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關注!海南發現7000年前史前文化遺物,世界第二大語族

2016-01-17 海南廣播電視總台

 日前,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記者致電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傅國憲了解到,從2012年至今,考古隊通過3次考古調查和發掘,最終,在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共發現,萬寧港門嶺西、南國,陵水六量嶺下、走風,三亞下丈、燕鳥坑等近40處遺址,其中,橋山、蓮子灣、陸仔灣等重要考古遺址,有可能填補海南史前考古學文化的空白。

萬寧至三亞東部沿海地區史前遺址分布圖

英墩遺址出土石器

海南新石器時代遺址多達近40處

  據傅國憲介紹,2011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我省就進行戰略合作、開展海南考古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在此協議下,2012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華南一隊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海南地區史前考古遺址進行了調查。

  在為期3年多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中,聯合考古隊沿萬寧至三亞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發現了寧港門嶺西、南國,陵水六量嶺下、走風,三亞下丈、燕鳥坑等近40處遺址,其中,陵水橋山、蓮子灣,三亞英墩三大遺址為重要遺址。

  傅國憲稱,所發現的遺址類型主要包括沙丘、沙堤和貝丘三大類型。根據所發現的遺址器物判斷,器物距今約7000年至3000年,年代最晚為漢代。在出土文物方面,因為很多陶器在出土時十分破碎,因此,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考古文物主要從石器到陶器,能進行修補的有幾百件。「考古工作直到2015年6月才結束,目前我們正在進行文物修復工作,如果拼接完整,修補的陶器等文物可能多達幾萬件。」

橋山遺址出土陶腳模

英墩遺址出土魚骨串飾

三大遺址出土大量陶片和瓷片

  橋山遺址位於陵水縣新村鎮桐海村北約的沙丘之上,東臨桐棲港,周圍可望丘陵。橋山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為海南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史前遺址之一,其面積之大、堆積之豐厚、遺物之豐富、保存之完好,目前在整個華南地區都極為罕見。該遺址發掘面積約合850平方米,遺址分為4層,出土文物主要為陶片和瓷片。

  考古隊還在臨近?湖的遺址東部發現一座墓葬。傅國憲回憶,發現墓葬的時候,考古工作已近尾聲。該墓葬平面略呈圓角長方形,長約130厘米,寬約50厘米。

  「當時發現,在墓周圍有8個柱洞,柱洞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所以我們推測,柱洞與墓葬共生,墓葬之上可能存在建築。」傅國憲回憶道,因為海南的氣候炎熱,土壤呈酸性,下葬後,屍體不易保存,因此考古隊在對墓葬進行發掘後發現,人骨不完整。墓內出有頭骨殘片和部分脛骨,保存狀況較差。頭朝西南,面向不詳,直肢葬。未見隨葬品出土,填土中出有細碎的夾砂紅陶片。「目前還不了解墓主人的相關信息,還需要相關的專家進行測量。」

  此外,在該墓葬,考古隊還發現了夾砂紅褐陶,器型一般較大,可辨者有釜、蓋、罐、缽、盆等,梯形石器,泥質磨光紅衣薄胎陶片、灰褐薄胎陶片和夾粗砂的紅褐厚胎陶片以及雙肩石器。兩組遺存分屬不同的考古學文化。

  蓮子灣遺址遺址位於陵水縣黎安鎮大墩村西南約3公里,山牛嶺與尖嶺相夾的沙堤之上。遺址出土了大量與橋山遺址第3層所出相當的磨光紅衣陶片和夾粗砂紅褐陶片、石器、動物遺骸等大量遺物。傅國憲認真道,經初步整理,磨光紅衣陶發色濃艷,陶質較硬,泥質,胎薄,燒成火候較高,製作精美,研磨仔細,器型有折沿或有領圜底罐、尊(圈足杯)、圈足碗、圜底缽、平底缽等;紅褐陶,陶質疏鬆,夾粗砂,厚胎,燒成火候較低,製作粗疏,器型均為缽形釜。石器大多磨製,以有肩石器為主。橋山遺址第3層以及六量嶺下、東喜等遺址亦見有此類遺存的原生堆積。

在考古過程中,考古隊在三亞市海棠區江林村東約1.5公里,處于海棠灣沿岸沙堤的南端,發現了英墩遺址。傅國憲說,該遺址東臨大海,西瀕鐵爐港,周圍可望丘陵。英墩遺址面積達15000平方米,存在豐厚的貝殼堆積,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在該遺址,考古隊員發現了少量磨光紅陶片、骨器、魚骨、動物遺骸、魚骨串飾等文物。

英墩遺址貝殼堆積

遺物涵蓋史前文化發展的關鍵階段

  對於考古隊發掘的遺址及文物,傅國憲坦言,以往海南地區的考古基礎相對薄弱,除三亞落筆洞遺址外,鮮有考古資料公諸於世,系中國考古的處女地之一。新發掘的多種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及遺物,年代在距今7000年―3000年間,體現了其文化面貌與性質,涵蓋了史前文化發展的關鍵階段,填補了海南史前考古的空白。

  考古隊可通過關鍵的層位關係建立起「英墩→蓮子灣→橋山」的基本年代框架,並據此構建「英墩→蓮子灣→橋山→走風」的編年序列,這將是構建海南島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的重要基石。這些遺存自成體系,具有自身的發展脈絡,北與華南大陸的考古學文化聯繫密切,南與東南亞及南太平地區有所關聯,是中華文明對外輻射的重要據點。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語境下,「南島語族」的話題引起學界乃至國際社會的熱議。海南島背靠華南地區,面向海洋,是「南島語族」起源與遷徙的重要節點。而考古隊在橋山、蓮子灣、英墩遺存考古中出土了新石器時期古人用的有肩石器,與世界上僅次於剛果語族的第二大語族――南島語族的近似。作為海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代表橋山、蓮子灣、英墩遺存對「南島語族」相關研究意義重大。

  此外,傅國憲坦言,考古中發現的海南地區首座史前墓葬,出自難以分辨遺迹單位、難以保存人類骨骸的沙丘遺址,彌足珍貴。同時,蓮子灣遺址亦見有人類骨骸出土。這些材料將為了解海南先民的體質人類學特徵以及古DNA信息提供支持。而蓮子灣及英墩遺址出土大量的動物遺存,將為海南東部沿海地區的史前人類的行為模式、生計模式、生存環境等問題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

海岸遺址周邊開發嚴重破壞遺址

  雖然考古隊發現了諸多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並有多項遺存填補了海南考古史前文化的空白。然而,傅國憲等人也在一次次的考古中發現了一個問題:海岸遺址的周邊環境開發極為嚴重。

  「比如,從三亞的海棠灣到陵水的蜈支洲島一帶,房地產開發挺嚴重的,再如清水灣一帶,破壞也挺嚴重。」傅國憲嚴肅道,海南史前考古資源相當豐富,出土遺存頗為可觀,目前已受到國內外學界矚目。這些考古遺存見證了海南的歷史,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將大幅提升海南省的文化品位及軟實力。但是,近年,海南成為旅遊熱點,沿海一帶出現建設酒店、商品住房的熱潮。酒店、商品住房選址一般位於海灣沙堤之上,與古文化遺址分布位置重合,基建工程往往對遺址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比如在海南島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中有重要意義的崗山、走風遺址在發現之後即遭毀壞,如今已蕩然無存。我們現在只能對文化遺址進行搶救,希望政府能夠重視文化遺址保護的問題。」

  對於文化遺址保護問題,傅國憲建議,可以在保護文化遺址的同時進行開發,比如繞開文化遺址進行地產等項目開發、在小區設置博物館等文化景點等方式,既保證文化遺址得到有效保護,又能夠帶動經濟發展。

  談及文化遺址保護問題,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副調研員黎吉龍表示,橋山遺址已經由省級文物主管部門公布,被列入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面對迫切需要保護的海岸文化遺址,省文物局等文物主管部門的保護規劃和保護方案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

(來源:國際旅遊島商報、椰網)


推薦閱讀:

他發現舉薦了一個低級官員,這個官員後來又挽救了大唐王朝
表姐總是看不起我,但是有天我發現舅媽的醜事10
川東北發現特大氣田誰最受益
哈勃發現麥哲倫星流的起源
如何發現一本好書

TAG:文化 | 世界 | 海南 | 發現 | 關注 | 7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