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之魂,有多少中國文人知道??????

中華之魂

為什麼中國文明可以延續五千年而不中斷?並且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能做到,這是一個最神秘的迷,沒有學者能講得透,有諸多的解釋不盛枚舉,其中 余秋雨先生說是中國人不搞遠征,也有人說是中國特有的漢字,還有人把它歸結為中國人保守,反正都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其實,這麼重要的一個命題,國家養那麼多的文人,並沒有人去認真研究。我認為以上所講的只是表象,而不是深層次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應該到哲學層面、思想層面去找,從影響和規範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鑄造中國人的人性特徵和靈魂的因素中去尋求答案。根據我的判斷,根本原因是中華文化屬天性文化,符合天性原則,與自然同道。綜觀我國各種文化現象,茫茫九派,諸子百家,共熔於一爐,冶煉出共同的結晶,它們是:

一,「天人合一」 的宇宙觀是中國哲學思想的基礎,是鑄造中國人靈魂的一致信念,是傳統中華文化的精髓!

「天人合一」 這一宇宙思維模式,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從龍的產生到《易經》的陰陽觀,從老子的「天道」論,到儒家的「天命論」,從墨家的「天志觀」,到名家、雜家的「大一」說,從兵家的「天時、地利、人和」到農家的「天、地、人」相結合的觀點,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光輝思想。天命、天道、天理、天意、天怨、天怒、天不藏奸、天網恢恢、天遂人願、天道酬勒等等,都是中囯人信奉天的警句!那麼,什麼是天呢?「天不可違」 、「天道自然」 、「天行有常」 告訴我們:天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天就是自然。人與天的關係又要怎樣呢?人應該怎樣行亊呢?前人告訴我們:「金規不可逆,明理不可悖,天命不可違」。「天行有常,應制天命而用之」!「君子處世,必須曉其理,守其規,而制天命,運於心」。人必須「順乎天命而修其身」!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人們在自然力量面前也可以「有所為、有所不為」, 「為仁由己」。

總言之,「天人合一」就是盡天性、盡物性、盡人性,就是天地之化育,就是人與天地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相生相剋」和「變」的哲學觀,是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法論,是適應世界和求生圖強的思想武器,是中國傳統文化辯證思維的見證。

從《易經》的陰陽五行之變,到道家的道變,從儒家的通變到墨家的墨辮、從兵家的《九變》到縱橫家的權變,從名家的詭辯到雜家的物變,以及刻舟求劍的故事和農家的時變,無不閃爍著辯證法的光輝。「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易經》的高論,「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這種對變的認識,被儒家、道家和其他各家各派所公認。「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這生動的語言與深遂的哲理,是我們認識世界、認識人生的最樸素的表述。

「善」與「惡」之間的互相轉化,也是中國文化爭執的一個焦點。但不管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強調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只不過手段不同而已,儒家強調教育,法家強調法制。「性善論」者說,因為人性善,所以要教育,「苟不教,性乃遷」;「性惡論」者說,正因為人性惡,所以要法制,真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三、「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中國社會公認的人倫觀和為政觀,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尊重人的生動寫照。

群覽中國的傳統文化,諸子百家,無一不是以人為中心,以人本為其出發點和歸宿,這一點,甚至超越其社會形態,達到了至髙至上的境界。這一思想脈絡甚至從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到三皇五帝的傳說一脈相承,我想,重視人就是中華文明五千年延綿不斷的根本原因。

商周時期萌芽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是中國民本論的最初表達,而管子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則是民本與國家的關係講得如此透徹。而荀子的舟水之喻是如此的生動。

傳統文化肯定了人在萬物中的卓越和偉大,視人為天地之靈,表達了對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關愛和尊重。《禮記》說:「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也。」墨家提倡「兼愛」,主張不分人我,平等待人。主張「重人事、輕鬼神」。老子將人與天、地、道並列為四大,而孔子將他的學問歸結於仁者愛人,他甚至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

孟子集民本論之大成,對「以人為本」作了全面闡發,在他的詞典里,創造了「民貴」、 「民寶」、 「民心」、 「愛民」、 「恤民」、 「重民」之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省刑罰,薄稅斂」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己,及陷入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民事不可緩也。」他的仁政學說也歸結為「仁者,人也」。所有這些觀點,無不閃耀著人本主義精神,形成以人為本的思想淵源。另外,兵家各派的思想無不是以民為兵之本。

四,「生生不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是對宇宙萬事萬物和人類生命運動形式的生動描述,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源泉。

生生不息的思想在本文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決不是無事可做,無文可寫,而是水到渠成,無法迴避。因為它揭示的生命、生育、生殖、生息確實是世界的主題,它關乎到人類的根本,民族的希望,國家的命脈,家庭的存亡。沒有不斷的生命運動,這個地球將死一樣的沉積,沒有不斷的繁衍生息,人類將不復存在,國家、民族、家庭將不復存在!

有一位學者寫到: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五千餘年,憑的是對於個體和種族繁衍的執著。絕不是自身的舒適和享樂。    

一個人,如果不想繁衍,他會有多少為了生存而奮鬥的動力?他會有多大的勇氣來面對艱難險阻?為了個人和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曾經讓多少革命先輩前赴後繼不惜犧牲一切?而現在,對於中國人,生育已經成為一種負擔,繁衍已經成為一種恥辱。在主流宣傳的影響下,如今中國人對生育的執著和熱愛早已被消磨得差不多了。

一個人,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生育的意義和希望,後果將會不堪設想,過去,中國有太多的生命經得起消耗。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人家用先進武器來打,而中國人,是用生命來填。日本人殺掉中國人三千多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結果抗戰結束中國的總人口卻反而增加了將近一個億。因為中國人會生,所以中國人經得起這麼大量的消耗。可是現在的中國人,已經開始越來越承受不起生命的失去了。看來,這重視生育也應該是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不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五,家庭文化獨樹一幟,是我們這個民族凝聚力強的基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論從歷史的軌跡還是從現實的角度看,家庭的穩定都是國家穩定的基礎。我們中國人的國家概念將家與國連在一起,從名詞釋義上來理解,國與家本是兩個不同的實體,兩個不同的名詞,連在一起的意義很明白,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二者不能分離,但我認為家才是國的基礎。從五千年走過的路來看,儘管朝廷象走馬燈一樣,經常改朝換代,常常是國之不國,但家還是相對穩定的,日子照樣的過,絕不會象朝廷那樣亂象橫生。近代以來,先是八國聯軍的入侵,儘管他們佔領了京丶津丶唐及一些口岸,滿清皇帝也趕跑了,但90%以上的農村家庭仍然穩固,宗親勢力照樣在統治著基層政權。至於八年抗戰,情況也大致類似。所以,我們決不要看輕家庭及傳統家庭文化的重要性,他可以保我們這個國,我們這個民族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但這種傳統的家庭文化,1949年以後被衝擊了一次,1989年以後又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已經面目皆非,支離破碎,傷痕纍纍,令人耽憂!

六,「法、儒、道」共同治國的為政觀是左右中國社會的基石,是中華文化幾千年融合的產物。

自秦漢以後,中國的社會就進入了法、儒、道共同治理囯家的漫長歲月,以法製為主線,以儒家和道家理論為指導,法制與人治相結合,教化與強制手段相交替,共同演義了近二千年的文明,成也罷,敗也罷;功也罷,罪也罷,千秋之道任人憑說,這就是歷史,這就是亊實,逝者如斯乎?寫到這裡不由得懷著崇敬的心情,感謝韓非、李斯,感謝商怏、張儀、鬼谷子、呂不韋,更有中華一帝秦始皇,是他們這些法家、雜家、縱橫家、政治家成就了大一統的中華民族,也要感謝老莊、孔孟及諸子百家,以他們的智慧塑造了中囯人的靈魂!

法、儒、道三家治國,如三足鼎立,不可偏廢,法制是基礎,是前提,儒與道則交替使用,從而形成王道與霸道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儒、道兩家思想,一個剛健有為,一個柔順因循;一個入世進取,一個潛隱退守,這是他們達到相通和互補的真正前提。所以,許多中國古代文人才能入世為儒,出世為道,或者熔儒道於一爐,張弛相濟,進退自如。

七,「慎戰」是中國軍亊思想的核心,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的最高智慧,正義是戰爭勝負的前提。

中國傳統軍事思想的特質表現在對戰爭的認識方面:(一)戰爭的本質是行仁;(二)戰爭的目的是以戰止戰;(三)戰爭的態度是慎戰、備戰;(四)戰爭的立場是正義之戰。

老子說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他所講的正、奇、弱,所謂正,就是正義,所謂奇,就是用兵在奇,所謂弱,指的是示弱,不逞強。

在倡導「重戰」的同時,孫子又強調要「慎戰」。孫子告誡戰爭決策者:「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進而嚴肅地警告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孫子兵法·謀攻篇》提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認為以「 謀攻之法」制止戰爭爆發,是比「百戰百勝」更高一籌的勝利。這種勝利雖然一時「無奇、無名、無功」,但卻是決策者的最佳選擇和善戰者的最高標準。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之戰,他創立的墨家學派有著嚴密的組織,他們不掌握軍隊和國家資源,只能依靠智慧和技能來制止戰爭。一次,楚惠王派公輸班(魯班)製造雲梯,準備攻打宋國。墨子知道了,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國郢都來見公輸班,說:「北方有個人欺侮我,請你幫我殺了他。」公輸班不高興了。墨子說:「我可以送你很多金子。」公輸班說:「我奉行仁義,不隨便殺人。」墨子說:「楚國土地廣大有餘,人口稀薄不足,為甚麼要用不足的人口,去奪得有餘的土地呢?宋國沒有得罪楚國,楚國為甚麼要去攻打它呢?你奉行仁義,不殺那個欺侮我的人,卻幫助楚王去攻打無罪的宋國,這不就是隨便殺人嗎?」公輸班說:「你說的有道理,可是我已經答應楚王了。」墨子就請公輸班帶他去見楚王。

墨子見到了楚王,說:「有個人,不坐自己的好車,卻要去偷鄰居的破車;不穿自己的絲綢,卻要去偷鄰居的粗布;不吃自己的美食,卻要去偷鄰居的糟糠。這是個甚麼樣的人呀?」楚王說:「這個人愛偷盜。」墨子說:「楚國方圓五千里,宋國方圓五百里;楚國富甲天下,宋國一無所有。攻打宋國,這和那個愛偷盜的人有甚麼區別?」楚王說:「雖然這麼說,公輸班已經給我造了雲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國。」於是墨子請求和公輸班當場演示攻守戰陣,楚王同意了。墨子解下皮帶作城池,和公輸班各拿木片作器具,比試起來。開始時,墨子守城,公輸班換了九種攻法,都沒有成功;輪到公輸班守城,第三次就失敗了。公輸般放下了木片,墨子說:「我已經派了三百個弟子去幫助宋國守衛城池,他們每一個人都會我的守城辦法。」楚王沉默了好一會兒,說:「我決定不攻打宋國了。」

「慎戰」並不是害怕戰爭,也不是迴避戰爭,相反,中國的傳統兵家思想同時也重視戰爭。自古以來,戰爭一直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明確提出要把戰爭作為國家頭等大事來看待的,孫子是世界第一人。《孫子兵法》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認為,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時刻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在人們心中,儒家似乎不言戰,其實不然,孟子講「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指的是戰爭必須具備智慧、仁義(正義)和勇敢。孔夫子也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問為政,孔子答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說,「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既戎矣」,「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可見孔子並不誨言「兵」與「戰」。

八,「中和」 的處世觀是中華文化的結晶,是中國乃至世界實現和諧的思想基礎。

中國的「中」,來源於周朝,武王伐紂後分封諸侯,把中間一大塊地劃分為自己直屬,位於中央,四邊全是列國諸侯,這樣好統治,古人以中為最貴,最顯。所以那時起國名就叫中國,國號稱周,以後歷朝歷代,雖然朝代更替,但國名一直沿用了下來,算起來中國一詞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但哲學上的中,信仰上的中,卻不是這個概念。自從子思的《中庸>>問世,中庸思想成為中國人的主導思想以後,這個「中」就變成了人的性格,變成了中國人的性格,「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這裡,有兩點必須明確,第一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不能再理解為中央的中,中間的中,將二者混為一談則講不清,還會出現錯誤,這是很多人將中庸理解為「不偏不倚」的根源,是他們的理解出了問題,將它偷梁換柱,變成了中間的中,變成了不左不右的中,變成了對喜怒哀樂表現程度的尺度,這只是一種簡單的思維判斷錯誤,是缺乏哲學思維的表現。第二點是,「中」指的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指人的天性,即人性的自然屬性,這是世界的普遍現象。有了這兩點基本認識,下面對於「和」的理解就不會出偏差了。

關於「和」 的哲學思想,在子思那裡,它是與「中」完全的對應關係,「和」與「中」完全是一個含義,一個道理兩種說法而已。不妨再次將它們一一列出來: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發而皆中本謂之和」,「中為本,和為道,合而言之『中和』就是道」。很顯然,「中」與「和」是一個概念,加強語氣而已,這一點,從他的「率性之謂道」的說法也可以看出,所以「和」也是天性。

九,「三教」和睦並存是中國文化的特有現象,是「中和」思想的具體體現,是中國社會包容性強的有力佐證。

在中國,佛、儒、道三教長期和睦共存,與中東及世界範圍內出現的宗教紛爭形成最鮮明的對比,他們在一教之內勢不兩立、水火不容、你死我活。兩種人性、兩種文化的優劣自不待言。在中華文化的發源地、號稱天地之中的嵩山,最能說明這個問題。在那裡,既有達摩面壁的寺廟、少林武僧的塔林,又有儒家受授的書院,還有道家修鍊的道觀,更有科學研究的舞台----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周公及元代觀星台。這種現象在泰山、在大足石刻同樣存在,說明它不是偶然為之,這種奇特的文化現象何其美妙?這不就是「和而不同」嗎?

好了,以上九條是不是概括了中華文化的全貌呢?當然不是!但它集中了中華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五千年延綿不斷的主要原因,這一點可以肯定。。

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磨鍊與傳承,爐火純青,刀光劍影,寶氣貫虹,已鑄成了中華之魂,鑄造了中國人的性格與信仰,成了我們的遺傳基因!它要追求的是人自身氣質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國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文章寫到這裡,也似乎捂出道來,十種文化從排列到組合,從感性到理性,抽絲剝繭,終於有了豐碩的成果:龍的精神是祥和、陰陽調節是氣和、五行相生是物和、人法自然是天和、孔孟之道講人和、法家之理在國和、兵家之道為求和、墨家之愛泛眾和、縱橫權術為統和、名家之辯在名和,農家之為在民和、雜家之功在柔和。好一個「和」 字,容納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沉澱!

也只有寫到這裡,本文開宗提及的問題才得以解答,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中華文明延綿五千年而不中斷?是「天人合一」、是「相生相剋」、是「以民為本」、是「生生不息」、是家庭倫理和宗親文化丶是「法、儒、道」的柔和、是「慎戰」、是包容、是三教並存、是「中和」!這九條原因歸結為一個字:「和」------天和、地和、人和!「和」代表了天性,代表了自然,代表了天地之化育,也代表了天長地久。這就是中華之魂!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既是中央之國,更是「中和」之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和,是共和,這難道僅僅是文字上的巧合嗎!到此,中華文明的天性形象已展露無遺,儘管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的時候也會偏離天性,但都會被這種這種文化力量給拉回來,得到自行修正。毛主席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幾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予總結,承繼這一珍貴的遺產。」


推薦閱讀:

中國男人如何追求白人MM5
1979年中國為何下決心「教訓越南」?
中國十大武打明星排行榜:第二位許曉東嚇到腿軟,第一名毫無爭議
英國紳士與中國君子
(海狼5原創)中國殲十五艦載機、領先俄蘇

TAG:中國 | 文人 | 中華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