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秀洲(浙江·嘉興4)

秀洲

  [ 秀洲,還有南湖區,我小辰光統稱為嘉興,卻不大去得了。輪船票好像0.25元。王店倒是去過,所以老早就知道曝書亭——其實是知道有一隻亭子,若干年後在晚報的「曝書亭」專欄發表文章,才弄明白這隻亭子的出處。從沈盪到王店,路跑大約需要一個多小時,小辰光去是想看一看火車,伏在鐵軌上聽火車從老遠的地方開過來的聲音。2006年去新塍看小蓬萊,很實在地利用了一點職務的便利。還有,棲真的農民畫似乎蠻有名氣,也是因為畫家繆惠新的緣故。1988年前後,很偶爾地認識作為詩人的繆,前些天網上查詢,卻獲知黃才祥去世的消息——一個才華橫溢的攝影師,在楊飛處見過,年紀似乎並不大。]一、概況  秀洲區位於浙江省杭嘉湖平原,東鄰上海,西靠杭州,南瀕杭洲灣,北接蘇州,是上海經濟區的黃金腹地,也是浦東開發區的理想延伸地,極具開發潛力。是國務院確定為先行規劃、先行發展的重點沿海開放地區之一。全區總面積542平方公里,總人口38萬,下轄5個鎮、4個街道。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美譽。盛產糧、油、繭、生豬、淡水魚等農產品,是浙江省著名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區域經濟極富成長性和開放性,經濟增勢強勁。 二、歷史

  秀洲區歷史悠久,古迹眾多,人傑地靈。據史載:後晉天福五年(940),吳越時期嘉禾地區均「秀州」。文化積澱深厚,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的馬家浜文化,距今已有7000餘年的歷史。據上海有關經濟史專家考證,「大上海」、「長三角」早就存在,這一帶在唐元以前時期叫秀州,故此地有中國「長三角」發源地之說。前身是嘉興縣,始建於春秋時期。1983年嘉興撤地建市,把原嘉興縣農村部分建立為嘉興市郊區,1999年更名為秀洲區(更名時將古秀州的「州」字上加了三點水),2000年嘉興市對市本級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形成現在有城有鄉的行政區域範圍。歷史上文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是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之一。所在地嘉興南湖既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又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  三、風景1、曝書亭  

  位於嘉興郊區王店鎮廣平路南端,佔地6500平方米,清初著名學者朱彝尊故居。園林原名「竹坨」,曝書亭原是竹坨內的一座建築物,因朱彝尊著作《曝書亭集》稱名於世,後人遂以曝書亭作為園林名。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期間多次遭兵燹火毀,共經歷過11次修葺,現在保存的園林格局由清嘉慶元年(1796年)浙江學政阮元主持重修。有曝書亭、水軒、荷池、曲橋、娛老軒、潛采堂、六峰亭等景觀,其中曝書亭最負盛名,領諸景之冠,提挈全園,為視覺焦點。   園門向北,進門左側為「娛老軒」,坐北朝南,系三開間廳堂。1963年修葺時將朱氏家祠中的朱彝尊石刻像移入嵌於壁中。原康熙帝御賜「研經博物」匾因家柯早毀而佚,現由人重新書寫,懸於正廳。室內存有朱彝尊手書條幅,用過的端硯以及描繪當年「曝書亭」全景的畫卷。軒、肪、堂環荷池而築,粉壁磚地,素潔幽雅。在園中部,通過荷塘上曲折石橋至橋南,即為整個園林據以得名的建築曝書亭。亭面北,兩面青石柱上鐫有集杜甫詩句的檻聯,原為汪揖書,重修時阮元據以摹寫,聯為:「會須上番看成竹,何處老翁來賦詩」。亭石柱上還刻有阮元重修曝書亭時,和朱彝尊詞所作的《百字令》,及當時嘉興知府滿族詩人伊湯安的和作,書跡和詞句都很精美。亭之東有假山,六峰亭翼然其上,「文革」前原懸有張宗祥書的匾額。六峰亭下有一方石鋪雨道,長數十米,兩旁古樹敲側,綠蔭深秀。曝書亭質樸淡雅的藝術風格,疏密有致的結構布局,為國內園林建築專家所重視。  2、蓮泗盪公園

  位於王江涇鎮民主村蓮泗盪畔。蓮泗盪是浙北一座方圓3.2平方公里的湖泊,煙波浩渺。公園為花園式仿古園林,主體建築望湖樓,為三層仿古閣樓,樓西有荷花池,盛夏荷花盛開時,一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觀。  蓮泗盪本名連四盪,亦寫作連泗盪。以陶家盪、文泉盪、廟前盪、橋北盪四盪相連故名。盪在秀洲區王汀涇鎮民主村及油車港鎮境內,是古太湖的遺存。蓮泗盪水域面積四千餘畝,水流汩汩,盛產魚蝦;環湖四周,煙樹遠村,自成佳景。

  明代,蓮泗盪畔始建劉王廟。這座廟的神祗姓劉名承忠,元代江淮官指揮,在江淮間為民驅蝗,元亡,自沉於河,世稱劉猛將軍。清雍正二年(1724),敕命全國祭祀劉承忠。清同治年間,加封劉承忠為「普佑上天王」,劉王廟香火益盛。清末民初,各地相繼建立供奉劉王的宗教團體,如上海新公門、老公門和江浙一帶的八仙社等。這些團體的成員,主要是船民和漁民。每年清明及農曆八月十四(相傳是劉王誕辰)為劉王廟廟會,也稱「網船會」。會期三天,嘉興城鄉各地有數萬人前往「趕會」。這種盛況,延續到抗戰爆發後逐漸衰落。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廟雖廢,但民間香火仍不絕如縷。1986年6月,荷花鄉政府在劉王廟原址建劉公園,有望湖樓、九曲長廊、湖心亭、石拱橋等建築;並將劉王廟建成「劉承忠紀念館」,人殿內仍祀劉王塑像,香燭紙馬也悉依舊觀。1998年春,在劉公園東小洲上建劉公塔,七層,高43.8米,頂層內懸大銅鐘一座,土鐫「蓮水鐘聲,太平世界」八字。劉公塔巍峨崇麗,為浙北水鄉第一塔。   3、范蠡湖

  范蠡、西施歸隱處——范蠡湖,是嘉興的名勝之一。  范蠡湖位於嘉興環城南路,二號橋附近,嘉興一中的西鄰(現嘉興三中)。原湖面寬闊,有人考證南湖原也為其一角,後因築城而成為一小湖泊。目前湖長100米,寬15米,佔地5351平方米。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范蠡與西施委婉動人的故事,就是吳越春秋的副產品。  西施,姓施,春秋末越國苧蘿人(今浙江諸暨人),本名施夷光,也名先施。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欲獻美女給吳王,以亂其國政。於是越王便把得到的美女西施,鄭旦裝扮起來,用時三年教習舉止,歌舞,吳國風俗,派范蠡把她們獻給吳王,吳王果然被女色迷惑而不顧國事,最終被越國所滅。據考,越王勾踐復國滅吳之後,說西施乃亡國之婦,命人沉於江底。但民間卻大量流傳西施隨范蠡泛遊五湖的故事。  范蠡,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字少伯。越國大臣,著名政治家。范蠡侍奉越王勾踐,盡其全力和越王一起共商救國之策有二十幾年,終於滅吳雪恥,又北上征服齊,晉,使越王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在被封為上將軍回返越國之後,范蠡由於深知勾踐刻薄寡思,只可共患難,而難以同富貴,於是攜家人離開了越國。  范蠡和西施為實現雪恥復國大計,忍辱負重,深入虎穴。去國途中,西施因病暫居(嘉興)南湖邊。她以身許國的精神感動了百姓,紛紛獻上蓮心羹為其治病,留下了西施品果學繡的故事。滅吳復國後,范蠡為避越王迫害,偕西施重來故地,在湖邊隱居,西施每日妝後,將脂水傾入湖中,湖水染為胭脂色,湖裡螺螄吃了脂粉水,變成了五彩螺。後范蠡,西施由此發悼,泛遊五湖。後人寄託思念,將此湖叫做范蠡湖,又在湖邊建起西施妝台。晨光熹微或月白風清之時,坐在台邊向下凝視,似可看到西施色彩斑斕的裾,正隨著湖水輕盈地搖曳,浮動。  范蠡湖還有西施冢之稱,相傳西施死於此,墓葬湖中。湖西北岸築有水軒一座,即西施妝台,為歇山頂抬梁式建築,內原有范蠡和西施塑像。妝台北面牆中有「少伯祠」白玉石匾一塊,系清光緒八年(1882年)夏立,妝台東側湖上有西施石雕像及「沉魚」二字。范蠡湖歷史悠久,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狀元姚穎匾湖畔,名「景范廬」,明代其地築有祠宇,稱范蠡湖。范蠡湖多石刻,在妝台北立面上,有文徵明手書「浮碧」、兩字石刻,外牆上有明車大任所書「放生池」,池郭所書「陶朱公里」等石碑。另外,還有清乾隆時錢陳群所作《重建金明寺碑記》及王蘧常,譚建丞,張振維等名家墨跡。

  嘉興,是吳越兩國爭霸的主戰場,並因此而最早見諸於史籍記載。根據史料記載,「蠡為越上大夫,竭智滅吳,報會稽之恥,勾踐尊為上將軍。蠡以盛名難久居,自李韭溪泛五湖去即今范蠡湖。」清俞樾《春在堂集》載「國朝無名氏述民記云:康熙四十一年(1702),嘉興開河,新橋下開出船一艘,深埋河底,不敢掘而止。金明寺范蠡湖內亦有船一艘,半在城內,半在城外鴛鴦湖,相傳范大夫之舟也。」  許多詩人也為這塊土地寫下了優美的詩篇:  清代朱彝尊的《鴛鴦湖悼歌之四十八》:「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耦范蠡祠。水底盡傳螺五色,湖邊空掛網千絲。」  《種桃道人寄詩》:「吾友何年肯抵蘇?不愁臘酒沽三壺。秋蟲四壁續新網,落日一窗備舊書。胥子門開闔閭廟,秋娘渡下范蠡湖。小紅自在松林候,敢問姜郎詩可如?」  張堯同的詩:「少伯曾居此,螺紋吐彩絲。一奩秋鏡好,猶可照西施。湖柳絲絲醮碧波,金駝坊外綠陰多。落花何處尋西子,范蠡湖中五色螺。」  4、小蓬萊

  位於新塍鎮能仁寺東南側,原名環清房,亦稱小桃源,系古剎能仁寺(始建於南朝)的一部分,作為寺僧清修和供香客閑憩之所。園中原有曲水回欄、小橋接檻、平堤煙柳、南院風望、綿浪桃花、綠枝畫舫、溪閣觀魚、萍軒玩月、石欄河沼、畫屋梅林等十景。現闢建為公園,園內兩池之間有假山一疊,名鳳山,為能仁寺遺物。園中尚存有古碑,原山門前的銀杏樹系唐代所植,高23.5米,胸圍6.4米,青碧參天,生機盎然。  5、長虹橋

  於秀洲區王江涇鎮,是橫跨京杭大運河的古橋樑,為浙江平原在軟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橋。長虹橋為三孔實腹薄墩聯拱橋,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至天啟元年(1611—1621)。橋長72.8米,中孔凈跨約16.5米,兩邊孔各跨9.3米,是縱聯分節並列砌的半圓石拱。橋頂寬4.9米,階梯陡斜長30米,各有57級石階從中孔斜至路面平,石階和橋西欄用長條石組成,朝里鑿成可供人坐的弧形。坡橋孔內砌有石纖道,現作為船舶的停靠站。長虹橋上鐫刻著四幅文采飛揚的楹聯,橋孔兩側的楹聯分別為「勸世入善,願天作福」、「千秋永慶,萬古長齡」,橋中孔的楹聯為「淑氣風光架嶺送登彼岸,洞天雲漢橫樑穩步長堤」,北面為「福澤長流物阜民安國泰,慈航普渡江平海晏河清」。有著長虹卧波之勢的長虹橋,與其他古石橋一樣,難逃天災人禍的傷害。  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與清軍在王江涇激戰,長虹橋南北欄石損毀,直到清光緒六年(1880年)才修復如初。長虹橋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座高大宏偉的石橋旁,流傳著不少美妙動聽的故事,常常會勾起人們對長虹橋的回憶、讚歎和嚮往。有關該橋的建造,相傳是用堆土建造起來的,即石塊砌到怎樣高,土就堆到怎樣高。石墩的巨石是船下綁石運載過來,利用物理學的浮力定律以減輕船的載重量。當橋頂即將合攏時,橋面上的結頂石怎麼也放不平,工匠們為此絞盡腦汁,卻仍無計可施。不知不覺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飄然而至,老人左看右看後,將自己的一隻鞋子脫下填在石塊的一角。工匠們一看結頂石已四平八穩,剛想感謝老人,但老人早已不見蹤影。  6、一宿庵

  位於長虹橋西堍,原名一粟庵,相傳唐國有一高僧雲遊四方,去南海途中在此住過一夜,又相傳乾隆皇帝曾在此住過一夜,改名為一宿庵。一宿庵的始建年代不詳,清咸豐年間遭兵毀,同治被重建,到光緒年間又募銀四千二百餘兩重建,並築有五桂軒、晚霞閣等。「文革」中全部被毀,古詩「祗園半每訪煙霞,一宿高僧今在耶,獨樹婆娑八百載,忽飛清影落誰家」便是真實寫照。現一宿庵的前殿設有四大金剛和建造此庵的石碑(石碑記載是天下都城隍,碑文在文革期間全部被毀),正殿為大雄寶殿,其門楣上掛有原一宿庵的古鏡,從古鏡中可看到長虹橋的行人,為庵中一寶。正殿中間為千手觀音塑像,高6米,共有1068隻手,該像金壁輝煌、氣勢壯觀,庵中另一寶是正殿右側一株古銀杏,相傳是唐朝高僧遺核所長,每年結許多果子。正殿南側為天下都城隍殿,設有城隍、夫人、太子、關帝等四尊像。正殿北側的長虹禪寺2000年重建,內設高達7米的釋迦牟尼佛像,嘉興盛澤一帶做佛事的主要場所。 四、名人朱彝尊與曝書亭   清初著名學者和藏書家朱彝尊曝書亭藏書樓的許多藏書首頁上,都印有這樣的印章:「購此書,頗不易,願子孫,勿輕棄。」這十二個字的印文,記下了朱氏收藏圖書歷盡的辛勞、艱難,表明了他希望子孫後代能珍愛圖書的拳拳之心。曝書亭收有圖書八萬餘卷,藏書之富與清初大藏書家徐乾學的傳是樓齊名。

  朱彝尊,字錫鬯,號竹坨,又號金風亭長、醧舫,晚號小長蘆釣魚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生於明崇禎二年(1629),卒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他出生於官貴之家。其曾祖父朱文恪做過明朝太傅,祖父做過雲南楚雄知府,父親朱茂曙天啟間補秀水縣學。他自幼就聰明好學。陳廷敬在為其所作《竹坨朱公墓志銘》中說他「少而聰慧絕人」,「書過眼復誦,不遺一字」。他小的時候,曾祖父去官歸里,祖父為官清廉,家境比較貧苦。11歲那年,浙西大旱,家無食糧,經常吃不上飯,但他依然「守書冊自若」,安坐書房讀書。17歲上成婚,而也就從這一年開始,他放棄了科場考官的人生途徑,轉而研究古學,博及群書,學問上名氣漸大,許多名門都爭相聘請他去做幕僚。從此,他開始了20多年的讀書、遊歷和大力收藏圖書的活動。由於其學問博深,名氣很大,到康熙十八年(1679),即他50歲那年,以布衣之身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纂修《明史》。後充任日講起居注官、江南鄉試副考官,入直南書房。朱氏潛心讀書治學、收藏圖書60餘年,著述等身,撰有《經義考》300卷、《日下舊聞考》42卷、《曝書亭集》800卷、《曝書亭詞》7卷,編有《明詩綜》100卷,等等。他長於經義考釋。詩與王士禎齊名,世稱南朱北王兩大家;詞作風格清麗,為浙西派創始人,與陳維崧並稱「朱陳」。

  朱彝尊的曾祖父有不少藏書,他少年時期讀的主要是這些家藏圖書。經過明末戰亂,祖上遺書大部丟失,所余無幾。據朱彝尊自己說,到他十六七歲時,幾乎到了無書可讀的地步。一次,他在豫章買下了五箱圖書,可不久,清政府大興明史之獄,社會上凡有涉明代內容的書籍,都紛紛被燒毀,他的五箱圖書也被毀。此後,他仍不斷搜集,使藏書逐漸增多。秀水項篤壽(字子長),明嘉靖末年進士,官兵部郎中,好藏書,家有萬卷樓,收藏豐富。是明末秀水有名的藏書家。大約於順治末、康熙初,項氏萬卷樓藏書外散,朱彝尊急忙趕往討購,最後以20萬金的高價買下了萬卷樓的全部殘藏。項氏舊藏大大地豐富了朱氏藏書,為曝書亭藏書打下了基礎。   為了訪覽古籍,朱彝尊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北到河北、山西、內蒙古—帶,南到兩廣、雲南,東至山東沿海,江浙諸地自不必說,全都留下過他訪書的足跡。所到之處,他遍訪城鄉、廟寺、墓闕,四處搜求圖書及金石銘刻之文。每每外出遊歷,他都隨身帶著《十三經》、《二十一史》等書籍,以便在校勘、考證其發現的圖書、銘刻文辭時,隨手翻檢查對。他客居京城時,寓所里堆滿了收集來的圖書。他的朋友來訪,見到滿室皆書,深受感動,逢人便說:「客游京城的人,多忙於四處遊覽,或走訪親朋,或結交權貴,像朱彝尊這樣只顧收購圖書、一心讀書治學的人,真是少見啊!」有幾年,他曾經常出入曹溶靜惕堂及徐乾學傳是樓,從那裡借抄了許多圖書。其講學所得,及後來為官之薪俸,除衣食外,全部用以買書。在做了翰林院檢討之後,他不僅在民間藏家中借抄了大量圖書,還抄錄了許多史館裡的珍貴典籍。他有一個書僮,字寫得很漂亮,曾長期留住史館,在其指導下為之抄書。後來,此事被人告發,朱氏被撤去了翰林檢討之職。為偷抄圖書而丟官,朱彝尊卻毫不後悔。他曾說:「(因抄書)為院長所彈,去官,而私心不悔也。」(朱彝尊《曝書亭集·鵲華山人詩序》)為此,他還作了一首《書櫝銘》「奪儂七品官,寫我萬卷書。或默或語,孰智孰愚?」)《曝書亭集·書櫝銘》)表現了他為收藏圖書丟官而不悔,一心藏書治學的精神。

  為官期間,朱彝尊拚命地讀書、抄書、收購圖書。每有機會外出,他便沿途訪書。有一年,他到浙江任典試官,主持鄉試,利用工余,訪覽街巷坊肆,拜訪藏書家,買到了許多自己沒曾見過的圖書。當時江蘇常熟的大藏書家錢曾,根據其述古堂、也是園的藏書編撰了善本書目《讀書敏求記》,著錄了錢氏家藏珍籍,錢曾視此書為珍寶,經常隨身攜帶,秘不示人。朱彝尊聽說之後,非常想見到《讀書敏求記》,卻又得不到。直接向錢曾借閱吧,又怕遭到拒絕,反而難辦。他思來想去,終於想出一個得書的妙法來。一天,他在住所大擺宴席,邀請錢曾和許多當地名流赴宴,酒宴開始之後,他暗自差人用數量可觀的黃金和一件珍貴的輕裘買通了錢氏的書僮,打開了書箱,讓待命的十幾個抄書手連夜把《讀書敏求記》抄成副本。從此,《讀書敏求記》才得以在社會上流傳開來。此事當時曾廣為流傳,成為書林佳話。

  朱彝尊抄書非常認真。每抄成一書,他都詳加校正。對不同版本的圖書的抄校、更是一字不苟。他編的《明詩綜》一書刻版竣工之後,自己親自校對了兩遍,之後又把書稿分發給許多人來校對,並且規定:不論是誰,每挑出一個錯字,就「賞給百錢」。經過幾十年辛勤訪購、抄錄,朱氏藏書積至三萬多卷。康熙二十九年(1690),6l歲的朱彝尊又復官,但不久他就以病老告歸,於老家建起了曝書亭、繼續收書、讀書,潛心治學。歸老之後的十多年裡,其曝書亭藏書很快由三萬卷增加到七萬多卷。當時浙江平湖西宮道院有位和尚叫李延昰(初名彥真,字我生;後改名延昰,字辰山,號寒村),本繫上海人,喜藏書,有書50櫃。朱氏與之往來甚多,結為知己。李氏臨終,將藏書全部歸於朱氏曝書亭,計有2500多卷。至此,曝書亭所藏就增至8萬餘卷了。朱氏藏書印有:「秀水朱彝尊錫鬯氏」朱文方印、「我生之年歲在屠維大荒落月在桔壯十四日癸酉時」朱文方印、「別業在小長蘆之南(殳叟)山之東東西峽石大小橫山之北」白文方印、「朱彝尊錫鬯甫」白文方印、「得之有道傳之無媿」朱文方印、「小長蘆釣魚師」朱文腰圓印、「南書房謫史記」朱文方印、「秀水朱十潛采堂圖書」朱文方印,以及「購此書頗不易願子孫勿輕棄」、「潛采堂」、「南書房舊講官」、「七品官耳」,等等。

  朱氏歸里之後,對藏書事業還做出了一項功在後代的大貢獻,那就是他編撰了卷帙浩大的專科版本目錄學著作《經義考》。《經義考》初名《經義存亡考》,共300卷。這是朱氏把自孔子以來人們所誦習的14部經書,以及歷代學者撰寫的闡釋詮解這些經書的著作,撰集於一書的經學專門版本目錄。是朱氏仿元馬端臨《經籍考》之體例並發展了《經籍考》的編纂方法編撰而成的。書中首錄御注、敕撰之書,以下分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通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群經、四書、逸經、毖緯、擬經、承師、室講、立學、刊石、書壁、鏤版、著錄、通說,共26類,末附家學、自序兩篇。該目於書名之下,先著錄卷數、著者;接著另起一行註明該書是「存」、是「佚」、是「闕」或是「不見」等情況;最後抄錄原書序跋及古今著作中論及該書之文字,這些文詞依時代為次,使讀者一閱便知歷來人們對該書之評價,明悉其內容與價值。朱氏在書中採用原文著錄,一字不易,也不加自己的評論。《經義考》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經書研究資料,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學術史、文化史的重要工具書。如果沒有曝書亭的豐富藏書作為資料庫,沒有深厚的學問基礎,編成這樣—部規模宏大、取材豐富、價值極高的書目工具書,是萬不可能的。正如當時的著名學者毛奇齡所說:「非博及群書,不能有此。」(毛奇齡《經義考序》)陳廷敬也評價道:「先生之考定者,存者固森然其畢具,而佚者亦絕其穿鑿附會之端,則經義之存,又莫有成於此時者。微竹坨博學深思,其誰克為之?」(陳廷敬《經義考序》)可以說,《經義考》是朱氏藏書、讀書的結晶。毛、陳二人的贊語確實不是虛譽之詞。朱氏歸居後,康熙帝南巡到達浙江,還親自為他題寫了「研經博物」四字。可見其藏書、治學的成就和影響之大。他一生寫下了許多關於書的文章,光是今天可以見到的關於書的序跋之作,就有五六百篇之多。對於圖書,朱彝尊真可謂是能藏、會讀、善用。   曝書亭藏書在朱彝尊死後尚比較完好地保存了幾十年。後來,終因朱氏後裔保管不善,大約於乾隆中開始散失,以至全部佚亡。   五、風情

  浙江嘉興,過去每逢農曆三月十六蠶花娘娘生日,在三塔塘直印寺一帶的運河塘上都要舉行踏白船競賽。這是一艘狹長的小木舟,每排兩人並肩而坐,分左右划槳。視憨身長短,可設四五排或五六排不等,沒有嚴格統一的規定。船尾兩旁兩支梧,用一塊厚實的木板橫搭在船尾,稱「跳」。「跳」上立四人搖棺。船頭指揮者面向划船者,不斷站起大聲吶喊和蹲下,有的跌坐下來平卧甲板,頭髮可以碰到船頭水面的波浪。划船人則隨其動作統一行動,船即如箭脫弦而去。比賽一般以村為單位組織參加,同村人便在兩岸敲鑼打鼓吶喊助威。先到終點者優勝,並無獎品。但到下一次比賽,得由上次的優勝船先舉槳,然後各船方可以行動。  踏白船比賽由群眾自發舉辦,沒有固定的組織機構和牽頭人。各自然村以參加為光榮,出錢出力莫不踴躍。如因修船硼瀝看上了誰家的樹木,不必徵求意見可直接砍伐,樹扳鈕反以為榮。有的村為運動員製作一色新衣,船首尾插同色旗幟,旗上寫明××村字樣。  嘉興運河塘的踏白船比賽,參加者以南湖鄉、嘉北鄉各村為主。南匯鄉、油車港鎮、王店鎮、新膛鎮也分別舉行。湖州市南得鎮亦有此舉。江蘇崑山周庄近年為旅遊者舉辦劃快船競賽節目,其前身也類似踏白船。為了旅遊安全起見,現改用較大的船隻。踏白船在嘉興郊區和嘉善等地廣為流傳。據鮑周生搜集:嘉興北邦油車港與棲真交界處的池言涇港,有順風橋「二老爺廟會」(農曆二月什二日),也要舉行踏白船活動;嘉善的天凝鎮等地舊時也每年春天舉行踏白船活動;前幾年還在范涇鄉舉行了嘉興市踏白船邀請賽。

  「踏白」,是宋朝邊防軍曾用過的一個番號,可見踏白船活動起始於宋代或稍後。解放前,每年舉行,滬、杭皆有來觀光者。解放初期為慶祝農村合作化,曾從三塔塘到南湖煙雨樓長約二三公里的距離中搞過一次踏白船活動,盛況空前。自「大躍進」之後,不復舉行。近數年,嘉興市體委組織倡導,以鄉鎮為參賽單位,舉辦過幾次比賽,但其動作要求等均不及過去。  關於踏白船,傳說早年一次乾旱,南湖一帶地方桑葉不長,春蠶無以為飼。一女子逃荒到湖州地界,見桑盛蠶好,便連夜急行趕回,喚鄉人飛舟買葉救蠶。這一年,嘉興蠶繭仍得豐收,該女子卻因勞累過度而亡。後人尊之為蠶花娘娘,於每年三月十六划船競賽紀念她。到這一天,村民們搖船至運河塘岸,先將帶來的豬雞魚等在蠶花娘娘神位前祭招,然後參加比賽。比賽結束,便在野地里埋鍋造飯飽餐一頓,盡興而返。接著,便準備飼育春蠶。水網地區,養蠶皆用快船運桑葉,有「救蠶如救火」之說,故揪決船在生產當中很重要,借用「踏白」兩字作划船比賽的名稱,話疑鵬了為蠶桑生產作一次水上練兵的意義。舊時三月十六日那天,連嘉興官府也發布命令,凡踏白船賽的水道禁止通航,可見此舉絕非僅僅限於娛樂。2、農民畫:秀洲的文化標識

秀洲現代民間繪畫肇始於1983年,汲取秀洲傳統剪紙、刺繡、灶畫、藍印花布等民族民間藝術的營養,將飽含水鄉清新的泥土風韻和江南農村充滿生機的現代生活氣息融入到繪畫中,創作出了一幅幅造型誇張、色彩明快、構圖飽滿、富有水鄉風俗情趣的繪畫作品,充分抒發了秀洲人民對勞動的讚美、火熱生活謳歌,展現了自身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1988年,即被文化部首批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2004年被浙江省政府命名「浙江省文化先進區」。繆惠新,作為群體領軍人物,1985年至1993年,曾在北京舉辦四次個人展,1995年至1998年,曾在法國及美國舉辦三次個人展,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美國波特蘭博物館收藏。圖為繆惠新畫作《捻河泥》。 六、鄉鎮(街道):所轄4個街道、5個鎮,26個社區、115個行政村:新城街道、高照街道、嘉北街道、塘匯街道;王店鎮、洪合鎮、新塍鎮、王江涇鎮、油車港鎮。其中嘉北街道、塘匯街道由嘉興經濟開發區代管。1、新城街道:地處嘉興市城市西區,是秀洲區行政中心所在地,也是嘉興市的新興商貿、工業、住宅區,城市副中心。包括秀洲新區、秀洲工業區和加拿大嘉興科學工業園。2、高照街道:3、王店鎮:浙北名鎮。

鎮名始於五代後晉天福年間,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嘉興鎮遏使王逵居此,「植梅百畝,聚貨交易,始稱王店」(《嘉禾志》)。「後簪纓相繼,日漸殷庶,遂成巨鎮」(《梅里志》)。至明中葉,此地「鎮民之居,夾河成聚,為里者三」,成為嘉興四大鎮之一。自唐至清,鎮東為大彭鄉,鎮西為嘉會鄉,鎮跨兩鄉之間。「宣統初元,自治之議起,乃劃各區以屬之,名曰王店鎮區」(《梅里備志》)。辛亥革命後,雖幾經兵災,仍為貨物集散地,設王店鎮。(圖:市河)王逵喜梅,以植梅著稱,故鎮亦名梅里,梅匯,梅會裡。鎮形如長龍聳尾。鎮中主街自東而西,長達1.5公里,其尾街由南至北,約800米。市河居中,史稱梅溪,溪沿主街西連長水塘。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彩燈、剪紙及民間工藝享譽一時,燈會是王店鎮一大風俗。早在明清兩代就已盛行,被譽為「禾城一奇花」。鎮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大文學家朱彝尊故居「曝書亭」。4、洪合鎮:羊毛衫之鄉,也是槜李、黃花梨的著名產地。5、新塍鎮:始建於唐會昌元年(841),距今已有1160多年的歷史。位於秀洲區西北,緊連秀洲新區,西鄰桐鄉市烏鎮和吳江市桃源鎮,南連桐鄉市濮院鎮、洪合鎮,北接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東靠王江涇鎮,是嘉興市規模最大的中心城鎮之一。為歷史文化名鎮、特色文化鎮、首批民間藝術之鄉等。

能仁寺(圖):千年古剎能仁寺,始建於梁代天監二年(公元503年),距今1500多年歷史。1938年5月被侵華日軍縱火焚毀。1998年恢復修建,2003年10月29日大雄寶殿落成開光。新建的能仁寺有大雄寶殿、祖師殿、伽藍殿三個殿。大雄寶殿為清式木結構建築,殿宇宏偉,氣勢雄渾,面寬26米,進深21米,高22米。殿內供奉著如來佛,普賢諸佛,梁楣上一萬尊佛像金光閃閃,照壁上海島觀音端莊慈祥,三十二應身神態各異。主佛高8米,由青銅鑄成,工藝精湛,神韻獨具。小蓬萊:原為能仁寺環清房,1931年闢作公園、環境幽靜、景色秀麗、四面環水,總面積為一萬多平方米,公園內有曲水迴廊、小橋接檻、平堤煙柳、南院風望、綿浪桃花、綠柳畫舫、溪閣觀魚、萍軒玩月、石欄荷沼、畫屋梅林等十景。園中的千年古銀杏人稱嘉興「樹王」,樹齡有1500年歷史,值得觀瞻。園內花木扶疏,修竹蔥翠,亭台樓閣依水而建,四季鮮花盛開,景色宜人,充滿江南水鄉的園林風光。6、王江涇鎮:位於浙江沿海北部,距上海、杭州、蘇州三大城市和乍浦港都在一小時公里圈內。南與嘉興市區相連,北與江蘇盛澤一橋相通。自南宋以來,就是江浙兩省交界處的一個絲綢集鎮,方圓數十里,日出萬匹,鎮上店坊林立,市街繁榮,被譽為「衣被天下」的絲綢之府。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鎮東的長虹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浙江京杭大運河第一橋。長虹橋造型雄偉壯觀,有長虹卧波之勢,為歷代文人所稱頌,鎮東的蓮泗盪公園,背靠萬頃良田,面朝千畝魚盪,為王江涇構勒了一幅秀麗的江南油畫。

蓮泗盪網船會(圖):每年清明和中秋節,江、浙、滬如江陰、無錫、蘇州、上海、杭州及嘉興地區嘉善、海寧、平湖、海鹽等地從事漁業、農業、運輸業等的漁民、農民、商人及香客都憑藉著江南地區便捷的水上與陸路交通,從四面八方自發彙集到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東的蓮泗盪,祭祀元朝滅蝗英雄劉承忠,通過廟會方式,祈求風調雨順、農漁豐收。這種江南民間自發性的民俗祭祀活動由於起初均為漁民搖著捕魚的絲網船結社、結隊而來,又至少自清宣統年間就開始形成一定的活動規模而沿續至今,民間稱之為「網船會」、「劉王廟會」、「蓮泗盪水上廟會」。大規模的「網船會」,一年裡有三次,除了清明節前後,還有八月十三劉王誕生日和大年夜,春秋最盛。網船會一般持續三至五天。網船會已有幾百年歷史,其存在時間之長,規模之大,都極為罕見。7、油車港鎮:京杭大運河貼境而過,水域面積佔全鎮總面積27%。處於中國「長三角」和沿海經濟帶中心點,江浙滬交界處,為中國著名商品魚生產基地、中國靜電植絨名鎮、中國農民畫繪畫之鄉。
推薦閱讀:

嘉興樓市是被憋大的!Ta到底還能火多久?
法華玄義釋簽(卷十一至卷十五)(嘉興藏A044)
禪林僧寶傳(卷十六至卷二十)(嘉興藏B101)
舍利懺法(嘉興藏B060)
嘉興中安銀領國際【公眾平台】

TAG:浙江 | 嘉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