硬化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安靜或睡眠狀態下,血流速度緩慢;加之原有動脈粥樣硬化,血小板易於粘附於血管壁,促使血栓形成。二、性別與中風從性別來看,男性多於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3~1.5(男性發病高於女性30%-50%)。原因可能與男性高血壓多於女性、男性吸煙與飲酒者多於女性、男性多從事體力勞動因而突然用力的機會較多有關。由此可見,年齡是重要的誘因,可是我們迄今還沒有辦法改變它。三、時間與中風專家發現,早晨6點和中午12點是腦中風高發的時段。清晨醒來後,由於人體血液黏度高,老年人會因血容量不足和血黏度增高誘發缺血性中風。美國經對11816例中風病人的調查發現,79%的中風患者在上午發病。降壓、抗血栓形成等藥物在清晨起床後服用,效果較好。中午12點後,室外的溫度較高,當溫度上升到32℃以上時,人的體溫主要靠出汗來調節,大量出汗將嚴重消耗體液,若不注意及時補水或補水不足,血液會濃縮,血小板易於凝聚,血流會變慢,易形成血栓,血栓若堵住了營養大腦的頸總動脈,大腦就會發生缺血性中風。四、氣候與中風中風的發生與氣候季節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中風好發在冬天,一般說腦出血以每年的十二月至一月為高峰。據統計資料,往年70%以上的中風患者發病在12月份和1月份。中風是對腦血管意外的統稱。由於發病急,來勢猛,難以預測,病死率和病殘率較高,因該病多發於中老年人,而80%以上發生在冬季,故醫學專家又稱之為「中老年人冬季的流行病」。醫療氣象學研究認為,冬季天氣轉寒,氣溫、氣流等氣象要素變化劇烈,而冷空氣又不斷入侵,人體在寒冷的環境中,末梢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寒冷還能使血中纖維蛋白原增加,血液黏滯度增高,易使血栓形成,特別在睡眠狀態下,血流緩慢,如室內溫度較低,更易導致腦血栓的形成。氣溫驟變時,這些生理反應更加劇烈。又因為中老年人的生理機能減退,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性、應激性和抵抗力降低,所以極易在冬季發生中風。另有學者報導,腦血栓在六七月間發作較多,其原因是天氣剛轉熱,血管擴張,血壓下降,或因流汗脫水,血粘度增加而引發。白求恩醫科大學一組研究指出,當氣壓變化大於2mmHg,平均溫度變化大於攝氏2℃,日最高氣溫變化大於4℃,濕度大於5%時,均易誘發急性腦血管病,尤其是老年高血壓病患者。所以易患腦血管病的人要特別注意氣候的變化,在氣候驟變時更需加強自身的防護。五、環境與中風生活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中風的發生和發展,並能影響其預後和轉歸。生活環境內容很豐富,包括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居住環境及心理環境。若長期生活在處於強烈的噪音環境,不斷影響人的精神生活,就會引起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出現大腦皮層興奮,並擴散到整個人體,此時內臟器官捲入興奮之中,過分的興奮,往往出現嚴重的後果。居住條件也是影響身心健康的因素。長期在樓房中居住,家庭之間缺少來往,中老年人尤其在喪偶之後,常陷入孤單寂寞、精神抑鬱的困境,久而久之,也可導致中風的發生;周圍的人吸煙和飲酒對患者都有不良刺激,間接地吸進煙霧比直接親自吸煙對身體的危害性更大。同樣,有的人在飲酒的環境影響中,也可過早的形成動脈硬化。有的患者甚至在飲酒過程中發生腦出血。人們在工作環境中,難免出現各種不順心之事,若在心理上引起衝突,造成一種無所適從、心煩意亂、情緒不定的境況時,也可發生腦血液循環的改變,促發中風。六、遺傳與中風高血壓有家族傾向,故腦中風也存有遺傳的因素,在導致中風的諸危險因素中,遺傳屬於其中之一。有中風家族史的人,患中風的危險比沒有家族史者高10倍。調查研究說明中風有明顯的遺傳傾向,父母有中風病史者子女患中風的機會相對升高。還發現病人近親的兄弟、姐妹中腦血管病的發病率,病人組也較正常人有增高趨勢。另外,資料顯示,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腦血管病的人,腦血管病的發病率要比一般人高4倍。這些充分說明腦血管病與遺傳有關.為什麼腦血管病在家族中發病率高呢?通過對中風患者的家屬進行調查,發現他們動脈硬化的發生率也比較高,血管張力不穩定,並有脂肪、蛋白質代謝障礙。他們的植物神經功能亦不健全。在缺血性中風患者的家屬中,高膽固醇血症和血液高凝狀態的發生率較高。在出血性中風患者的家屬中,除高膽固醇血症以外,呈低凝狀態的傾向較多見。這說明有些中風患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中風與母親遺傳有關「母親患中風而亡,其子女得中風的機會遠比那些母親沒有中風病史的人為多。」這是不久前瑞典哥德堡市歐斯特拉醫院一組心血管內科研究人員共同得出的結論。這些專家曾對789位50歲以上的中年人進行長期跟蹤調查,其中有99位的母親與59位的父親患中風亡故。在長達18.5年的觀察中,共有57人發生了中風,其中因母親中風的發病率是20%,而其他的690人,其發病率僅為6.5%。本人的中風史:據觀察,首次中風後的病人一年內複發率為8-10%,五年內複發率高達28-30%。中風每發作一次,病情就加重一次,僥倖存活者,其致殘程度也將越來越嚴重。七、性格與中風人的性格多半與遺傳有關,但後來的環境因素也有一定的影響。性格是一個人在同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所必須出來的、區別於他人的、穩定的個人特點。在研究中風的誘因時,發現性格與中風也有一定的關係,目前已經引起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腦卒中通常在情緒極度激動後發生。如國內有人調查了346例腦卒中患者,其中241例是由於心理情緒波動而誘發的,佔69.65%;而「憤怒」對腦卒中的誘發性居諸心理因素的首位,有133例,佔241例中的55.18%。根據有關人士統計,性格急躁者發生中風的機會比一般人高3-5倍。個性好強,情緒激動,遇事發怒急躁,難以自抑,過分自負,情緒緊張或者愛生悶氣,思慮過多,個性怪癖,不聽勸告的人容易誘發中風。為什麼上述性格的人容易發生中風呢?從醫學角度來講,人的不同情緒及感情表達方式或各種性格色彩,都是由高級神經活動支配的。情緒煩躁而緊張的人,對心算及緊張加壓實驗時的反應值高於耐心而能控制者。不同感情特點能產生不同的加壓反應和血液動力變化。心理學研究表明,個性強、過分自負、固執、好爭辯、容易衝動、急噪、緊張等A型性格的人或具有A型行為的人,冠心病的發病率比其他人要多,而且容易發生高血壓和中風疾病。因為這種性格的人,當處於不愉快的狀態或受到外界任何打擊時,比起性格安寧、生活樂觀者更容易發生冠心病、高血壓及中風。A型性格,即人們常說的急性子或急脾氣,要比其他性格的人容易得中風。這是因為A型性格的人,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中,會使血管收縮,血脂升高,血液的粘性和凝固性增加,因此高血壓、冠心病和中風的發病率都會增加。A型性格的主要表現是;爭強好勝,雄心勃勃;易激動,好發火,舉止粗魯,健談敏感;容易緊張,好支配人,堅持己見等等。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發病前有急劇情緒波動者為數不多,更多的人還是由於長期的煩惱所致,尤其與病前某些不良的性格特徵有關。如個性怪僻、情緒低沉、固執刻板、抑鬱的內向性格的人,情感活動很脆弱,稍微有一點的不適合則傷心流淚,承受不了一些並不嚴重的刺激。這種性格的人也容易誘發中風。八、情緒與中風情緒激動和用力過猛為什麼會誘發中風現代醫學認為,情緒激動,如興奮、驚恐、憤怒、悲傷、煩躁等,可導致兒茶酚安、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顫,腦下垂體應激性增高。這些因素導致血液流變學改變、影響血壓、血凝、血流與血管之間的關係,致循環障礙、微動脈瘤形成,如破裂導致出血。臨床實踐證明,一些經常急躁易怒、逞強好勝及精神過度緊張、焦慮的人,誘發腦血管病的機會要比一般人高得多。因此,注意控制情緒,避免不良刺激和精神過度緊張,可減少中風的發生。研究表明積極心態可以減少中風危險華盛頓消息,美國研究人員日前表示,積極的情緒如感覺幸福和充滿希望是一種有效的藥物,可以減少中風的機率。以前的研究已經證明了抑鬱情緒會加大中風的危險。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醫學院則對積極情緒與中風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對2478名65歲以上的老人進行了6年的跟蹤觀察後發現,積極的情緒可以大幅降低中風的機率。情緒積極程度高的人與積極程度低的人相比,中風的機率只有後者的三分之一。研究人員稱,情緒積極的人更願意鍛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並能堅持治療,這可能是減少中風的原因之一。研究發現,積極情緒與中風之間的關係在男性身上表現更為明顯。九、飲食與中風飲食與中風的關係十分密切。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和山區居民相比,中風發病率明顯減低,醫學家分析結論為主要原因是前者多吃海魚,海魚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較豐富。 不管是主食還是副食,葷食還是素食,其主要營養成分都是糖、脂肪、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它們和中風發生都有關係。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麥等含有較多的糖,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可在體內轉變為甘油三酯,使血脂增高,長期的高血脂可引起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所以每天碳水化合物要適量,不宜過多,有人提出中老年人每餐主食只吃八成飽就可以了。水果和新鮮蔬菜中含有大量纖維素和果膠,能降低膽固醇,所以每日要有充足的水果和新鮮蔬菜。脂肪食物尤其是動物脂肪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能使血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加速了體內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動物內臟、蛋黃、魚子、肥肉等含膽固醇量較高,應當控制。有人提出每日膳食中限制脂肪含量在30克以內,對預防中風有一定意義。牛奶、淡水魚膽固醇含量較低,豆製品含有植物固醇類,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可適當多吃些。蛋白質飲食可降低中風發病率,長期用高蛋白飲食可延緩血管壁的彈性減退過程。近來研究發現,蛋白質中的甲硫氨酸和牛磺酸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對血壓的調節功能,降低血壓,改善血管彈性,還能促使鈉鹽從尿中排出。牛奶、魚、瘦肉、蛋白中都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低蛋白:我們都知道高脂飲食是導致中風的危險因素之一,卻很少知道中風更樂意選擇血漿低蛋白者。國際中風學會的最新資料說,血漿中白蛋白過低,預示中風的準確性高達75%,比高纖維蛋白、高血糖的預報價值都高。而美國學者發表的研究報告說,高脂肪對中風發病的危險性,被人們大大地誇張了,危害並不明顯。這就是說,單就預防中風來說,多吃魚、蛋、豆製品等高蛋白食物,比提倡低脂飲食更重要,因為中風易選蛋白過低者。缺鎂:我們看到的資料中,很少談及缺鎂會導致中風。日本學者對培育的易患中風的白鼠進行研究後發現:吃普通飼料的白鼠發生中風的時間平均為89天;吃加有20%大豆蛋白的飼料,再加0.9%的鋁者,平均為344天;而在第二組飼料中再加入0.6%的鎂者,出現中風的時間可延長到416天。白鼠的「長壽經」提示我們,中風也易發生於缺鎂者。作為預防,人們應注意攝入海產品、深色蔬菜和硬殼類堅果等含鎂食物。十、吸煙與中風多項研究表明,吸煙亦是腦中風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甚至認為是一獨立的誘發中風的因素,僅次於年齡和高血壓。缺血性中風屬多病因的非特異性疾病,但其共同的特點是表現為血粘度增高。吸煙已證明可引起血粘度顯著升高及血管壁損害,易促使中風的發生和發展。吸煙促發中風的病理過程是隨著吸煙時間的推移,吸煙量不斷增加,血粘度升高並逐漸達到一定閾值,機體便處於危機之中,自動調節的能力下降,易導致中風的發生,故吸煙是中風獨立的危險因素。吸煙能增加腦血管病的發病率,目前已得到證實。有研究表明,吸煙量大、吸煙時間長者,其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是不吸煙者的2.5倍。且每日吸煙量和持續時間的長短與腦血管病發病率呈正相關。國外資料表明,停止吸煙能減少中風的危險,其中風危險可在2~4年內減少。這種減少不限於吸煙者的年齡或吸煙量,任何年齡段中,重度吸煙者戒煙後均能減少中風的危險。我國29個省市自治區腦血管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吸煙是腦中風的危險因素之一。吸煙能使血液粘滯度升高,可使紅細胞壓積顯著升高,全血比粘度包括高、低切變異及還原粘度均顯著升高。長期吸煙可致慢性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對紅細胞血紅蛋白的親和力比氧高200倍以上,因而會引起腦組織缺氧,而缺氧又使紅細胞生成增多,致使紅細胞壓積升高。 此外,吸入的尼古丁能引起血管收縮,血流阻力增大,導致血管壁損傷,並能使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也易粘附在有損傷的動脈壁上。血小板發生聚集和釋放反應,使血管阻力進一步增大,血液粘滯性進一步升高。吸煙觸發腦血管病的病理過程隨吸煙時間和吸煙量的不斷增加而加重,最終導致中風。日本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進行的一項大規模調查表明,抽煙會大大增加患腦中風的危險。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抽煙,日本每年大約有16萬人可以免於患上腦中風,約1.5萬人可避免死亡。腦中風是腦血管病的俗稱,會導致患者偏癱、痴呆、失語乃至死亡。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從1990年起,研究小組對4.2萬名50至60歲的日本人進行了11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總體來說抽煙者腦中風發病率高。在各種類型的腦中風中,一種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腦中風與抽煙的關係最大。每天抽煙數量在20支以下或20支至40支的男性患上這類腦中風的風險,分別是不抽煙男性的3.2倍和3.8倍。而總體說來,抽煙的女性患此病的風險,是不抽煙的女性的2.7倍。蛛網膜是像蜘蛛網一樣包在大腦表面的一層腦膜,它的下面有間隙,發生在該間隙里的出血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是劇烈的頭痛,常伴有頸部僵硬。抽煙也會增加其它類型的腦中風發作的危險,例如大面積腦梗塞和腔隙性腦梗塞,其中前者是腦動脈主幹阻塞導致腦組織大面積受損,後者是腦深部的微小動脈發生的小梗塞。男性抽煙者患上這兩種腦中風的風險,分別是不抽煙者的2.2倍和1.5倍,每天抽煙40支以上的男性發病率為不抽煙者的兩倍以上。吸煙與中風的因果聯繫認為一是吸煙可加速動脈內膜增厚,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二是影響血液中的凝血物質,收縮血管導致血管阻力加大,血栓形成繼而發生腦梗塞。抽煙可提高血漿纖維蛋白質含量,也可引起腦血管瘤等,腦中風危險性與吸煙數量相關。吸煙量的增加可使高血壓及動脈硬化進一步惡化。吸煙作為腦卒中的獨立因素,及時戒煙對腦中風有預防作用,尤其是對60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或伴有心肌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其他合併症的患者,更應該進行切實有效的戒煙。被動吸煙可導致中風許多人都知道,被動吸煙可以導致肺癌和心臟病等疾病。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被動吸煙還會使人得中風的機率大為增加。此前的研究已經證明,吸煙者患中風的機率比不吸煙者要大。而在紐西蘭進行的這項研究則專門集中於香煙被動吸煙者身體健康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經常被動吸煙者得中風的機率要高80%。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丈夫吸煙會使不吸煙的妻子增加患中風的危險。美國的研究人員說,和與從不吸煙的丈夫生活在一起的女性相比,那些與目前仍吸煙的丈夫生活在一起的女性,患中風的危險要高47%。女性患中風的危險隨著她們丈夫每天吸煙數量的增加而增加,還與丈夫吸煙的持續時間長短有關。十一、飲酒與中風國外研究資料表明,大量飲酒與高血壓關係密切,且為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可增加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急性酒精中毒者近期中風的發病率為65.3%,其中24小時內發病者佔23.6%,72小時發病者佔33.9%。酗酒者中風的發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5倍。酒精中毒不僅是年輕人中風的危險因素,也是老年人中風的一個危險因素。長期大量飲酒,不僅使血壓升高,還可以改變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如血小板、紅細胞、纖維蛋白原及Ⅷ因子的改變,可導致血小板功能低下及纖溶活性增高。飲酒可損害肝功能致凝血因子生成減少,長期飲酒導致腦深穿支小動脈內膜纖維素樣壞死、玻璃樣變及微動脈瘤形成。酒精本身也可引起小動脈痙攣,對促使中風的發生與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薈萃分析研究飲酒和中風危險的臨床觀察性試驗顯示,兩者之間是一種J型曲線關係,適當程度的飲酒引起缺血性中風降低30%,而大量飲酒引起至少增加了60%的危險性。該文章見於2003年2月5日的美國醫學會雜誌。「總起來說,這些結果顯示每天飲用少於2個酒精飲料或者24克,能降低缺血性中風的危險,而飲用5個或60克以上的酒精,將顯著增加任何類型中風的危險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風,」雖然他們的發現顯示適量飲酒能減少缺血性中風的發生,他們保持補充說,「這些發現的意義應該慎重考慮,任何關於飲用酒精的建議都要考慮到患者的危險性和可能的益處。」老年人每天少量飲酒能夠降低中風發生的危險性據路透社健康新聞2002年4月19日紐約訊最新的研究結果證實,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喝一兩杯酒能夠降低其中風發生的危險性。但是令人吃驚的是,在其他年齡階段中,飲酒並不能降低中風發生的危險性。來自Boston大學醫學院的Luc Djousse報告,在這項最新的研究中,只有在60到69歲的老年人中,每天喝酒12到23克(相當於攝入12克酒精),才會起到降低中風發生危險性的作用。研究人員進一步調查酒精是何種酒精類飲料具有這種預防中風發生的作用,結果發現只有紅酒具有這種作用,啤酒和白酒都沒有類似的作用。Djousse等人說:「對於這一發現,我們還沒有符合生物學的解釋,還只能是猜測。」還有一些研究發現,適量飲酒,不管是啤酒、紅酒還是白酒都能夠降低心臟病的發病危險,這主要是由於酒精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儘管如此,研究人員提醒說,紅酒除了有酒精的作用以外,其中所含的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上述兩種作用協同,可以減少人體動脈血管中脂肪的蓄積,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生。十二、食鹽與中風食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無機鹽,但攝入過多能使血壓增高,血小板功能亢進,導致中風。資料證明進食過咸與原發性高血壓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而高血壓是中風發生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據統計我國食鹽攝人量普遍偏高,多數超過10克,北方有些地區甚至超過16克,對於預防高血壓中風極為不利。農村調查數據顯示,進鹹食的相對危險度在出血性中風是1.8,在缺血性中風為2.0。據臨床研究,平均食鹽每增加2克,收縮壓增高2.0毫米汞柱,舒張壓增高1.2毫米汞柱。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血壓病病人每日攝鹽量以3~5克為宜。十三、過勞與中風生活無規律,作息時間紊亂,休息太少,工作過於勞累以致疲勞過度,睡眠不足的短期表現為白天昏昏欲睡,思路不清晰,不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注意力無法集中,動作難以協調,情緒不穩定,煩躁易怒,莫名其妙地發脾氣等。人們往往認為這種影響只是暫時的,好好睡上一覺後就會恢復正常。其實並非如此,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睡眠不足的影響會累加起來,導致血液中的氧攜帶量不足,會引起體內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興奮的不平衡,影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分泌的紊亂和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從而導致腦血管舒縮障礙和腦灌注不足,直接或間接誘發中風的發生。十四、用力過猛與中風過度的體力勞動,如搬動重物、超量運動、用力大便等,不僅可造成肌肉、骨骼、關節韌帶的損傷,有時還可引起腦血管的破裂而發生中風。此外,用力過猛可促使心臟收縮加強、心跳加快、心輸出量增加、血壓增高,還可使腹壓、胸腔壓力突然增高,阻礙腦靜脈的迴流,兩者都會突然增加腦血管壓力,從而促使已有病變的腦血管破裂,產生出血性中風。十五、體位變化與中風體位突然改變最易誘發腦卒中卒中的即刻誘發因素,是指在發病前2小時內引發卒中的直接誘因。現在認為,精神壓力、憤怒、突然用力以及環境溫度和體位的突然改變,都是誘發卒中的即刻危險因素。那麼,在這些因素中,哪個因素危險性最大而居首位呢?今年2月在美國卒中學會第27屆會議上,以色列學者報告了他們的最新觀點:突發的動作,如門鈴響後的一驚而引發的動作,就足以使老年人猝發卒中,而且危險性位居諸因素之首。研究者在對卒中病人發病前一天或當天的活動進行詳細調查後發現,發病前2小時內至少有上述即刻危險因素中一種者,發生卒中的危險比卒中前的相同時間無這種因素的高7倍多。在所有即刻危險因素中,首位的是突然改變體位,其次才是精神壓力和憤怒。突然改變體位何以容易誘發卒中,專家們推斷可能與動脈硬化癍塊的碎片梗塞血管有關。這就給有卒中危險的老年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預防思路:為減少卒中猝發危險,遇到有敲門、門鈴、電話或其他需要改變體位的事件時,應防止突然的動作反應,其次是注意突然變化的情緒、突然變化的溫度和突如其來的精神壓力。十六、腦力勞動與中風腦力勞動者是腦卒中的高發人群,多坐少運動最易腦中風。腦卒中發病者中,腦梗死和腦出血的最多,腦梗死4509例,佔67.38%;腦出血1857例,佔27.75%。腦卒中患者中,白領以及技術員等腦力勞動者是發病最高的人群。這與腦力勞動者多坐少動有關。工作壓力大也是容易誘發腦卒中的一個關鍵因素。一個人工作能力的大小以及在相同的時間裡發揮的作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應用腦力。若用腦不當,有可能促發中風。在中風好發因素的統計中,發現腦力勞動者多於體力勞動者。在腦力勞動過程中,如在長時間地學習、看書、開會、研究工作中,有時會感到頭昏腦脹、精神疲勞、心情煩躁,甚至出現偏癱、肢麻等癥狀。在用腦過度及勞累時,腦部的需血量增加,全身各器官的代謝加快,生理上的消耗不亞於重體力勞動。不合理的用腦方法使大腦神經細胞長時間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或興奮與抑制失去了生理上的平衡,則容易促發中風的發生。腦中風發病呈年輕化趨勢過去一般認為腦卒中多發生於老年人,但現在這種病的發病年齡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由於不斷變化的生活環境和不良的生活習慣,四十多歲突發腦卒中的情況越來越多見。某市慢病院的監測結果也顯示了這一趨勢,去年新發腦卒中患者中,40歲的有958例,50歲的有1294例,60歲的有1556例,70歲的有1498例。高蛋白質、高脂肪等高熱量食品攝入過多;有飲酒、吸煙等不良嗜好;駕駛汽車出行或伏案工作者運動量過少;生活及工作壓力過大、競爭環境激烈、情緒緊張;忽視健康檢查等,都是中青年發病呈增長趨勢的原因。十七、藥物與中風與中風相關的常見藥物有:興奮劑、減肥藥、迷幻藥、鴉片製劑、安非他命、海洛因、古柯鹼、苯丙胺、可卡因等,中風可能是藥物的直接作用或用藥的併發症所致。誘發腦中風藥物黑名單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藥物使用不當也可導致腦中風的發生,藥物已成為誘發腦中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誘因。可引起腦中風的常見藥物有:①、降壓類藥物:長期患有高血壓但又沒有發現的病人,平時已習慣於在較高血壓下維持其腦部血液灌流。一旦發現血壓偏高,降壓心切,大量使用降壓藥物,甚至多種藥物同時服用,致使血壓在短時間裡突然大幅度地下降,結果使腦部血供不足,血流緩慢,血液易於凝集,對於已有腦動脈硬化、動脈內膜表面粗糙不平的中年老人,很容易發生腦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導致缺血性腦中風。②、利尿類藥物:速尿、雙氫克尿塞等利尿葯,直接作用於腎臟,促進電解質和水的排出。若中老年人使用劑量過大,尿液排出增多,易使體內水分大量丟失,可導致血液濃縮,其粘滯性增加,易導致腦血栓形成。對原有腦動脈硬化、血液粘滯度較高的中老年人應慎用。③、解熱鎮痛類藥物:這些藥物通過大量散熱而使體溫下降,繼而使人大量出汗,失去水分,尤其是伴有嘔吐、腹瀉的中老年人,發汗後致使機體缺水嚴重,造成血液濃縮,粘滯性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發燒時,最好不服用此類藥物,而以物理降溫為好。非用不可時,應在大量出汗後,及時飲用糖鹽水或靜脈補液等方法補充水分。④、止血藥物:中老年人發生出血性疾病時,常應用止血敏、止血芳酸、6-氨基已酸、安絡血等止血藥。這些藥物雖然有止血作用,但過量使用易引起血栓形成,阻塞腦血管,導致局部急性缺血,出現腦中風。⑤、抗凝藥物:心臟瓣膜病已行機械瓣置換或有心房顫動的病人,常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用抗凝葯,如華法林等。若抗凝藥用量過大,易引起腦溢血。因此,在服用抗凝葯時,一定要加強凝血功能的檢測,以防發生意外。⑥、鎮靜藥物:許多鎮靜、安眠藥物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等,起鎮靜作用的同時,也可抑制心臟,擴充血管,如用之不當,特別是在超量運用時,可引起血壓下降,影響大腦血流量,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發生腦中風。⑦、避孕藥:口服避孕藥也可以引起顱內動脈或靜脈血栓的形成。英國曾進行一系列育齡婦女口服避孕藥和中風關係的研究,結果證明這兩者有一定的聯繫,特別是口服避孕藥加上吸煙的婦女,中風的危險性較一般婦女高7倍。高濃度的雌激素可促進血小板的粘附和增殖,導致某些凝血因子如內皮素及血管壁的改變,可能是導致中風的主要原因。Carolei發現其觀察的333例年輕腦梗塞患者中,12.5%的女性患者在服用避孕藥後發生中風,且多發生在35歲以下,與Bogousslavsky的報道一致。60~70年代,認為口服避孕藥(雌激素含量>50 mg)是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素,但最近的研究顯示,口服小劑量避孕藥(雌激素含量<50 mg)不會增加中風的危險。⑧、滋補保健中藥:如人蔘等,患有高血壓的中老年人長期服用時,有發生腦血管破裂,造成腦溢血的可能性,切不可盲目濫補。十八、妊娠與中風:普遍認為妊娠可增加中風的危險性,但資料不多。Kittner等研究了中部馬里蘭和華盛頓46家醫院出院的所有15~44歲的女性患者,同時觀察了妊娠後的自然流產、人工流產及分娩與中風的關係,結果發現妊娠婦女中17例發生腦梗塞,14例發生腦出血,而另175例腦梗塞和48例腦出血與妊娠無關。年齡和種族匹配後,發現腦梗塞和腦出血均是產後期的相對危險性明顯高於妊娠期間(8.7%>0.7%;28.3%>2.5%),其危險性在產後6周內增加,而不是在妊娠期間增加,即產後狀態是中風的危險因素。[二]、疾病與中風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以往發生過短暫腦缺血發作(TIAS)和中風史,都是腦中風的誘發危險因素。本病多發於50-70歲,起病突然,歷時短暫,每次發作癥狀持續數分至1小時左右,並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常可反覆發作。常見的癥狀為一側肢體乏力或不完全性偏癱,或一側視力短暫喪失。另一類癥狀是發作性眩暈,常伴有噁心、嘔吐,可出現復視,構音障礙,吞咽困難或一側肢體共濟失調等。一旦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完全性中風。洛桑卒中登記處對2 738例病人的調查發現首次缺血性中風後的早期(最初30天)複發率是4.4%。對1 273例缺血性中風患者平均隨訪1.1年,發現1年複發率9.3%,2年為14.1%,且動脈粥樣硬化致血栓形成的中風幾乎都處於複發高危狀態。二、高血壓與中風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指在未服抗高血壓葯的情況下,收縮壓大於或等於140mmHg和(或)舒張壓大於或等於90mmHg。收縮壓140—159mmHg或/及舒張壓90—99mmHg為1級高血壓(輕度高血壓),收縮壓160—179mmHg或/及舒張壓100—109mmHg為2級高血壓(中度高血壓),收縮壓≥180或舒張壓≥110mmHg為3級高血壓(重度高血壓)。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調查結果都表明,高血壓是中風的最主要的獨立高危因素。據我國最新出版的《高血壓防治指南》公布: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8.8%,估計全國患病人數為1.6億。我國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腦中風是威脅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發病率為250/10萬人,而冠心病的發病率為50/10萬人。中風的發病率是冠心病的5倍。高血壓病患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比正常者高出6倍。高血壓若未服藥控制,則發生腦中風的機率為服藥者之21倍。日本有研究發現,高血壓病人組腦梗塞的死亡率比正常血壓組約高4倍,腦出血的死亡率則高出17倍。高血壓的危險性是其導致腦血管發生脂質透明變性的結果。血壓越高,危險越大,血壓波動越厲害,越容易發生中風。無論是收縮壓高,還是舒張壓高,或二者都高,都是危險的。有人曾做一項調查,舒張壓在90mmHg(毫米汞柱)的人比70mmHg的發生中風的危險性大為增高,一般說來,舒張壓每增高7.5mmHg,中風的危險性就增加46%;收縮壓每增高10mmHg,中風的危險性就增加20%。反之,如果嚴格控制血壓,按時服降壓藥,那麼,血壓每下降5.8mmHg,中風的危險性就可減少42%。也有研究發現老年人單獨控制收縮壓(高壓),可將中風減少三分之一。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是高血壓。高血壓控制率低是全球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哪些高血壓病人容易發生腦中風呢?哪些高血壓患者容易誘發腦中風呢?1.患了高血壓自己全然不知者:我國人群對高血壓知曉率僅為30.2%,治療率24.7%,控制率6.1%。有一種高血壓被稱之為「適應性高血壓」,血壓升高速度緩慢,由輕度到中度再到重度,病人逐漸適應了這種升高,即使血壓升到很高,如果不測量血壓,也感覺不到疾病的存在。這種高血壓是一種靜悄悄的殺手。他們得不到及時降壓治療,這是造成部分病人發生腦中風的原因。上述病例屬此類型。2.患高血壓後用藥缺乏針對性者:俗話說,一把鎖匙開一把鎖。如果用不配套的鎖匙去開一把鎖,無論如何是開不開的。治療血壓高的病人也是一個道理,如果不能針對性降壓,盲目用藥,有時收不到應有的降壓效果。例如血漿或尿中醛固酮升高者,宜首選用螺內酯;血容量負荷增加者,宜使用利尿劑較合適。然而,高血壓發展到中晚期,治病因素是多元化的,所以目前高血壓防治指南建議多採用聯合用藥:例如目前專家提出行之有效的最佳結合方案是:鈣拮抗劑(拜新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貝那普利)+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纈沙坦),有時能收到良好效果。3.血壓控制不好的難治性高血壓患者:有的高血壓經調整生活方式,藥物用到3種以上,血壓仍達不到標準水平,被稱為難治性高血壓。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幾種:生活方式仍存在問題,飲酒多,口味過重,每日食鹽6克以上或更多(北方人有時一天多達16克),體重增加;使用某些升壓葯(避孕藥、腎上腺素類固醇、可卡因、甘草、麻黃等),而自己未知其害;利尿劑治療不充分;某些引起高血壓的病因(例如腹部腎上腺長著具有升高血壓的嗜鉻細胞瘤等)尚未查出來等。4.心理因素不夠穩定的高血壓患者:話說大腦邊緣系統有一個獎勵中樞和懲罰中樞。這類病人遇到應急情況,不能冷靜處置,懲罰中樞受到刺激,腦內即時分泌大量多巴胺等神經遞質,血管收縮,心率加快,血壓突然升高。過高的血壓會使腦血管薄弱處擴張爆裂。例如與人吵架時,發無名大火,血壓突然升高,大量腦出血而殞命。另外提一句,成功後的過度興奮有時也會樂極生悲。三、高血壓與腦出血腦出血的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男性多於女性。凡是能致血壓驟然升高的因素,均可成為腦出血的直接原因,如劇烈活動、情緒激動、用力排便等。腦出血發病多較突然,病情進展迅速,嚴重時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惡化,病人出現意識障礙,偏癱,嘔吐和大小便失禁等,並可有頭痛和血壓升高。腦出血的臨床表現,大致分為兩種:(1)全腦癥狀,多由腦出血、水腫和顱內壓升高所致。表現為頭痛、嘔吐 、嗜睡、昏迷等。(2)局灶癥狀,為血破入腦實質後所致的定位癥狀,如中樞性偏癱,面癱,失語及偏身感覺障礙等。高血壓病與腦出血關係密切,不可分割,腦出血的發病是在原有高血壓病變基礎上,血壓進一步驟然升高所致,所以有高血壓性腦出血之稱。但是一般認為單純的血壓升高,並不足以引起血液外溢出血。有人觀察到正常人腦動脈能耐受200千帕(1500毫米汞柱)的壓力而不發生血管破裂出血。所以動脈粥樣硬化是腦出血的重要病理基礎。有80%以上的腦出血是由於高血壓、動脈硬化引起,因此又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性腦出血之稱。一方面,高血壓既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之一,又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硬化的血管壁變脆弱,易於破裂;同時硬化的血管壁彈性變差,易於形成動脈瘤等,為血管破裂奠定了病理基礎。另一方面,高血壓病的長期慢性血壓增高,可導致腦動脈產生一些特殊的病理變化,如形成微小動脈瘤(沒有患高血壓病的患者的腦動脈中很少發現),導致小動脈的脂肪玻問樣變,小動脈壁形成夾層動脈瘤等,可在血壓驟然升高時破裂出血。由此可見,高血壓病患者潛藏著發生腦出血的兩大病理基礎,一是腦動脈粥樣硬化,二是微動脈瘤、夾層動脈瘤等腦血管特殊病理性變化,就像埋下了兩顆腦出血的「定時炸彈」,一旦血壓驟升,就易發生腦出血。有資料表明,80%以上的腦出血病人有高血壓病史,這也說明高血壓病是腦出血的最主要原因,腦出血是高血壓病的最嚴重後果或併發症。所以人們認為高血壓病是腦出血的最危險因素。四、腦動脈硬化與中風腦動脈粥樣硬化症是絕大多數腦血管病發病的病理基礎。據專家研究,最早出現的病變是動脈內膜的深層有脂肪變性和膽固醇的沉積。沉積處有散在的或聚集的淡黃色,不規則的動脈粥樣硬化斑,病變在動脈分叉處最早發生,而且比較嚴重,然後波及其他部位。受累動脈粗細不均,管腔變小而彎曲,內彈力層損害,中層變薄,這段受損的血管可以擴張,形成梭形動脈瘤,易破裂出血。另一方面,在受損的血管內,由於管腔狹窄,管壁粗糙不平,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緩慢,也常發生腦供血不足或腦血栓形成。高血壓與中風有著密切的關係,是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據統計,中風在高血壓病患者中,較常人多2倍以上。有數據表明,腦出血患者中,發病前有高血壓者佔45%;腦梗塞病人中有高血壓者佔70%。中風的危險度與血壓高度(不論收縮壓或舒張壓)呈線性關係。若控制高血壓可顯著降低中風的發病率。如日本原來中風的發病率居世界第一位,由於在高血壓的宣傳和防治中做了很多工作,30年後,中風發病率降到了世界第10位。高血壓病和動脈硬化也有密切的關係,高血壓病時,由於血管內壓力增高,血中脂質容易進入血管壁,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症的發生和發展。而且高血壓產生的心腎損害也是產生中風的病理基礎。當高血壓病與腦動脈硬化同時存在時,更容易產生中風。可見積極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是預防中風的重要措施。五、心臟病與中風心臟病是公認的中風主要危險因素。已證實各種心臟病(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衰竭、房顫等),特別是伴心律失常或心肌梗塞者,為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心房纖顫是心源性腦栓塞的主要原因。心臟病中有心房纖顫的病人中風的危險性比沒有心房纖顫的高17倍,而沒有心瓣膜病變的心房纖顫病人有19%發生中風。故控制好紊亂的心律,甚至必要時做抗凝治療是預防腦栓塞的重要措施。心臟病人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還應加強中風預防。國外對房顫和冠心病病人中風預防研究較多,現已明確,房顫病人應用華法令或阿司匹林進行抗血栓治療,冠心病病人用他汀類藥物治療均可明顯降低中風發生的風險。丹麥科學家的研究表明,與沒有血栓的人相比,靜脈存在血栓會讓患者在一年之內患心臟病和中風的幾率增加約90%,患者在至少20年內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也會高出20%到40%。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戈登拉·洛在《柳葉刀》上發表評論說,揭開這些疾病之間的關聯,可以讓更多人服用旨在減少血栓的藥物,從而防止患上心臟病和中風。六、糖尿病與中風西方學者認為糖尿病是中風的危險因素,但並非直接因素。目前認為糖尿病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並常與高血壓、肥胖等危險因素混雜在一起,使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比例增加。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極快,最近調查顯示,糖尿病患者已接近1/20,可知道自己患糖尿病的人比知道自己患高血壓的更少。糖尿病對腦血管有非常顯著的損傷作用,是導致腦動脈硬化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非常容易中風,而且中風後恢復很差。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發生率較正常人要高5倍,可廣泛累及大小動脈,引起心、腦、腎、肢體和眼底動脈硬化。加上糖尿病者常有血液血小板聚集功能亢進,這些因素都容易導致缺血性中風的發生。糖尿病和血糖濃度為腦中風的危險因素,且常合併高血壓和心臟病。薛廣波等報道,糖尿病患者腦中風發病率為1 549.05/10萬,非糖尿病患者發病率333.00/10萬,兩者差別非常顯著(P<0.01,RR=4.64),說明糖尿病是中風的危險因素。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腦中風危險度顯著增高,其中男性患者腦中風危險率比非糖尿病對照組高2~3倍,女性患者高5倍。除了糖尿病引起動脈硬化是中風的病理基礎之外,其血液流變學的異常亦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常呈高凝狀態,血小板凝聚機能亢進,血液有不同程度的凝固現象。此外,患糖尿病時,激素調節能力異常,生長激素增多使血小板凝聚粘附性增高,胰高血糖素增多使纖維蛋白原增加,血粘稠度增高,局部血流相對緩慢。這些因素均便於血栓的形成,促使缺血性中風的發生。七、血脂異常與中風高血脂是導致腦中風、冠心病最主要的獨立危險因素高血脂症包括甘油三酯、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脂紊亂不僅使冠心病的風險升高,同樣也使中風的風險明顯增加。過去對高血脂引起中風的說法曾有爭議,如今經過研究發現:血脂和中風的關係不是呈直線型,而是呈U字形。甘油三酯低時,容易患出血性中風;甘油三酯高時,容易患缺血性中風。高血脂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動脈粥樣硬化是腦中風、冠心病的病理基礎,也就是說心腦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心腦血管病,而高血脂損傷血管內皮,沉積在血管壁形成粥樣硬化斑塊,直接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心腦血管病(腦中風、冠心病)最根本的獨立危險因素。人們都知道血脂不能高,高了會得血管硬化。其實一味高、一味低都是不正常的。高膽固醇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與缺血性中風有關,而膽固醇過低(<160毫克/公升)則有出血性中風的危險。飽和脂肪酸,容易導致動脈硬化,是中風的重要危險因素。應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飲食,攝入的膽固醇應不超過總熱量的百分之十。Simon等的研究發現,飽和脂肪酸硬脂酸每增加一個標準差,中風危險度升高35%;ω-3脂肪酸、α-亞麻油酸每增加一個標準差,中風危險度下降30%,經校正吸煙因素後,顯著相關性消失,但多變數分析仍表明膽固醇酯、ω-3不飽和脂肪酸、α-亞麻油酸仍與中風危險度相關,其含量每增加一個標準差,中風危險度下降37%。近年來國外對調整血脂的藥物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研究發現,使用 HGM-CoA 還原酶抑製劑(「他汀類」藥物)能夠延緩動脈硬化的進程,降低中風的發生風險。因此,血脂紊亂的病人應根據醫師的建議,積極進行血脂調整治療,包括飲食調整、藥物治療和適量運動,以降低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八、Cy與中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與安徽醫科大學安徽省生物醫學研究所聯合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名為「同型半胱氨酸」(下稱cy)是中國人高血壓的新幫凶,它能使患者腦卒中(中風)的發生和死亡風險比健康人群的增加十一倍。隨著醫學科學領域研究、總結的提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下稱cy)與腦血管病的關係的深入,而發現缺乏維生素B12、葉酸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指血漿或血清中遊離及與蛋白結合的同型半胱氨酸和混硫化物含量增高。正常空腹血漿cy的總量為5~15mol/L,高於此範圍稱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隨著人們對cy代謝及其作用的深入認識,cy在腦血管病中的致病作用日益受到 重視。目前實在有必要了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與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係。國外從20世紀70年代發現並開始研究cy與腦血管病的關係,於 90年代初通過大規模的臨床觀察,已初步確定性別、年齡、種族、生活習慣、疾病等影響血cy 的水平,並且多發心腦血管病。我國90年代後期開展了大範圍的研究,由於北方為腦血管病的高發地,居住人群的飲食習慣,故研究cy、維生素B12、葉酸含量與腦血管病的關係,已是腦血管病的病因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血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它主要是由蛋氨酸在肝臟、肌肉及其它一些組織中脫甲基生成,為體內蛋氨酸代謝中一個重要的中間產物。近年研究發現,高cy血症引起血管病的機制是cy代謝過程中過氧化物、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破壞內皮細胞的形態,引起內皮細胞功能障礙,使內皮細胞的凝血及抗凝血功能發生紊亂,同時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增強血小板活性、增加其聚集,增加纖維蛋白原生成,改變血液凝固狀態,導致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研究還發現,血cy同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有共同的作用,可促使血管發生病變。從一九九五年開始的該項研究,對中國內地三萬九千一百六十五人進行了平均六年以上的前瞻性追蹤,結果表明:單純高血壓或高cy的患者,腦卒中死亡的風險分別為正常人群的三倍和四倍,而兩者同時升高,腦卒中的發生風險會增加至十二倍。研究數據表明:中國高血壓患者中約百分之七十五伴有cy升高,其中女性達百分之六十,男性達百分之九十一。一些動物實驗也證明高cy可以引起血栓、類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改變,甚至引起新生兒畸形...........而研究表明cy(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與葉酸、維生素B12呈負相關(缺乏),人群中高cy血症的原因可以有營養 物質的缺乏和基因突變致酶缺乏.人體內,同型半胱氨酸來源於一種稱為甲硫氨酸的物質,甲硫氨酸存在於所有食物蛋白質中,也就是說存在於每天你所吃的豬肉、牛肉、雞蛋、雞肉中。正常情況下,同型半胱氨酸需要通過三個「朋友」的幫助以維持它在體內的平衡,這三個「朋友」是:維生素B6、維生素B12及葉酸。若缺乏這三個「朋友」的幫助,同型半胱氨酸將會在體內大量積累,繼而成為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中風的元兇。有人認為,我沒有遺傳病,我不是cy,cy與我沒有關係。其實不然。我們體內都有cy的存在,只是含量有高有低,如果超過了一定界限,就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和了解膽固醇及血糖一樣,我們可以到醫院抽血檢查cy的含量。如果發現高cy,也不用緊張,因為高cy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附註:建議無論任何年齡,尤其是孕婦、老年人每天服一 次維生素B12、葉酸有利輔益健康。
推薦閱讀:

阻斷癌症的「黑色萌芽」,必須做好這件事!
類似這樣的文字,去《萌芽》投稿,有希望嗎?
萌芽經典語句
當萌芽遇到雲馬

TAG:萌芽 | 中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