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
讀書頻道轉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孝庄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
位於皇宮西部偏北的慈寧宮以孝庄太后居住而名聞天下,這是一座獨立的宮院,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五月,耗銀六十萬兩,稱仁壽宮,主要為皇太后居所。
孝庄太后博爾濟吉特氏,是努爾哈赤的兒媳,皇太極永福宮庄妃,順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她機智過人,善於謀略,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兩輔幼主,權位並隆,是清朝唯一的一位太皇太后。她對清朝貢獻大,故事也多。孝庄太后和多爾袞的關係,有種種傳聞和故事。傳聞最廣的,當今家喻戶曉的是所謂「太后下嫁」。
民國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觀》卷一,有三條專記太后下嫁一事。民國八年(1919年),署名「古稀老人」編寫的《多爾袞軼事》則更記得如同親聞目睹,說「當時朝廷情勢,危於累卵」,「太后時尚年少,美冠後宮,性尤機警……故寧犧牲一身,以成大業」。而多爾袞本來就好色成性,此時更以陳奏機密為由,出入宮禁。也有人借順治帝的話而認為孝庄搬到睿王府住居:「睿王攝政時,皇太后與朕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以致皇太后縈懷彌切。」至今仍有人認為「太后下嫁」確有其事,並提出以下九條理由。下面逐一分析。一,庄妃下嫁為保全兒子皇位。順治帝繼位是多種政治勢力複雜鬥爭和相互妥協的結果,不是庄妃委身於多爾袞所取得的。其二,兄死弟娶其嫂是滿洲習俗。滿洲確有這樣的舊俗,但有這樣的習俗並不能證明多爾袞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其三,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這是尊稱,如同光緒帝稱慈禧太后為「皇阿瑪」(皇父)一樣。
其四,蔣良騏《東華錄》有記載。書里說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就是慈寧宮。高陽認為,極有可能是指孝庄與多爾袞相戀的事實。相戀的事可能有,也可能無,但這不能證明太后下嫁了多爾袞。其五,孝庄太后死後葬在昭西陵清孝庄太后病死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年七十五;孝惠太后病死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年七十七;孝聖太后病死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二十三日,年八十六:去世時間都在臘正月。這是值得老年體弱病人注意的季節。清東陵的昭西陵,因在皇太極盛京昭陵西向,故稱昭西陵。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都做了解釋:「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cuò),則我心無憾矣。」太皇太后不願意驚動太宗亡靈,而願意同兒孫在一起。其六,有人說見過《太后下嫁詔》。此詔如果真有,必經辨認、登錄,多人過目,不會只一人看見。歷史不能憑某一人的一說做定斷。
其七,明末張煌言記載了這件事。張煌言(蒼水)《建夷宮詞》:「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盛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張蒼水全集》)「建」是建州,「夷」是夷狄,明顯帶有民族偏見。這時張蒼水在江南,南明和清朝是敵對的政體。孟森先生早就指出:「遠道之傳聞,鄰敵之口語,未敢據此孤證為論定也!」而且詩詞也不能直接作為歷史證據,因為詩可以誇張、比附,也可以想像、虛構。
其八,朝鮮史書里記載了這件事。當時作為清朝屬國,朝鮮的《李朝實錄》里,沒有「太后下嫁」詔諭的記載,而像這樣的大事,如有照例是應當詔諭屬國的,也會有記載的。
其九,順治帝報復多爾袞為反證。如順治帝母后已下嫁多爾袞,多爾袞即為其父,且母親健在,怎能對多爾袞掘墳墓、撤廟享呢?這將置母親於何地!
總之,至今還沒有見到一條關於「太后下嫁」的史證。我認為:孝庄太后同多爾袞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之事確實無。當然,孝庄太后考量母子命運和江山社稷,盡量籠絡多爾袞,則是不用懷疑的。
中華國寶,文明精粹,滄桑巨變,歷經磨難。有人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為什麼會到台北故宮博物院了呢?這要從國寶南遷說起。辛亥鼎革,清朝滅亡;民國建立,歷經艱難。從清朝皇宮演變為故宮博物院,紫禁城所收藏的寶物,成為博物院的藏品,從而成為真正屬於人民的國寶。從「宮」到「院」,這條道路,走了百年。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在乾清宮前舉行隆重典禮。這一天,神武門上鑲嵌李煜瀛手書顏體大字「故宮博物院」青石匾額。當天正式開放。自永樂建宮五百多年來,人們第一次可以遊覽故宮中路三大殿和後三宮,以及西六宮、養心殿、壽安宮、文淵閣、樂壽堂等處。兩天內前來參觀的多達5萬人。同時,籌建故宮博物院兩館一處——古物館、圖書館和文獻處。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寇侵略,占我東北,平津危急。為了守護國寶,決定將文物南遷。國寶南遷避寇,歷時十五年(1933—1947年),分為南遷、西遷與東歸三個階段。抗戰勝利,國寶東歸。文物避寇,三路西遷,幾經轉徙,倖免劫燹,最後分別遷定於四川的巴縣、樂山、峨眉。文物回歸,三處集中,會於重慶,歷時一年。於1947年5月始,首批文物,從重慶啟運東歸,水陸兼行,合計10批;12月8日,末批南遷國寶,運抵南京入庫。三地合一。巴縣、樂山、峨眉三處文物東歸,不求迅急,只計安全,首先彙集重慶。集中的次序,首巴縣,次峨眉,次樂山。集中倉庫的分配,在重慶向家坡,房屋依山勢建築,按上、中、下三層,分成甲、乙、丙三組。甲組倉庫,由前巴縣辦事處保管;乙組倉庫,由前樂山辦事處保管;丙組倉庫,由前峨眉辦事處保管。倉庫修繕告竣,集中工作,立即開始。遇到的困難是如何彙集——水路運輸,洪水期,時間短,輪船小,容量低,按五個月期限難以做到;常水期,僅通木船,危險性大。鐵路運輸,來迴轉撥,費時費力,容易破損。汽車運輸,較為方便。於是決定,先將巴縣、樂山、峨眉三處文物用汽車運集於重慶,然後以登陸艇載運,隨大江順流東歸南京。
巴縣文物,1947年1月21日啟運,共80箱,行20公里,經時八天,運到重慶。三個月後,峨眉文物,於5月15日,先以一輛輕車編特號前發,沿途實地履勘;履勘所得,且經一月商討,始定車運全程為由峨眉,循樂西(西昌)公路,徑達樂山,轉由樂內(內江)、成(成都)渝(重慶)兩公路而直抵重慶。僱用商車,又加公車,分21批,9447箱,運達重慶。又後,樂山文物則在峨眉文物集中結束之日啟運,而樂山、安谷間,猶須賴水運。故運輸全程,因客觀條件所限,自成為兩階段:安谷—樂山之間,水程轉駁;樂山—重慶之間,陸程車運。樂山庫存文物移運程序,先許祠,次土主祠,終以武廟。許祠與土主祠,距樂西公路一華里許,田埂狹隘,難以通車,遂於公路旁設臨時站,以備裝載。裝成之車,次第集於新南門外縣立圖書館門前廣場,結隊待發。文物轉駁,分兩期進行。初期自1946年9月10日到30日,中間因下雨停工五日,計轉駁16天。當時以陸程車輛稀少,轉運不及銜接,致臨時轉運站倉庫存箱塞滿,而暫停水程轉駁。次期,自同年11月22日到29日,中間因雨停工三日,計轉駁五日。所有遷儲安谷鄉六庫文物,分33批,7286箱,最後運達重慶。巴縣、樂山、峨眉三處所藏文物統計,據歐陽達道《故宮文物避寇記》,因其間略有變化,故數字少有差異,只供參考。巴縣、樂山、峨眉三地文物,都已集中重慶,再向南京集結。
集結南京。巴縣、樂山、峨眉三地避寇國寶,共16815箱,東歸南京。國寶避寇,萬里輾轉,幾度驚險,安然回歸,來去離合,恰為10年。在文物集結的過程中,路經風雨,有驚無恙。如首次轉駁的文物,恰逢中秋佳節,明月東升,天氣清爽。各筏均經覆蓋竹簟(diàn,席)、油布。時過午夜,天氣驟變,狂風暴雨,天亮方停。所有員工,初聞風雨,互相喚起,率同筏工,冒雨在各筏加蓋油布。天明複查,有的受濕。當即卸運入庫,開箱逐一檢視。經查內有一二箱文物部分受濕,立即曬晾,待乾重裝。但是,拆箱一看,文物無恙,僅襯草、棉花、紙張受潮,隨時更換重裝。經查凡是未滲濕的箱件,都因箱內襯墊蒙蓋的牛皮紙阻水。實不幸中的大幸。遷台過程,也有故事。第一批文物,用海軍軍艦運送,海軍人員家屬,聞訊趕來,拖兒帶女,攜帶行李,擠滿了船。怎麼勸說,也不下船。請來桂永清司令,百般勸慰,許願另派船,才都下了船。第二批是商船,還算簡單。第三批又是軍艦,船一開到,海軍官兵眷屬,就擠滿了艙位。箱件運上了船,物人混在一起。押運人又請來桂司令。他向大家開導,希望諸位下船。官兵眷屬哀求說:希望老長官,幫他們的忙——男女老幼,哭成一片。那種凄慘的場面,桂司令也落了淚,只有準許他們隨船。據當事人回憶,海浪拍船,狗在狂吠,風聲濤聲,孩子哭聲,似末日來臨。這船不是專運文物的,沿途港口,都要停靠,1949年1月29日開出,2月22日才到基隆。不久文物轉到台中,先暫借存於糖廠倉庫,後轉到台中霧峰北溝庫房和地庫。
國寶避寇南遷、西遷,抗戰勝利,文物回歸。後主要分藏狀況是:其一,運遷並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2972箱60餘萬件。其二,存南京博物院南遷文物2176箱104735件。其三,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所存11178箱,絕大部分於1950年、1953年、1958年三次返回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這三處是南遷文物回歸後分藏的情況。 故宮文物,原合為一。滄海變遷,時局動蕩,現分藏於兩岸。《三國演義》開篇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分開來說,都是大故宮的一部分;合起來說,全都是大故宮的文物:總之,共同典守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之寶。
推薦閱讀:
※算命到底有沒有用?
※為什麼四十多年來沒有人再登月了?
※院子中不可有此物,多主不吉利,沒有的小孩注意
※【斷口賞析】你的韌窩沒有酒,我卻醉得像條狗!
※新中式130平米;業主說,沒有更滿意只有最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