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序與跋)
《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澳)大衛·戴著、李占生譯,商務印書館出版
要了解南極洲歷史和探險史,認識南極英雄時代的代表人物,學習和傳承南極精神,澳大利亞歷史學家大衛·戴撰寫、李占生翻譯的《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是一本合適的讀物。
南極洲是地球上唯一沒有原住民居住的大陸。南極探險是人類早期發現和探索南極洲的歷史,也是科學認識南極大陸、解開大自然奧秘的前奏。早在古希臘時,傳說南半球有一個與歐亞大陸相對稱的、幅員遼闊的南方大陸。這個所謂的「南方大陸」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極洲。為尋找它,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百餘年,探險家們駕駛帆船在咆哮的西風帶航行,在險象環生的冰海中開闢航線,在裂隙縱橫的冰蓋上奮力前行,造就了南極探險史上的英雄時代。
1772—1775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率兩艘獨桅帆船「果敢」號和「探險」號完成了一次環球航行,此間他三次穿過南極圈,最遠到達了南緯71度10分。那個時候,有人曾異想天開地認為南極點周圍是一片汪洋大海,聲言可以乘船挺進南極點。後來,一批探險家有很多次南極探險,直到1911年12月15日,挪威人阿蒙森率隊到達了南極點,成為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一個月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也到達南極點。阿蒙森和斯科特先後登上南極點,標誌著人類在南極探險歷程中達到了光輝的頂點,書寫了南極探險史上不朽的篇章。一代又一代探險家前仆後繼,一個又一個的南極地理大發現,為科學探索和科學考察掃清了道路,終於迎來了南極洲的科學時代。在南極洲的英雄時代,人們與惡劣的自然條件做鬥爭的同時,相互間還有競爭。在南極洲的科學時代,這裡成了國際科學研究的競技場,科學發現的競爭依然激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1957—1958國際地球物理年暨國際極地年期間,全世界數以萬計的科學家登上了南極冰蓋,在極端惡劣的環境里,來自不同背景的科學家同心協力、合作,相互支持、救援,完成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國際合作南極科學考察,開闢了科學時代南極考察國際合作的新局面。但也出現了領土、資源等訴求,以及環境保護、生物保育、合作、安全等實際問題。為確保各國對南極洲的尊重,也為了保護地球上現存的這片唯一的凈土,1959年12月1日,12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了《南極條約》(1961年6月23日生效)。條約凍結了領土要求,規定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保證科學考察的自由,促進國際合作,禁止軍事活動和核活動。之後,又相繼簽訂了許多條約和公約,如1991年簽訂的《關於南極條約的環境保護議定書》,為保證南極科學活動和環境保護奠定了法律基礎。1985年10月7日,中國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變暖研究日漸深入,南極冰蓋以其獨特和不可替代的稟賦,為氣候變化這一科學問題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南極冰蓋記錄的地球大氣過去80萬年溫室氣體濃度變化的旋迴,冰內氣泡記錄的1750年以來大氣圈溫室氣體濃度不斷攀升的事實,等等,為氣候變化科學的發展,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地球環境的對策奠定了科學基礎。進入21世紀,南極研究面臨更多科學難題,如南極洲大氣、海洋和冰凍圈之間的相互作用怎樣影響氣候變化?在經曆數千年的相對穩定後,南極海冰開始加速融化,是哪些因素控制著海冰的季節分布和冰量?它的變化對下伏大洋水體和洋流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南極冰蓋冰體收支綜合觀測的結果如何?人類和病原體如何影響和適應南極極端環境?南極洲的地殼和地幔結構,生命進化和延續,隕石揭示的太陽系形成的信息,南極大陸有效管理的政策問題……研究這些科學難題,需要全世界科學家的參與。
中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來到南極洲,但中國進步很快。21世紀的今天,中國的南極事業一日千里,世界矚目,新一代極地科學家迅速成長,莘莘學子中不乏南極粉絲,民眾中的南極迷比比皆是。商務印書館刊印這本書,不僅對讀者了解南極歷史,分析、判斷南極事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史料,也為我們了解南極大發現時代前輩們的奮鬥精神提供了史實。
本書譯者李占生和我相識已有30多年。他長期從事中國海洋和中國南極外事工作,對南極國際條約和法規有深入研究,著有《南極條約體系》等專著。他還參加了中國南極「中山站」的選址和建站工作,是一位有思想、有實踐經驗的南極問題專家。閱讀此書,對中國在南極各項事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這是秦大河院士為該書寫的序,刊登時略有刪節。)
推薦閱讀:
※科學把穩生命的節律
※漫畫 | 「人造舌頭」:打假威士忌我是專業的!一個也別想跑!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上天都要忙些啥?
※《科學通訊》:2009年度九大科學新聞 - 新聞 - 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