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精美的小楷斬獲十一屆國展最高獎
張愛萍,女,江蘇盱眙人,現為中國書協會員,盱眙書協副主席。
作品獲獎
第七屆全國書法新人新作展 優秀獎
全國首屆小品書法展 優秀獎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 優秀獎
江蘇省中小學教師書法大賽 一等獎
作品入展
「王安石獎」全國書法展
全國第四屆扇面書法展
「乾元杯」全國書法展
「絲綢之路」全國書法展
「朝聖敦煌」全國書法展
第三屆「四堂杯」全國書法展
全國第二屆手卷展。
從姿態到韻致
——我的學書經歷感悟
張愛萍
魯迅先生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過,中國的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如何把握字跡形態的美觀與精妙,如何展現其普泛的視覺美感,如何繼承其獨特的文化形態和藝術樣式,恰恰是我所鍾情的。
我接觸「書法」要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那時年幼,物質匱乏,作為知識分子的父親便用毛筆書寫生字卡片,每日一字一詞,教我識讀,亦教我書寫。在父親的指引下,我漸漸知曉了漢字書寫的間架結構、筆鋒、提按等。八十年代初,我考取師範,有了第一本字帖——柳公權《玄秘塔碑》。三年中,我如饑似渴地按照筆法認真臨習,筆耕不輟,進步特別快。在學校組織的書法比賽中我總是奪取桂冠,因此不斷得到老師的舉薦和嘉獎。那段時期,我對書法的認識和體悟還相當膚淺,甚至只是停留在寫字階段,認為寫得一手漂亮、好看的字,只要正確、規範、熟練就是書法。對「書法」的理解只是字面意義,沒有對書法所包含的全部內涵作深刻的了解。參加工作以來,我學習書法的熱情有增無減。一是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名家碑帖,並系統學習了古代書論、書法史、書法美學等方面的知識;二是得益於諸多名師的指點。確實,優秀的老師能讓人很快步入正軌,少走彎路,事半功倍。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臨摹就是要學習感悟古人所留下的書跡。從古至今的大書法家,無一不是從學習和繼承古人開始的。比如,王羲之是在學習衛夫人和鍾繇的基礎上有所成就的,王獻之是在其父王羲之的基礎上向更為妍質的方向發展的。
近幾年,我慣於寫小楷,參加全國書展多次也都是以小楷示人。我沉醉於小楷之精整,楷法之精工中,那些內秀的、含蓄的、素樸的,抑或是文靜的、規律的、唯美的姿態及韻致,著實令我感動不已。我在臨習時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階段:先從元明趙孟頫、文徵明、王寵入手,然後復歸魏晉鍾繇、二王,再到隋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諸家。我認為,初臨帖時一定要忠實於范帖,體會古人的一招一式,盡量把范帖的筆意、結構、風格面貌一絲不苟地臨寫出來。首先,我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會專註於某一家某一帖,對具體某帖中的字按照不同類型結構、用筆特點進行分類。比如,我發現鍾繇《賀捷表》的點畫謹嚴,結構規整。而文徵明的小楷不僅僅是秀整,他師法晉唐卻不為其面目所囿,不但點畫挺勁遒媚,筆勢翩翩,而且氣象非常開闊。其次,對各種類型的帖和字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同一類帖和字的要求和特點,進而概括出它們的基本規律。在臨帖實踐中,書寫者往往勤於動筆而懶于思考,這是不可取的。最後是比較,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將同一類型的帖和字進行比較,比如鍾繇的《賀捷表》、《宣示表》有何不同特點,趙孟頫的《汲黯傳》、《道德經》又有什麼區別,從中理出它們不同的處理方法,以了解它們的變化統一的規律。書寫效率不斷提高,效果比之原來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可見,「臨摹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對書法家來說,創造的生命不止,臨摹的功夫也絕不能停止。
創作則是一種綜合性的表達,它要求作者把點畫、結構和章法組織成一個完整和諧的整體。較之臨摹,創作的要求顯得更高,它要求書寫者具備融會貫通、隨機應變和綜合調整的能力。於明詮先生認為,「書法創作就是創作主體運用熟練的毛筆書寫技巧和相關技術手段,依據書法藝術規律,實現創作理想和藝術審美追求的創作實踐過程。」我認為創作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摹仿應該是第一步,它的價值就在於可以鞏固、檢驗臨摹學習階段是否有效,又可以幫助理解書法創作所涉及的諸多因素。比如,我以所臨範本文徵明的《草堂十志》為素材,改變其原有的界格形式,書寫成團扇或者冊頁。這種方式是書寫者根據新的書寫形式,對範本進行一系列調整,包括不同幅式的邊白和內文比例;不同字體的行距、字距比例;行數、每行字數安排;正文、題款的安排;印章的鈐蓋等。創作的第二個階段是融帖於創。創作之前,先臨一段原帖,然後將自己對原帖的體驗和理解與其融合起來,讓觀者在審讀我作品時會感受到是有某一家的東西卻又具有其他諸家的東西。我曾經分別臨習過文徵明的《南華經》,趙孟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姜夔的《跋王獻之保母帖》,在創作時我就會有意識地進行取捨。比如:我畫界格進行創作,必然要考慮到上下字之間如何在字勢上配合,在筆勢上呼應;左右行之間的字勢、筆勢如何協調等等。如果沒有這些調整,就可能「狀如運算元」,失去全幅作品所需要的整體性。第三階段就是脫離原帖的創作,即文與字都不再直接出於原帖,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造了。實際是忘卻一切的自然書寫。在這次「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中,本人創作的冊頁《柳永詞十首》有幸獲獎,就是經過長期艱苦的學習、研究,對所臨習之帖有足夠深入的體悟而後融會貫通不斷打磨出來的。在創作這件作品時,我認真品讀柳詞之意,感悟柳詞之雅,欣賞柳詞之美,書寫靈活生動,結體自然,落筆果斷,主次清晰,筆畫提按分明,節奏感強而有韻。從字與字之間的關係上看,注重內在的連貫性,筆畫多的字中宮收緊,外放主筆,筆畫少的字字形縮小,或輕盈或敦厚,整體協調,顧盼有致。從全篇來看,整體精神面貌強烈,清新舒暢,意氣風發,秀麗遒勁。通篇一氣呵成,整體風貌統一,筆畫精到,輕鬆靜雅。我認為,臨帖和創作是相輔相成、互補互動的關係。
如果說技法純熟是自然書寫的基礎,那麼個人修養和性情決定了自然書寫所達到的高度。事實上,提倡文化修養與字外功在古代就日益為盛,蘇東坡說「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黃庭堅言「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李瑞清認為「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以上僅舉數例便足能看出強調書家的文化修養絕非從當代開始。當然,古代書法的創作與欣賞主體是文化精英階層,像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董其昌等人飽讀詩文、博覽群書,無一不是在文史哲領域造詣精深。現代的沙孟海、啟功、林散之等書法名家亦是如此,他們首先是文人,其次才是書法家。藝術修養以及人格精神在他們的書法作品中外化,令人深深體悟到其作品具有高深大雅的藝術內涵和文人情趣。由此可見,讀書多,則眼界高、見識深、氣息醇,下筆多意境宏闊、趣味超俗,這是可以信服的。
所以,我在書寫之餘,不斷閱讀歷代書論、文論、畫論以及哲學、美學等著作,長期苦讀深耕,我的審美視野逐漸開闊。比如,我從蔡邕的《筆論》中了解到「為書之體,須入其形」,從王僧虔的《筆意贊》中認識到「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及「心手達情」,從《世說新語》中「清遠雅正」、「高爽邁出」、「風格秀整」等辭彙中悟出了整個書法評價的理論範疇基礎。在研讀文徵明的資料時,發現其在《停雲館帖》中談及了小楷的寫法,他認為「小字貴開闊,字內間架宜明整、開闊。一如大字體段,諸美皆具也。」這句話告誡我:寫小楷時字內間架宜明整開闊,除此之外,關鍵又在於用筆與結字。用筆乾淨精到,結字勻稱熨貼,自然明整開闊。與此同時,我對文徵明不同年齡段所書寫的小楷進行了比較。不難發現,他在魏晉小楷清秀超逸與疏曠開闊基礎上增添了隋唐楷書的謹嚴勁挺與虛和疏淡,在繼承元代趙孟頫小楷唯美書風和摹古觀的同時又以骨力取勝,克服趙體及其後追隨者秀媚有餘而剛健不足之弊病。同時,他將謹嚴端正與靈動超逸結合,在緊張峻峭中寓以寬展舒和,於方正平穩中寓多變體勢,形成精勁洒脫、秀雅古樸的文氏風貌。這些讓我對小楷書寫的認識已從過去以單字結構為單位的書寫,轉化為字群的組合,並在這樣的組合關係中尋求到一種恰當而便捷的書寫方法。由此我感覺到對於書法的理解進入了新的境界,技法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推薦閱讀:
※除了無印良品,舒適又美的日系品牌有哪些?
※【攻略】這些人少景美的景點就在家門口!而且還免費呦~
※不用早起,照樣吃上美美的早餐!
※45幅絕美的水下攝影
※股海獵人:K線八大絕技圖,最全最精最完美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