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符號之祭祖
·
祭祀先祖,起源於商,是流傳至今的一項隆重的春節傳統風俗。春節期間,因地域差異,或臘月二十八或除夕或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祖,只是形式多有差異,有到墳前進行的「墓祭」,有到祠堂進行的隆重的全族祭祖大典,也有於家中正廳擺放香爐供品進行的祭拜。
祭祖的同時,因信仰不同,有的地方還祭祀天、土、道教神等。祭祖內容一般有上香、讀祝文、獻供、燒紙、焚祝文、叩拜、講訴家族歷史等。供品一般有大菜、各色點心、米飯(饅頭、年糕)、水果和酒水,位置擺放符合中餐飲食習慣,以祖先排位為起點,依次是米飯、酒水、大菜、點心、水果,食物和禮儀都非常講究「俱全」。
祭祖活動源於國人「慎終追遠」和「孝」的傳統,在重要節日中,祭祖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古時,人們認為,列祖列宗「在天有靈」,可以降禍或賜福後代子孫,應和天、地、神、佛一樣,得到子孫的認真頂禮膜拜。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
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後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形成習俗。
古時,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是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除此之外,逢紅白喜事或者災禍或喜事,人們也會舉行或隆重或平實的祭祖活動。在人們的意識里,祖先與子孫同在,家族的興亡都應告知先祖,福禍同享。
春節,作為一項「承上啟下」的重要節日,後輩子孫要向先人告知上一年的情況,包括糧食收入、人口、家族地位等,如果上一年情況良好,就要感謝先祖保佑,祈求祖先保佑來年更好,如果情況不好,就自我反省,向祖先請罪,不管上一年情況好與不好,最後,後輩子孫都要向祖先稟明來年計劃,請求祖先降幅和保佑。這就是祭祖「祝文」。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文變化,現代祭祖相較於古時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去除了很多繁瑣儀式,採用掃墓上墳作為祭祖的方式成為主流,在獻祭上,多採用獻花或者種植松柏或簡化供品的方式,甚至出現了「假供品供一年」(塑料製成的食物)、網上祭祖等「非常新潮」的方式。
雖然形式有變,但祭祖時向先祖總結稟告近況和祈盼來年更好的「念祝文」或「焚祝文」的習慣沒有變,「緬懷先祖」,「激勵後人」,「飲水思源」,在祭祖習俗中存在的優良傳統得到了繼承。
【文化拾遺】
家譜
在祭祖習俗中,祝文內容有一部分會先聲明念祝人的身份,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數典認祖」,祭祖儀式結束後,家中長輩都會給晚輩講一講家族歷史,往往會以「我們X家祖上是XXX人,原是……」涉及家族遷徙、家族發展和成就等內容,有些家學深厚的家庭還會為子孫後代講述「家譜」的故事。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譜牒、宗譜等,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
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作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家譜。家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家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家譜、族譜,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迹而逐漸演變來的。
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到隋唐五代時,王儉和王僧孺的譜學著作還都在流傳,王姓自己的家譜也通行於社會,被奉為天下修譜者的藍本。此外,北周人王褒所撰的《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佚名氏的《太原王氏家傳》二十三卷,南齊人王逡之所《續百家譜》四卷、《百家譜拾遺》一卷、《南族譜》二卷、唐朝人王玄感的《姓氏實論》十卷,王方慶的《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譜》二十卷、《王氏著錄》十卷,等等,也都是唐宋時最為通行的譜籍。
宋元以後,私家修譜之風大盛,由於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於是家譜日益增多。在這一時期的家譜中內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世系圖;
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型大小、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謚號、姻配等。這些介結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
第三部分為附錄。對研究姓氏的源流、遷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較大價值。
文章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處理
·
推薦閱讀:
※清明 寒食已隨雲影杳 祭祖無妨踏青游(節氣·民俗)
※泉州清凈寺阿訇百奇回族祭祖活動演講
※楊氏祭祖歌,1
※歷年黃帝陵祭祖祭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