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尾綉 | 指尖上的水族刺繡活化石

詩曰:「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

匠心者,指巧妙的心思。所謂「咫尺匠心難」,既在於「匠」,更在於「心」。

水族,一個生活在我國貴州、雲南、江西、廣西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有自己民族的曆法、語言和文字,為我國同時擁有自己的曆法、文字和語言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

水族刺繡十分豐富,不同地區的水族在掌握同一技法上有粗獷與精細之分,在掌握不同的技法上也各有所長。刺繡工藝有挑花、繡花、補花等,針法有馬尾綉、平綉、十字、打籽、亂針刺。總體而言,馬尾綉是水族刺繡中運用較多的技法之一,也是水族最古老、最具特色、最負盛名的一種刺繡。

水族聚居區以農業經濟為主,農忙之餘,兼事手工業,織、紡、印、染、綉等無所不通,生活中的自然環境也造就了他們對色調欣賞的和諧統一。因此大自然的藍色、青色等冷色調同濃蔭、清泉等清爽柔和相一致,在他們心理上產生安定和平之感。

故而水族人崇尚藍、白、青為主色調的冷調色彩,服裝一般以青色和藍色為主色,以白色作為裝飾點綴,淺淡素雅、樸素大方是他們對服飾的主要審美和價值取向。

水族馬尾綉是貴州省黔東南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主要在貴州黔東南州三都境內的水族村寨內傳承,被稱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如今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

馬尾綉以馬尾為原材料,先取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使之成為類似低音琴弦的預製繡花線。

將白絲馬尾芯的綉線盤綉於傳統刺繡或剪紙紋樣的輪廓上,然後用7根彩色絲線編製成扁形綵線,填綉在盤繡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

馬尾綉至今依然採用古老的亂針、扎針等刺繡技法。馬尾綉服飾多在節日里才穿戴,特別是在水族端節里。在過去,馬尾綉被視為姑娘是否心靈手巧和家庭是否富有的象徵。

馬尾綉工藝十分複雜,採用此工藝製作的綉品具有淺浮雕感,造型抽象,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綉品精緻巧妙,立體感、藝術感強,每一件都堪稱精美的工藝品。

由於馬尾綉製作工序繁瑣細緻,純手工製作。水族人為了方便操作,人們將綉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後,再用針線將它們按次序訂在一起,組成一件完整的馬尾綉品。

馬尾綉以絲線裹馬尾製作圖案的刺繡方法,有兩個較為明顯的好處,一是馬尾質地較硬,能使圖案不易變形,二是馬尾不易腐敗變質,經久耐用。另外,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於保養外圍絲線光澤。

馬尾繡的另一個奇特之處,就是綉品上綴有銅飾。銅飾形狀做成古代錢幣的樣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徑只有黃豆大小,以紅線穿貼於馬尾綉片里,如星星點點的小花,除了做裝飾外,水族同胞還認為銅有驅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會,銅是鑄幣之物,一些朝代嚴禁民間鑄銅,而水族的馬尾綉里卻有銅飾。這又是體現馬尾有價值的一個地方。

水族馬尾綉工藝的傑作製品是馬尾綉背帶(水語稱為"歹結"),上半部為主體部位,由二十多塊大小不同的馬尾綉片組成,以絲線在彩色鍛料底子上平綉出有嚴格數序規律的幾何圖案。下半部與主體部位相呼應,也綉有精美的馬尾綉圖案。

"歹結"成為通體繡花的完整藝術品,往往要經過52道工序,歷時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 製作方法是,將兩三根白線纏繞在馬尾上(白色馬尾最佳),然後用纏好的馬尾盤在已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接著在白線條的凹縫處綉、挑、補、梭各種彩色絲線,刺繡藝人憑自己的生活積累及藝術修養,在布面上挑綉各種圖案。所繡的這些圖案還只是一個空心的框架,還需要由螺形綉或結線綉來填充,最後再縫上金光閃閃的金線。

「馬尾綉」繡花鞋(水語稱為「者結」)是一種翹尖布鞋,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翹。製作方法是在鞋幫上先用彩色絲線刺繡成底色圖案,通常以水族吉祥圖騰的花、鳥、魚、獸、龍、鳳等為圖案出現在服飾上,以藍、青為底色的服飾配以純手工馬尾綉,色彩素雅,精美絕倫。然後再採用馬尾繡的方法,用絲線纏馬尾,捲曲成各種幾何形圖案拼鑲在鞋幫上,邊緣鑲補。其工藝十分複雜,但刺繡出的圖案立體性強,精美別緻。

方寸之間藏一縷靈秀之氣

進入正蹊堂官網

穿一雙好鞋

探尋更多古典美的活化石

推薦閱讀:

插曲:早寒武紀大滅絕
近幾年中國古生物有什麼重要的發現嗎?
為什麼霸王龍的化石比較完整?
筆石:在岩石中書寫的痕迹
這是鸚鵡螺嗎 有收藏價值嗎?

TAG:化石 | 刺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