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致富」的觀念會讓你深陷社會底層態度

「勞動致富」的觀念會讓你深陷社會底層態度2016-10-22 17:5390後部落今天,即使經濟長期停滯不前,食利階級的回報仍急速膨脹,形成所謂「r>g」的定律。有年輕的讀者看到我前段時間寫的「收入追不上房價」,有些灰心喪氣的問我:既然我們不管怎麼玩命工作都是徒勞,那我乾脆不工作,躺在家裡啃老算了。這位讀者實在是誤解了我的意思。筆者不可能鼓勵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拋棄工作回家啃老,而只是在向大家描述一個客觀的現實而已。我估計,這位讀者是一位90後,這樣推測是因為他的思維方式很接近於最近關於90後的一則新聞的描述:據媒體報道,如今20多歲的職場新人經常是一言不合就辭職,工作沒幾年,公司換了三五家。統計顯示只有不到40%的人能在一個工作崗位待上兩年。總之,勞動在他們眼裡沒有那麼重要,辭掉目前的工作才是最緊要的事。這似乎不太符合我們的常識。現如今,年輕人「找飯碗難」已是鐵一般的事實。在一個工作難找的時代,為什麼年輕人依然還能在找工作的問題上保持這種洒脫心態呢?事實上,90後並不傻,也並不任性,他們之所以敢於頻繁跳槽,且不太把僱主和公司放在眼裡,其實是有一種「底氣」存在的。這種底氣,很大程度源於他們的父輩。也就是說,90後的底氣有上一輩的拼爹淵源。那麼誰是90後的爹呢?我們來簡略分析一下:根據人口生育峰值的計算,在整個90年代出生的小朋友,其父母的出生年代主要集中於1969到1976年,也就是60後的尾段和70後的前半段。這一代人有個特點,就是他們自己出生的時候,往往有兄弟姐妹,而自己的子女卻限於生育政策而都是獨生。根據中國人口出生率統計,60後和70後的平均出生率大概在2.5到3.9不等,而等到這些人結婚生孩子時,90年代我國的出生率卻下降到了1.2到1.4。因此,這一代人的家庭最為嚴格地保持了父母二人外加獨子的「倒三角」結構。當然,類似的家庭結構在80後身上大致也存在。不過,區別在於,中國自90年代開始才大規模地讓住房買賣合法化,老百姓因結婚而大規模購買「婚房」,此風也始於90年代。實際上,90後的父母們從一開始就是有房一族,儘管那個時候的房屋並不像現在修建得那麼高大上,但當時的房價也十分便宜,並且單位里的房屋分配製度還沒有完全取消,這造成購房成本非常低,再加上90年代的按揭和公積金運作很不規範,相當部分的購房金其實並不是由自己掏腰包的。轉眼到了1998年,國家政策明確規定取消了房屋分配,商品房實行徹底的貨幣化。從此開始直到2003年,這5年左右的時間裡房屋的市場化全面來臨,而且價格一直維持在低位,大部分主要城市也就是一兩千元每平的水平。當時人們的年平均工資,以國家統計局1998到2003年的數據為例,從7479一路上升到14040元,幾乎翻倍,而房價平均維持在2000多元沒有大幅增長(北上廣地區稍高,大約四到五千元)。可以看出,雖然個人的年工資買不到幾平米的房,但當時房價首付率極低,而且在90年代結婚的小夫妻已經學會了「啃老」,錢實在不夠時,會向上一輩老人(即40後50後一代)借錢購房。對他們而言,購房壓力不知比今天小了多少倍。現在市面上流轉著的那些房齡超10年的房子,基本上最初的一手買家都是如今90後的父母們。房價隨後在2006年迎來了幅度較大的增長,這種高速增張一直持續到今天,已有十年歷程,早些年低價買房的人,已通過不斷置換和倒騰房子票子,賺到盆滿缽滿。隨著房價一年年上漲,90後的父輩們漸漸從二三十歲的年青人,變為了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這段時期,在人的一生中剛好也是收入增長最為集中的時期。此外,不得不提的事情是:在90年代中後期和新世紀初,中國股市迎來了數次大型牛市,基本屬於躺著都能賺錢。例如,1996年的深成指從924點漲到6103點,漲幅達到560.3%;在2005年的股改之後,滬指和深成指上漲了513%和656%。中間還有多次較小的漲幅,但幅度都達到100%左右。所以說,當時給力的股市也讓最具資金實力和投資意識的1969到1975年這代人有了靠股票大把賺錢的機會。這代人最早的資本積累就在差不多10年前迅速地發生。有了股市帶來的流動資金利潤,也有了一直在增值的不動產,財富遊戲就比較容易玩下去了。因為兩者可以相互置換追漲,不斷抬高價格。這個趨勢從2003年以來持續10年(截止到2012年)的結果便是,中國平均居住地價上漲了322%(一線城市則更多,可翻倍計算),股市的利潤幅度比這更大。如果在此基礎上持有多套房產,則複利十分驚人。房產與金融投資市場帶來的收入,就90後的父輩而言,構成其投資性收入的主要內容,而這部分收入帶來的財富增長已經是遠遠超過了勞動性報酬。這便是現在的90後對於工作比較挑剔、遇到問題隨時可以走人、為了個人理想可以輕易換工作的「底氣」的根源——在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人的潛意識裡,父母根本就不是依靠工作勞動致富,而是依靠投資和租金富起來的一代人。這是他們觀念在生活現實中的來源,然而他們卻沒有考慮到,在這之前,中國普通家庭的財富增長模式完全不是這樣的。利息收入超過勞動收入,是市場經濟帶來的必然結果。因此,在對待工作的「想換就換」態度上,90後其實沒有任何本質上的錯誤。勞動收入本來就不可能有財務性收入增長那樣快。當然,這個規律並不是只適用於中國,全世界都是如此。比如世界經濟實力最強大的美國,其實本質上也就是這麼一種不鼓勵勞動的財富結構。根據美國胡佛研究院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美國經濟的強大實力源於技術創新。但是,每一次成功的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產業轉型、經濟轉型以及生產模式的升級,表面上看起來受益者是普通勞動者,其實,這只是顯性的現象。背後真實的隱性現象則是,獲利最大的人依然是資本的持有人。他們不需要做任何勞動,而僅僅通過勞動者積累的財富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便實現了資產的自然增值,從而使得其持有資產的租金大幅度的增值。這種增值幅度將遠遠大於經濟增長率,更將會遠遠大於工資收入的平均增幅。這種財富結構會對人的觀念產生什麼影響呢?假如,我們坐在家裡的沙發上看電視織毛衣,當一個閑散的包租公或包租婆,這樣的收入遠遠高於外出上班、打工的勞動收入,請問誰還會願意選擇辛苦勞動而不是在家坐著收租金和利息呢?同樣的道理,90後從小就目睹父輩通過投資、購房、炒股就能賺到遠遠超過工資的收入,這對於人的觀念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和投資比起來,勞動創造的財富價值較低。因此,如果要為了工作而賤賣自己的時間和勞動,90後當然是不會幹的。這種主要以利息為收入來源的人,也被稱為新時代的「食利者」,與靠出賣體力賺錢的勞動者相對。那麼,我們社會的「食利者」是如何獲利的呢?眾所周知,每一天,中國幾乎所有東西價格都在上漲,從糧食和蔬菜價格,而且預期通脹率還將進一步上升。顯然,中國的通脹是輸入型的,物價水平的上升是由生產成本的提高和人力成本的上漲推動的。成本一高,企業便會提高產品價格……這個時候,所有的成本都會最終堆積到資產價格上來,資產價格的增長將會是以上幾種因素綜合疊加的效果,因此增速最快,其結果之一就是導致租金大幅增長。換言之,勞動者的勞務收入增長,完全已經被租金的增長所稀釋掉。這也就是為什麼勞動者越勤奮,食利者反而賺得越多的原因。這種情況,其實就是當代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Thomas Piketty)在《21世紀資本論》告訴我們的,當代資本主義的「返祖現象」。在古代社會,地主貴族等上層階級,僅依靠昂貴的租金和利息就能過上奢華生活,無需任何勞動。而今天,即使經濟長期停滯不前,新的「食利者」的回報仍急速膨脹,形成所謂「r>g」的定律,即資產回報增長速度總是比經濟增長更快的局面。這個規律在今天可謂無處不在。看看那些從小城市來到一線城市打工的年輕人,奮鬥一生、傾其所有,不過是為了讓自己從這個不等式的「g」這一頭慢慢爬到「r」的一頭。人,就是如此渺小。對於今天所謂的「食利者」,筆者的措辭無絲毫的貶義。無非是意在告訴大家,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實際上就是這麼一種結構,就是奉行的這樣一些規則或者說是規律。你無力改變它,只能改變你自己,並對規則善加利用。那麼,問題來了。假如你和你的家族沒持有任何值錢的資產,遠遠達不到靠利息過日子的標準。你該如何是好呢?答案也非常簡單:你應該找一個短期內收入很高(通常高收入意味著身體極度的透支),但不一定需要什麼可持續性的工作,目的只是以最短時間積攢下第一桶金用於日後的投資計劃,在積累一些經驗和人脈後,再換一個相對強度不大但具有穩定性的工作,為實現財富累積提供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這是比較慢而穩妥的方法。或者,如果你自認為有足夠的創新意識以及某個行業的專業水準,那麼你應該立即選擇創業,直接與資本對話而不是與勞動報酬對話,以五到十年時間讓財富積累能夠達到靠利息吃飯的門檻。而當你積累到足夠財富的那天,你的人生也應該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和資源,足以指導你未來的投資。在今天,這是白手起家者建立財富良性循環的唯一途徑。相反,如果一輩子渾渾噩噩「靠勞動吃飯」,既無創新意識也沒有專業水準,然後還不懂投資的藝術。那麼此生身處社會最無望的底層便是必然歸宿了。
推薦閱讀:

佛羅里達樂園:荒蠻生長的童年
認知層次低的人,活在社會底層
大佛普拉斯 | 什麼底層逆襲,你清醒一點!

TAG:社會 | 觀念 | 態度 | 社會底層 | 底層 | 勞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