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海洋強國理念深植國民心底

國是論壇讓海洋強國理念深植國民心底孔新峰 《 光明日報 》( 2014年02月17日 16 版)

今年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20周年,也是中日甲午大海戰爆發120周年。1月16日,2014年全國海洋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這是國家海洋局新組建以來的第一次全國性年度總結會議,會議部署了2014年中國海洋工作重點,包括推動海洋經濟發展、加快海洋科技創新、統一海上維權執法力量、加強大洋極地科考工作等,藉以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中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擁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利益。黨的十六大提出「實施海洋開發」,十七大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之後,十八大又對「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了全面部署。

欲建設海洋強「國」,先須有海洋強「民」。根據近年來連續開展的幾次國民海洋意識調查,在受訪者中,知道我國有約300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的只有10.7%;知道我國海岸線總長大約18000公里的只有13%;知道我國500平方米以上島嶼有6000多個的只有10.5%;對「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概念能正確理解的分別只有5.4%、4.0%、4.2%;絕大多數受訪者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了解不多;只有16.7%的受訪者準確知道地球上海洋的覆蓋面積為71%。總體來說,我國國民的海洋知識比較欠缺,概念比較模糊,海洋意識在整體上還比較薄弱。而從實際看,國民教育中海洋知識教育體系不健全、教育資源不均衡、教育制度無保障、教育措施不明確、教育機制不長效等問題非常突出,這些都影響了國民海洋意識的全面普及與提升。

一般而言,海洋教育包括培育海洋公民素養的普通教育,以及培養從事海上工作與海洋相關產業的技術與專業教育。我國現行中小學教材的「海」味明顯不足。與此相比,早在2003年,日本小學與中學各學科有關水、海內容的單元數佔總單元數的比例,便曾達到驚人的21.7%與34.5%。美國擁有一家支持海洋教育發展的非營利社團法人教育組織——探索學院(CollegeofExploration),其旗下的海洋素養項目(OceanLiteracyProject)會同多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共同推廣海洋教育,構建相關網路平台,組織培訓者培訓與研討會議等。該項目曾提出基礎教育海洋教育的範圍與順序,完整建構出科學有序的海洋知識「應知應會」內容與進程。英國則由政府單位、學校等教育機構、民間團體、博物館或水族館、媒體與網路等幾大部門,協力構成多元、整合性的海洋教育推動模式。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我國台灣地區於2006年頒布《海洋政策「白皮書」》,該「白皮書」的第六、七兩章分別探討了「深耕海洋文化,形塑『民族』特質」及「培育海洋人才,深耕海洋科研」。並於次年即2007年頒布相關白皮書和課程綱要。確立了如下海洋教育政策理念:確立海陸平衡的教育思維;建立知行合一的教育實踐;實現產學攜手的教育願景;共築資源共享的教育網路;本土接軌國際的教育理想。我國台灣地區試圖克服傳統的「以陸看海」的「陸權思維」,鼓勵人們培育「海洋公民素養」,從而更為積極地參與「優質海洋社會」的構建。

20世紀德國著名公法學家暨政治理論家卡爾·施密特(CarlSchmitt,1888-1985),曾在其名篇《陸地與海洋》中梳理了西方文明史上陸權與海權的衝突,提出「空間革命」說,認為「任何一種歷史秩序都是一種空間秩序」。他講道:「當海洋這一根本能量在16世紀突然爆發後,其成果是如此艱巨,以至於在很短的時間內它就席捲了世界政治歷史的舞台。與此同時,它也勢必波及到了這一時代的精神語言。……世界歷史的存在方式從陸地轉向了海洋。」然而問題在於,「從海洋視角所做的對於陸地的合乎邏輯的觀察,對於一個以陸地為中心的觀察者而言是很難理解的。完全可以理解的是,我們的日常用語充滿了陸地的烙印。……我們只是把我們居住的這個行星叫作地球,而忘記了我們還可以把它叫作海球。」特別是對於習慣了陸地性思維方式的德國而言,「迄今為止的大多數歷史研究仍然受制於陸地的視角。他們的視野中永遠是堅固的陸地及其政治的發展,對於德國來說,甚至只有領土性國家的演進,從而常常陷於一種小國寡民的狹隘眼光中。……」除了進一步加強海洋事業相關知識與進程的宣講之外,做實做細國民海洋教育(MarineEducation),提高國民海洋素養(OceanLiteracy)乃是建設海洋強國的勢所必至、當務之急。

(作者單位:國家行政學院)

推薦閱讀:

鄭和下西洋與明人的海洋意識
中美廈門合作治理海洋污染
瀕臨滅絕的海洋生物有哪些?原因有哪些?
要男人何用?這條母鯊魚跑了老公之後決定無性繁殖,自己生!
人類有什麼武器或者手段 直接消滅那些危險的海洋生物呢?

TAG:海洋 | 國民 | 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