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丨《窗邊的小豆豆》: 教育的根本在於自我認知
閱讀導師:婷先生
充滿好奇心的探索者IT產品營銷女獨立攝影師東華大學校友讀書會發起人閱讀公益類社團負責人
大家晚上好,我是婷先生,今天來跟大家分享日本作家黑徹柳子寫的《窗邊的小豆豆》,和大家做個交流和探討。說到這本書,有些人可能小時候讀過,有些人可能長大以後讀過,有些人可能還沒讀過,本次分享就借用其中一些內容說一些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早的時候是我的書友推薦的,主要是關於日本的一些兒童教育話題的探討和延伸,其實它是由幾十個非常短小的故事來組成的,作者針對自己童年上小學的一些經歷和回憶寫成一個個短小的小故事,由於故事非常短小,所以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輕鬆,可以利用零碎時間讀起來。
日本著名作家,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代表作《窗邊的小豆豆》1981年出版後,不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計銷量達938萬冊,成為日本歷史上銷量最大的一本書。
書名由來:小豆豆其實是黑柳徹子她自己,徹子日語發音為「TetsuKo」,昵稱為「TeKo」,發音不是很清楚的話就會翻譯成「淘淘」(ToTo),與小豆豆發音相近。為什麼是窗邊的小豆豆呢?因為作家在小的時候,性格和大部分同學不太一樣,她喜歡特立獨行,總是坐在窗邊看著天空想著自己的事情,由於跟其他小朋友的比較特殊的情況,因此就取了這個書名。
從書名和剛剛我對作者的描述能夠看出來:作者在小的時候跟普通的孩子是不太一樣的,她在一年級的時候就被老師勒令退學,她當時的一個舉動是,站在學校大門口的街道旁,把自己當成為藝人宣傳造勢的工作人員,她想像自己是這樣的人,因此她會大吼大叫,引起了學校老師的很大的反感,因此小學的老師就跟媽媽進行溝通,讓小豆豆退學。
那麼由此可以看出在日本有這麼一個現象存在:會把小孩子或者學生當成程序化式的培養,這一點的話,如果大家看過柯南的話,有一集劇場版《貝克街的亡靈》一個橋段說到:政治家的孩子將來是政治家,藝術家的孩子將來是藝術家,所有這種子承父業的發展和模式,基本上是按照一個模型來進行成長的,那麼小豆豆在這樣一種教育模式下非常不適應,因此老師也對她放棄希望,讓她退學,但她媽媽沒有告訴小豆豆她被勒令退學了,因為直接說的話會對小孩子造成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她媽媽換了一種方式,領她去了另外一所小學:巴學園,其教室是巴士的車報廢之後做成的教室。
小豆豆就這樣被媽媽帶到了這個小學,通常來說,日本是一個等級比較嚴格的國家,不是說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比如說是在一個家庭裡面,爸爸是大於媽媽的,兒子是大於女兒的。
舉個例子闡釋家庭的階級:比如一個日本家庭晚上要泡澡,日本泡澡是先用淋浴,然後在泡木桶里泡熱水澡,按照爸爸,長子、次子、媽媽、女兒大致這樣一個順序進行泡澡,從這樣一個秩序當中可以看出,自從德川幕府統治以來在日本建立了一個階級制的社會,如果兩個二年級的學生談話的時候,一年級的學生走過去是不能插嘴的,一定要等二年級的前輩講完之後才能進行交流。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作為一年級的小孩,在學校的時候肯定是不會有老師耐心地聽他講話或者聽他耐心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小豆豆來到巴學園之後,校長先生聽小豆豆講了四五個小時的話,把小豆豆肚子的話說完了,於是說小豆豆可以來我們巴學園了,所以小豆豆感覺到一種我受到尊重了,有人願意聽我講話了,我不是體系裡面最低階的了,她感受到校長對她啟發之後,就對學校有了一種很好的好感。
在日本人看來,他們認為我在這個體系裡面,雖然可能階級地位比較靠後或者比較基礎,但是我是在這個階級體系的人,我要比失去或者不在這個體系的人更加有安全感,因此對於這個體系而言也沒有說所謂的上級尊重下級,大家都是相互尊重的,大家都是默認的這樣的一種形式,比如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講話要用敬語,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就是普通或者簡易型了,因為日語裡面有好幾種形式,因此這個階級並不代表一種不尊重,而是大家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習慣一種行為模式。
因此小豆豆來到巴學園其實是一次從日本傳統的教育體系裡面跳到一個相對寬鬆、不同於她之前接觸的所謂的普通的教育環境。校長也是如此,黑柳徹子親身經歷的就是小學的那個校長,後面有說到校長是在歐美國家進行過教育研究和學習的,回來之後立志想辦這樣一所小學和幼兒園,因此就有了巴學園,因此巴學園具有一定的西歐的思想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日本也是存在著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些學習和一些思考。
自我 很多人看完這本書以後會覺得這本書是講兒童教育的,這一點我認為當中一些內容確實引起教育上的一些反思,但是教育的根本還是在於自我的認知,對自我發展的一些學習;
教育 對現在有些人(做了父母或者老師這些人)怎麼跟孩子去打交道可能有一些啟示和思考;
整個環境和社會 因為作者出生在1933年,她小學的時候基本上也是戰士,也是經歷過世界大戰日美戰爭什麼的,最後這個巴學園因為戰爭被停止運營了,整個環境是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的,雖然描寫的是那個時代背景,但是一些教育理念和思考放到現在也是可以來探討的。
經典故事01:運動會
巴學園有一次組織運動會,既不是我們奧運會這些項目,也不是小學時候參加的那些項目,而是非常奇怪的項目,比如上下台階諸如此類的,獎品不是金牌銀牌也不是文具,你想不到會是什麼。
運動會的獎品其實是蘿蔔白菜等一些蔬菜,為什麼提到這個小故事呢?為什麼老師會去組織這樣一些項目的運動會呢?因為在巴學園的孩子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從別的學校被退學了,其中有些小朋友比如侏儒症或者身體長不大那種病狀,身體就會比較矮小,校長為了不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生理壓力和跟人比較的環境當中,所以校長先生設置了一些比賽項目全是讓身材矮小的同學可能有更大的機會贏得比賽。
比如當中有一個比賽項目是在一個大概用帆布做成的帳篷裡面找到終點,很多人在裡面因為看不到前面就迷路了,但是身材矮小的反而更加容易找到將自己的目標,因此校長和老師在設置這些項目的時候,會比較注意不讓身體有殘缺的孩子覺得心理不平等,同樣他們為什麼要把獎品設置為白菜蘿蔔呢?
因為這個獎品可以和爸爸媽媽去分享然後做成當天的晚餐,就會讓孩子有一種我得了榮譽是可以跟家人分享的想法,而且是可以跟我的父母一起來享受我的一些成果,看了運動會這個故事的話,再結合一些我看到的一些情況,可能有一些中國的父母,他們喜歡跟對方的家長去比較自己的孩子,然後我覺得這樣的話,即使孩子不是一個有殘缺的孩子,也是身體健康的孩子,但是父母可能會去做比較,那麼有意無意都是給孩子造成一種心理壓力或者間接的影響。
同時,有一些父母比如說孩子考試考得好成績,父母就會提供一個大的獎賞,那麼我覺得我們是不是可以反過來看這種獎勵方式,即你獲得一個成績,然後父母來和你一起分享的一種方式,所以各種方式都是不同的選擇方式,運動會獎品的方式,我想是給父母或者老師提供了另外一個獎勵的思路。
經典故事02:自由選擇課程
平時我們上課都是按照語文、數學之類的順序課表,對於巴學園的孩子來說,第一節上什麼課完全由自己來決定,因為這個學生人數也偏小,遇到什麼問題了,就去找老師提問,老師來給你解答,當時有這麼一個同學,他每天早晨用酒精燈做實驗來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對於其他小朋友的話,有的小朋友喜歡看書,有的喜歡畫畫,都是從他們最感興趣的學科開始的。
比如到下午的時候,課程提前結束了,老師帶著學生們出去散步,散步的時候可以看到一些植物一些小動物,看到一些蝴蝶昆蟲,然後給孩子們進行講解,所以傳統的教育方式是按部就班,按照一定計劃來進行上課,但是在巴學園裡面就是一種對於興趣的啟發或者有學生有需要的時候才進行講解,這一點對於讀書會做的事情是比較類似的。
可能在中國大陸的教育體系裡面,我們不得不為了升學考試而去進行系統性的教育的接收,我們的很多朋友或者書友都是已經從學校畢業了,那麼其實對於我來說,自己平時看書的過程就是一種自我興趣選擇的過程,就像巴學園的孩子們一樣,我要看什麼樣的書,我要怎麼樣去選擇,我要怎麼去開始自己的一天,其實都是對於從學校畢業好多年以後來進行思考的一個問題,因為上學校的時候有課表需要遵守,但是走出學校之後,包括你自己去看書,去參加一些讀書會的活動,或者去結交一些朋友,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一個過程,那麼這個過程當中如何去選擇,你的選擇依據是什麼?從這些小故事可以帶來更多的一些思考,這本書的最後,小豆豆把這些同學們的近況都附在了後面。
拿酒精燈開始一天學習生涯的孩子後來長大以後成為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在美國那邊進行研究,當她回憶童年這段經歷的時候,她也非常感謝這位老師、學校和校長給他提供這樣一個平台和土壤。
經典故事03:激勵與尊重
小豆豆剛來到巴學園的時候,校長先生跟她聊了四五個小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當中,尤其是在我們年齡比較小、資歷比較淺的時候,很少有人願意聽我們講話,或者找不到一個和我們交流的需求,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對於我在日本的學習經歷我做一個比較,當然這個比較不是普遍的,只是我的一個個例,在日本的時候,我遇到了一個科研項目的問題,老師不會馬上告訴我答案,而是問我對這個問題的需求點在哪裡,或者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深度到了哪裡,然後他給我提供一個引導式輔助式的方案,他不會完全給我一個答案,亦或不聽我的解釋完全按照我的方式來。
因此我在跟我日本導師進行科研學習的時候,我是覺得我對於這種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思路受到了一些尊重,這樣的話可能更加激發我去做研究實驗的一個熱情,並且讓我覺得這就是我的一個責任,而不是說導師給我一個任務,然後我給導師打工,而是讓我覺得這是我自己的工作,我要把它做得更好,這就是說我們作為晚輩或者作為下級,我們的話受不受到尊重,對自己的一個激勵也是非常重要的。
經典故事01 : 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
校長和老師們為了孩子在吃飯的時候都能吃到海鮮和蔬菜,像我們小時候或者我們有孩子的話,我們怎麼讓孩子吃飯呢?我們會告訴孩子葷素搭配,但是孩子們就會照你的話來做嗎?而且有的小朋友還比較挑食,那麼校長老師怎麼做呢?他們會問孩子們:孩子們,你們今天的飯裡面有沒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呀?
什麼是山的味道呢?山上長的食物,比如蔬菜或者一些牛肉豬肉雞肉,陸地上的動植物。海的味道就是海帶呀、魚之類的食物。
日本是島國,海洋業漁業比較發達,放在中國可能是葷素搭配,放在日本就是魚類產品和陸地產品,因此這個老師就通過提問的方式,你們今天的范裡面有沒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那麼孩子們就會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在這些飯里弄上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這樣一種命令式的換成一種啟發式的,讓小朋友在吃飯的時候也能夠對一些食物和食材有所了解,而且讓吃飯變成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這樣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鑒和參考。
有一天有一個家長不小心忘記做魚了,這個小朋友發現自己沒有海的味道怎麼辦?校長會讓自己的太太每天準備一些食物,看孩子們缺少了什麼味道,就給他加進去什麼味道。
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可能會被很多人忽略,如果大家了解日本或者跟日本朋友打交道的話,會注意到日本人是非常保護對方的自尊心的,那麼校長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也是對於小孩自尊心的一種挑戰,如果你回答上來的話是OK的,萬一沒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回答不上來的話,還有校長太太保底,就不會讓你回答不上來,你回答的問題一定會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這樣的小小的細節也能夠看出來日本人在教育和行為相處上的東西。
經典故事02 :最差的衣服
當時要帶學生們去運動去旅行,校長就去徵求每個家長的同意:請讓孩子穿上最差的衣服,因為要讓孩子盡情地玩耍和活動,一般的家長都是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少有家長會說我要把孩子最差的衣服給她穿上,這一點其實在德國有個電影,哆蕾咪的電影《音樂之聲》當中那個家教也是要給孩子們穿最差的衣服或者遊戲的衣服,但是爸爸不同意,家教就把窗帘扯下來做成了遊戲衣服,這部電影和這本書當中講的小故事是類似的,就是孩子想去玩想去活動,就去給他們創造條件和環境。
我自己在日本旅行的時候也看到了一些日本家長怎麼帶孩子的,周末的時候帶孩子出去,小孩還不會走路,讓孩子在落葉堆里滾來滾去,中國的奶奶或者外婆肯定會跑過去,一把抱起孩子然後說地上非常臟,不讓孩子去和大自然親近,但是父母不僅會讓孩子這樣做,而且還拿起手機給孩子拍錄像。
另外一個故事是一對日本父母,他們是足球愛好者,有一次他們的孩子可能就一兩歲,然後抱著足球往前走忽然摔倒了,如果放在一些中國家長的身上,孩子肯定會哇哇大哭,然後拍打著地面,說地面不對,然後安慰孩子,但是這個孩子摔倒之後父母完全沒有理會,孩子沒有哭也沒有鬧,繼續抱著足球往前走,我遇到這兩個小故事也是跟這個最差的衣服這個小故事有一點點類似,就是說孩子在小的時候磕磕碰碰其實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沒有必要進行一個太大的干涉。
經典故事03:找東西
有一次小豆豆把自己的小包掉到糞池裡,然後就跳進去找,當時校長看到了,雖然知道她最後肯定找不到但是沒有阻止,而是說:你繼續找把,找到之後,把東西放回原位就可以了,小豆豆最後也沒有找到東西,就把東西放回了原位。
從這樣一個過程當中,教育者即校長明明知道孩子做這件事情是沒有結果的,但是不會直接告訴你,而是讓你嘗試之後得到的一個經驗,我覺得這也是對別人選擇的一個尊重,因為小豆豆做了這樣一個選擇,校長給予了小豆豆選擇的尊重和支持。
我在日本求學的時候也有過非常類似的一些感受,當時我在實驗室做實驗,我當時用了一個儀器,我把要做的實驗藥品放在裡面,可能過了三十六個小時候之後也沒有拿出來,我的老師會過來提醒我,說:你在這個設備裡面放的時間比較久,別的同學就沒有辦法做實驗了。我的老師看到這件事情之後,並沒有直接把藥品拿出來再告訴我,而是告訴我讓我自己去做這件事情,我覺得這是老師對我做選擇的一個尊重,並且他告訴了我,你做這樣的一種選擇,其實你放24個小時就可以了,你做這樣一個選擇可能會對別人做出干擾,他會告訴我會有這樣一種可能性,讓我重新做了一個選擇,所以我覺得在這一方面,作為老師或者校長對於學生有一個自我選擇的承認和尊重。
當時處於二戰時期,巴學園來了一位會說英語的孩子,這個孩子是從美國過來的,看的書都是英文,大家就對她非常好奇。
最近我在看《光榮與夢想》這本書,看到了二戰時期美國和日本的太平洋海戰這個歷史橋段,對比其中的段落和章節,再看小豆豆這本書當中,老師同學們對會說英語學生的包容,當時是戰時,很多日裔的美國人,在美國的經歷和遭遇都非常慘,他們財產被沒收,很多基本生活物資得不到滿足,但是在巴學園裡面,這些老師和家長還接納會說英語的孩子(並不是說日本所有社會都會接收),我覺得這種教育工作者雖然有這種時代的壓力,但是出於對兒童、孩子們教育的職責,他們仍然選擇去接納這些會說英語的孩子,這也是讓我對校長比較感動的地方。
巴學園慢慢沒有了,當時到了戰爭末期,日本提出寧為玉碎的理念,巴學園有一個男校工也要奔赴戰場了,孩子們還沒辦法理解奔赴戰場或者說再見是一個什麼情況,他們就開了一個茶話會,在茶話會的過程當中,孩子們依稀覺得這個人可能即將奔赴戰場,日本很多電視劇電影都非常喜歡以小寫大,以一個很短小、身邊的故事來反應戰爭、時代洪流、命運這些比較宏大的主題,日本是比較喜歡這種描寫手法的,電影電視劇還有小說,最後這一個茶話會的故事用這樣一種形式寫了一個看似表面平靜的茶話會,實則時代的背景、戰爭的洪流或者校工去了之後,今後的命運會是怎麼樣,懸念全部留給了讀者。
在最後黑柳徹子對這本書的總結,也把這本書裡面提到的所有同學的近況做了一個彙報,那麼她為什麼寫了這本書,是因為她當時跟校長小林宗作拉了個勾勾,做了一個承諾說將來要回巴學園教書,但是我們知道巴學園因為戰爭而不復存在,那麼作者黑柳徹子寫下這本書也是對當年校長做出承諾的一個回饋。
以上就是我對書當中幾個印象深刻的故事進行自我、教育以及時代感悟的一些分享,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在0-1歲寶寶的認知水平
※[原創]我對黃.喉飼養的認知!!!2012
※八字命理班(第一階段)第二課 地支認知(4)
※揭示真相:有關女性體形與健康認知的9大誤區(一)
※時時抱佛眠 朝朝在一起 時時不分離 就是不認識迷失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