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第八版上) - 神脈劉的日誌 - 網易博客

(1).六經辯證

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其病變部位,寒熱趨向,邪正盛衰,而區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經。幾千年以來,它有效地指導著中醫學的辨證施治。

太陽病證治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概括:凡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證,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分為經證和腑證二類。經證為邪在肌表的病變;腑證是太陽經邪不解而內傳於膀胱所引起的病變。

二、病理機制

1、太陽經證:分為三型

(1)其人營衛不和,衛失固外開闔之權,肌表疏泄者為中風(即傷風,不是腦溢血)。

(2)其人衛陽被遏,營衛郁滯不通,肌表緻密者為傷寒。

(3)其人外受溫邪,津傷內熱者為溫病。

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表虛證)。

傷寒:發熱,無汗,惡寒,脈緊,體痛(表實證)。

溫病:發熱,口渴,不惡寒(里熱證)。

中風、傷寒、溫病,均屑表證,所以均有「發熱,頭痛,脈浮」,但其鑒別點是:

中風:脈浮緩,有汗,舌苔薄白。

傷寒:脈浮緊,無汗而喘,舌苔薄白。

溫病:脈浮數,發熱,口微渴,微惡寒,舌尖舌質紅絳。

2.太陽腑證:分為二型

(1)邪氣內入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失調,以致氣結水停,小便不利,為蓄水證。

(2)熱結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滿如狂,小便自利為蓄血證。

蓄水證:發熱惡風,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則吐,脈浮數。

蓄血證:小腹急結或鞭滿,如狂發狂,小便自利,身體發黃,脈沉結。

鑒別點:蓄水是邪人膀胱氣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無神志癥狀。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癥狀而無小便不利。

三、治則方葯

1.太陽經證治法

(1)中風:為太陽表虛證,是衛強營弱,營衛不和,治療中風只需調和營衛,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湯。

(2)傷寒:為太陽表實證,腠理緻密不得汗出,非開表發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黃湯。

(3)溫病:為內熱津傷,《傷寒論》未出方治,個人意見:當以辛涼輕透為主,可用銀翹散。

2.太陽腑證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氣化不行而致水氣停蓄,五苓散(茯苓、豬苓、桂枝、澤瀉、白朮)具有化氣利水的功能,故為蓄水證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熱結下焦,應攻瘀逐血,可根據輕重緩急,選用桃核承氣湯。

3.太陽病兼證治法

(1)太陽中風兼氣逆作喘,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陽病兼項背強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加葛根湯,實用葛根湯。

(3)太陽病兼熱郁於內(內熱,煩躁,口渴),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實用大青龍湯。

(4)太陽病內挾水飲(乾嘔,痰軟),如表實無汗,心下有水氣,證見發熱惡寒無汗喘咳乾嘔的,治以小青龍湯。如太陽中風而水氣僻積胸脅,證見發熱惡寒汗出頭痛,心下及脅部痞鞭滿痛,乾嘔短氣,表證已解的,用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大棗)攻之。

(5)太陽病兼里虛不足,如陰陽兩虛心中悸而煩者,治宜以小建中湯。如氣血虧乏,心力不繼,脈結代,心動悸者,治以炙甘草湯。

陽明病證治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現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等證,就叫陽明病。陽明病分經證和腑證二類;陽明經證是邪在胃中的病變;陽明腑證是邪在大腸的病變。

二、病理機制

1.陽明經證:外邪入里化熱,熱與燥相合於胃中,以致消爍津液,出現身熱、汗出、口渴引飲、脈洪大等。

2.陽明腑證:外邪人里化熱,與大腸的燥熱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結成實,阻滯於中,即產生潮熱、譫語、便秘、腹滿而痛、脈沉實等證。

三、治則方葯

當其高熱散漫之際,則以寒涼葯清熱為治,所以陽明經證主要用清法,可選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熱的方劑;若熱與實結於大腸則以寒下藥為治,急下存陰,爭取時間,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證主要用下法,可選用苦寒瀉下的方葯。

1.陽明經證治法:陽明經證是里熱蒸騰所致,表裡俱熱,所以治宜石膏湯。

2.陽明腑證治法:陽明腑證是邪熱已與大腸糟粕搏結成實熱證。治療的目的是排除燥實,清肅里 熱。由於病變有輕重緩急的不同,所以陽明腑證的治法有三個方子:調胃承氣湯為瀉下緩劑,是治療腑實初起,結而未實,或津液受損以燥熱為主的證候,小承氣湯 是治療腑實以痞滿實為主;大承氣湯是治療腑實以痞滿燥實為主。

「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這是一句有實踐經驗的中醫諺語。陽明病可以轉變為太陰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強到減弱的表現,預後不良;太陰病也可以轉變為陽明病,則表示抗病力由弱轉強,預後佳良。

少陽病證治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鞭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

概括:凡出現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等脈證,就叫少陽病。少陽證是邪在肝膽的病變。

二、病理機制

外邪侵犯肝膽,肝膽之氣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現口苦、咽干、目眩。邪在膽而逆(影響)在胃,故有喜嘔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氣機不爽即發生胸脅苦滿。邪正相爭,正氣虛弱不能抗邪外出則往來寒熱。

三、治則方葯

1.少陽正治法

少陽病無太陽之表證,邪不在表,故不可發汗(若汗則耗傷津液,反使病邪內傳);無陽明之里實 證,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則陰虛火動而易成驚);胸中無邪實,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則傷陽成悸)。所以少陽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少 陽病的治療原則,應以和解表裡為主(即不發汗的解熱法),然而,少陽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礎上,兼用太陽汗法,或兼用陽明下法,隨證施治。

因為少陽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裡作用的小柴胡湯為少陽病的正治方。

2:少陽兼證治法

(1)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心下痞結,微嘔,是少陽兼太陽病,可用柴胡桂枝湯。

(2)少陽證而復見腹滿痛,鬱郁微煩,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黃等,是少陽兼陽明裡實證,用大柴胡湯。

(3)少陽病腹中拘急而痛,脈象浮1嗇沉弦,是少陽病兼里氣不足,先用小建中湯補虛,服藥后里虛得復,而少陽病證不減,再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4)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等,是邪熱陷於少陽,水飲不化,當宜柴胡桂枝幹薑湯和解宣飲。

(5)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痛不可轉側,是邪入少陽正虛神浮,可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6)熱氣(胃熱)上逆嘔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熱下寒,用黃連湯清上溫中。

太陰病證治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

概括:臨床上凡是出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等證,就叫太陰病。是脾虛濕盛,病在脾經病變。

二、病理機制

寒濕內阻,損及脾陽,或寒邪直犯脾經,損及脾胃都會影響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濕邪阻運化,故時腹自痛。寒濕犯胃故嘔吐。胃氣獃滯故食不下。寒濕不化,脾氣不升,故見自利。

三、治則方葯

1.太陰病正治法

太陰病因屬里虛寒證(脾胃虛寒,故其治療原則,當以溫法補法為主,以溫中散寒為重點。如表證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證為急的,先治其里。《傷寒論太陰篇》沒有肯定方子,我們根據里虛寒證來看,自當溫里為主,特補出理中湯為太陰病主方。

2.太陰病兼變證治法

(1)既有下利腹脹滿(太陰里虛證),又有身體疼痛(太陽表證),是里虛挾表,當先用理中湯溫里,然後再用桂枝湯治表。

(2)表證未解,而又有腹滿時痛,用桂枝加芍藥湯(桂枝湯加重芍藥用量),表未解挾有宿食而里實滿痛,用桂枝加大黃湯。

厥陰病證治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時安者,此為藏厥。」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發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概括:厥陰病在臨床上可歸納為四類:

(1)上熱下寒證: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為上熱證;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為下寒證。

(2)厥熱勝復證:為四肢厥逆與發熱交錯出現。

(3)厥逆證:就是四肢厥冷,輕者不過腕踝,重者可越過肘膝。

(4)下利吐噦證:熱利下重為濕熱下利;下利譫語為實熱下利;下利清谷為虛寒下利。乾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嘔而發熱為發熱嘔吐;噦而腹滿為里實噦逆。

二、病理機制

病至厥陰,則肝木失調,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為熱,心火不能下達為寒,所以有上熱下寒;在正 邪交爭中,陽勝陰衰則熱多寒少;陰勝陽衰則寒多熱少,所以有厥逆勝復。病邪內陷,氣血紊亂,陰陽不能順接,所以有各種厥逆證。肝胃氣逆或濕熱下注或實熱壅 結或脾胃虛寒,所以有吐利。

三、治則方葯

厥陰病為里虛而寒熱錯雜之症,其治法:上熱下寒者,治宜寒熱並用,厥陰寒證則宜溫里寒,厥陰熱證則宜清下熱,厥多熱少治宜溫陽。厥少熱多自愈。

1.厥陰病證治法

(1)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寒熱錯雜證,治療也當寒溫並施,烏梅丸是厥陰病寒熱錯雜證的主方,又善治蛔厥證與厥陰久利。

(2)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氣味酸臭渾濁。本證也是上熱下寒,證情比較複雜,故也寒熱並投。上熱宜清,下寒宜溫,正虛宜補,用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葯如方名)治之。

(3)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邪熱當清,寒邪當溫,正虛當補,郁陽當宣,寒熱雜呈,故用藥也當溫涼補散兼施,用麻黃升麻湯。

(4)利下粘膩膿血,腹痛,里急後重,肛門灼熱,口渴,脈數有力,是熱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頭翁湯治之,有很高的療效。

(5)血虛受寒,正氣被郁,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當歸四逆湯最為適用。

(6)乾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用吳茱萸湯。

2.厥陰病變證治法

(1)嘔而發熱,是病邪由陰轉陽的佳兆;法當因勢利導,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2)下利譫語是實熱下利,厥陰邪熱外出,與腸胃之熱相合,因燥實尚未結鞭,故只宜小承氣湯緩攻之。

3.厥逆證治法

(1)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熱而惡寒,小便利,脈微欲絕,陰盛陽微,陽氣有外脫之象,為寒厥證,急當扶陽抑陰,用四逆湯。

(2)口乾、舌燥、煩渴引飲、小便黃赤,屬熱厥證,用石膏湯。

(3)膚冷、時靜時煩、得食嘔吐、常自吐蛔、為蛔厥,烏梅丸具有降逆止嘔,溫胃安蛔,故為蛔厥主方。

少陰病證治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陰病是六經中最後層次和最危重的階段,多出現精神極度衰憊、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狀態。少陰病是邪在心腎的病變,分寒化熱化二種。

二、病理機制

陰氣不足,故脈微。陰血不足,故脈細。虛弱萎靡故但欲寐。心腎水火不濟,病邪從水化寒,陰寒內盛,故出現一派寒化癥狀。若病邪從火化熱傷陰而陰虛陽亢,則出現一派熱化癥狀。

三、治則方葯

少陰病的治療原則,以扶陽,育陰為主法。寒化則扶陽,宜溫補法;熱化則育陰,宜兼清熱法。少陰兼表用溫經發汗法;實熱內結用急下存陰法。

1.寒化證

本證是少陰病過程中較多見的,其癥狀是: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治療當以回陽救逆為急務,宜四逆湯。

2.熱化證

以陰虛陽亢和陰虛火熱相搏二種為主:

①心煩、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紅、脈細數、屬陰虛陽亢,宜清熱育陰的黃連阿膠湯。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芩湯滋陰清熱,分利水氣。

3.少陰兼太陽表實證

發熱惡寒無汗、足冷、脈反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葯如方名)。

4.少陰兼陽明裡實證

口燥咽干,腹脹鞭滿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氣湯急

***瘟疫真方

作者:劉臣彬

瘟疫初起,惡寒發熱,咳嗽,煩躁,頭痛,目眩,兩目脹痛.進一步發展,全身關節肌肉疼痛,遍身 出斑疹.手足不轉動,呼吸困難,高熱,神昏,譫語,乃至不治.初發病時,極是感冒,如果錯誤當成感冒.傷寒,一旦用麻黃.桂枝.羌活.葛根.荊芥.紫蘇. 柴胡.防風.白芍.等葯,錯誤去發汗解表,於是汗多王陽.津枯液竭,引病入里,之後口渴.大熱.汗出.煩躁.脈洪,理應用白虎湯加天花粉治療,反用焦三 仙.厚朴.大黃等葯, 健脾瀉下,胡亂補瀉,終至不治.要明白瘟疫流行,相互傳染,癥狀相似,逐漸加重.患病早期,先入衛分,後入氣分,再侵營分,又進血 分,入侵肺衛肌表,表現發熱,咳嗽,煩躁,頭痛,目眩,全身關節肌肉不適,疼痛,麻木,脈必浮數,舌尖紅苔白.用清熱解毒之葯,從衛分治,一,二劑即解. 如口渴,煩躁,大汗出,脈洪大,舌紅苔白膩,黃膩,病入氣分,用白虎湯加味治療.如果煩躁,渴重,舌紅苔黃,脈象弦數實大,病入營血,必須加生地,玄參, 丹皮,地骨皮,天冬,麥冬,滋陰之葯.再出現口鼻流血,紫斑,神昏,譫語,舌紅乾裂苔黑,脈洪大滑數,弦大實數,弦大滑數,病入血分,用犀角地黃湯,白虎 湯,清瘟敗毒欽,安宮丸,合起來加減化裁.

瘟疫百驗方:

第一方:惡寒,發熱,咳嗽,舌質略紅,苔白,六脈浮數,病入衛分.清熱化痰.

黃芩50克 連翹50克 桑葉25克漢半夏25克 苦杏仁30克 薄荷25克 桔梗30克 陳皮20克 桑白皮30克 竹葉20克 木通30克 生薑30克

水煎服.咽疼重加牛蒡子30克 射干20克 山豆根75克.

夏天加滑石粉75克.

咳膿血加魚腥草30克 敗醬草30克 北重樓30克.

第二方:第一方服3-4付,未愈者,必煩躁,口渴,六脈弦細而數,或數軟無力,病放營分.滋陰清熱.

黃芩50克 連翹50克 竹葉30克 薏苡米75克 木通30克 生地30克 天冬30克 麥冬30克 玄參30克 川貝母20克 白茅根30克 蘆根30克 白芍30克

水煎服.斑疹,身癢加地膚子30克 白鮮皮30克 徐長卿30克 紫草30克

口渴,煩躁,汗出,脈洪大,病入氣分,加生石膏120克 知母50克

渴重者加天花粉75克 石斛75克

第三方:服第一方,第二方仍不愈者,高熱,神昏,譫語,舌質紅,或紫紅,或紅而乾裂,苔黃膩或黑苔,六脈弦滑實大,伴有口鼻流血,為病入血分,當用大量滋陰葯.

生地50克 水牛角絲50克 木通30克 竹葉25克 川貝母20克 天冬30克 麥冬30克 玄參50克 白芍50克 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石菖蒲25克 梔子30克 連翹50克 黃芩30克 黃連30克 生石膏120克 知母40克 白茅根30克 蘆根30克

水煎服.高熱抽搐,角弓反張者,加羚羊角絲5-10克

神昏重加人工牛黃,冰片,硃砂各3克,研細沖服

口鼻流血,加仙鶴草100克,劉寄奴75克,側柏葉50克

脈促加西洋參20克

忌口:水產品7天,大豆製品,小米4天.

方解:第一方:以黃芩,連翹清熱解毒為君,蒲荷,竹葉,木通為臣,利水發表,使邪有出路,佐余 葯止咳化痰平喘,桔梗,黃芩,蒲荷共為使,桔梗走肺,黃芩解毒,蒲荷解表.臨床上可以用於一切病毒入侵,呼吸道的先驅癥狀,發熱,流涕,鼻塞,鼻癢,咽 疼,咽癢,聲啞,咳嗽,胸痛,咳膿血等症.也可以用於瘟疫的預防.

第二方:為病入營血初期,血熱,脈細弱,細弦為血虛,血虛之因於邪毒所致,故數而無力,弦細而 數,因而治療上必須考慮補血,涼血為主,臣以清熱解毒,佑以伴隨癥狀之葯.因而生地,白芍,涼血生血,二冬,玄參加重涼血之力以生津,黃芩連翹為臣,解其 熱,使邪有去咱,川貝潤肺止咳化痰,各司其職,各某其政,萬舉萬當.主治心悸,五心煩熱,尿黃,一切病症.

第三方:疾病後期,病入危候,主症出血,神昏,高熱,血熱已極,必須涼血止血,故用水牛角為 君,生地,二冬,玄參,丹皮,地骨皮,白芍為臣,止血.佐梔子,黃芩,黃連,連翹清熱解毒,木通,竹葉,茅根,蘆根利水,使邪出路,川貝化痰潤肺止嗽,石 膏,知母清高熱如冰,菖蒲開竅醒神.臨床主治,血熱出血諸症.

現代研究:

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流感,普通感冒,支原體肺炎,支原體尿路感染,皰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熱,急性濕疹,斑疹,不明原因病毒感染,柯薩奇病毒,乙腦,病毒性腦炎,暴發休克型流腦,變異病毒等.只要癥狀相似,流行變化相同,均可參考上方,加減對症治療.

終述:瘟疫發生,入侵機體,首先傷損肺衛,出現發熱,肉疼,咳嗽,咳痰,咽疼,鼻塞,流涕等 症,其脈以浮數為主,治療原則,主要是清熱解毒,佐以伴隨症壯之葯,毒解病癒.這是第一階段,一般三到五天左右.進一步出現煩躁,口渴,發斑疹,瘙癢, 六脈細數,舌質紅,為邪傷營血,血虛發熱,治療原則,主要是涼血補血,佐以伴隨癥狀之葯,這是第二階段.再發展出現出血現象,發斑,神昏,譫語,血熱已 極,血熱妄行,為傷血分,即有血熱,又兼毒盛,治療原則,主要是涼血止血,醒神開竅,養血解毒,為第三階段.

說明:這是我國真正流行瘟疫的方.除治瘟疫,還可以用於很多疾病.這又是我國清末以前中醫預防瘟疫的科研成果.是我收藏的

一.感冒

1.風寒證:鼻塞聲重,噴嚏,流清涕,惡寒,不發熱或發熱不甚,無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質稀,舌苔薄白,脈浮緊。

——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羌活、柴胡、薄荷、枳殼、前胡、桔梗、獨活、川芎、茯苓、甘草)

2.風熱證:鼻塞噴嚏,流稠涕,發熱或高熱,微惡風,汗出口乾,咽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黃,脈浮數。

——銀翹散(金銀花、連翹、荊芥、薄荷、豆豉、蘆根、牛蒡子、生甘草)

3.暑溫證:發熱,汗出熱不解,鼻塞流濁涕,頭昏重脹痛,身重倦怠,心煩口渴,胸悶欲嘔,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新加香薷飲(香薷、銀花、連翹、厚朴、扁豆)

4.表寒里熱證:發熱,惡寒,無汗口渴,鼻塞聲重,咽痛,咳嗽氣急,痰黃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黃白相兼,脈浮數。

——雙解湯(麻黃、防風、荊芥、薄荷、黃芩、梔子、連翹、生石膏、桔梗)

5.時行感冒:高熱,全身癥狀較重

——銀花、連翹、板藍根、黃芩、柴胡、生石膏、知母、貫眾

6.氣虛感冒:惡寒較重,或發熱,熱勢不高,鼻塞流涕,頭痛無汗,肢體倦怠乏力,咳嗽咯痰無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浮。

——參蘇飲(人蔘、甘草、茯苓、蘇葉、葛根、半夏、陳皮、前胡、桔梗、木香、枳殼、生薑、大棗)

7.陰虛外感:身熱,手足心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乾,乾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紅少津,脈細數。

——加減葳蕤湯(白薇、玉竹、蔥白、薄荷、桔梗、豆豉、甘草、大棗)

*** 感冒反覆發作

作者:劉臣彬

感冒反覆發作,流涕,咽痛,咽癢,頭項強痛,脈浮細而緩,祖師爺用桂枝湯。

桂枝25克 白芍25克 甘草15克生薑3片 大棗3枚(掰開)

水煎服。

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刺風池、風府。再服桂枝湯。

近代人認為:衛氣不與營氣和,衛表不固,用玉屏風散,補氣固表。

防風25克 黃芪150克 白朮15克

水煎服。

按:脈細說明血氣不足,脈浮說明病在表——太陽經,肺,衛。緩者為風。所以,臨床患者其實先有氣血不足,為本,後又感外邪,為標。本虛氣血不足,臨床分:「陰虛、陽虛」。陰虛用地骨皮飲。陽虛用八珍、十全。補益氣血,氣血隆盛,百病不生。

地骨皮飲:舌尖略紅,脈象虛數,細軟無力,反覆感冒,為陰虛合併外感,加板藍根治療。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當歸25克川芎25克 地骨皮25克 牡丹皮25克 板藍根30克

水煎服。補血需要25天以上,否則不能補全,還是發病。有錢的人,可以加15克西洋參。咽喉發癢加防風、荊芥各25克。肺熱咳嗽加黃芩50克 、魚腥草30克敗醬草30克 ,重者--脈滑數加馬兜鈴20克。

八珍湯:氣虛,表現氣短,乏力,睏倦;血虛,表現心悸,氣短,胸悶,手足麻木不溫。六脈細、弱、微、細緩。或者,沉細而遲。前為氣血不足,後為有寒--陽虛。

氣血不足用八珍:

人蔘15克 白朮15克 茯苓15克甘草15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當歸25克 川芎25克

水煎服。最少不能少於30天,最好45天以上,氣血才能補足。

氣血不足兼陽虛,用十全大補湯:

人蔘15克 白朮15克 茯苓15克甘草15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當歸25克 川芎25克 桂枝20克黃芪120克

水煎服。最少不能少於30天,最好45天以上,氣血才能補足。

如果兼有腎虛,六脈沉細,尺部脈弱,用右歸飲合十全。

人蔘15克 白朮15克 茯苓15克甘草15克 熟地40克 白芍25克當歸25克 川芎25克 肉桂10克 黃芪120克 附子15克 山芋15克 山藥15克 杜仲炭20克 枸杞子25克

水煎服。最少不能少於30天,最好45天以上,氣血才能補足。

西醫認為:反覆過敏,咽喉發癢,或者全身起紅疹,加防風75克 荊芥穗25克。

全身發癢很重,諸葯不能緩解。加地膚子30克 白蘚皮30克 徐長卿30克。

*** 預防感冒方

組成:金銀花25克 連翹25克 紫草15克板藍根75克 黃芩75克 甘草25克

水煎服。

作用機理: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主治各種感冒,及感冒初期,發熱,或不發熱,鼻塞,流涕,咽喉痛,扁桃體紅腫,上有膿斑,咳嗽。無論寒熱皆可運用。無病可以預防。可以集體預防用。

2方:清熱止嗽,主治熱咳,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舌尖紅,脈滑數。也可以預防感冒,大家同時服用。

板藍根75克 黃芩75克甘草50克 冰糖150克

水煎服

二.外感發熱

1.衛表證:發熱惡寒,鼻塞流涕,頭身疼痛,咳嗽,或惡寒甚而無汗,或口乾咽痛,或身重脘悶,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

——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羌活、柴胡、薄荷、枳殼、前胡、桔梗、獨活、川芎、茯苓、甘草)、銀翹散(金銀花、連翹、荊芥、薄荷、豆豉、蘆根、牛蒡子、生甘草)

2.肺熱證:壯熱,咳嗽或喘促,痰黃稠或痰中帶黃,胸痛,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

——麻杏石甘湯(麻黃,生石膏,杏仁,甘草)+黃芩、魚腥草、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金蕎麥、葶藶子

3.胃熱證:壯熱,口渴引飲,面赤心煩,口苦口臭,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

——白虎湯(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銀花、連翹、黃連、蘆根

4.腑實證:壯熱,日晡熱甚,腹脹滿,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煩躁譫證,舌苔焦燥有芒刺,脈沉實有力。

——大承氣湯(大黃、芒硝、厚朴、枳實)+黃芩、山梔

5.膽熱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或噁心嘔吐,或目身發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大柴胡湯(柴胡、黃芩、枳實、大黃、半夏、生薑)+板藍根、連翹、敗醬草、茵陳

6.脾胃濕熱證: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胸腹脹滿,納呆嘔惡,或目身發黃,舌苔黃而厚膩,脈滑數。

——王氏連朴飲(黃連、梔子、半夏、厚朴、石菖蒲、蘆根)+滑石、鮮荷葉

7.大腸濕熱證:發熱,腹痛,泄瀉或痢下赤白膿血,里急後重,肛門灼熱,口乾口苦,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葛根芩連湯(葛根、黃芩、黃連)+銀花、貫眾、木通、車前子

8.膀胱濕熱證:寒熱起伏,午後熱甚,尿頻尿急尿痛,小便灼熱黃赤,腰部或少腹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八正散(大黃、梔子、萹蓄、瞿麥、木通、車前子、滑石)合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烏葯、枳實

三.濕阻

1.濕困脾胃:肢體睏倦而重,或頭重如裹,胸悶腹脹,納食不香,口中粘淡無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膩,脈濡滑。

——藿香正氣散(藿香、蘇葉、陳皮、白芷、厚朴、法夏、白朮、大腹皮、茯苓、桔梗、甘草)

2.濕熱中阻:四肢困重,脘痞悶似痛,口中苦而粘膩,渴不欲飲,納呆,尿黃短,大便不爽,或有發熱,汗出而熱不退,舌苔黃膩,脈濡數。

——王氏連朴飲(黃連、梔子、半夏、厚朴、石菖蒲、蘆根)+滑石、鮮荷葉、苡仁

3.脾虛濕滯:四肢睏乏,脘腹痞悶,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厭食油膩,舌苔薄膩或舌質淡胖,脈濡緩。

——香砂六君子湯(木香、砂仁、半夏、陳皮、党參、白朮、茯苓、甘草)+葛根、藿香

四.痢疾

1.濕熱痢:腹痛連連,痛而拒按,便後腹痛暫緩,痢下赤白膿血,粘稠如膠凍,腥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芍藥湯(黃連、黃芩、大黃、當歸、白芍、甘草、木香、檳榔、肉桂)+金銀花、穿心蓮

2.疫毒痢:起病急驟,高熱,嘔吐,繼而大便頻頻,以致失禁,痢下鮮紫膿血,腹痛劇烈,里急後重感顯著,更甚者津液耗傷,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嘔吐頻繁,驚厥頻頻,瞳仁大小不等,舌質紅絳,舌苔黃燥,脈滑數或微細欲絕。

——白頭翁湯(白頭翁、黃連、黃芩、黃柏、秦皮)合芍藥湯(黃連、黃芩、大黃、當歸、白芍、甘草、木香、檳榔、肉桂)+銀花、丹皮、地榆、穿心蓮

3.寒濕痢: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或純為白凍,里急後重,脘脹腹滿,頭身困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不換金正氣散(藿香、蒼朮、厚朴、法半夏、陳皮、木香、枳實、桂枝、炮姜、芍藥、當歸)

4.虛寒痢:腹部隱痛,纏綿不已,喜按喜溫,痢下赤白清稀,無腥臭,或為白凍,甚則滑脫不禁,肛門墜脹,便後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溫,食少神疲,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附子理中湯(炮附子、人蔘、白朮、炮姜、炙甘草)或桃花湯(赤石脂、乾薑、粳米)合真人養臟湯(訶子、罌粟殼、肉豆蔻、白朮、人蔘、木香、肉桂、炙甘草、當歸、白芍)

5.休息痢:初痢、暴痢之後,長期遷延不愈,時發時止,腹脹食少,倦怠怯冷,常遇飲食不當、受涼、勞累而發,發時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經常或間有赤白粘凍,舌質淡苔膩,脈濡軟或虛數。

——連理湯(人蔘、白朮、乾薑、甘草、黃連、茯苓)+木香、檳榔、枳實、當歸

五.瘧疾

1.正瘧:先有呵欠乏力,繼則寒慄鼓頷,寒罷則內外皆熱,頭痛面赤,口渴引飲,終則遍身汗出,熱退身涼,舌紅,苔薄白或黃膩,脈弦。間隔一日,又有相同的癥狀發作。故其癥狀特點為寒戰壯熱,休作有時。

——柴胡截瘧飲(小柴胡湯+常山、檳榔、烏梅)

2.溫瘧:寒少熱多,汗出不暢,頭痛,骨節酸疼,口渴引飲,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

——白虎加桂枝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桂枝)+青蒿、柴胡

3.寒瘧:寒多熱少,口不渴,胸脘痞悶,神疲體倦,舌苔白膩,脈弦。

——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黃芩、桂枝、乾薑、甘草、天花粉、牡蠣)+蜀漆/常山

4.熱瘴:寒微熱甚,或壯熱不寒,頭痛,肢體煩疼,面紅目赤,胸悶嘔吐,煩渴飲冷,大便秘結,小便熱赤,甚至神昏譫語。舌質紅絳,苔黃膩或垢黑,脈洪數或弦數。

——青蒿素合清瘴湯(青蒿、常山、黃連、黃芩、知母、柴胡、半夏、茯苓、陳皮、陳皮、竹茹、枳實、滑石、甘草、辰砂)

5.冷瘴:寒甚熱微,或但寒不熱,或嘔吐腹瀉,甚則神昏不語,苔白厚膩,脈弦。

——青蒿素合不換金正氣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藿香、半夏、佩蘭、荷葉、檳榔、草果、菖蒲)

6.勞瘧:倦怠乏力,短氣懶言,食少,面色萎黃,形體消瘦,遇勞則複發瘧疾,寒熱時作,舌質淡,脈細無力。

——何人飲(人蔘、制首烏、當歸、陳皮、生薑)

7.瘧母:久瘧不愈,脅下結塊,觸之有形,按之壓痛,或脅肋脹痛,舌質紫黯,有瘀斑,脈細澀。

——鱉甲煎丸(鱉甲、射干、黃芩、柴胡、鼠婦、乾薑、大黃、芍藥、桂枝、葶藶子、石韋、厚朴、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蔘、蟄蟲、阿膠、蜂房、赤硝、蜣螂、桃仁)

六.咳嗽

1.外感咳嗽

⑴風寒襲肺:咽癢咳嗽聲重,氣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合止嗽散(荊芥、桔梗、甘草、白前、陳皮、百部、紫菀)

⑵風熱犯肺: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嘎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黃,咳時汗出,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肢楚,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桑菊飲(桑葉、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連翹、蘆根)

⑶風燥傷肺:喉癢乾咳,連聲作嗆,咽候干痛,唇鼻乾燥,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乾,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小數。

——桑杏湯(桑葉、杏仁、豆豉、浙貝、南沙參、梨皮、山梔)

2.內傷咳嗽

⑴痰濕蘊肺:咳嗽反覆發作,咳聲重濁,胸悶氣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痰出則憋減咳緩。常伴體倦,脘痞,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濡滑。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合三子養親湯(白芥子、蘇子、萊菔子)

⑵痰熱郁肺:咳嗽氣息相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粘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乾而粘,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膩,脈滑數。

——清金化痰湯(黃芩、山梔、知母、桑白皮、茯苓、浙貝、栝蔞、桔梗、陳皮、甘草、麥冬)

⑶肝火犯肺:上氣咳逆時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粘,或如絮條,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連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黛蛤散(青黛、海蛤殼)合黃芩瀉白散(黃芩、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⑷肺陰虧耗:乾咳,咳聲短促,或痰中帶血絲,低熱,午後顴紅,盜汗,口乾,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沙參麥冬湯(北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扁豆、桑葉、甘草)

(1)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秘方(葉醫生)

一,陳皮12克,,白茯苓12克,,,川貝12克.

二,京半夏15克,,杏仁12克,,甘草10克.

三,五味子15克,,桑白皮12克,,當歸12克.

服法:

把葯煎好後用冰糖服下,每付一次服完.

第一付:第一天下午五時煎,晚上九時服完.

第二付,第二天早上九時煎,第三天早上七時服完.

第三付,第三天或第四天早上七時煎,中午十一時服完.

三帖葯混合一起第五天下午五時煎,晚上九時服完.

無論病情輕重,三付葯根除,服藥期間不準吃煙,酒,鹽,蔥,茶葉,糊椒.,禁性生活三個月.

***止咳秘方

川貝母15--25克 大白梨250--500克 冰糖150克

製法:白梨洗凈,去心,去皮,切快.水煎20分鐘.加入冰糖.

用法:頻頻飲服.

功效主治:潤肺止嗽.主要用於各種西藥無效的久嗽.都有效果.尤其中醫的陰虛,燥咳.

*** 冬季止咳三寶:川貝母冬花杏仁:

冬季,感冒咳嗽的病人多了起來。咳嗽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等,患者需要到醫院診斷用藥,同時根據咳嗽的不同形式,也可以在家中做些中藥茶飲,自我調理。

  溫肺止咳的款冬花

  款冬花性味辛、溫,為潤肺止咳良藥。

  百合冬花飲百合30-60克,款冬花10-15克,冰糖適量。將二葯同放砂鍋中,加水浸泡半小時後,先大火後小火煎煮兩次,每次20分鐘。兩汁合併後加入冰糖,飲水食百合。適合秋冬咳嗽,咽喉干痛,略見有痰者,對支氣管炎、哮喘可作輔助治療。

  清熱止咳的川貝

  川貝性味苦甘、微寒,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作用。

  秋梨枇杷膏雪梨1000克,款冬花、百合、麥冬、川貝各30克,冰糖50克,蜂蜜200克。將上藥切碎,加水煎取濃汁,去渣,將梨、冰糖、蜂蜜兌入,小火煎成膏狀。每次服20克,一日兩次,溫開水沖服。適合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的肺陰虛者服用。

  止咳化痰桑杏飲

  止咳良藥杏仁分苦、甜兩種,入葯的是苦杏仁。苦杏仁治實證咳嗽,但有毒不宜多吃;甜杏仁比苦杏仁大而扁,偏於滋養,多用於老人咳嗽。甜杏仁炒熟,每日早晚嚼食7至10粒,或加白砂糖,搗爛,開水沖服,一日兩次,治肺病虛弱,老年咳嗽,乾咳無痰。

  桑杏飲桑葉10克,杏仁5克,沙參5克,象貝3克,梨皮15克,冰糖3克。煎水代茶,頻頻飲用。適合乾咳無痰,或痰少黏連成絲,不易咳出的風燥傷肺者.

七.哮病

1.發作期

⑴寒哮: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帶青,口不渴,或渴喜冷飲,天冷或受寒易發,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射干麻黃湯(射干、麻黃、細辛、半夏、生薑、紫菀、款冬花、甘草、五味子、大棗)

⑵熱哮:氣粗息涌,喉中哮鳴,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定喘湯(麻黃、杏仁、桑白皮、黃芩、蘇子、半夏、款冬花、白果、甘草)

2.緩解期

⑴肺虛:氣短聲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恍白,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發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

——玉屏風散(黃芪、白朮、防風)

⑵脾虛:平素痰多,倦怠無力,食少便溏,或食油膩易腹瀉,每因飲食不當而引發,面色萎黃不華,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象細軟。

——六君子湯(半夏、陳皮、党參、白朮、茯苓、甘草)

⑶腎虛:平素短氣自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腰膝腿軟,腦轉耳鳴,勞累後喘哮易發,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質胖嫩,脈象沉細。或顴紅,煩熱,汗出粘手,舌紅苔少,脈細數。

八.喘症

1.實喘

⑴風寒閉肺:喘息,呼吸氣促,胸部脹悶,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頭痛,鼻塞,無汗,惡寒,或伴發熱,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⑵痰熱遏肺: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多粘稠色黃,或夾血色,伴胸中煩熱,身熱,有汗,渴喜冷飲,面紅,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黃或膩,脈滑數。

——桑白皮湯(桑白皮、黃芩、黃連、梔子、杏仁、貝母、半夏、蘇子)

⑶痰濁陰肺:喘而胸滿悶窒,甚則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膩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嘔惡納呆,口粘不渴,苔厚膩色白,脈滑。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合三子養親湯(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蒼朮、厚朴

⑷水淩心肺:喘促氣逆,倚息難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體浮腫,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脈沉細。

——真武湯(茯苓、白朮、白芍、炮附子、生薑)合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子、大棗)

⑸肝氣乘肺:每遇情志刺激而誘發,發時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氣憋,胸悶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憂思抑鬱,苔薄,脈弦。

——五磨飲子(沉香、檳榔、烏葯、木香、枳實)+柴胡、鬱金、青皮)

***止咳定喘湯

組成:葶藶子12g,炒紫蘇子12g,桑白皮15g,浙貝母12g,瓜蔞仁9g,萊菔子12g,天門冬12g,清半夏9g,枯黃芩9g,肥知母9g,生甘草6g,竹瀝30ml(兌入湯藥內服)。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化痰止咳定喘。

適應證:老病咳喘,痰黃(白)稠粘、咳之難出,痰鳴轆轆,胸膈痞悶喘不得卧時發時止,舌苔薄黃,脈象滑數。症屬肺經痰熱而無虛象著。

加減法:咳嗽兼表者,加薄荷9g、蟬蛻9g、牛蒡子9g;惡寒甚者,加蘇葉9g、麻黃3g,杏 仁9g;口渴者,加生石膏2兩、蘆根3兩;心煩者,加焦梔子12g;口乾痰粘者,重用元參15g、天門冬15g、天花粉12g、北沙參15g;便干者,加 全瓜蔞2兩;嘔吐者,加竹茹12g、枇杷葉12g;咽痛者,加馬勃9g、射干9g、山豆根9g;痰盛者,加陳皮12g、清半夏9g;胸悶者,加紫苑6g、 白前9g、瓜蔞仁15g;不眠者,加硃砂0.8g(分2次兌沖服)。

方解:葶藶子、蘇子、桑白皮下氣定喘為君;貝母、蔞仁、萊菔子、竹瀝、天冬、半夏(天冬伍半夏善能化痰不燥不膩)清熱化痰而止咳為臣,枯芩、知母以清肺熱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用之為使。

討論

俗話說:內科怕治喘,外科怕治癬。雖然言之過甚,實在說明喘與癬甚為棘手。祖國醫學治療咳喘方法多端,但是必須通過辯證選方化裁才能應用。止咳定喘湯是治療肺實性的咳喘,咳喘屬於虛者當視為禁例。本方見是症脈通變加減靈活運用,莫不隨手取效。

細審其主證、分析其病理、推測其病因,可以得出一結論,基本上是咳喘痼疾:屆冬發作、時發時 止,必是其肺經素有痰熱(內因),復感時令之邪以誘發(風寒或風熱)。痰白(黃)稠粘咳之不出者是肺經有火灼液成痰。痰鳴是粘痰過盛阻塞氣道,氣為痰阻發 出轆轆之聲。胸膈痞悶喘不得卧,乃痰火雍阻,肺絡不宣,呼吸不利,升降開闔失其協調之能,咳嗽者為欲去邪外出,是人之自然機能。苔薄黃或黃膩,是肺經痰熱 上潮而生苔色。脈象洪數主於熱像,滑主痰兼主熱,右寸獨洪滑是肺經痰火之明證。

喘:生理---肺→主皮毛而局上焦--屬陽→主出氣---→為氣之主\陰陽相交呼吸乃和

---腎→主精髓而在下焦--屬陰→主納氣---→為氣之根 /出納協調/

病理---實→責於肺→主於皮毛而在上焦→外邪(六經)干擾→痰濁雍阻-清肅失司-→氣雍而喘

---虛→責於腎→主於精髓而在下焦→真陰虧損→精不化氣-→出納失常而喘促

咳喘病首先要辨別內傷外感,分析八綱以決定治療方法,咳嗽與哮喘實屬兩個病,但是在臨床中往往 咳喘互見,大抵咳嗽屬於外感者以散邪為主,內傷咳嗽以培補固本為主。治療又須分清新久,調其氣分,咳重者其治在肺,嗽重者其治在脾。至於哮喘屬於虛者其治 在腎--滋陰或補陽;屬於實者則宜瀉肺--宜散清火下痰降氣。這就是治療咳喘的基本方則。

說明:這張方劑,是中醫治療咳嗽和哮喘的臨床方劑,應該說很實用,可以和別的中醫方劑合起來用,主治各種咳嗽和哮喘,都有作用。

如果你不懂中醫,可以原方照搬運用,至少75/100以上患者有效。

蘇子降氣湯

組成:蘇子30克(研) 橘紅20克 半夏20克當歸30克 前胡25克 肉桂10克甘草75克 乾薑15克 人蔘15克黃芪100克 紫苑30克 款冬花30克 熟地30克 白芍30克 山芋25克山藥25克 吳茱萸20克 紅花25克

功效:補氣降氣,活血扶正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哮喘。

用藥時間:大致3個月以上。這樣能夠治療幾十年疾病,方內降氣葯和補氣藥物同用,應該說「相互 抵消為『相畏』,畏而不畏之功更顯著「。同時又有參芪補氣,紫苑、冬花治療久病喘咳,地芍補血生血,加山芋、山藥補腎,紅花活血,四路圍攻,喘咳必在方 中。無病之處用藥,亦不會有副作用。

久病咳喘陰虛者,五心煩熱,尿黃,心悸,口乾,舌尖紅,脈虛數,用百合固金湯。

百合25克生地黃30克 熟地30克 玄參30克 牡丹皮30克 貝母10克桔梗25克 甘草25克 麥冬25克白芍30克 蘆根25克 白茅根25克 五味子15克 五倍子20克款冬花30克 紫苑30克

水煎服。

九.肺脹

1.外寒內飲:咳逆喘滿不得卧,氣短氣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狀,胸部膨滿,口乾不欲飲,周身酸楚,惡寒,面色青黯,舌體胖大,舌質暗淡,舌苔白滑,脈浮緊。

——小青龍湯(細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生薑、桂枝、麻黃、白芍)

2.痰熱郁肺:咳逆喘息氣粗,胸滿煩躁,目睛脹突,痰黃或白,粘稠難咯,或發熱微惡寒,溲黃便干,口渴欲飲,舌質暗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越婢加半夏湯(麻黃、石膏、生薑、半夏、甘草、大棗)

3.痰瘀阻肺: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間痰鳴,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滿,憋悶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紺,舌質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膩或濁膩,脈弦滑。

——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子、大棗)合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

4.痰蒙神竅:意識朦朧,譫妄,煩躁不安,撮空理線,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體瞤動,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鳴,舌質暗紅或淡紫,或紫絳,苔白膩或淡黃膩,脈細滑數。

——滌痰湯(茯苓、甘草、半夏、菖蒲、橘紅、膽南星、竹茹、枳實、人蔘)+安宮牛黃丸+至寶丹

5.肺腎氣虛:呼吸淺短難續,咳聲低怯,胸滿短氣,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潤,脈沉細無力,或有結代。

——補虛湯(黃芪、茯苓、甘草、五味子、乾薑、半夏、厚朴、陳皮)合參蛤散(人蔘、蛤蚧)

6.陽虛水泛:面浮,下肢腫,甚則一身悉腫,腹部脹滿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質黯,苔白滑,脈沉虛數或結代。

——真武湯(茯苓、白朮、白芍、炮附子、生薑)合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

十.肺癰

1.初期:發熱微惡寒,咳嗽,咯粘液痰或粘液膿性痰,痰量由少漸多,胸痛,咳時尤甚,呼吸不利,口乾鼻燥,舌苔薄黃或薄白,脈浮數而滑。

——銀翹散(金銀花、連翹、竹葉、荊芥、牛蒡子、淡豆豉、薄荷、桔梗、蘆根、甘草)

2.成癰期:身熱轉甚,時時振寒,繼則壯熱不寒,汗出煩躁,咳嗽氣急,胸滿作痛,轉側不利,咳吐濁痰,呈黃綠色,自覺喉間有腥味,口乾咽燥,舌苔黃膩,脈滑數。

——千金葦莖湯(蘆根、桃仁、苡仁、冬瓜仁)合如金解毒散(桔梗、甘草、黃芩、黃連、黃柏、梔子)

3.潰膿期:咯吐大量膿血痰,或如米粥,腥臭異常,有時咯血,胸中煩滿而痛,甚則氣喘不能卧,身熱,面赤,煩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數實。

——加味桔梗湯(桔梗、苡仁、貝母、橘紅、銀花、甘草、葶藶子、白及)

4.恢復期:身熱漸退,咳嗽減輕,咯吐膿血漸少,臭味亦減,痰液轉為清稀,精神漸振,食慾改善,或見胸脅隱痛,難以久卧,氣短乏力,自汗,低熱,盜汗,午後潮熱,心煩,口乾咽燥,面色不華,形瘦神疲,舌質紅或淡紅,苔薄,脈細或細數無力。

——沙參清肺湯(沙參、麥冬、玉竹、桑葉、生甘草、桔梗、苡仁、冬瓜仁)合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麥冬、人蔘、半夏、粳米、甘草)

***病例: 縱隔膿腫

作者:劉臣彬

患者,丁宣,62歲,醫療專業人士.糖尿病多年.忽然發生高熱,胸痛,鎖骨上隆起,經小門診掛 抗生素不效。又發生抽搐,暈倒,到中國醫大第一醫院診斷為「縱隔膿腫」,大致如拳頭大.住院治療,抗菌對症治療,曾經穿刺抽出兩次黃色液體,大約5毫升。 1個月後,少緩解出院,計劃找醫院手術治療。一天見到我,查舌尖紅,舌體光薄無苔,聲音嘶啞難出,脈象洪大滑數四種相兼。

中醫診斷:1.肺癰(內癰)

2.消渴

治則:清熱消癰,涼血解毒

處方:仙方活命飲加味

金銀花50克 防風30克 白芷20克當歸25克 陳皮20克 甘草20克貝母10克 天花粉75克 乳香10克 沒藥10克 穿山甲10克皂刺5克 玄參30克 生地30克赤芍50克 連翹50克 生石膏100克 知母30克 牡丹皮30克 蘆根30克 白茅根30克 黃芩50克

水煎服。

患者服藥20多天後,癥狀明顯好轉,繼續服藥。

討論:縱隔膿腫,考慮解剖部位,與肺之中央,因此,按肺癰辯證用藥。發病,考慮與糖尿病和食道穿孔有關。本方為中醫治療內外癰腫第一方,無論伴隨何症,都有效。

忌口:魚蝦、小米、大豆豆腐。

十一.肺癆

1.肺陰虧虛:乾咳,咳聲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帶血絲或血點,色鮮紅,胸部隱隱悶痛,午後手足心熱,皮膚干灼,口乾咽燥,或有輕微盜汗,舌邊尖紅苔薄,脈細或兼數。

——月華丸(北沙參、麥冬、天冬、生地、熟地、百部、獺肝、川貝、桑葉、菊花、阿膠、三七、茯苓、山藥)

2.陰虛火旺:嗆咳氣急,痰少質粘,或吐稠黃痰,量多,時時咯血,血色鮮紅,午後潮熱,骨蒸,五心煩熱,顴紅,盜汗量多,口渴,心煩,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脅掣痛,男子可見遺精,女子月經不調,形體日漸消瘦,舌紅而干,苔薄黃或剝,脈細數。

——百合固金湯(百合、麥冬、玄參、生地、熟地、當歸、白芍、桔梗、貝母、甘草)

3.氣陰耗傷:咳嗽無力,氣短聲低,咯痰清稀色白,偶或夾血,或咯血,血色淡紅,午後潮熱,伴有畏風、怕冷,自汗與盜汗並見,納少神疲,便溏,面色恍白,顴紅,舌質光淡,邊有齒印,苔薄,脈細弱而數。

——保真湯(党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天冬、麥冬、生地、熟地、當歸、白芍、地骨皮、黃柏、知母、柴胡、蓮心、厚朴、陳皮)

4.陰陽兩虛:咳逆喘息少氣,咯痰色白,或夾血絲,血色暗淡,潮熱,自汗,盜汗,聲嘶或失音,面浮肢腫,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見五更泄瀉,口舌生糜,大肉盡脫,男子滑精、陽痿,女子經少、經閉,舌質光淡隱紫,少津,脈微細而數,或虛大無力。

——補天大造丸(党參、黃芪、白朮、山藥、茯苓、白芍、熟地、當歸、枸杞、龜板、鹿角膠、紫河車、棗仁、遠志)

十二.肺癌

1.氣血瘀滯:咳嗽不暢,胸悶氣憋,胸痛有定處,如錐如刺,或痰血暗紅,口唇紫暗,舌質暗或有瘀斑,苔薄,脈細弦或細澀。

——桃紅四物湯加味(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熟地、白芍)+丹皮、香附、延胡索

2.痰濕蘊肺:咳嗽,咯痰,氣憋,痰質稠粘,痰白或黃白相兼,胸悶胸痛,納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質暗,苔白黃膩或黃厚膩,脈弦滑。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合栝蔞薤白半夏湯(栝蔞實、薤白、半夏)

3.陰虛毒熱:咳嗽無痰或少痰,或痰中帶血,甚則咯血不止,胸痛,心煩寐差,低熱盜汗,或熱勢壯盛,久稽不退,口渴,大便乾結,舌質紅,舌苔薄黃,脈細數或數大。

——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甘草、桑葉、天花粉、扁豆)合五味消毒飲(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蒲公英)

4.氣陰兩虛:咳嗽痰少,或痰稀而粘,咳聲低弱,氣短喘促,神疲乏力,面色白,形瘦惡風,自汗或盜汗,口乾少飲,舌質紅或淡,脈細弱。

——生脈飲(人蔘、麥冬、五味子)

十三,心悸

1.心虛膽怯: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夢而易驚醒,食少納呆,惡聞聲響,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

——安神定志丸(龍齒、琥珀、磁石、硃砂、茯神、菖蒲、遠志、人蔘)

2.心脾兩虛: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神疲乏力,納呆食少,腹脹便溏,少寐多夢,健忘,舌淡紅,脈細弱。

——歸脾湯(當歸、龍眼肉、黃芪、人蔘、白朮、甘草、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

3.陰虛火旺: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乾,盜汗,思慮勞心則癥狀加重,伴有耳鳴,腰酸,頭暈目眩,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象細數。

——黃連阿膠湯(黃連、阿膠、雞子黃、黃芩、芍藥)+炒棗仁、珍珠母、生牡蠣

4.心陽不振: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知淡苔白,脈虛弱,或沉細無力。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生龍骨、生牡蠣)

5.水飲凌心:心悸,胸悶痞滿,渴不飲水,小便短少,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有眩暈,噁心嘔吐,流涎,舌淡苔滑,脈弦滑或沉細而滑。

——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病例: 氣血不足——心悸

作者:劉臣彬

患者,李笑,女,39歲。某大型企業老闆。心慌1個多月,經大小醫院檢查,定不了診斷。每天睡覺4——5小時,便秘3——4天/1次,有時每天1次。六脈沉細而結。舌質發白,苔薄白。

中醫診斷:氣血不足——心悸

辯證分析:患者40歲左右,每天少睡覺,過度勞累,導致氣血不足,發生心悸,便秘。舌質淡白,脈沉細,已經說明「氣血不足」。但是偶而結脈,就是緩脈中偶而停止跳動、或刀切停頓感,證明有血瘀。

治則:補益氣血、活血。

處方:八珍湯加味。

人蔘15克 白朮20克 茯苓20克甘草20克 熟地30克 白芍30克當歸30克 遠志20克 棗仁20克丹參50克 赤芍30克 黃芪50克

10副,水煎服20天。痊癒。臨床跟蹤2年未複發。

方解:患者氣血不足,補氣四君子湯,補血四物湯,合用為八珍湯,補益氣血;遠志、棗仁養血安神;佐黃芪補氣,加丹參、赤芍活血補血;方中含有「補氣、補血、活血、安神」四法。各有君葯。雖然用藥不多,但是考慮完善。

十四,胸痹心痛

1.寒凝心脈:卒然心痛如絞,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心悸氣短,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多因氣候驟冷或驟遇風寒而發病或加重癥狀,苔薄白,脈沉緊或促。

——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白芍、大棗、細辛、木通、甘草)

2.氣滯心胸:心胸滿悶,隱痛陣發,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脘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枳殼、陳皮、香附、甘草)

3.痰濁閉阻:胸悶重而心痛輕微,肥胖體沉,痰多氣短,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口粘,噁心,咯吐痰涎,苔白膩或白滑,脈滑。

——栝蔞薤白半夏湯加味(栝蔞實、薤白、半夏、厚朴、枳實、桂枝、茯苓、甘草、乾薑、細辛)

4.瘀血痹阻:心胸疼痛劇烈,如刺如絞,痛有定處,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脈弦澀或結、代、促。

——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生地、芍藥、柴胡、枳實、甘草、桔梗、牛膝)

5.心氣不足:心胸陣陣隱痛,胸悶氣短,動則益甚,心中動悸,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恍白或易出汗,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

——保元湯(人蔘、黃芪、肉桂、甘草、生薑)合甘麥大棗湯(甘草、小麥、大棗)

6.心陰虧損:心胸疼痛時作,或灼痛,或悶痛,心悸怔忡,五心煩熱,口乾盜汗,顏面潮熱,舌紅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結代。

——天王補心丹(生地、玄參、天冬、麥冬、人蔘、甘草、茯苓、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遠志、丹參、當歸、桔梗、辰砂)

7.心陽不振:心悸而痛,胸悶氣短,自汗,動則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恍白,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淡胖,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參附湯(人蔘、生附片)合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

(1).桃紅四物湯病例:

2007年2月19日。患者王瓊,女55歲,以胸悶、氣短1年余來診。自述頭後部麻木,左側手麻,偶爾心慌。經西醫心電圖檢查,無異常。查:舌質白,苔薄白,口唇發紫,面色無華,六脈結。

要求:辯病辯證依據、診斷、治則、處方、用量、轉歸預後?

辯病辯證依據:患者後頭麻木,左側手麻,胸悶,口唇發紫脈象結,已經為血瘀之象。心悸、氣短、舌質發白,面色無華,是心血不足,不能營養心臟所致。病因於血瘀,導致血虛。要點是:沒有心氣虛。

診斷:血瘀(伴隨血虛)

治則:活血化淤

處方:桃紅四物湯

桃仁25克 紅花30克 熟地25克 赤芍50克 當歸25克 川芎25克

水煎服。

轉歸預後:患者服藥50天,臨床治癒。追訪至今,尚未複發。

評述:診斷精確,用藥得當,沒有無用藥物,方劑雖小,療效確切!

***冠心病--不等於胸痹

作者:劉臣彬

冠心病,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或因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 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統稱為冠狀動脈性心臟病,也叫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臨床上分為五大型,心絞痛型、心肌梗死型、猝死型、心律失常 型、隱匿型。許多中醫,包括那些專家們,把它當成胸痹,尤其心絞痛型,這個是錯誤的。冠心病,有可能發展某個階段,有這種癥狀,可以用這樣方法治療,但 是,絕對不是所有冠心病都是胸痹。

原文說:「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胸痹主要是胸陽痹阻,導致心臟之外——胸前疼痛,脈象主體遲,寸部細弦少快(略滑)。

用體感檢驗:胸部發冷,在心臟之外,約有展開手掌大小冰冷、疼痛,這個是:胸痹。

用體感檢驗:心前驅疼痛,多數發生在左乳下第五肋間,解剖在3--7厘米深度疼痛,應該是心臟部位疼痛。是心絞痛型。

又臨床上仲景祖師原方栝樓,苦寒,清熱化痰;薤白,辛甘,溫陽去痹。對於心臟,絕對無效。

總結考證臨床,沒有一例心臟病人,用原方真正治癒,不複發,所以,冠心病--不等於胸痹。

附—— 《金櫃要略》原文: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 薤白三兩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右四昧,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厚朴四兩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栝蔞實一枚(搗)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葯,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蔘湯方

人蔘 甘草 乾薑 白朮 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薑湯方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肘後》《千金》雲治胸痹,胸中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唾燥沫)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右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枳實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烏頭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 烏頭一分(炮) 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乾薑一兩(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炮) 生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蔘 乾薑 吳茱萸各一兩

右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連年積冷,流主心胸痛,並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十五.眩暈.

1.風陽上擾: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遇勞、惱怒加重,肢麻震顫,失眠多夢,腰膝酸軟,或顏面潮紅,舌紅苔黃,脈弦細數。

——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石決明、杜仲、牛膝、桑寄生、黃芩、梔子、茯神、夜交藤、益母草)

2.肝火上炎:頭暈且痛,目赤口苦,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寐少多夢,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木通、當歸、甘草)

3.痰濁上蒙:頭重如蒙,視物旋轉,胸悶作惡,嘔吐痰涎,苔白膩,脈弦滑。

——半夏白朮天麻湯(半夏、白朮、天麻、茯苓、陳皮、甘草、大棗、生薑、蔓荊子)

4.氣血虧虛:頭暈目眩,動則加劇,遇勞則發,面色恍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歸脾湯(党參、白朮、茯神、黃芪、當歸、甘草、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

5.肝腎陰虛:眩暈久發不已,視力減退,兩目乾澀,少寐健忘,心煩口乾,耳鳴,神疲乏力,腰膝軟,舌紅苔薄,脈弦細。

——左歸丸(熟地、山萸肉、山藥、枸杞、菟絲子、鹿角霜、牛膝、龜版膠)

6.瘀血阻竅:眩暈頭痛,兼見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鳴耳聾,面唇紫暗,舌有瘀點或瘀斑,脈弦澀或細澀。

——通竅活血湯(赤芍、川芎、桃仁、紅花、麝香、老蔥、黃酒、大棗)

(1). 劉臣彬降壓飲

(作者:劉臣彬)

15年前的一天下午,我自覺頭暈,眼冒金星,腿腓腸肌麻木,發脹,有時騎車手麻,查血壓增 高.BP:186/133mmHg之後,服復方降壓片,當時很有效,降至110/75mmhg,半年後,每日3次,每次5-15片,效不佳.於是試製一 方,可以煎服,也可泡水代茶,頻頻飲服.我僅服半年後,基本正常.經介紹許多人服,都有效,但所降程度不同.

組成:羅布麻20克 槐米20克 菊花20克 草決明50克

用法:輕者,泡水代茶,頻頻飲服,每葯一捏.

重者,水煎服,每日一劑.半年一療程.逐漸遞減.

方解:羅布麻利尿降壓較迅速;槐米,清肝解郁;菊花,草決明,平肝潛陽,明目治頭暈,療效雖緩慢,但作用持久.諸葯伍用,不論新病久病,皆效.對預防高血壓,控制腦溢血先兆,起到了良好效果.

15年了很正常,應該說明問題吧?

十六.中風

中風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口咼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經昏仆而僅以口咼僻不遂為主證的一種疾病。中醫認為,本病多為患者平素氣血虧虛, 與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於濡養,或陰虧於下,肝陽暴張,陽化而風 動,血隨氣逆,上蒙清竅,從而出現是證。中風後遺證患者,常常伴有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後遺症,必須抓緊時間積極治療。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配 合中醫辨證施治,有明顯效果。

一、半身不遂

1.氣虛血瘀型:主要表現為偏枯不用,肢軟乏力,面色萎黃,或見肢體麻木,舌淡紫暗或有瘀斑, 苔白,脈細弱。當以益氣養血,化瘀通絡為治。可選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葯取黃芪30克,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菖蒲、三七、水蛭、党參、伸筋 草、桑枝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肝陽上亢型:主要表現為半身不遂,患側僵硬拘攣,頭痛頭暈,面赤耳鳴,大便秘結,小便短 黃,失眠多夢,舌紅苔黃,脈弦滑。當以平肝潛陽,熄風通絡為治,可選用天麻鉤藤飲加減,葯取天麻、鉤藤、山梔、牛膝、杜仲、黃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 藤、竹茹各10克,竹葉5克,石決明(先煎)30克。

二、語言不利

1.風痰阻絡型:主要表現為舌強言蹇,肢體麻木或不遂,舌暗或見瘀點瘀斑,脈弦滑或澀。當以祛風除痰,宣竅通絡為治。可選用解語丹加減,葯取天麻、膽南星、天竺黃、遠志、菖蒲、鬱金、木香、大貝、前胡、竹茹、水蛭、地龍各10克。

2.腎精虧虛型:主要表現為舌強言蹇或音喑失語,肢體麻木或不遂,心悸氣短,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當以滋陰補腎,利竅開音為治。可選用杞菊地黃湯加減,葯取枸杞子、菊花、生熟地、山藥、棗皮、茯苓、澤瀉、丹皮、首烏、故紙、知母、黃精各10克。

3.肝陽上亢型:主要表現為舌強言蹇,肢體麻木或不遂,頭目眩暈,失眠多夢,小便短黃,大便秘 結,舌紅苔黃,脈細數。當以平肝潛陽,化痰開竅為治。可選用鎮肝熄風湯加減,葯取牛膝、當歸、白芍、玄參、天冬、麥冬、菊花、鉤藤、竹茹、膽星各10克, 代赭石(先煎)30克,甘草5克。

三、口眼歪斜:主要表現為口眼歪斜,口角流涎,或見肢體麻木,不遂,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細弱。當以活血化瘀,熄風通絡為治。可選用牽正散加減,葯取僵蠶、地龍、天麻、鉤藤、荊芥、紅花、水蛭、桔梗、桃仁、丹參各10克,石決明(先煎)30克。

1.風痰瘀血,痹阻脈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化痰通絡湯(半夏、茯苓、白朮、膽南星、天竺黃、天麻、香附、丹參、大黃)

2.肝陽暴亢,風火上擾: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強言蹇或不語,或口舌歪斜,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舌質紅或紅絳,舌苔薄黃,脈弦有力。

——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石決明、杜仲、牛膝、桑寄生、黃芩、梔子、茯神、夜交藤、益母草)

3.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干便秘,頭暈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暗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脈弦滑而大。

——星蔞承氣湯(生大黃、芒硝、栝蔞、膽南星)

4.氣虛血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氣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補陽還五湯(赤芍、川芎、當歸尾、地龍、黃芪、桃仁、紅花)

5.陰虛風動: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

——鎮肝熄風湯(白芍、川芎、龍骨、牡蠣、代赭石、龜版、玄參、天冬、牛膝、川楝子、茵陳、麥芽)

6.痰熱內閉清竅:起病驟急,神昏或昏憒,半身不遂,鼻鼾痰鳴,肢體強痙拘急,項背身熱,躁擾不寧,甚則手足厥冷,頻繁抽搐,偶見嘔血,舌質紅絳,舌苔黃膩或干膩,脈弦滑數。

——羚羊角湯(羚羊角、珍珠母、竹茹、天竺黃、石菖蒲、遠志、夏枯草、牡丹皮)配合灌服或鼻飼安宮牛黃丸

7.痰濕蒙塞心神:素體陽虛,濕痰內蘊,發病神昏,半身不遂,肢體鬆懈,癱軟不溫,甚則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質暗淡,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

——滌痰湯(半夏、陳皮、茯苓、膽南星、竹茹、石菖蒲)配合灌服或鼻飼蘇合香丸

8.元氣敗脫,神明散亂:突然神昏或昏憒,肢體癱軟,手撒肢冷汗多,重則周身濕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緩、沉微。

——參附湯(人蔘、生附子)

***刺血絡法

作者:劉臣彬

「刺血絡法」來源於《內經》中的《靈樞》。在2000多年前,中醫就發現「靜脈血管進行性血栓形成」,導致下肢,尤其委中、脛腓骨前,裸露於皮表的靜脈發紫,血液不流通,導致腿沉、腿脹、腰痛,甚至腦血栓和心肌梗塞。中醫病機統稱為「血瘀」。

「刺血絡法」就是利用發病初期,感寒受冷,或者不明原因,出現下肢皮表靜脈發紫。患者可能有頭痛、腰痛、關節痛、腿沉脹、全身不適等癥狀,用三棱針放血,點刺發黑靜脈,促進血液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方法。有時能夠起到立刻緩解病情作用。

最常見的:委中靜脈血管放血治療腰脫,立刻緩解癥狀。上臂彎曲處中央靜脈血管,治療發燒。下肢脛腓骨前靜脈血管治療腿痛。都有出奇療效。經過現代研究,這些放血,同時配合局部針刺,提高療效,還能夠預防心腦梗塞。這些都是真實不虛。

建議大家臨床推廣運用!!!

病例介紹:

患者,女,58歲,出現下肢脛腓骨前靜脈發紫,導致頭痛,於2008年1月19日,在我門診放 血,點刺後,迅速出現噴射狀態,大約靜脈噴射1米多遠,呈柱狀,我立刻按壓止血,大約半小時後,血液止住。患者頭痛,立刻緩解。這個不可以多流血,否則, 能引起血液丟失過多,出現心肌缺血。(只點擊1處、餘下分期放血)

這個病例,還可以開湯藥活血類的。但是靜脈血栓形成,初期放血治療,既迅速,還療效顯著。可以配合放血。

***面癱的中醫治療

面癱分周圍性神經麻痹和中樞性神經麻痹兩大類。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癥狀比中樞性面神經麻痹重。周 圍性面神經麻痹經常在受風的情況下發病,主要是面部表情肌癱瘓,使表情動作喪失,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額皺紋變淺或消失,眼裂變大,口角偏向健側。 露齒、吹口哨、鼓頰、皺額、皺眉、閉眼等動作不能。中樞性面癱主要是由腦瘤、腦外傷、手術、腦出血、腦血栓等病,除面癱外,還有腦組織或面神經損傷、偏癱 及舌神經麻痹、不能說話等。本文主要討論外周性面神經麻痹的治療。面癱中醫叫「中風、口眼歪斜、吊線風」,經臨床研究,該病患者多素體氣血兩虛,繼而又受 風邪侵襲而發病。未發病時脈象微細、細緩,發病後脈象浮緩、細弦、沉緩、澀、結。臨床分三型:

第一型:風邪襲表

患者出汗受風,或睡眠中發病,醒後發現口眼歪斜,舌淡苔白,六脈浮、浮緩。

治則:疏風解表

處方:消風散加味

羌活30克、防風30克、荊芥穗20克、川芎25克、厚朴20克、人蔘15克、茯苓15克、陳皮20克、甘草20克、白僵蠶15克、蟬蛻10克、藿香20克、天南星30克、當歸25克、葛根30克、升麻50克、黃芪100克。

水煎服。如手足不溫,畏寒肢冷加桂枝30克、附子20克。

第二型:血虛受風

患者素體氣血不足,復受風邪而發病,或久患面癱肌肉萎縮,舌質淡白,六脈細弱、微。

治則:補益氣血、疏風祛邪

處方:八珍湯加味

人蔘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甘草15克、熟地25克、白芍25克、當歸25克、川芎25克、天南星25克、防風30克、荊芥15克、白芷20克、葛根30克、升麻50克、黃芪120克、丹參50克、雞血藤50克。

水煎服。如手麻痹振顫,加鉤藤100克。

第三型:久病血瘀

患者面癱超過六個月以上者,出現病側發涼,逐步肌肉萎縮,舌質紫黯、舌上下有紫斑紫點,六脈細澀、偶結、弦細。

治則:補氣活血、搜風祛邪

處方:桃花四物湯加味

桃仁25克、紅花25克、熟地20克、白芍25克、當歸30克、川芎30克、水蛭15克、全蠍7.5克、白附子15克、白僵蠶10克、黃芪200克、赤芍50克、丹參30克、雞血藤30克、葛根30克、升麻30克、白芷20克、天南星30克、天竺黃20克、桂枝20克

水煎服。

註:每付藥水煎3次,共剩水4碗[約400毫升],早晚各一次,溫服。每付共服2天。

針灸:

1組:地倉透頰車、絲竹空透攢竹、臨泣、牽正、合谷。

2組:地倉透頰車、牽正、太陽、陽白、四白、翳風、中渚。

3組:地倉透頰車、陽白、四白、太陽、通天、風池、風府、外關、中渚、合谷。

中灸每次留針40分鐘-2小時,連針10-15天為一療程,輕者一療程治癒,重者3-4個療程以上。三方交替用。

牽正方[外用]

生天南星75克、生薑50克、蜈蚣2條、全蠍5克、僵蠶10克、白附子15克。

1付,上藥搗碎,成糊狀,外敷患處。每天40分鐘,重者可敷2小時,如不變質,1付葯可用3-5天。敷後面色潮紅,有刺癢感,個別患者,半小時內,看著有牽正者。確有奇效。可連敷半個月一療程。

上方結合治療面癱,少者服藥十幾付,多者服藥四、五十付以上,結合外敷、針灸。

(1). 面肌痙攣的中醫治療

作者:劉臣彬

概念:面肌痙攣中醫叫做「顏面蠢動、吊線風」。臨床上常見到疾病初期,只有一側眼瞼跳動,逐漸頻繁,進一步發生一側整個面部跳動,晚期出現病側視物昏花,甚至看不到物體。

鑒別要點:這個疾病是興奮神經,主要表現是興奮運動。和面癱,絕對不同,面癱是麻痹。

中醫病機:感受六淫,尤其百病之長的風邪,入侵陽明經發病。久病導致氣血不足,血淤。

治療:首選針刺,外敷藥物,口服湯藥。

針刺處方:

主穴:

1.地倉透頰車。2.絲竹空透攢竹。3.牽正。4陽白。5四白。6醫風。7率谷。8風池。9風府。10、百會。

配穴:

1.合谷。2手中渚。3.內關。4.曲池。5.大椎。6.肩井。7.頭面部,及背部捫之發硬,或者滯針的部位(肌肉痙攣所致)。

中藥處方:去風活血。

白芷25克 葛根30克 升麻50克天南星25克 天竺黃25克 半夏20克 甘草15克 人蔘15克鉤藤75克(後下)龍骨30克 牡蠣30克 牛膝60克 代赭石30克

水煎服。血虛加四物湯:熟地30克 白芍30克 當歸25克川芎25克 。血淤加紅花25克 丹參75克。

外用敷藥:

炙馬錢子30克 天南星50克 鮮姜50克

搗碎,外敷患處,每次40分鐘--2小時。

說明:這個疾病,西醫沒有好的處方,中醫針刺是首選.可以配合中藥治療.這是本人臨床經驗.群 書不載.建議大家試用.一般輕者,1--2周治癒.重者,需要數月,隔日針刺,每次留針40分鐘--2小時,一般不用捻針.選穴3--10個.7--10 天/1療程.大致3--5個療程,都能治癒.

***病例: 腦血栓後遺症的中醫治療病例

作者:劉臣彬

2007年11月18日。

患者,孫貴,男,75歲。以氣短、呼吸困難求診。7年前,發病腦血栓,表現左側四肢麻木,半身 不遂。在一所部隊醫院診治,用藥物不詳,恢復尚可。現在出現不眠,一宿僅睡4小時,2年多。同時,健忘、胸悶、心慌、氣短、呼吸困難,尿頻,右手震顫。經 用西醫治療無效求余診治。查:口唇紫黯,舌質發白,舌下有紫斑如豆粒、秫米,苔白,六脈結,左寸微弱。

中醫診斷:1.中風後遺症

2.氣血不足

3.血瘀

西醫診斷:腦血栓後遺症

辯證分析:患者老年,機體氣血不足,舌質發白,左寸微弱,呼吸困難。復患中風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雖經治療緩解,又發生心腦腎癥狀,口唇紫黯,舌下有紫斑、紫點,脈結,手顫,中醫認為「血瘀」為本病。

治則:補氣活血

處方:血府逐瘀湯加味

當歸20克 熟地20克 桃仁20克紅花20克 枳殼20克 牛膝30克川芎20克 柴胡20克 赤芍50克甘草20克 桔梗20克 人蔘15克丹參30克 党參30克

10副,水煎服。

2008年2月20日,患者來訴,自從用湯藥治療後,一直很好,沒用它葯。切脈緩,無異常,證明健康。

按:老年人,常見氣血不足、腎虛、血瘀三大主症。臨床抓住主要病機,用藥無不靈驗,不一定面面 俱到用藥。在開藥物時,患者一直強調「自己失眠很重,最好加點治療失眠中藥」。中醫號脈見到結脈,直接定性病機為「血淤」,因此,治療本症,附帶就治癒 「失眠」。可見,中醫治本的所在。血府逐瘀湯是治療血瘀重要方劑,臨床無論任何淤血,沒有無效患者。本案中,患者心臟表現心氣不足,心慌氣短,呼吸困難, 用人蔘治療。患者呼吸困難嚴重,是肺氣虛,党參首選,主要治療肺氣不足。丹參活血,主治口唇發紫、脈結血瘀。三參同用一方,互相不可取代。

***中西醫結合治療面癱:

面癱 ,即面神經麻痹 ,中醫學稱為「口眼歪斜」 ,春、秋兩季發病較高 ,好發年齡 20~ 40歲。病因多由脈絡空虛 ,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陽明 ,少陽脈絡 ,以致經氣阻滯 ,經筋失養 ,筋肌縱緩不收而發病。起病突然 ,每在睡眠醒來時 ,發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松馳 ,不能作蹙額 ,皺眉、露齒、鼓頰等動作 ,口角向健側歪斜 ,病側露睛流淚 ,額紋消失 ,鼻唇溝平坦。部分病人初起時有耳後、耳下及面部疼痛 ,還可出現患側舌前 2/3味覺減退或消失 ,聽覺過敏等症。近年來 ,筆者採取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 ,療效頗佳。現介紹如下。

  治法 :   1、針灸 ,以手足陽明經為主 ,手足少陽為輔 ,採用局部近取與循經遠取相結合的方法 ,主穴 :風池、翳風、頰車、地倉、合谷、太沖。隨證配穴 :鼻唇溝平坦 :迎香、禾髎 ;鼻中溝歪斜 :水溝 (人中 );頦唇溝歪斜 :承漿 ;目不能合 :陽白、贊竹或申脈、照海 ;面頰板滯 :四白、巨髎。根據麻痹部位 ,選取適當穴位分組輪換治療。強壯者每日 1次 ,虛弱者隔 1~ 3天 1次或視病情酌行。 

 2、改容膏外用 :蓖麻子 50克 ,冰片 1克 ,共搗為末 (寒冷季節加乾薑、附子各 3克 ),面癱在左 ,以此膏敷其右 ,反之亦然。或以蜣螂 ,冰片 ,或以鱔魚鮮血、冰片敷之皆良 ,但效果稍差。

  3、西藥 :蝮蛇抗栓酶注射液 3~ 4支加入 0. 9 %的生理鹽水 (或 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 )250毫升 ,靜脈點滴 ,每日 1次。  

 4、中藥內服 :四物牽正湯 (當歸、白芍、川芎、熟地、白附子、僵蠶、全蠍 ),水煎服 ,日 1劑。由牽正散化裁而成 ,取湯劑之快功。   

***病例: 高齡——下肢血瘀

作者:劉臣彬

患者,高某,84歲,體型肥胖,20多歲時,趟河受涼,出現下肢青紫,尤其足部嚴重,每年冬季浮腫,雙足按之沒指。2007年9月,出現顏面浮腫,心慌, 氣短,乏力,睏倦,頭暈,行動不便,自覺腿沉,有時呼吸困難,有時,自覺有瀕死感。沿余會診,查:舌質略黯,舌下有紫點,如胡椒大;下肢從膝下到足發紫, 腫脹,捫之足涼;脈象沉細,似忽難以摸到,時微,時澀。

中醫診斷:1.下肢血瘀

2.心血瘀阻

3.浮腫

治則:活血補氣,利水消腫

方劑:四君子湯、五苓散、桃紅四物湯加減。

人蔘15克 白朮25克 茯苓30克甘草20克 澤瀉30克 豬苓25克桂枝25克 附子20克 桃仁25克紅花30克 黃芪100克 當歸25克 川芎25克 赤芍50克雞血藤75克 防己30克 牛膝75克 山芋15克 山藥15克 熟地40克

水煎服,每副服2--3天。

2008年1月4日,患者服藥至今,沿余再診,患者自覺體輕,偶而心慌,下肢少有浮腫。脈象虛大,有力。建議繼續服上方25副。

按:患者高齡,必然腎虛,心氣不足,出現紫黯,必有血瘀。大致40歲後,出現血虛,50歲時, 出現腎氣虛,70歲時,心臟必虛,雖然,患者無癥狀,需要考慮這些。治療老年患者,由於患者,機體狀態--吸收營養不好,所以,用藥,量要合理,時間要 長,否則,療效不佳。本方,考慮這些,用四君子湯健脾補氣,五苓散利水,桃紅四物湯活血補血,又有山芋、山藥,熟地補腎,考慮頗多。因此治療有效。

轉歸預後:通過這樣治療,患者,再活5年,沒有問題。

十七.失眠

正常狀態下,兒童每天9--11小時睡眠,少年8--9小時,青壯年6--8小時(最好保持7 小時),中老年有的6小時左右。但是少於4小時,或者4--6小時之間,多數氣血不足,脈細,雖然目前看表面正常,不久必發心臟病,西醫稱為「代償」。少 於4小時,患者已經發病,心悸、氣短、胸悶、眼花、耳鳴、口苦、頭暈手足麻木。少於2小時,必發癲狂。一般2--4小時,多數癲狂。有人做試驗,11天不 睡覺,發生精神分裂。

1、短暫性失眠(小於一周)

大部分的人在經驗到壓力、刺激、興奮、焦慮時;生病時;至高海拔的地方;或者睡眠規律改變時(如時差;輪班的工作等)都會有短暫性失眠障礙。這類失眠一般會隨著事件的消失或時間的拉長而改善,但是短暫性失眠如處理不當部分人會導致慢性失眠。

短暫性失眠主要治療原則為間歇性使用低劑量鎮靜安眠藥或其它可助眠之藥物如抗憂鬱劑和好的睡眠衛生習慣。

2、短期性失眠(一周至一個月)

嚴重或持續性壓力,如重大身體疾病或開刀、親朋好友的過世、嚴重的家庭、工作或人際關係問題等可能會導致短期性失眠。這種失眠與壓力有明顯的相關性。

治療原則為短期使用低量之鎮靜安眠藥或其它可助眠之藥物如抗憂鬱劑和行為冶療(如肌肉放鬆法等)。短期性失眠如果處理不適當也會導致慢性失眠。

3、慢性失眠(大於一個月)

慢性失眠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且較難去發現,許多的慢性失眠是多種原因合在一起所造成的。 可能造成慢性失眠的原因如下:

(1)、體方面的疾病會導致失眠;(據研究許多慢性病皆和失眠有關)

(2)、神疾患或情緒障礙而導致失眠;

(3)、用藥物、酒精、刺激物、或毒品等而導致失眠;

(4)、有睡醒周期障礙或不規律而導致失眠;

(5)、睡前小腿有不舒服的感覺或睡覺中腳會不自主的抽動而導致失眠;

(6)、睡覺打呼、不規律的呼吸或其它呼吸障礙而導致失眠;

(7)、原發性失眠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及生活壓力的加大,失眠患者越來越多,採用綜合療法治療失眠有一定的療效。

1.心火熾盛:心煩不寐,躁擾不寧,口乾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瘡,舌尖紅,苔薄黃,脈數有力或細數。

——硃砂安神丸(黃連、當歸、生地、硃砂、甘草)+黃芩、梔子、連翹

2.肝鬱化火:急躁易怒,不寐多夢,甚至徹夜不眠,伴有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乾而苦,不思飲食,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木通、當歸、甘草)

3.痰熱內擾:胸悶心煩不寐,泛惡,噯氣,伴有頭重目眩,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溫膽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竹茹)+黃連、梔子

4.陰虛火旺:心悸不安,心煩不寐,腰酸足軟,伴頭暈,耳鳴,健忘,遺精,口乾津少,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六味地黃丸(山藥、山茱萸、熟地、茯苓、澤瀉、丹皮)合黃連阿膠湯(黃連、阿膠、黃芩、白芍、雞子黃)

5.心脾兩虛: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可見於外傷或產後失血過多者。

——歸脾湯(人蔘、白朮、黃芪、甘草、當歸、遠志、棗仁、茯神、龍眼肉、木香)

6.心膽氣虛:心煩不寐,多夢易醒,膽怯心悸,觸事易驚,伴有氣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脈弦細。

——安神定志丸(龍齒、琥珀、磁石、硃砂、茯神、菖蒲、遠志、人蔘)合酸棗仁湯(酸棗仁、茯神、知母、川芎、甘草)

十八.健忘

1.心脾不足:健忘失眠,精神疲倦,食少心悸,舌淡,脈細。

——歸脾湯(人蔘、白朮、黃芪、甘草、當歸、遠志、棗仁、茯神、龍眼肉、木香)

2.腎精虧耗:健忘,腰酸腿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泄,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

——六味地黃丸(山藥、山茱萸、熟地、茯苓、澤瀉、丹皮)加酸棗仁、五味子、遠志、菖蒲

3.痰濁上擾:健忘,頭暈,胸悶,嘔惡,苔黃膩,脈滑。

——溫膽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竹茹)加菖蒲、鬱金

4.肝鬱氣滯:健忘心悸,胸悶脅脹,善驚易恐,喜太息,脈弦細,苔薄。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枳殼、陳皮、香附、甘草)加鬱金、菖蒲

十九.痴呆

1.髓海不足:頭暈耳鳴,記憶力和計算力明顯減退,懈惰思卧,齒枯發焦,腰酸骨軟,步行艱難,舌瘦色淡,苔薄白,脈沉細弱。

——七福飲(熟地、當歸、人蔘、白朮、炙甘草、遠志、杏仁)

2.脾腎兩虛:表情獃滯,沉默寡言,記憶減退,失認失算,口齒含糊,詞不達意,伴腰膝酸軟,肌肉萎縮,食少納呆,氣短懶言,口涎外溢或四肢不溫,腹痛喜按,雞鳴泄瀉,舌質淡白,舌體胖大,苔白,或舌紅,苔少或無苔,脈沉細弱,雙尺尤甚。

——還少丹(熟地、枸杞、山萸肉、肉蓯蓉、巴戟天、小茴香、杜仲、懷牛膝、楮實子、人蔘、茯苓、山藥、大棗、菖蒲、遠志、五味子)

3.痰濁蒙竅:表情呆鈍,智力衰退,或哭笑無常,喃喃自語,或終日無語,呆若木雞,伴不思飲食,脘腹脹痛,痞滿不適,口多涎沫,頭重如裹,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滑。

——洗心湯加減(党參、甘草、半夏、陳皮、附子、茯神、棗仁、神曲)

4.瘀血內阻:表情遲鈍,言語不利,善忘,易驚恐,或思維異常,行為古怪,伴肌膚甲錯,口乾不欲飲,雙目暗晦,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

——通竅活血湯(麝香、桃仁、紅花、赤芍、川芎、蔥白、生薑、菖蒲、鬱金)

二十.癇病

1.發作期:

(1)陽癇:病發前多有眩暈,頭痛而脹,胸悶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癥狀,或無明顯癥狀,旋即仆 倒,不醒人事,面色潮紅,紫紅,繼之轉為青紫或蒼白,口唇青紫,牙關緊閉,兩目上視,項背強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鳴,或發怪叫,甚則二便自 遺。移時蘇醒,除感疲乏、頭痛外,一如常人,舌質紅,苔多白膩或黃膩,脈弦數或弦滑。

——急以針刺人中、十宣、合谷等穴以醒神開竅。或以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或灌服黃加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或以此湯送服定癇丸(竹瀝、川貝、膽南星、姜半夏、茯苓、陳皮、生薑、天麻、全蠍、僵蠶、麥冬、丹參、茯神、硃砂、琥珀、菖蒲、甘草)

(2)陰癇:發癇則面色晦暗青灰而黃,手足清冷,雙眼半開半合,昏憒,偃卧,拘急,或抽搐時 作,口吐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聲音微小。也有僅為呆木無知,不聞不見,不動不語;或動作中斷,手中物件落地;或頭突然向前傾下,又迅速抬起;或二目上吊 數秒乃至數分鐘即可恢復,病發後對上述癥狀全然無知,多一日頻作十數次或數十次。醒後周身疲乏,或如常人,舌質淡,苔白膩,脈多沉細或沉遲。

——急以針刺人中、十宣穴開竅醒神,繼用參附註射液靜脈滴注。或灌服五生飲(生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川烏、黑豆)+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2.休止期:

(1)痰火擾神:急躁易怒,心煩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黃。病發後,病情加重,甚則徹夜難眠,目赤,舌紅,苔黃膩,脈多沉弦滑而數。

——當歸龍薈丸(龍膽草、青黛、蘆薈、大黃、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木香、麝香、當歸)

(2)風痰閉阻:發病前多有眩暈,胸悶,乏力,痰多,心情不悅,舌質紅,苔白膩,脈多弦滑有力。

——定癇丸(天麻、全蠍、僵蠶、川貝母、膽南星、姜半夏、竹瀝、菖蒲、琥珀、茯神、遠志、辰砂、茯苓、陳皮、丹參、麥冬、薑汁、甘草)

(3)心脾兩虛:反覆發癇不愈,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體瘦,納呆,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弱。

——六君子湯(法半夏、陳皮、党參、白朮、茯苓、甘草)合溫膽湯(茯苓、法夏、枳實、竹茹、陳皮、生薑、大棗、甘草)

(4)肝腎兩虛:癇病頻作,神思恍惚,面色晦暗,頭暈目眩,兩目乾澀,耳輪焦枯不澤,健忘失眠,腰膝酸軟,大便乾燥,舌紅苔薄黃,脈沉細而數。

——大補元焦(人蔘、炙甘草、熟地、枸杞、山藥、當歸、山茱萸、杜仲、鹿角膠、龜版膠、牡蠣、鱉甲)

***臨床上,經常遇到癲癇發作患者,很多出現發作持續狀態,抽搐,口吐白沫,兩眼上翻,手足緊握等症.甚至用西藥也不能緩解,此時急刺人中,反覆大幅度攆轉,強刺激,往往立刻緩解.有的需要10多分鐘以上.建議大家採納.加刺人中、內關效果更好。

二十一.癲病

1.肝鬱氣滯:精神抑鬱,情緒不寧,沉默不語,善怒易哭,時時太息,胸脅脹悶,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弦。

——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枳殼、香附、厚朴、白芍、菖蒲、遠志、鬱金)

2.痰氣鬱結: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無序,或喃喃自語,喜怒無常,穢潔不分,不思飲食,舌紅苔膩而白,脈弦滑。

——順氣導痰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膽星、枳實)

3.心脾兩虛:神思恍惚,魂夢顛倒,心悸易驚,善悲欲哭,肢體睏乏,飲食銳減,舌淡苔膩,脈沉細無力。

——養心湯(人蔘、黃芪、甘草、茯苓、茯神、當歸、川芎、炙甘草、半夏曲、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五味子、人蔘、肉桂)送服越鞠丸(川芎、蒼朮、香附、炒山梔、神曲)

4.氣陰兩虛:久治不愈,神志恍惚,多言善驚,心煩易怒,躁擾不寐,面紅形瘦,口乾舌燥,舌紅少苔或無苔,脈沉細而數。

——四君子湯(人蔘、白朮、茯苓、甘草)送服大補陰丸(鹽黃柏、鹽知母、熟地、龜版、豬脊髓)

二十二.狂病

1.痰火擾神:素有性急易怒,頭痛失眠,兩目怒視,面紅目赤,煩躁,突然狂亂無知,罵詈號叫,不避親疏,逾垣上屋,或毀物傷人,氣力逾常,不食不眠。舌質紅絳,苔多黃膩或黃燥而垢,脈弦大滑數。

——程氏生鐵落飲(生鐵落、鉤藤、膽星、貝母、陳皮、菖蒲、遠志、茯神、辰砂、天冬、麥冬、玄參、連翹)

2.火盛傷陰:狂病日久,其勢較戢,呼之能自止,但有疲憊之象,多言善驚,時而煩躁,形瘦面紅而穢,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二陰煎(生地、麥冬、玄參、黃連、木通、竹葉、燈心草、茯神、酸棗仁、甘草)

3.痰結血瘀:狂病日久不愈,面色暗滯而穢,躁擾不安,多言,惱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妄見妄聞,妄思離奇,頭痛,心悸而煩,舌質紫暗有瘀斑,少苔或薄黃苔干,脈弦細或細澀。

——癲狂夢醒湯(桃仁、赤芍、柴胡、大腹皮、陳皮、青皮、蘇子、桑皮、半夏、甘草、木通)

4.瘀血阻竅:少寐易驚,疑慮叢生,妄見妄聞,言語支離,面色晦暗,舌青紫,或有瘀斑,苔薄滑,脈小弦或細澀。

——定狂逐瘀湯(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琥珀粉、大黃、石菖蒲、鬱金、柴胡、鬱金、香附)

5.心腎失調:狂病久延,時作時止,勢已輕瘥,妄言妄為,呼之已能自制,寢不安寐,煩惋焦躁,口乾便難,舌尖紅無苔有剝裂,脈細數。

——黃連阿膠湯(黃連、阿膠、黃芩、雞子黃、芍藥)合琥珀養心丹(琥珀、龍齒、遠志、石菖蒲、茯神、人蔘、酸棗仁、柏子仁、當歸、生地)化裁

(1).癲狂處方:

清熱瀉火,滋陰安神.主治癲狂.脈象滑數,弦數.實大.舌尖紅.

生地30克 百合30克 知母25克黃柏15克 生石膏75克 水牛角絲30克 丹皮25克 白芍30克棗仁25克 茯苓25克 柏子仁25克 遠志25克 石菖蒲25克黃連10克 黃芩30克 梔子25克(搗破)玄參30克

水煎服.建議連續吃.

二十三.胃痛

1.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苔薄白,脈弦緊。

——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2.飲食停滯:胃脘疼痛,脹滿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酸臭,吐後痛減,不思飲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後稍舒,苔厚膩,脈滑。

——保和丸(山楂、神曲、萊菔子、半夏、陳皮、茯苓、`連翹)

3.肝氣犯胃: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得噯氣、矢氣則舒,遇煩惱郁怒則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脈弦。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香附、枳殼、陳皮、甘草)

4.肝胃鬱熱: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丹梔逍遙散(柴胡、當歸、白芍、丹皮、梔子、白朮、茯苓、甘草)

5.瘀血停滯:胃脘疼痛,如針刺,似刀割,痛有定處,按之痛甚,痛時持久,食後加劇,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失笑散(蒲黃、五靈脂)合丹參飲(丹參、檀香、砂仁)

6.濕熱中阻: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乾口苦,渴不欲飲,頭重如裹,身重肢倦,納呆噁心,小溲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清中湯(黃連、梔子、半夏、茯苓、白豆蔻、陳皮、甘草)

7.胃陰虧虛:胃脘隱隱灼痛,似飢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煩熱,消瘦乏力,口渴思飲,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一貫煎(沙參、麥冬、生地、枸杞、當歸、川楝子)合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

8.脾胃虛寒: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後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黃芪建中湯(黃芪、桂枝、白芍、生薑、甘草、大棗、飴糖)

***胃寒痛:胃寒痛首選良附丸,虛合四君子.

患者胃痛(上腹部痛),飲涼納冷加重,舌質淡,苔薄白,右關弦,六脈主體遲緩,為胃寒.右關弱,為虛寒.無論何痛可用下方:

良姜20克 香附30克 人蔘15克白朮25克 茯苓15克 甘草20克黃芪60克 升麻30克

水煎服.

按:良姜溫胃主治胃寒,香附理氣主治肝鬱氣滯胃痛,人蔘補益氣血,主治久病氣血不足之虛痛;白朮健脾燥濕,主治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和飲食物,食積疼痛;茯苓利水,主治脾虛濕盛之痛;甘草和葯補益脾土。增黃芪補氣,升麻升提,主治中氣下陷(胃下垂)。藥味不多,功能很全。

***病例:

許珍,女,57歲,家住朝陽農村。

主訴:上腹部疼痛2個多月。

現病史:患者上腹部疼痛,飯後加重10多年,常在飲涼納冷後,或者生氣後加重。經當地中西醫治療,發作和緩解交替,診斷用藥不詳。

查:

問診:患者頭迷、頭暈,健忘;胸悶,氣短;乏力,睏倦,不眠;聽到異常聲響,易心慌不止。伴隨頸項強痛。

望診:面色萎黃無華,舌質淡白,苔薄白,舌下有紫色斑點、散在。

聞診:神清語明,回答自如。

切診:六脈沉細而遲,偶址。

中醫診斷:1.胃痛

2.心悸怔忡

3.血瘀

治則:補氣健脾

處方: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人蔘20克 白朮20克 茯苓20克甘草20克 木香20克 砂仁10克半夏20克 陳皮20克 南星20克白蔻10克 黃芪60克 良姜20克香附25克 鬱金25克 桂枝25克菊花20克

5副,水煎服。1副/2天。

按:香砂六君子湯補氣健脾;良姜溫中散寒;香附、鬱金解郁;桂枝補陽以緩解項強背痛;菊花明目以治療頭暈;該方重用人蔘主治「心悸」。余葯助六君子健脾。

患者服藥後,癥狀緩解,又抓5副,胃痛基本緩解。為預防發作心臟病又開:

桃仁20克 紅花25克 丹參75克雞血藤75克 當歸25克 川芎25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赤芍50克 菊花20克 槐角25克草決明30克

水煎服。21副。

患者服藥後。癥狀緩解。追查2年未複發。

***辨治慢性胃炎九法

慢性胃炎屬中醫學「胃脘痛」、「痞證」等範疇。慢性胃炎臨床多發,分型複雜,中醫藥治療具獨特優勢。縱觀歷史醫家之治法,結合個人經驗,將慢性胃炎中醫藥療法歸納為九法:

  健脾益氣法

  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易傷脾胃,使脾胃虛弱或脾虛重、脾陽不足,證見胃脘痞滿脹痛,納差,食 後腹脹,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若脾陽虛,則見胃脘隱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肢冷便溏等,常見於慢性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臨床常用 香砂六君子湯、黃芪建中湯等加減治療。健脾益氣法既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體質,又可調節胃腸功能,解痙止痛,減少滲出,修復糜爛,促進胃黏膜固有腺 體的增生。

  養陰益胃法

  胃喜潤惡燥,肝火素旺或嗜食辛辣灼傷胃之陰津,證見胃痛隱隱,知飢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 結,舌紅少苔或光凈無苔,脈細數,常見於慢性胃炎。常用方有益胃湯、一貫煎、沙參麥冬湯等,常合芍藥甘草湯。從臨床觀察,萎縮性胃炎出現紅舌或光凈舌的幾 率高於其他病種,養陰益胃法對慢性胃炎的臨床癥狀以及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均有明顯消除作用。應注意養胃陰寓於通降中。

  消食導滯法

  暴飲暴食傷及胃腑,影響脾胃功能,證見胃痛,脘腹脹滿,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食後甚 或惡食,空腹、吐食或矢氣後痛減,大便泄瀉臭穢或不爽,舌苔厚或黃膩,脈滑或實,常見於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代表方有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等。消食導滯 法能明顯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使其排出量增加,增強消化功能。

  舒肝和胃法

  情志不暢,郁怒傷肝,肝鬱氣滯,克伐脾土,甚或肝鬱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證見胸脘脹悶,攻 撐作痛,胃痛連脅,噯氣頻繁,大便不暢,且諸證每與情緒因素相關,或有咽部異物感,舌苔薄白,脈弦。若有化熱趨向,則胃脘灼痛,痛勢較急,煩躁易怒,泛酸 嘈雜,口苦口乾,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等,常見於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加減治療,化熱生火者可選化肝煎、丹梔逍遙 散;有熱者選梔子、丹皮、浙貝母等;傷陰者可酌加沙參、麥冬。舒肝和胃法具有興奮胃腸,增加蠕動,促進分泌的功能。

  化瘀散結法

  肝氣鬱、脾氣虛或病久不解俱能入絡,使血行不暢,瘀停於胃,或瘀痰互結。證見胃脘刺痛或割 痛,痛有定處而拒按,食後痛甚,或有吐血便黑,舌暗或有瘀暗斑點,脈澀。常見於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及糜爛性胃炎。證見偏實者用失笑散合丹參飲,偏 虛者用調營斂肝飲,配化痰散結葯更好。慢性胃炎存在血液黏滯性增高,血流減慢,紅細胞聚集性、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血流變學改變。同時胃鏡下可見的胃黏膜充血 水腫,紅白相間或紅白相間以白相為主,黏膜變薄,粗糙不平或隆起結節等,尤其伴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腸上皮化生,其瘀痰互結,胃絡不暢的病機更突出,用化瘀 葯配化痰葯更有意義。此外,活血化瘀法能擴張血管,增加局部血流,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溶解血栓,抗纖維化,從而促進胃黏膜恢復。化瘀散結法還抑制免 疫系統,對自身免疫引起的慢性胃炎有良效。

  化濕清熱法

  飲食不節或感受濕邪,濕困中焦,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證見胃脘痞滿不舒,食少無味,噁心嘔 吐,噯氣吞酸,頭重身困,怠惰嗜卧,多便溏,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或弦滑。內濕停滯,一方面易招外濕侵襲,可兼有表證;一方面氣機阻滯,日久化熱,濕熱相搏 而為病,證見胃脘灼熱脹痛,痞悶,口苦尿黃,舌紅(邊尖深紅),苔黃厚或膩,脈滑或緊,常見於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代表方有平胃散、三仁湯等。兼表證 者用藿香正氣散等;濕熱互結者,用藿朴夏苓湯或黃連溫膽湯。

  補腎壯元法

  「腎為胃之關」,腎元不足,火不暖土,脾胃健運失調,證見胃痛痞滿脹痛,喜按,腰酸膝軟。 偏腎陰虛者可伴口乾唇燥,五心煩熱,舌紅,脈沉細數;偏腎陽虛者可伴形寒肢冷,腹瀉,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細等,常見於慢性萎縮性胃炎。偏陰虛者可與 用左歸丸,偏陽虛者用右歸丸。現代醫學證實,慢性胃炎屬自身免疫損傷,腎虛使血T細胞比值降低,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無力消除抗原抗體複合物而發病。中藥補 腎藥物可使壁細胞數增多,還具有糖皮質激素作用,可加強胃酸分泌,減輕炎症,改善病情。

  辛開苦降法

  飲食不節,損傷中陽,外邪乘虛而入,以致寒熱錯雜,升降失常,證見胃脘痞塞、疼痛,心口壓 痛,噯氣頻頻,嘔吐泄瀉,舌苔白黃相間而膩,脈濡數。有時既見口苦、口乾、口臭、胃中灼熱、想飲食冷物、大便乾燥等胃熱癥狀,又有胃部怕冷、進食冷飲或胃 部受寒引起胃部不適、胃痛、胃脹等脾寒癥狀。常見於淺表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治療可用半夏瀉心湯等加減。

清熱解毒法

  現代研究證明,慢性胃炎除飲酒、吸煙、不當飲食習慣等原因外,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是 重要致病因素。若按中醫分型而論,可見實證、熱證多,而脾胃濕熱型、寒熱錯雜型、胃陰不足型較高。常見於慢性胃炎急性發作及糜爛性胃炎患者。用清熱解毒法 對HP有較強殺滅作用,並能促進胃黏膜恢復正常組織結構。大黃、黃連等很多味中藥單味及其復方對HP有較強抑制作用,而以清熱解毒藥為多。如大黃能減少胃 液分泌,降低胃遊離酸及胃蛋白酶活性,有清除HP作用;黃連對HP抑制作用最強,並能對抗乙醯膽鹼,有解痙作用。為此加用大黃、黃連、黃芩、蒲公英、連 翹、白花蛇舌草、虎杖等藥物,有肯定療效。

二十四.痞滿

1.實痞

(1)邪熱內陷:胃脘痞滿,灼熱急迫,按之滿甚,心中煩熱,咽干口燥,渴喜冷飲,身熱汗出,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黃連)

(2)飲食停滯:脘腹滿悶,痞塞不舒,按之尤甚,噯腐吞酸,噁心嘔吐,厭食,大便不調,苔厚膩,脈弦滑。

——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

(3)痰濕內阻:脘腹痞滿,悶塞不舒,胸膈滿悶,頭暈目眩,頭重如裹,身重肢倦,咳嗽多痰,噁心嘔吐,不思飲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沉滑。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4)肝鬱氣滯:脘腹不舒,痞塞滿悶,胸脅脹滿,心煩易怒,喜長嘆息,噁心噯氣,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脈弦。

——越鞠丸(川芎、蒼朮、香附、梔子、神曲)

2.虛痞

(1)脾胃虛弱:脘腹痞悶,時緩時急,喜溫喜按,不知飢,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溫,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

——補中益氣湯(人蔘、黃芪、白朮、甘草、升麻、柴胡、當歸、陳皮)

二十五.腹痛

1、寒邪內阻:腹痛急起,劇烈拘急,得溫痛減,遇寒尤甚,惡寒身蜷,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自可,苔白膩,脈沉緊。

——良附丸(高良姜、香附)合正氣天香散(烏葯、香附、乾薑、紫蘇、陳皮)

2、濕熱壅滯:腹部脹痛,痞滿拒按,胸悶不舒,煩渴引飲,大便秘結,或溏滯不爽,身熱自汗,小便短赤,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

——大承氣湯(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3、中虛臟寒: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熱惡冷,痛時喜按,飢餓勞累後加重,得食休息後減輕,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形寒肢冷,胃納不佳,面色無華,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小建中湯(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飴糖)

4、飲食停滯: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厭食,痛而欲瀉,瀉後痛減,糞便奇臭,或大便秘結,舌苔厚膩,脈滑。

——枳實導滯丸(枳實、大黃、神曲、黃芩、黃連、澤瀉、白朮、茯苓)

5、氣機郁滯:脘腹疼痛,脹滿不舒,攻竄兩脅,痛引少腹,時聚時散,得噯氣矢氣則舒,遇憂思惱怒則劇,苔薄白,脈弦。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枳殼、陳皮、香附、甘草)

6、瘀血阻滯:少腹疼痛,痛勢較劇,痛如針刺,甚則尿血有塊,經久不愈,舌質紫暗,脈細澀。

——少腹逐瘀湯(當歸、川芎、赤芍、蒲黃、五靈脂、沒藥、延胡索、小茴香、肉桂、乾薑)

二十六.嘔吐

1、外邪犯胃:突然嘔吐,起病較急,常伴有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胸脘滿悶,不思飲食,舌苔白,脈濡緩。

——藿香正氣散(藿香、大腹皮、紫蘇、白芷、厚朴、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

2、飲食停滯: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得食愈甚,吐後反快,大便或溏或結,氣味臭穢,苔厚膩,脈滑實。

——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

3、痰飲內停:嘔吐多為清水痰涎,胸脘痞悶,不思飲食,頭眩心悸,或嘔而腸鳴有聲,苔白膩,脈滑。

——小半夏湯(生薑、半夏)合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4、肝氣犯胃:嘔吐吞酸,噯氣頻作,胸脅脹滿,煩悶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嘔吐吞酸更甚,舌邊紅,苔薄膩,脈弦。

——四逆散(柴胡、白芍、枳殼、甘草)合半夏厚朴湯(半夏、厚朴、紫蘇、生薑、茯苓)

5、脾胃虛弱:飲食稍有不甚,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

——香砂六君子湯(木香、砂仁、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

6、胃陰不足:嘔吐反覆發作,但嘔量不多,或僅唾涎沫,時作乾嘔,口燥咽干,胃中嘈雜,似飢而不欲食,舌紅少津,脈細數。

——麥門冬湯(麥冬、人蔘、粳米、甘草、半夏)

二十七.吐酸

1、熱證:吞酸時作,噯腐氣穢,胃脘悶脹,兩脅脹滿,心煩易怒,口乾口苦,咽干口渴,舌紅,苔黃,脈弦數。

——左金丸加味(黃連、吳茱萸)

2、寒證:吐酸時作,噯氣酸腐,胸脘脹悶,喜唾涎沫,飲食喜熱;四肢不溫,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脈沉遲。

——香砂六君子湯(木香、砂仁、半夏、陳皮、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加吳茱萸為主方。

二十八.嘈雜

1、胃熱:嘈雜而兼噁心吐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煩,脘悶痰多,多食易飢,或似飢非飢,舌質紅,苔黃干,脈滑數。

——溫膽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竹茹)為主方

2、胃虛:嘈雜時作時止,口淡無味,食後脘脹,體倦乏力,不思飲食,舌淡脈虛。

——四君子湯(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加山藥、草豆蒄。

3、血虛:嘈雜而兼面白唇淡,心悸頭暈,失眠多夢,舌質淡,脈細弱。

——歸脾湯(白朮、人蔘、黃芪、當歸、甘草、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薑、大棗)

二十九.呃逆

1、胃中寒冷:呃聲沉緩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熱則減,遇寒更甚,進食減少,惡食冷涼,喜飲熱湯,口淡不渴,舌苔白,脈遲緩。

——丁香散(丁香、杮蒂、高良姜、甘草)

2、胃火上逆:呃聲洪亮有力,沖逆而出,口臭煩渴,多喜冷飲,脘腹滿悶,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苔黃燥,脈滑數。

——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人蔘、麥冬、半夏、甘草、粳米)

3、氣機郁滯:呃逆連聲,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胸脅滿悶,脘腹脹滿,噯氣納減,腸鳴矢氣,苔薄白,脈弦。

——五磨飲子(木香、烏葯、枳殼、沉香、檳榔)

4、脾胃陽虛:呃聲低長無力,氣不得續,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溫喜按,面色恍白,手足不溫,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理中湯(人蔘、白朮、乾薑、甘草)

5、胃陰不足:呃聲短促而不得續,口乾咽燥,煩躁不安,不思飲食,或食後飽脹,大便乾結,舌質紅,苔少而干,脈細數。

——益胃湯(沙參、玉竹、麥冬、生地、冰糖)

(1). 呃逆

作者 :劉臣彬

呃逆,俗稱「打嗝」。是氣逆上沖,出現呃呃作聲,聲短而頻的一個癥候。病因病機主要是飲食不節、精神刺激、素體脾虛、飲涼納冷、溫熱耗傷、年老體弱、藥物 所傷,導致胃氣上逆。臨床上,無論何因,針刺有效,而且很顯著。臨床上主穴:膻中、內關。一般針刺留針20--40分鐘,也有留針2小時的時候,一般都能 臨床一次性治癒。胃痛常配:足三里、上中下三脘、天樞。肝氣不疏有時配陽陵泉。腎虛配三陰交。不會辯證,可以隨意選穴,仍然有效。

(2).神農出世:忽然呃逆不止大多屬丹田之氣不足,氣奔上焦而氣逆,用人蔘10克白朮15克丁香15克陳皮2克茯苓15克沉香末3克牛夕3克 一劑可愈。

三十.噎嗝

1、痰氣交阻:吞咽梗阻,胸膈痞滿,甚則疼痛,情志舒暢可減輕,精神抑鬱則加重,噯氣呃逆,嘔吐痰涎,口乾咽燥,大便艱澀,舌質紅,苔薄膩,脈弦滑。

——啟膈散(丹參、鬱金、砂仁、沙參、貝母、茯苓、茶葉蒂、杵頭糠)

2、津虧熱結:吞咽梗澀而痛,水飲可下,食物難進,食後復出,胸背灼痛,形體消瘦,肌膚枯燥,五心煩熱,口燥咽干,渴欲冷飲,大便乾結,舌紅而干,或有裂紋,脈弦細數。

——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桑葉、天花粉、扁豆、甘草)

3、瘀血內結: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得下,甚則滴水難進,食入即吐,面色暗黑,肌膚枯燥,形體消瘦,大便堅如羊屎,或吐下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舌質紫暗,或舌紅少津,脈細澀。

——通幽湯(桃仁、紅花、當歸、生地、熟地、檳榔、升麻)

4、氣虛陽微:長期吞咽受阻,飲食不下,面色恍白,精神疲憊,形寒氣短,面浮足腫,泛吐清涎,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補氣運脾湯(人蔘、黃芪、白朮、茯苓、甘草、砂仁、陳皮、半夏)合右歸丸(附子、肉桂、鹿角膠、杜仲、菟絲子、熟地、山萸肉、山藥、枸杞子、當歸)

三十一.反胃

1、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後轉舒,神疲乏力,面色少華,手足不溫,大便溏少,舌淡苔白滑,脈細緩無力。

——丁香透膈散(人蔘、白朮、炙甘草、丁香、半夏、香附、砂仁、白豆蒄、神曲、麥芽)

三十二.泄瀉

1、暴瀉

(1)寒濕泄瀉:泄瀉清稀,甚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苔白膩,脈濡緩。若兼外感風寒,則惡寒發熱頭痛,肢體酸痛,苔薄白,脈浮。

——藿香正氣散(藿香、大腹皮、紫蘇、甘草、桔梗、陳皮、茯苓、白朮、厚朴、半夏、白芷、生薑、大棗)

(2)濕熱泄瀉: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民、黃連、甘草)

(3)傷食泄瀉: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

2、久瀉

(1)脾虛泄瀉: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加,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參苓白朮散(人蔘、白朮、茯苓、白扁豆、陳皮、山藥、甘草、蓮子肉、砂仁、苡仁、桔梗、大棗)

(2)腎虛泄瀉: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下完谷,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四神丸(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蒄、五味子)

(3)肝鬱泄瀉: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生腹痛泄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

——痛瀉要方(陳皮、白朮、白芍、防風)

三十三.便秘

1、實秘

(1)腸胃積熱:大便乾結,腹脹腹痛,面紅身熱,口乾口臭,心煩不安,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枳實、厚朴、大黃、白蜜、白芍)

(2)氣機郁滯:大便乾結,或不甚乾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腸鳴矢氣,腹中脹痛,胸脅滿悶,噯氣頻作,食少納呆,舌苔薄膩,脈弦。

——六磨湯(木香、烏葯、沉香、大黃、檳榔、枳實)

(3)陰寒積滯:大便艱澀,腹痛拘急,脹滿拒按,脅下偏痛,手足不溫,呃逆嘔吐,舌苔白膩,脈弦緊。

——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細辛)

2、虛秘

(1)氣虛:糞質並不幹硬,雖有便意,但臨廁努掙乏力,便難排出,汗出氣短,便後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黃芪湯(黃芪、火麻仁、白蜜、陳皮)

(2)血虛:大便乾結,面色無華,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脈細。

——潤湯丸(當歸、生地、火麻仁、桃仁、枳殼)

(3)陰虛:大便乾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兩顴紅赤,心煩少眠,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增液湯(玄參、生地、麥冬)

(4)陽虛:大便干或不幹,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恍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得熱則減,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脈沉遲。

——濟川煎(當歸、牛膝、肉蓯蓉、升麻、澤瀉、枳殼)

患者性別:男

***病例:患者年齡:44

●詳細病情及諮詢目的:6年前,此時晚上吃了一個未完全解凍的柿子,導致後半夜上吐下瀉,治療西醫消炎,後吃中藥,過了一段時間,左側下腹部涼,堵塞感明顯.經過多次中醫治療,時輕時重.始終未治癒.懇請神脈劉開方診治

中醫診斷:柿子結石

治則:通里攻下

方劑:大承氣湯

大黃25克(後下)芒硝25克(沖服)枳實30克厚朴30克

1副.枳實、厚朴先煎,開鍋後算時間.約15分鐘,下大黃,煎煮5分鐘,倒葯,沖入芒硝.再煮一遍.對一起.大約剩4碗水.先服1碗,2小時,不瀉,再服,瀉下後,停葯.不瀉繼續服,2小時1次溫服.瀉下後,病灶結石,就打下來了.

之後,停葯7天,再用補藥:補益脾氣、溫胃散寒.

人蔘15克白朮25克茯苓15克甘草20克木香20克香附20克砂仁15克良姜15克天南星20克黃芪60克升麻25克吳茱萸20克

水煎服.

說明:吃小黑棗、柿子,能夠引起胃腸,結石。沒有經驗醫生,不知道。捫之臍周有塊,做胃腸鏡能檢查出來。治療方法,就是上方。

三十四.黃疸

1、陽黃

(1)濕熱兼表:黃疸初起,目白睛微黃或不明顯,小便黃,脘腹滿悶,不思飲食,伴有惡寒發熱,頭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膩,脈浮弦或弦數。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杏仁、生梓白皮、甘草、生薑、大棗)合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蒄仁)

(2)熱重於濕:初起目白晴發黃,迅速至全身發黃,黃疸較重,色澤鮮明,壯熱口渴,心中懊憹,噁心,嘔吐,納呆,小便赤黃,短少,大便秘結,脅脹痛而拒按,舌紅苔黃膩或黃糙,脈弦數或滑數。

——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

(3)濕重於熱:身目發黃如橘,無發熱或身熱不揚,頭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悶,納呆嘔惡,厭食油膩,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膩微黃,脈濡緩或弦滑。

——茵陳四苓湯(茵陳、豬苓、茯苓、澤瀉、白朮)加味或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蒄仁)

(4)膽腑鬱熱不:身目發黃鮮明,右脅劇痛且放射至肩背,壯熱或寒熱往來,伴有口苦咽干,嘔逆,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而干,脈弦滑數。

——大柴胡湯(大黃、柴胡、枳實、黃芩、半夏、白芍、生薑、大棗)

(5)疫毒發黃:起病急驟,黃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黃色,壯熱煩渴,嘔吐頻作,尿少便結,脘腹滿脹,疼痛拒按,煩躁不安,或神昏譫語,或衄血尿血,皮下發斑,或有腹水,繼之嗜睡昏迷,舌質紅絳,苔黃褐乾燥,捫之干,脈弦數或洪大。本證又稱急黃。

——千金犀角散(犀角、黃連、梔子、升麻、茵陳、生地、玄參、石斛、丹皮)

2、陰黃

(1)寒濕證:身目俱黃,黃色晦暗不澤,或如煙熏,痞滿食少,神疲畏寒,腹脹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

——茵陳術附湯(茵陳、白朮、附子、乾薑、甘草)

(2)脾虛證:多見於黃疸久郁者,症見身目發黃,黃色較淡而不鮮明,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心悸氣短,食少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濡細。

——小建中湯(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飴糖)

三十五.脅痛

1、肝氣鬱結:兩側脅肋脹痛,走竄不定,甚則連及胸背,且情志激惹則痛劇,胸悶,善太息而得噯氣稍舒,伴有納呆,脘腹脹滿,舌苔薄白,脈弦。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枳殼、陳皮、香附、甘草)

2、瘀血阻絡:脅肋刺痛,痛處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質紫暗,脈沉弦。

——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生地、白芍、柴胡、枳殼、甘草、桔梗、牛膝)

3、濕熱蘊結:脅肋脹痛,觸痛明顯而拒按,或牽及肩背,伴有納呆噁心、厭食油膩、口苦口乾、腹脹尿少,或有黃疸,舌苔黃膩,脈弦滑。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木通、甘草、當歸)

4、肝陰不足:脅肋隱痛,綿綿不已,遇勞加重,口乾咽燥,心中煩熱,兩目乾澀,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一貫煎(生地、沙參、枸杞子、麥冬、當歸、川楝子)

(1).排石湯

功效主治:清熱排石,用於膽道,腎結石。

金錢草15克、海金沙12克、雞內金12克、芍藥12克、玉米須3克,瞿麥12克、滑石12克、車前子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建議該方加3--5倍用量。

(2).換成我的用量:用於膽.腎結石。

金錢草100克、海金沙100克(布包)、雞內金25克、芍藥20克、玉米須15克,瞿麥50克、滑石25克、車前子50克(布包),甘草20克

水煎服。

(2). 排石湯

主治:清熱利濕,通下排石.主要用於直徑小於1厘米的腎結石,尿道結石,膀胱結石.

大葉金錢草75克 海金沙75克(補包) 木通15克 車前子25克(布包) 扁蓄30克 瞿麥30克 黃芩30克 蘆根25克白茅根30克 冬葵子30克 通草10克

水煎服.

(3).排石湯

大葉金錢草75克 海金沙75克(補包) 柴胡30克 白芍25克半夏20克 人蔘15克 梔子25克虎杖25克 阿魏20克 荊三棱50克 莪術50克 黃芩30克蘆根25克 白茅根30克 通草10克 連翹30克

水煎服.

說明:曾經治療一例膽結石,充滿膽囊底部,超過5倍1厘米,用藥一個月,化沒了.診斷依據是中國醫大二院CT、三維立體超聲,不知是醫大儀器不靈,還是中藥有效?


推薦閱讀:

紅顏知己 - 朱光臨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德國2萬民眾反納粹遊行 與新納粹分子衝突(組圖) - 真光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這個記賬工具,會讓你更有錢 - 網易有錢 #iOS #Android
凈空法師法語:學佛不要學呆了 - 快樂行者的日誌 - 網易博客
什麼樣的八字夫妻關係好 - 張鑫龍的日誌 - 網易博客

TAG:科學 | 內科學 | 中醫 | 網易 | 博客 | 中醫內科 | 網易博客 | 日誌 | 內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