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說得都對,但實習生究竟應該怎麼做?
今天朋友圈被兩篇文章刷屏了。
一篇是咪蒙的《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
一篇是我朋友雷斯林的《錢都給你咪蒙賺了,公司好不好關她一個實習生什麼事》。
前者的大意是:不要太嬌氣,職場不是你家,要想老闆之所想,多做事少埋怨。
後者的大意是:你又沒給我股份,沒給我高薪,憑什麼要我什麼都做?
這兩篇文章的傳播,用看到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老闆都在轉前者,員工都在轉後者。
(我這種既不是老闆,又不是普通員工的,很難做啊)
觀點犀利固然是好事,但看完了文章,爽了,回過頭呢?該怎麼做?
好像還是不知道。
說實話,如果你思考任何問題,都從立場出發——因為我是老闆,所以我如何如何;因為我是員工,所以我怎樣怎樣——那就叫做「屁股決定腦袋」了。
還有人說,作為普通員工,轉了第一篇文章,就是「精神資本家」——老闆還沒發話,你就忙不迭地替他著想。我覺得,這樣的思維方式,也略嫌淺薄。
那麼,作為一個實習生,或者一個職場新人,究竟應該看重什麼?應該怎麼做?
這次的文章,想好好探討這個問題。
01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老闆和員工的矛盾,被越發放大了起來。
很多寫給老闆的文章,都一個調調:教你怎麼「馭人」,怎麼讓員工聽話;教員工怎麼逆來順受,多做事少說話。彷彿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老闆的歡心。
很多寫給員工的文章,則是這樣:告訴你資本家有多邪惡,你的價值有多重要,你應該努力爭取自己的利益。老闆不給錢,你就別幹活,多做一點分外事都是浪費。
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一個團隊裡面,如果老闆絞盡腦汁算計著員工,員工每天想著怎麼爭取更多利益,這個團隊還能運轉嗎?工作還能做嗎?
我寫過一篇文章,講面試談薪酬的,評論下面,有人跟我爭論。
他認為,員工永遠處在弱勢的一方,所以應該想辦法爭取最大利益,對HR永遠要有談判和博弈的心理,不要過早暴露自己的底牌。公司給多少錢,就干多少活,不要被公司「壓榨」。
我沒跟他多說,只是在心裡嘆息了一聲。
如果你將來的公司,知道你還沒有入職,就一心想著怎麼對付公司,怎麼跟公司博弈拿到最大的利益,會是什麼感覺?
這麼看重利益的人,公司真的放心把大項目交給你嗎?如果別的公司給你更多的錢,你會不會就直接撂擔子走人?
任何一個公司,想要良好運轉,上級跟下屬之間必須是「合作」的關係。
而合作的基礎是什麼?是信任。
無論這種信任,是基於契約,還是基於情感。
在這種信任的驅動下,你多付出一點,多做一點事情,不要過於計較自己的投入產出比,是合理的。因為你可以期望有更高的回報。
但如果確實沒有回報呢?如果你付出了很多,老闆還是那麼吝嗇,不願意給你提薪呢?
下一點會講。
02
我第一家實習公司,是一家知名PR Agency.
入職第一天,Leader把我領到電腦前,給我一個鏈接,說,把這個微博看一遍,熟悉一下,明天開始,你來接手這個微博所有的內容製作。
我有點懵,跟她說:就我一個人嗎?行嗎?
她說:為什麼不行?你放心,我會幫你把關的。不過我很忙,只能大致看一下,所以你要多花點心思去做,做好一點。
做了幾天,她又跟我說:互動要做起來;推廣這一塊你也想想有什麼創意,我去申請預算;還有數據也要看,對比一下,看看可以怎麼優化,提一些方案,我跟客戶講,讓你試試看……
我說:呃,可是這些我都不懂啊……
她說:不懂就搜索嘛,看看別人都是怎麼做的,還有不懂的地方你就問我。
又過了幾天,另一個Leader對我說,有個客戶(某個很大的珠寶牌子)要拍一個微電影,你去跟進一下吧。
我說:啊?我只是一個實習生啊,沒問題嗎?
他說:你擔心什麼,好好乾,有什麼事處理不來,及時跟我聯繫就是了。
後來我才發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不少,尤其是在很多精幹的小團隊裡面。實習生當正職用,新人當老人用,很正常。我見過蠻多名片印著Manager、Executive卻難掩青澀和緊張的人,一問,還沒畢業……
我那個時候的補貼是多少呢?1000塊一個月。
你會覺得收入太低嗎?要我說,這是實習生的幸運。我至今仍然非常感謝這家公司,給了我這麼多機會。
第二家公司是畢業之後正式入職,是另一家外資PR。
剛進去的時候是做文案,做了兩三個月,開始獨立負責客戶,又過了一陣子,開始帶團隊做項目。
當時,我才畢業半年左右,團隊里的人全部都比我老。要自己面對客戶,自己把控多任務、多線程(所以開始鑽研時間管理),保證內容質量,還要帶好團隊。工作量翻了幾番。
那個時候我的工資是多少呢?稅後2700。在廣州。
儘管已經是很久前的事了,但現在想起來,我同樣很感謝那家公司。如果沒有這段成長,我大概現在還是個碼字的文案。
03
錢重要嗎?
當然重要,很重要,想要多爭取一點收入,這是人之常情,非常合理。
但是,如果你的標準只有錢,每天都一門心思地想著:老闆給我這點錢,我干多少活比較合適,干多了是不是虧了,要怎麼做才能爭取到加薪……諸如此類。
那你的格局,也未免太小了點。
比起錢,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機會。
對於一個職場新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產出。
你做了什麼事情,你落地了什麼項目,這其中有什麼亮點,有什麼突破,哪些是你可以拿出去跟別人講的?
你跟別人自我介紹的時候,是說:我在某某4A公司,做了三年文案;還是說,我策划了某某活動,是某某項目的主創?
後者才是真正讓你加分、凸顯你價值的地方。
所以,對於實習生來講,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是跟對人。
跟對一個上級,願意教你東西,願意給你機會讓你操刀,讓你真正做一些能夠出街的東西——這個時候,你還會在乎工資嗎?
而如果你是一個斤斤計較,做任何事情都想著「一分錢一分貨」,不肯出力也不肯吃虧的人——會有人願意給你這樣的機會嗎?
就算你得到了這樣的機會,你是不是還會考慮:這些事情超過了我的職權範圍,又不給我加薪,憑什麼讓我做?
不要有太多「你是老闆,我是員工」的心態,而要有「我們都是一個團隊」的心態。項目是大家的,一起做好,做好了有回報。儘管沒有給你股份,儘管這個回報比起公司的收益,可能很少。
即使沒有回報,最起碼,你也得到了成長和鍛煉。
如同前面提到的兩家公司,按理說,他們對我是「剝削」,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壓榨。但時過境遷,我更感謝他們給了我機會。
相比之下,每個月多500、1000塊錢,真的很重要嗎?
04
那麼,作為一個實習生,你究竟應該怎麼做?
我想給你幾個建議:
1)不要說「我只是實習生」,請把自己當成老闆;
許多帶過實習生的同事,都跟我提過,他們最不樂意聽到的,就是「我只是個實習生啊」。
為什麼呢?因為這句話意味著,你給你自己設了限。
「因為我只是個實習生,所以我做好實習生應該做的事情就行了。把上級分配的任務做完,剩下的時間就是自己的。別人的工作與我無關,最好也別讓我加班,反正一個月才給那麼點工資。」
這樣的思維,不能說有錯,但是,如果你希望在職業上有所發展,我希望你能轉變一下心態。
原因很簡單:我們為什麼能夠升職加薪呢?是因為我們拿著2k的月薪,做著2k的活,突然間就從天上掉下一個新的職位,砸到我們身上嗎?
不是的。我們能夠升職加薪,是因為我們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超越這個職位的業績和表現。
「做好本職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它只不過說明你配得上到手的薪水而已。如果你希望有所突破,你一定要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去接觸團隊裡面其他人的工作,去了解你工作範圍之外的東西,去從更高的高度審視整個項目和環節。
多問問題,多了解老闆在想什麼,多幫他的忙,多刷存在感。
很多人說,替老闆著想是「精神資本家」的表現。但是,如果你想真的有所突破,我希望你能成為「精神資本家」。
你要站在團隊、上級、甚至老闆的角度,想一想,我們面臨了什麼問題?可以怎麼解決?哪些優先順序比較高?應該怎麼行動?需要我們每個人怎麼配合?
而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想:我要做什麼,哪些活是分配給我的,我怎樣才能儘快搞定?
很多人會覺得,職場有分工啊,我在這個崗位,就是負責做這些事情啊。
但是,記住一點:職場分工,不是員工給自己減負的理由,而是老闆減輕管理成本和固化員工階層的方法。
你真的覺得分工是一樣好東西嗎?
實際上,分工是一根繩索,把你永遠捆綁在現在這個職位。
如果你想有所突破,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突破分工。
這比其他的什麼都更重要。
2)不要說「告訴我該怎麼做」,請爭取主導地位;
判斷一個新人有沒有領導力,有沒有做管理的潛力,關鍵就是看,遇到棘手問題的時候,是急於去問別人「該怎麼做」,還是自己主導局面,協調資源去嘗試解決。
當然,這聽起來並不容易,尤其是對一個實習生來講。
但是,即使你需要向上級請示,也不要兩手空空地過去。你可以把你對問題的分析、理解,收集到的信息,自己提出的可行方案,列出來,給他參考。
簡而言之,不要給上級做論述題(嗨,問題擺在這裡了,怎麼解決你自己想),而是要給他做判斷題(要不要採用這套方案),或者選擇題(採用方案1、2還是3?)。
如果是在團隊里,大家彼此的層次差不多,那麼,任何一個障礙、疑難,都是你的機遇——請爭取成為Leader的機會。
這不僅是為自己加分的最好方式,也是為自己爭取「實操」,真正去做成一點事情機會的最好方式。
3)不要說「可我已經很努力了」,請多復盤思考;
我們的教育過多地強調「努力」「勤奮」「笨鳥先飛」……但其實到了社會,你會發現,努力很多時候並不怎麼重要。這個社會看重的,是你做成了什麼,而不是你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努力。
如果努力有用的話,我們還要KPI幹嘛?
一定要儘早拋棄那些陳舊的思維。諸如「雖然沒有成功,可是他已經很努力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雖然能力一般,但是他很願意吃苦」……這樣的想法,不但無用,甚至是有害的。
因為它們會成為你發展路上的障礙。你會覺得,雖然事情沒有做好,但好歹努力了嘛,從而心安理得。
職場上,沒有借口。
成功了就是成功,沒成功就是沒成功。老老實實認錯,復盤,找出原因,進行改善和優化,調整方法,爭取下次做得更好——而不是用「我已經努力了」來安慰自己。
說得殘酷一點,沒有人會關心你努不努力、累不累、辛苦不辛苦,只關心你創造了什麼,提供了什麼價值。
這不僅是職場的規則,也是社會上的規則。
3)不要說「我有一個很棒的點子」,請把它做出來;
這是很多新人喜歡說的話。
他們這樣說的時候,通常帶著一絲炫耀、自豪、沾沾自得,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但是很可惜,大多數時候,這一點用處都沒有。
創業圈裡面有一個共識:點子沒有價值,有價值的是把它實現的過程。
這推廣到任何一個領域都適用。
「提出點子」只是一個開始,它不能說明任何東西,也不能影響任何東西。如果你能繼續做出評估、完成調研、進行分析、選擇路徑、優化步驟、統籌時間、協調資源……直到把它做出來——如果你能參與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並發揮你的能力,那你的工作才是有價值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你要做一個落地頁(就是所謂的H5),你想到一個非常贊的點子,很好,但這只是第一步。你得去做用戶研究和分析,收集案例,研究可行性;你得做出策劃,說服負責人,為什麼要把資源放在這個項目上;你得去說服設計、開發、文案,傳達你的想法,下達清晰的需求;你得時時刻刻把握進度、結果;你甚至可能面對各種質疑和意見,等等。
很有可能,經過各種因素的累積,等它做出來的時候,跟你一開始的想法已經大相徑庭了。
因此,在職場上,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想法,而是,當你產生一個想法之後,你有沒有能力把它堅持做下去,直到做出一些成效?
同樣,很多職場新人喜歡對現狀提出批判,說得也很精準,但是當你問他們有什麼解決的方法,他們又說不上來,這也是毫無意義的。
什麼叫「建設性意見」?就是你不但要指出「這樣不對」,還要講清楚「為什麼不對」,以及「我們可以怎麼做」「怎麼做才會更好一些」。
簡而言之,培養「結果導向」和「解決問題」的思維,你才能真正從學生轉變為一個職場人。
L先生說:
很多朋友對「實習」並不理解,包括一些同行。
在這裡科普一下。
其實,只有在讀的學生可以「實習」。拿到畢業證之後,是不能實習的,只能試用。而且試用期最高不超過半年,試用工資不低於正式工資的80%。
而實習生是沒有工資的,你拿到的錢叫「補貼」。補貼沒有規定,多少全由公司說了算。
廣州的實習補貼,市場價是100-150/天,不同行業也不一樣。
同樣,實習生要轉正,只能是畢業後。否則是無法簽訂勞動合同的。
至於現在很多讓應屆生、甚至畢業一年以上的人,去「實習」的行為,其實是不規範的。
推薦閱讀:
※植物的五行怎麼分?
※香港,香港, 怎麼那麼香 ?(07.6.30)
※攝 影 四 步(兼答怎麼能獲這麼多獎?)
※(皮鞋)皮鞋磨腳怎麼辦?
※豬肉白菜燉粉條怎麼做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