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呵,為什麼欺騙中國人民
歷史就是統治階級強加給人民的思想枷鎖嗎?不是的。
古代的史官一個個都是鐵骨錚錚的好漢。
歷史的辯證法是這樣:歪曲歷史的暴虐者,他們生前的萬般風光是以死後接受歷史的審判為代價的;而秉筆直書的史官,他們生時遭受的厄難卻常常獲得歷史賜予的花環。
"晉之董狐,書法不隱";"齊之南史,直書崔弒"。這是我國幾千年來傳為美談的兩個故事,也是古代史官"秉筆直書"的兩位先驅者。
董狐,是春秋時期晉國晉靈公在位時的一個史官。晉靈公年紀很輕就繼位為國君,不但幼稚,而且驕橫。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彈弓射擊行人,以此取樂;他的廚子因為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廚子殺了。對晉靈公的胡作非為,國相趙盾屢次諫諍,可是晉靈公不但不聽,反而要殺趙盾。在這種形勢下,趙盾只得逃出都城,到外地避難。這時,趙盾的同族趙穿舉兵殺死靈公,然後把趙盾叫回都城,另立晉成公為國君,趙盾繼續擔任國相,主持國政。對這一件事,晉國史官董狐認為,殺死靈公的真正責任者應該是趙盾,所以就直言不諱地在史冊上記下:"趙盾弒其君"。趙盾見了,大為吃驚,解釋自己並無弒君之罪。董狐說:"你身居相位,出去既沒有走出國境,回來也沒有懲辦兇手,這弒君的罪名,不是你是誰呢?"趙盾無可奈何,長嘆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載有這段故事。於是,孔子對董狐稱讚道:"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有人提出問題,董狐之"書法不隱"固然值得稱讚,但他並沒有遇到什麼麻煩。為什麼?劉知幾說:"夫為於可為之時則從,為於不可為之時則凶。如董狐之書法不隱,趙盾之為法受屈,彼我無忤,行之不疑,然後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史通·直書言》)按照劉知幾的說法,董狐擅名今古,有趙盾成其良直,是為於可為之時。如果不是趙盾"為法受屈",恐怕董狐就凶多吉少了,這似乎有點道理。史官的直書其事,確實需要有一個較為寬鬆的客觀環境和讓人說話的條件。不過,尊重客觀事實,直書其事,是史官的責任。在"不可為之時",是不是就不為了呢?齊之南史,就是在"不可為之時"而為之的不怕死的史官。
春秋時期,齊國的大臣崔抒與齊莊公為爭奪美女發生矛盾。崔抒藉機殺了齊莊公,立了齊景公,自己做了國相。對此,齊國太史記道:"崔抒弒其君"。崔抒不願意在歷史上留下弒君的惡名,下令把這個太史殺了。繼任的太史還是這樣寫,又被殺了。第三個太史仍然這樣寫,也被殺了。第四個太史照樣直書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殺不絕的,只好作罷。這時,齊國另一位史官南史氏,聽說接連有三位太史因實錄國事被殺,惟恐沒有人再敢直書其事,便帶上寫有"崔抒弒其君"的竹簡向宮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實記錄沒有被殺,就回去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了齊太史"身膏斧鉞"的事迹,齊南史的不畏強暴,秉筆直書,幾千年來被譽為中國古代史官的典範。
時代的年輪踏到今天,我驚異的發現,我們對歷史的篡改,居然已經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翻開中國近現代歷史課本不禁有種想吐的衝動,下面,我就當一回董狐南史,余不懼斧鉞加身,但恐此文不見天日!
謊言一,晚清的皇帝都是昏庸無恥之輩
小時候的歷史課本上,提到近代史,開口閉口都是喪權辱國,腐敗無能,那麼假設我們換一幫人來代替清政府,代替慈禧代替恭親王代替李鴻章,歷史真得會被改寫嗎?
恐怕答案是否定的,真實的歷史不應該成為統治階級禁錮人民思想的工具,而應該是大公無私的。
據歷史記載,清朝皇帝的勤政是使歷史上罕見的,明朝的萬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這在清朝皇帝的身上是絕對看不到的,如果皇帝三天不上朝,清廷就會炸鍋,因為那很有可能意味著皇帝「不豫」,就是離死不遠了。
在清朝的皇帝中,最有作為的是康熙和乾隆兩個皇帝,這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前者拿鰲拜平三藩收台灣,後者開創了乾隆盛世,成就十全武功。但是本人卻對名聲最差的雍正皇帝最為敬佩,他在位時推行滿漢一體當差士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等政策,大大的改正了清兵入關後的弊政,在雍正登基之時,國庫空虛,甘肅叛亂,戶部居然拿不出一分錢來做軍備。而當乾隆登位之時,國庫充盈,通常都有三千萬兩銀子在戶部里。可以說,乾隆的盛事就是永正一手造就的,由於雍正做事手段強硬,而且他的改革大大觸犯了一些人的利益所以民間流傳了許多諸如呂四娘的傳說,正如那句歌詞唱的,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不知身後罵名滾滾來。雍正皇帝可以說是冤得很了。
中國近代史上的落後挨打,其實就起源於乾隆皇帝,正是由於他的大手大腳使得國庫空虛,同時他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中國一步步落後世界,並造成了後來晚清政府的枉背罵名。
那麼下面,我們就看一下乾隆後面的清朝皇帝到底是什麼樣子。
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曆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36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曆死,始親政。在位25年。乾隆皇帝死後,留給了嘉慶皇帝一個禮物--和紳.殺了他後,嘉慶皇帝總算擋了一陣,將國庫的空頭補上了,顒琰親政後,立即剷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復多方採取措施,力圖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內憂外患重重,積重難返。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嘉慶皇帝死後,道光帝上位,國庫里捉襟見肘了,道光皇帝寢食難安,於是他以身作則,極力提倡節儉,改革鹽政,部分弛禁開礦,並整頓吏治。但由於腐敗成風,阻力過大,奏效甚微。有一個笑話說他聽到了京城某地的豆腐腦很好吃而且很便宜,只要幾個銅板,他馬上傳旨只吃這種豆腐腦,但是當他吃到後一問價錢要二兩銀子! 道光帝大怒,本來想省錢,沒想到更貴!一氣之下撤了內務部總管的職務.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道光帝雖然沒有才幹,可他是真得很想把國家治理好的,後來對鴉片之害,他力主抵抗起用了林則徐去廣東禁煙,更體現了他的見識絕非那種昏庸無恥之徒.
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咸豐皇帝在位期間,正逢清朝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他的命不是很好,在位十一年,洪秀全就鬧了十一年,腐朽的清軍丟失了半壁江山,咸豐皇帝驚怒交加,再加上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最後含恨而死.其實說起來,咸豐皇帝也不算太昏庸,他曾經因為舉子舞弊案殺了大學士柏夔,因為舞弊案而誅首輔,在清朝是獨一無二的,這也顯現了咸豐皇帝懲治腐敗的決心。另外,在與太平天國的軍事鬥爭中,咸豐皇帝重用曾國藩胡林翼這樣的漢人,而且並無太大猜忌,事實證明,咸豐皇帝做出的決定是十分英明的。但是內憂外患,奕詝縱有重整江山之心,已無回天之力。
咸豐之後就是同治皇帝了,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歷史上真實的同治皇帝志大才疏,很有志氣卻迷戀美色,其實這也跟慈禧太后有關係,慈禧太后不喜歡他的皇后,而同治皇帝跟慈禧又有矛盾,索性不去別的妃嬪那裡,出入京城煙花之地八大胡同,最後染上梅毒,一命嗚呼。如果說同治皇帝也有貢獻的話,就要說在他在位期間,清廷平了洪亂,回亂,捻亂,並且沒有跟洋人開戰。如果不是因為最後亡國,同治皇帝一定會被歷史稱為有道明君。其實這都跟著位少年天子沒多大關係,其中起著決定作用的就是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其實慈禧跟恭親王以及以後的李鴻章都是傑出的政治家,他們在當時的環境下痛定思痛,開展了洋務運動,拉開了中國近現代化的開端,只不過由於中國被拉得太遠了,無法趕上而已。
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同治皇帝死後,由於他沒有兒子,慈禧太后還要攬權,所以就抱了自己妹妹跟醇親王的孩子,就是光緒皇帝,他由於繼位的時候太小,實際上的權利操縱在慈禧太后的手裡,光緒皇帝也比較有才華,看到清廷的狀況決定變法,他對慈禧說不願做亡國之君,當時由於他沒有實權,所以變法失敗,自己身陷牢獄,做了個身不由己的皇帝,當光緒慈禧相繼死去之後,大清朝也走到了盡頭。
由此可見或許滿清的皇帝們沒有才能,但他們並不是無恥之徒,相反,不管哪一任皇帝全都保定勵精圖治之心,奈何天數已盡,回天無力耳!
謊言二: 慈禧太后是賣國賊。
很多人一聽到慈禧就是一幅不屑的樣子,都認為是慈禧把中國送上了斷頭台,其實正如馬克思評價拿破崙的那樣,當時的中國社會造就了慈禧太后,假如歷史上沒有慈禧這個人,也會跳出一個人來搞辛酉政變,帶領大清朝退出歷史舞台。
作為一個女人,我得不承認,慈禧是一個很厲害的女人,辛酉年誅肅順,做得乾淨利落;信任曾國藩等漢人,從未猶豫不決;推行洋務運動,對法國開戰,不管是提拔人才,還是推行改革,一切都做出了相當正確的決定,即使是一個男人也要好好挑的擔子,她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儘管我不認同她的性格,但我欽佩她的才能。
還有的人說她賣國,例子嗎,就是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我不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裡,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決不是慈禧心裡的話!要不是逼到沒辦法,誰願意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慈禧也不願意,歷史記載,每次簽訂不平等條約之後,慈禧總有很多天悶悶不樂,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大哭:愧對列祖列宗!但是當時的中國就是落後,他們孤兒寡母的又有什麼辦法?
有人說中國人民有的是力量,就因為慈禧投降賣國,不許反抗才造成了落後挨打,其實這也是不對的,最典型的就是義和團之戰,義和團本身就是民間組織,是真正人民的力量。慈禧本身希望用義和團來對抗洋人,滿朝的大臣都反對跟洋人開戰,只有慈禧是堅持的。但是後來發覺,義和團根本就不是洋人的對手!慈禧只好逃出京城,這是自鴉片戰爭開始,西洋武力開始侵略中國,但每次戰爭它們所擊敗的只是清朝政府,一般民眾和守舊士大夫,在心理上並未屈服。義和團事件是清朝政府、中國衛道的士大夫、以及廣大的農民匯合凝聚而成的力量,他們以符咒和拳棒去和西洋槍炮相對抗,結果徹底地失敗了。經過這次慘敗,清朝野都都不敢輕外仇外,民族自尊心完全喪失,人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媚外心理,這種心理影響了中國以後數十年。與慈禧太后堅決與洋人開戰相比,李鴻章、劉坤一、袁世凱等人置中央政府於不顧,和列強單獨約定,保護外人生命財產和教堂,請列強勿進兵東南各省,各省自保。
由此看來,慈禧手無抗敵之兵,後無國力之助,仍不忘抗敵,並非投降賣國之輩。
摘自——賢話歷史
推薦閱讀:
※劉濤欺騙我們8年秘密曝光,消息終於坐實了!
※秘欺騙我的人,褲襠天天開線,縫都縫不上
※7條減肥謊言欺騙了你
※朋友,怕背叛,感情,怕欺騙……
※官殺混雜易受欺騙的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