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醫藥網 - 文獻資料 - 第五節 肺與大腸
06-28
第五節 肺與大腸 一、肺的生理病理 肺位於胸腔,由於肺位最高,故稱「華蓋」,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故又稱「嬌藏」。其主要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通調水道,外合皮毛,開竅於鼻。 (一)肺主氣、司呼吸 肺主氣是指人身之氣皆由肺所主管,其含義包括三個方面: 1.肺主氣與肺的呼吸功能有關: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吐故納新,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於肺」,就是此意。 2.肺主氣與人體宗氣生成有關:肺與宗氣的生成有密切關係,由肺吸入的清氣與水谷精氣結合而成宗氣,它積於胸中,上出喉嚨以司呼吸,又通過心脈而散布全身,以營養各臟腑組織,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氣的作用。《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諸氣者,皆屬於肺」。就是指此而言。 3.肺主氣與肺朝百脈有關:所謂「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經脈而聚會於肺。肺氣能協助心臟調節人體氣血的循行,故有「肺主治節」之說。 肺主氣的功能正常,則氣機通暢,氣血流通,百脈充盈,呼吸均勻,脈來勻和,若肺氣不足,不僅會引起呼吸功能減退,面且會影響宗氣的生成,因而出現呼吸無力、少氣懶言,語音低微,身倦乏力等。 (二)肺主宣發與肅降 1.宣發功能:宣發即有宣通發散之意。其功能有三個方面:一是通過肺的氣化,排出體內的濁氣;二是將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三是宣發衛氣,調節腠理之開合,排泄汗液及病邪等。因此肺失宣散,即可出現呼氣不利,胸悶、咳喘,以及鼻塞和無汗等病變。 2.肅降功能:肅降即有清肅和下降之意。其功能也有三個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氣;二是肺為華蓋之臟,故將吸入之清氣和水谷精氣向下布散;三是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凈。因此肺失肅降, 可出現呼吸短促,咳喘、咳痰等病變。 宣發與肅降是肺臟的兩種生理功能,兩者是相互協調的,宣降正常,則肺氣升降出入通暢,呼吸調勻,若宣降失常,就會發生「肺氣不宣」或「肺失肅降」的病變。 (三)肺主通調水道 肺的通調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肺主宣發,不但將水谷精微宣布全身,而司腠理開合,調節汗液的排泄;肺氣肅降,不但將吸入之清氣下納於腎,而且也將體內的水液不斷地向下輸送,經腎與膀胱的氣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體外。因肺氣能促進和調節水液代謝。所以有「肺主行水」和「肺為水之上源」之說。若肺的通調水道功能減退,就可發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飲,甚則水腫,無汗等病變。 (四)肺主皮毛,開竅於鼻 皮毛,是皮膚、汗腺、毫毛等的總稱,為一身之表,是人體抗禦外邪的屏障。皮毛由肺輸布的衛氣與津液來溫養,使皮毛汗孔開合正常,起著保衛機體,抗禦外邪的作用。《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說明了肺與皮毛在生理上有密切關係。肺氣充足,則皮毛潤澤,開合正常,邪不易入侵;若肺氣虛弱,則皮毛御邪能力減弱而易感冒,從而出現惡寒發熱、鼻塞、咳嗽、氣喘等肺衛不宣的證候。 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通道,故鼻為肺竅。鼻的通氣和嗅覺功能,與肺氣的和暢有關。如《靈樞·脈度篇》說:「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由於鼻為肺竅,所以外邪犯肺,常從口鼻而入。如風寒束肺,肺氣不宣,每見鼻塞流涕,嗅覺失靈:若肺熱壅盛,則常見鼻翼煽動之症。 (五)肺與大腸的關係 肺與大腸通過經絡互相絡屬,構成表裡關係,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響,如肺氣肅降正常,則大腸傳導如常,大便通暢;若肺失肅降,津液不能下達,則大便秘結;反之,若大腸實熱,腑氣不通,也可影響肺氣不利而咳喘。 (六)肺與其它髒的關係 1.肺與心 肺主氣,心主血,血之運行賴氣之推動,而氣之輸布亦賴於血之運載,兩者結合,才能敷布到全身,兩者密不可分,故有「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等說法。若肺氣虛弱,宗氣不足,則運血無力而導致心脈瘀阻;若心氣不足,血運不暢,也會影響肺之宣降功能而致胸悶、咳喘等症。 2.肺與脾 肺主氣,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肺氣受水谷之氣的資生,而水谷之氣,也賴肺氣為之輸布,其水液的運化,亦需肺氣的通調。若脾氣虛弱,可致肺氣亦虛而出現疲乏無力,少氣懶言等證;水濕停留,聚結成痰,影響肺氣的宣降而見咳嗽、痰多,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若肺失通調而致水濕困脾,則可見納呆,腹脹、便溏等症。圖5-6 肺與其他髒的關係示意圖 二、大腸的生理病理 大腸上接小腸、下連肛門。主傳化糟粕。《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是指大腸接受小腸下注之濁物,進一步吸收其水分,變為糞便,排出體外。若大腸傳導失常,便會出現腹瀉、便秘等癥狀。 三、肺病的辯證論治 (一)肺氣虛 主證:咳嗽氣短,動則氣喘,痰多清稀,怕冷自汗,易患感冒,神疲乏力,聲低懶言,舌淡苔白,脈虛弱。 辯證:肺氣不足,宣降無力,故見咳嗽氣短,動則氣喘;通調不利,聚濕成痰,故痰多清稀;肺衛不足,皮毛不固,故怕冷自汗,易於感冒;宗氣不足,臟腑失養,故神疲乏力,聲低懶言;氣不足以行血,故舌淡苔白,脈虛弱。 治法:補益肺氣 方葯:補肺湯;藥用人蔘、黃芪、五味子、甘草等。 (二)肺陰虛 主證: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口乾咽燥,顴紅,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辯證:肺陰不足,肺失滋潤,故乾咳少痰,口乾咽燥;熱傷肺絡,則痰中帶血;陰虛內熱,迫津外泄而盜汗,陰虛生內熱,故見顴紅、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 方葯:養陰清肺湯;藥用生地、沙參、麥冬、百合等。 (三)燥邪犯肺 主證: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鼻乾咽燥,喉癢,咳甚胸痛。舌尖紅,苔薄黃而干,脈細數。本證以肺燥為主,無陰虛癥狀。 辯證:風燥傷肺,津液被灼,故乾咳無痰,喉癢,鼻乾咽燥;燥熱傷肺,肺絡受損,則痰中帶血;肺氣不利則胸痛;舌紅苔黃,脈細數均為燥熱之徵。 治法:清肺潤燥 方葯:清燥救肺湯;藥用桑葉、枇杷葉、杏仁、沙參等。 (四)風寒束肺 主證:咳嗽聲重,咯痰稀白,惡寒發熱,頭痛身楚,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浮緊。 辯證:風寒襲肺,肺氣不宣,故咳嗽聲重;氣不布津,寒凝為痰,故咯痰稀白;風寒外束,營衛不和,故惡寒發熱,頭痛身楚;肺竅不利,則鼻塞流涕;苔薄白,脈浮緊為表寒之徵。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葯:止嗽散;藥用麻黃,桂枝、紫蘇、桔梗、陳皮、半夏等。 (五)痰濁阻肺 主證:咳嗽氣喘,痰多泡沫或色白粘膩,喉中痰鳴,胸部滿悶,甚則不能平卧,苔白膩,脈滑。 辯證:痰濁.阻肺,肺失宣降,則咳喘痰多,胸悶;平卧痰濁壅阻,氣道更加不利;苔白膩,脈滑為痰濕之象。 治法:燥濕祛痰,健脾利肺 方葯: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藥用陳皮、半夏、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茯苓等。 (六)肺實熱證 主證:咳嗽氣喘,痰黃稠帶血,胸痛,鼻煽,身熱,口乾,大便乾結,小便赤澀,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辯證:痰熱壅阻,肺失清肅,故見咳喘,痰黃稠,鼻煽,身熱;熱傷肺絡,則痰中帶血,肺氣不利則胸痛;肺失通調,熱灼津液,故口乾,大便乾結,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痰熱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方葯:清金化痰湯;或麻杏石甘湯,藥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黃苓、桔梗、瓜萎、貝母、石膏、杏仁等。 四、大腸病的證治 (一)大腸濕熱 主證:發熱,腹痛,腹瀉,肛門灼熱或大便膿血,里急後重,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 辯證:濕熱蘊結大腸,氣血受阻,傳導失職,故見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後重;濕熱熏灼,熱腐為膿,故肛門灼熱,大便膿血,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燥濕 方葯:白頭翁湯;藥用黃連、黃苓、黃柏、白頭翁、秦皮等。 (二)大腸津虧 主證:大便乾結,甚如羊糞,難於排出,常數日一行,伴有頭暈、口臭,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澀。 辯證:大腸津液不足,腸失滋潤,故大便秘結,數日一行;胃氣失降,濁氣上逆,故有頭暈、口臭;口乾咽燥、舌紅苔燥、脈細澀皆為津虧之象。 治法:潤腸通便 方葯:麻仁丸;藥用火麻仁,郁李仁、瓜萎仁、柏子仁等。表5-4 肺病的辯證論治簡表病名主要臨床特點治則代表方劑肺氣虛咳嗽無力、氣短、喘促、痰多而清、倦怠、怕冷、面色白,舌質淡,舌苔白,脈無力。補益肺氣補肺湯肺陰虛咳嗽無痰、痰少而粘,面頰潮紅,夜間盜汗,舌質紅干,脈細數滋陰潤肺養陰清肺湯肺燥咳嗽乾咳少痰,不易咳出,鼻乾咽燥,咳甚胸痛,形寒身熱,苔黃,脈數。清肺潤燥清燥救肺湯痰濁阻肺咳嗽、氣喘,喉中痰鳴、胸滿不適、痰壅氣道、咳喘而不得平卧,脈象數、苔厚膩。瀉肺化痰二陳湯(加減)三子養親湯風寒束肺咳嗽、痰多而清、鼻塞流涕、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苔白,脈浮緊。宣肺止咳疏風散寒止嗽散肺實熱高熱咳嗽,呼吸氣促,口渴,痰黃稠帶血,胸痛,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清肺、化痰、定喘清金化痰湯麻杏石甘湯附:咳嗽 一、概述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分別言之,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一般多為痰聲並見,故以咳嗽並稱。古代醫家有「咳證雖多,無非肺病」和「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等說法,咳嗽一證可出現在多種疾病之中,現代醫學中的急、慢性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肺結核等病,均可參考本篇進行辯證論治。 二、病因病機 咳嗽的病因分外感和內傷兩大類: 外感咳嗽是肺臟本身的病證,多以風邪為先導,而來寒、熱、燥等邪氣,從皮毛和口鼻侵入人體,首先犯肺,使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致咳嗽。 內傷咳嗽常涉及其它臟腑,因肺為嬌臟,任何臟腑有病往往累及於肺而發生咳嗽,如脾失健運,痰濕內生,上擾於肺;情志不舒,肝鬱化火,上乘於肺;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水氣上犯;肺本身氣虛、陰虛,皆能影響肺氣的升降出入而致咳嗽。 不論外感與內傷咳嗽,病機均屬肺系受病,宣降失常,肺氣上逆所致。外感咳嗽屬於邪實,日久不愈,可損臟腑,發展成為內傷咳嗽,而內傷咳嗽多邪實與正虛並見,肺衛不固,又易外感,使咳嗽加重,故外感與內傷咳嗽,可互為因果。 三、辯證論治 辯證首先應區別外感還是內傷,論治應分清邪正虛實,外感咳嗽多為新病,見肺衛表證,屬於邪實,治以宣肺散邪為主;內傷咳嗽多為久病,反覆發作,如見他臟引起者,多屬邪實正虛,治當去邪止咳,兼顧扶正。 (一)外感咳嗽 主證:咳嗽聲重有力,痰清稀色白,咽癢,鼻塞流清涕,惡寒發熱,無汗,全身酸軟,舌苔薄白,脈浮緊。 辯證:風寒襲肺,肺氣不宣,故咳嗽,咽癢,鼻塞流清涕;寒邪郁肺,氣不布津,凝聚為痰,故痰清稀色白;風寒外束,衛陽被遏,故見惡寒發熱,無汗;經絡失和則全身酸軟,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在表之象。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葯:杏蘇散加減:紫蘇9克、杏仁9克、前胡9克、法半夏9克、陳皮9克、羌活9克、生薑3片、甘草5克。 2.風熱咳嗽 主證:咳嗽不爽,痰黃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黃涕,頭痛身熱,惡風汗出,苔薄黃,脈浮數。 辯證:風熱犯肺,肺失清肅,熱傷津液,故見咳嗽不爽,痰黃粘稠,鼻流黃涕、口渴咽痛;風熱犯表,衛表不和,故頭痛身熱,惡風汗出,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在表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方葯:桑菊飲加減:桑葉9克、菊花9克、杏仁9克、薄荷3克、桔梗9克、連翹9克、牛蒡子9克、蘆根15克、甘草5克。 3.風燥咳嗽 主證:乾咳無痰,或痰少粘稠,或痰帶血絲,咳引胸痛,惡風發熱,鼻乾咽噪,舌紅少津,苔薄黃,脈細數。 辯證:風燥傷肺,肺失清潤,故乾咳無痰,痰少粘稠;燥熱灼津則鼻乾咽燥;熱傷肺絡則痰帶血絲,咳引胸痛;風燥外客,表衛不和則惡風發熱;舌紅少津,苔薄黃,脈細數為燥熱之象。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方葯:桑杏湯加減:桑葉9克、杏仁9克、貝母9克、沙參12克、麥冬12克、淡豆豉6克、梨皮9克、梔子9克、甘草5克。 (二)內傷咳嗽 1.脾虛咳嗽 主證;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脹滿,納少嘔惡,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膩,脈濡滑。 辯證:脾濕生痰,上漬於肺,肺氣壅遏,故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不健運,痰濕中阻則胸脘滿悶,納差,嘔惡;脾虛氣血生化無源,故神疲無力。舌淡胖、苔白膩,脈濡滑為痰濕之象。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方葯:二陳湯加減:陳皮9克、半夏9克、蒼朮9克、茯令12克、杏仁9克、厚朴9克,甘草5克。 2.肝火犯肺 主證:咳嗽陣作,痰滯咽喉,咯之難出,面赤咽干,胸脅脹痛,口乾苦,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辯證:肝鬱化火,上逆侮肺,肺失清肅,故咳嗽陣作,痰滯難出;肝火上炎則面赤咽干,口乾苦;肝脈布兩脅。脈絡失和,故胸脅脹痛;苔薄黃少津、脈弦數為肝火肺熱之象。 治法:清肝瀉火,潤肺化痰 方葯:瀉白散合黛蛤散:桑白皮2克、地骨皮12克、梔子9克、黃芩9克,知母9克、天花粉9克,青皮9 克、海蛤殼15克、大青葉9克、甘草5克。 3.腎虛咳嗽 主證:咳嗽反覆發作,痰涎清稀呈泡沫狀,氣短乏力,動則尤甚,頭暈、心悸、形寒肢冷,肢體沉重,腰腿酸軟,舌質淡胖,苔白潤,脈沉細。 辯證: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水飲內停,上擾於肺,故咳嗽,痰涎清稀呈泡沫狀;衛陽不固,易感外邪而誘發,故反覆發作;水氣上泛則頭暈、心悸;水氣游溢肢體則肢體沉重;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腎虛則腰腿酸軟;陽虛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潤,脈沉細為水濕內停之象。 治法:溫陽利水,理氣化痰 方葯:真武湯加減:熟附子9克、乾薑9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五味子9克、白芥子9克,蘇子9克,旋復花9克,陳皮9克,炙甘草6克。 4.肺虛咳嗽 主證:起病緩慢,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口乾咽燥,消瘦神疲,午後潮熱,手足心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辯證:陰虛內燥,肺失滋潤,故於咳少痰,口乾咽燥;熱傷肺絡則痰中帶血;陰虛火旺,則午後潮熱,手足心熱;迫津外泄則盜汗;津液不足而致消瘦神疲,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治法:滋陰清熱,潤肺止咳 方葯: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12克、麥冬12克、百合12克,桑葉9克、貝母9克,杏仁9克,瓜萎12克,五味子9克,扁豆9克,甘草5克。本文來自:大眾醫藥網 http://www.51qe.cn/pic/30/11/76/014.htm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圖】現實的狂暴之路 大眾Korama概念車官圖
※大眾將推出近10款SUV 款款驚艷大大驚喜
※這五道適合大眾口味家常菜,看到流口水
※【圖】續航超500km 大眾I.D.概念車官圖發布
※宗派、因緣與大眾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