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自信大家談②)

溫儒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自信大家談②)

採訪人:本報記者 楊 鷗

嘉 賓:溫儒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本報獨家對話溫儒敏教授,聽他闡釋文化興國運興的內涵。

  

把文化傳承和建設提到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高度

  記者: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您是怎麼理解的?

  溫儒敏: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這就把文化傳承和建設提到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高度,讓我們看得更遠,更加重視復興民族文化的工作。文化包括語言、信仰、思想、宗教、風俗習慣、法規、制度、禮儀、文藝,等等,會對整個民族、社會成員的價值觀、能力與生活態度產生覆蓋性的影響,起到某種規範或感召的作用,增強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尊嚴感,會形成一個國家、民族的集體意識,決定民族的性格。每一個國家、民族都有它自己特定的文化,而文化體系的生成又跟國家、民族的歷史與環境資源等有關,就如同血液,帶有各自種群、家族的基因。習總書記曾指出「中華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如今在十九大報告中又把文化比作民族和國家的靈魂,是非常恰切的,說明了文化的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決定性影響。

  中華民族有過燦爛的文化,但是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民族文化的自信顯然在滑坡。現在國家在大踏步發展,物質生活逐步走向富足,但道德精神卻未見得能適應時代的變遷。因此提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只有復興民族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才能讓我們國家的發展度過「精神滑坡」這個瓶頸,才能更好地凝聚社會人心,讓中國的「雄起」獲得內在生成的強力,也才真正能達到「國力」強大,重現中華民族的輝煌。

  記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文化的引領和支撐。作為文化工作者,應如何擔負起自己的使命?

  溫儒敏:首先要以積極、虔誠而又審慎的態度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傳統文化」前面要加上「優秀」二字?傳統文化是在古代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本質上是順應過去時代的,對於當今社會來說,它的一部分已經成為糟粕,不能轉化為有益於當代的成分,我們就要有分析,選擇,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把真正代表民族文化「正能量」的部分、能為當今社會所用的優秀的部分加以張揚、轉化與吸收,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基因」。籠統地提倡「國學」,特別是讓青少年毫無選擇地學「國學」,是不負責任的倒退。我們文史工作者要通過自己的研究,闡揚傳統文化中那些有利於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向善」的部分,同時也要指出那些不適合現代社會、甚至有害於社會健全發展的部分。現在有些文史專家缺少歷史的辯證的思維方法,一味鑽故紙堆,把很多早已證明是落後的、腐敗的東西翻出來,不加批判地推送給青少年,是不合時宜的。另外,還需要開闊的胸襟,不拒絕優秀的外來文化,不搞閉關鎖國。還是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有道理,既積極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又放眼吸收優秀的外來文化,這就是文化自信。

  記者:您曾提出「關注文學生活也是關注民生」。文學生活與文化復興有什麼關係?如何提升民眾的文學生活質量?

  溫儒敏:民族文化中包括了文學藝術,是很重要的民族精神載體。比如詩騷、史傳、唐詩、宋詞,既是古人的情思表達,也是民族精神包括情感、思維、審美的結晶,不同程度上已經成為某種精神積澱,是思想和語言代代相傳的「共同體」。為什麼孩子們從小就要學習和誦讀古詩詞?因為這是領會和傳承民族情感方式和審美習慣最好的途徑。像讀古詩、學語文等這些人們司空見慣的行為,其實也是普通國民的「文學生活」。當然,國民大眾更多在「消費」各種書刊、影視、新媒體,也都屬於當今社會的「文學生活」。所以我是在這個意義上提出「關注文學生活也是關注民生」的。研究文學的學者一般都把眼光聚焦在作家作品的評價上,很少注意普通讀者是如何「消費」文學的。文學研究離不開「理想讀者」。所謂「理想讀者」,並不是大眾眼裡高不可及的專業評論家,而是被很多人忽視的普通讀者。很多情況下,能夠最直接、最真實地反映作家作品實際效果的,首推普通讀者。他們自覺不自覺地都在「參與」文學活動。所以,普通讀者進入文學研究的視野,不僅理所當然,而且很有必要。

現今社會網路發達,影視和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多數國民最重要的文化消費,可是泥沙俱下,很多文化產品包括文藝作品都被商業化所捆綁,質量堪憂。文化工作者有責任關注當今社會的「文學生活」,張揚正能量,引導和提升公民「文學生活」的質量。這也是文化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文化自信是一種肯定和堅守,信念與期望

  記者:中共十九大報告中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您認為如何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

  溫儒敏: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與自信心,一種肯定和堅守,信念與期望。文化自信其實也是軟實力,擁有這種堅定的自信,就擁有力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能眾志成城,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克服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奮進,開創美好的未來。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不但要靠經濟硬實力,還要靠文化自信的軟實力,沒有文化自信,也就談不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要傳承近代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這兩個「傳承」都還要落實到建設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文化。對於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要認清其獨特價值、鮮明特色,認清其歷史淵源、發展脈絡,這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前提。當前為何要強調文化自信?就因為存在有「不自信」。對於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採取虛無主義態度,就是一種「不自信」。歷史觀、價值觀的混亂,其實也是因為「不自信」。重建文化自信,必須如習總書記所說,要「講清楚中華文化」,當然包括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文化工作者這方面的責任是很重的。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要提倡開放的文化胸襟,既尊重和傳承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又能理性地對待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吸收他種文化的優秀充分為我所用,成為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養分。當然要警惕「西方中心主義」影響,這本身就是缺少文化自信,還帶有盲目崇洋的心態。我是從事文學研究的,就曾經提出要克服學術上的「漢學心態」。這種心態主要表現在盲目的「跟風」。有些評論家,甚至包括某些頗有名氣的學者,對漢學、特別是美國漢學有些過分崇拜,他們對漢學的「跟進」,真是亦步亦趨。他們有些人已經不是一般的借鑒,而是把漢學作為追趕的學術標準,形成了一種樂此不疲的風尚。所以說這是一種「心態」,是對本土學術發展不利的。另一方面,又要警惕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和狹隘的文化保守主義影響,因為這對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也是有害無益的。民族文化的復興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更新和重建的過程,其中離不開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尊重與借鑒,離不開對外來優秀文化的汲取。拿文學研究來說,沒有開放的世界性的眼光和胸襟,光是回歸傳統,就和「漢學心態」一樣偏頗,也是不可能建構適合當代社會的理論批評的。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必須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文化自信的國民,特別要從對青少年文化自信教育抓起,這是重中之重。這些年我一直在主持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編寫,對此很有體會。語文教材增加了傳統古詩文和革命文化內容課文的比重,這還不夠,還要想辦法幫助學生去感受、了解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正確認識當代文化的「根」在哪裡?我們從哪裡來?要走向哪裡去?這樣,文化自信就能在潤物無聲的狀態樹立起來。

  記者:如何推動文化的繁榮興盛?

  溫儒敏:現在文化繁榮的物質條件比任何時期都好得多,文化發展的活力也正在噴發,但同樣存在發展質量的問題。現在的發展基本上還是粗放的,不均衡的。大體說來,通俗文化、娛樂文化發展的勢頭很猛,比較高端的有品質的文化發展較滯後,而且有很多阻礙。商業資本的進入,讓文化生產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動力,帶來了新秩序和新格局,但也帶來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拿新媒體出現後的文學生產狀況來說,所謂「粉絲經濟」直接左右和帶動很多低俗作品的營銷傳播,甚至能從根本上決定影視和網路創作的走向。諸如近期在影視和網路平台上常見的「小鮮肉」「腐女趣味」「顏值崇拜」「唯美虛幻」等熱點,以及對歷史和經典「惡搞」的潮流,背後都擁有巨大粉絲群。這些粉絲群往往帶有「極端化」的非理性特徵,加上資本的推波助瀾,形成自己的「意見氣候」,很多時候正能量的評論是很難左右和制約這種趨勢的。信息過度往往淹沒了理性的正面的聲音,傳統的管理方式「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笨拙而無效。文化生態已經產生巨變,用常見的一句話來說,是挑戰,亦是機遇。如何通過社會主義文化重建,切實提升粉絲群體其實也就是廣大國民的文化審美品格,如何改進主流文學評論和研究的格局,以及如何形成更有效地引導和均衡機制,在放手發展繁榮文化的同時,努力形式良好的文化生態,都是文化生產與管理的全新課題。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1114日第07 版)


推薦閱讀:

大家談奇門
慧律法師:拜佛與拜神有什麼差別? - 黑馬大家談 - 黑馬樂園 - hmly666.com
王渤石s MOKO 個人網站 | 展示 你談,我談,大家談,我們一起來談談攝影~(渤石篇...
原創 | 和大家談談07式軍服配飾「級別資歷章」
命理大家談——學習命理的三部曲

TAG:文化 | 自信 | 大家 | 大家談 | 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