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揭開學術製造的商業秘密

  最近,有人向以學術「打假」聞名的方舟子寫信反映情況,廣西出版的《大眾科技》是一份專門為職稱、學位服務的刊物,涉嫌學術腐敗。

  信中稱:「該刊在投稿說明上說得很清楚,來稿3天內答覆用與不用。我的天!那麼快,這些審稿的編輯個個是神仙下凡呀,都有三頭六臂?而且該刊發文包括自然學科和社會科學,以及一些不知是屬於什麼學科的文章。這在它的『投稿須知』里說得很清楚:來稿題材、內容可涉及科學、技術、工程、經營、管理、人力資源、經濟、財會、法制等各個方面。真是集天下文章之大成啊。

  《大眾科技》主要盯住那些想要評職稱的人,要學位的人。收費是肯定的,因為它的『論文發表程序』明確列有:收到《用稿通知書》的作者須按照《用稿通知書》上的要求辦理匯款及其他相關手續。

  「奇了怪了……像這樣的大雜燴刊物,竟然也有很多人趨之若鶩,每期竟然有200頁之厚,而且今年已『進步』為半月刊了。……若不是為了評那些勞什子的職稱,或者研究生為了撈學位,我想不出有什麼必要辦這麼一本刊物。」

  記者循此進行了明察暗訪。

  三本雜誌每月可發論文超過400篇

  據《大眾科技》版權頁及其網站上的簡介,該雜誌1999年創刊,是由廣西科學技術廳主管、中國科技開發院廣西分院主辦的省級科技學術刊物,全國公開發行,國際標準刊號為: ISSN1008 -1151,國內統一刊號為:CN45 -1235/N,今年1月由月刊變為半月刊。

  這家雜誌社設在南寧市青秀區繁華路段的一棟不起眼的小樓里。

  編輯部主任姓劉,正坐在電腦前抱怨,最近來電諮詢的人太多,接電話接得手都軟了。電話鈴不斷響起,記者根據電話交談判斷,有些是網站打來尋求合作的,也有想發稿的作者,諮詢內容大多是論文用不用、什麼時候發表、收多少錢等等。這邊放下電話,那邊電腦里又不斷傳出對方QQ上線和信息傳來的提示音。

  一摞厚厚的信封擺在茶几上,裡面裝著用稿通知書,一個女職員低頭忙著貼郵票。女職員開玩笑說,劉主任一個人怎麼忙得過來啊,不僅要負責接電話,答覆QQ,還要處理大量的投稿,還得編稿……

  劉主任30多歲的樣子,態度親切,講話斯文。他從門邊一摞摞書堆中,抽出最新的《大眾科技》、《沿海企業與科技》和《市場論壇》三本雜誌遞過來,一邊說,這些書全都是由這裡編輯出版的。

  《大眾科技》雜誌網站顯示,這三家雜誌屬於「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除《大眾科技》外,《沿海企業與科技》和《市場論壇》均為月刊。《沿海企業與科技》是由廣西社會科學院主管、廣西社會科學院企業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省級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刊發科技、經濟、財務、企業經營與管理等方面的論文,創辦於1996年,國內外公開發行,國際標準刊號為:ISSN1007-7723,國內統一刊號為:CN45-1227/N。《市場論壇》是由廣西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管、廣西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及廣西宏觀經濟學會聯合主辦的省級經濟類學術期刊,創辦於1979年,國內統一刊號為: CN45-1328 /F,國際標準刊號為:ISSN1672 -8777,曾用名《計劃與市場探索》,2004年4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批准正式更名為《市場論壇》。

  三本雜誌均為學術刊物,大16開本,每本都超過200頁。記者粗算了一下,三本刊物所收論文共300多篇。如果將《大眾科技》半月刊的情況考慮在內,意味著該編輯部一個月要出相當於四本雜誌的內容,所發論文超過400篇。

  「在這上面發論文有什麼條件嗎?」記者問。

  「只要符合雜誌的題材範圍,論文格式規範,一般就可以了。」劉主任回答,「作者通過電子信箱投稿,通常3天就可以答覆用或不用。若採用,每千字需交150元。」

  「如果論文質量不高,交錢可以發表嗎?」記者追問。

  他思考片刻,回答:「那要看是什麼情況了,如果超出題材範圍,恐怕不可以,如果只是語句或格式上的問題,編輯會根據情況修改。老實講,我們這裡稿源很豐富,並不缺稿。」

  最近是投稿高峰期,每天收到的論文少則幾十篇,多則上百篇。劉主任說,經過他的篩選後,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論文會被刊發。

  記者以今年第三期《大眾科技》為例統計,130多個作者里,碩士研究生、在職碩士研究生佔21.5%,中學和高校教師佔29.5%,在職科研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佔49%。

  「很多東西屬於商業秘密」

  三家雜誌的稿件基本都在《大眾科技》編輯室處理。一位年輕的編輯剛剛接到主任分配的50多篇論文,有些抓狂。坐在對面的一位女編輯不以為然:「我還一次收到過100多篇呢。」她也很年輕,大學畢業三年,來雜誌社工作不過一年。

  這裡所有編輯加起來不足10人,學歷從專科到研究生不等,加上一個碩士畢業的年輕人去讀博士剛剛離開,編輯力量顯得有些單薄。編輯們的工作量相當大,以《大眾科技》為例,剛剛出第五期,已經編到了第八期。

  編輯會議將近兩個月沒開過了。這天開會,雜誌社其他領導沒有露面,副社長王書柏坐在編輯室中央。他承認,一個月出四本雜誌,人手比較緊,有些吃力,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也在所難免,準備再增加兩個人。

  王書柏是《大眾科技》的副社長、副主編,同時身兼《沿海企業與科技》的執行主編和《市場論壇》的執行總編。

  一位雷姓老編輯是被請來主管稿件質量的。然而在編輯會議上,他事先總結的一大頁問題還沒講完,一半的編輯就已經回到電腦前,埋頭趕工了。

  提起王書柏,雷編輯充滿敬佩。他私下對記者評價:「王總是一個難得的奇才。」他同時告誡記者,在這裡不該問的別問,因為「很多東西屬於商業秘密」。

  記者了解到,雜誌社的收入主要來自發行、廣告和版面費。由於發行量和廣告量並不大,因此版面費佔了收入的絕大部分。以厚達200頁的《大眾科技》估算,每千字150元,每頁約2000字,每月兩期雜誌,版面費收入超過10萬元。這個數字並未得到雜誌社的證實。

  當然也有另外的操作方式。記者致電一位在《大眾科技》發表論文的作者,詢問相關情況。他的回答出人意料:「雜誌社沒有收我們的版面費,甚至論文都不是我們寫的。雜誌社的一個記者跑來,拿了我們單位的總結材料,就有了這篇文章。真的,真的,我可沒有半句假話。」這位作者來自一所職業學校,署名為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是該校的校長。記者在這期雜誌的封底看到,整版刊登著該校的形象廣告。

  在調查中,不止一個知情人向記者透露,這三份雜誌具有承包性質,王書柏等人每年向主辦方交納一定的管理費。但當記者就這個問題向《大眾科技》主辦方——中國科技開發院廣西分院副院長郭崇華求證時,他頓了一下,隨即明確否定。他表示:「《大眾科技》是一份合法的雜誌,雜誌社的王書柏等人均是由開發院聘任的,其他的無可奉告。」

  記者追問他,對論文發表的產業化傾向有些什麼看法,他反問:「現在很多期刊不都是這樣搞的嗎?」隨後便拒絕了記者的進一步採訪。

  定位為學術刊物頗受歡迎

  王書柏說,他本人2003年受聘於《沿海企業與科技》雜誌社,現在的《大眾科技》執行主編黎寧磊2004年到任後,將他請到《大眾科技》,負責具體工作。

  《大眾科技》1999年創刊以來,最早是一本科普雜誌,後來又涉足手機通訊領域,由於定位不明,連年虧損。基於在《沿海企業與科技》的經驗,王書柏將《大眾科技》定位為學術期刊,並將其與《沿海企業與科技》整合在一起。重新定位後,《大眾科技》實現了扭虧為盈。談到做法,王書柏直言:「主要是靠收些版面費、做些廣告什麼的。」

  至於受到外界的懷疑,「可能是因為黎寧磊當初與開發院簽了一份內部責任狀,承諾每年實現多少利潤。」王書柏解釋說。

  採訪中,王書柏將《大眾科技》、《沿海企業與科技》與《市場論壇》分開來談,因為《市場論壇》是其個人與主辦方「合作經營」的,他主要負責初稿的編輯、專題策劃等。王書柏稱,由於合作今年才開始,效益如何還不明朗。不過,當初主辦方選擇與他合作,就是因為覺得他做《沿海企業與科技》和《大眾科技》,「做得還可以」。

  王書柏毫不諱言,將三份雜誌通通定位為學術刊物,結果「頗受讀者的歡迎」,滿足了一些人評職稱、研究生髮表論文的需求。在他看來,雜誌就是應該走市場經濟的路子。他很自信地說,自己這幾本雜誌,不論編輯質量還是裝幀,都屬於中上水平,甚至比一些核心期刊做得還要好。

  學術論文的「產業鏈」

  郭崇華的反問在很多地方都能得到印證。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何小陽蹲在地上,在廢紙簍裡邊翻邊說:「現在的學術期刊良莠不齊。我有個研究生,投稿兩個小時,刊物就打電話來說採用了。」他想給記者找出前段時間一些學術刊物寄給他請求合作的信函。

  「曾經有個雜誌社來信,說只要交6000元就可以成為編委什麼的,雜誌社承諾,以後你自己的論文或者你推薦的研究生論文,可以優先考慮。」何小陽說,自己當時心裡很不是滋味,因為這還是北京一份小有名氣的學術刊物。

  廣西某大學商學院的一個研究生,在要求發表論文的「關鍵時刻」收到了一家學術期刊的用稿通知函。面對600多元的版面費,她拿起電話,擺出一副菜市場討價還價的架式:「編輯老師,能不能再便宜點,我們學生沒那麼多錢……」最後,雙方各讓一步,價錢「殺」到300元成交。

  她的室友提到這一幕,臉上流露出複雜的表情:「這哪裡是在發論文,分明在談生意嘛。可是,我們卻彷彿看到了畢業文憑在她頭頂飛啊飛啊……」

  「碩士生必須發表論文這項要求,變得越來越滑稽了。混日子的學生倒是常見,卻很少聽說有哪個因為沒發表論文而畢不了業的。大不了可以用錢解決問題嘛。」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和記者聊起這個話題,顯得哭笑不得。何小陽也不無擔憂地說:「現在的研究生都不怎麼拿發表論文當回事了,可能是因為這類學術刊物開始多了起來。」

  碩士生、博士生要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才能拿到學位,科研人員乃至行政管理人員為提職稱也要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所以,不少學術期刊的「生意經」越念越紅火,門道也越來越多。記者調查發現,有的通過在校老師或學生充當代理挖掘「客源」,有的與論文網站合作尋找「生意」,還有的在其他刊物上看到作者的姓名和地址後,直接發去信函,明言以版面費換論文發表。

  目前,主辦學術期刊已成為一些單位的創收點,版面費從一二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而且還是一個緊俏的賣方市場。學術期刊變得越來越厚,論文卻越來越短。

  記者在google上用關鍵詞「代理髮表論文」搜索了一下,竟有超過80萬項查詢結果,相關網站上百個。這些網站經營修改論文、定製論文、發表論文等業務。有的承諾「百分之百發表且可代理髮表到大學學報、省級核心刊物上,所有推薦的期刊均於國內外公開發行,推薦論文若不能如期發表,一律全額退款」。有的稱「受多家期刊委託,全程代理論文發表,一個工作日即可回復」。還有的宣稱擁有三四十名碩士博士寫作高手,明碼標價「提供寫作發表一條龍服務」。

  研究者稱,經營學術論文生意已經改變了最初遮遮掩掩的「小家子氣」,儼然以「新興產業」的勢頭逐漸發展壯大,「前有買方——論文發表的需求者,中有代理——聯繫論文發表的掮客,後有賣方——一些披著合法外衣狂賺版面費的期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和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大眾科技》雜誌網站上收錄了一篇題為《晏才宏與「惟論文論」,誰不合時宜?》的文章。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學的一位普通教師,教學水平和師德風範廣受讚揚,由於沒有論文,去世時還僅是個講師。

  「有多少學術論文貨真價實?」這句話出自這篇文章,赫然出現在《大眾科技》的網頁上。

  (記者截稿時發現,《大眾科技》雜誌網站上的信息已有所改動:審稿時間由3天改成了30天,副社長兼副主編由王書柏變成了黃波,稿件題材範圍有所改動,「收到《用稿通知書》的作者須按照《用稿通知書》上的要求辦理匯款及其他相關手續」的字樣被刪除,《大眾科技》、《沿海企業與科技》、《市場論壇》三家雜誌為「戰略合作夥伴」的聲明也沒有了)


推薦閱讀:

范中林學術思想探討 
陳 虎:法社會學實證研究之初步反思——以學術規範化與本土化為背景
三個學術民工:滬港通了嗎?
中國學術史上的垂範之作 ——讀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TAG:學術 | 中國 | 商業 | 青年 | 秘密 | 開學 | 年報 | 中國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