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袖雅物——扇面書畫
懷袖雅物——扇面書畫作者:我非剩賢2012-01-27 20:47扇子原不過御風消暑、逐迫蚊蠅之物,約在戰國時代就出現了。起先採用天然材質製作,如蒲扇、芭蕉扇。隨後布、帛等材料用於製作扇子,制扇工藝也逐漸提高。紙被發明後,很快被用以糊作扇面。風雅之士看到如此好的材料,沒有不先動心而後用以遣興抒懷、運筆寄思的道理。於是扇面成為一方保存字畫詩詞的自由土地,經過近兩千年的演進,逐漸成為中國書畫中極富民族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我國的扇面書畫,源遠流長。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曹子建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曹操請主簿楊修為他畫扇,發生「誤點成蠅」的趣事。唐代畫扇之風更盛。從名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上,可以看到跟隨貴婦的侍女們,手中所持之扇就是有畫的,不過當時的扇子還是圓形的紈扇,亦名團扇。
宋、元時期,團扇畫極為流行,名作精品不少。
對於扇面而言,畫面的疏密有致,藝術內涵的豐富多彩,是極為重要的。做到了,往往最能表現出藝術家高超的創作水平。文字、山水、人物、花卉、建築種種,甫入扇面,即呈別樣風采,生動而別緻。
鑒賞一葉扇面,無論是寥寥數筆,墨竹、秋蘭,還是全景工筆,亭台樓閣,筆致毫髮。展開扇面,首先是對扇面的形象的評估,從畫的精神、氣韻、造詣、趣味及意境著眼,細細品味,來領略作者對整個扇面布局,構圖的意圖,筆觸的深淺、虛實。水墨還是設色,更之重彩,來反映作者的思想,體味其流派的特點,作畫的風格。
宋代,在徽宗及畫院的帶動下,達到我國扇面書畫的第一個高峰。
不過,真正將扇面書畫藝術推向極致的,是摺扇面。在摺扇上作書畫的風氣,約始於南宋。南宋摺扇比北宋摺扇有所改進,扇骨已插在扇面中間,也就便於書畫家們大顯身手了。摺扇自宋代產生以後,即受到文人墨客的極大青睞。很多人極願在這方不盈尺、周圍扇形的區域一逞毫末明清時期,摺扇書畫藝術開始盛行,並在東方藝壇獨領風騷。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清代的「四王吳惲」六家和「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都有扇畫佳作傳世。
扇面畫的內容非常廣泛,神話故事、人物動態、峰巒疊石、曲溪流水、村舍樓閣、閑草野花等皆能入畫。明、清扇面畫則高度反映了這個領域的藝術成就。
扇面作為書畫藝術載體自然是有缺憾的。團扇、摺扇不僅形制固定,面積也有限度。更受歡迎的摺扇更如此,它上寬下窄,呈半圓狀,且尺幅小,容易造成形象的傾斜和總體畫面的不平衡,顯然不宜以平常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書畫家行筆之前,必須長時間揣摩構思,精心布局,下筆落墨時要求明快簡潔,流暢多變,不能稍有遲疑。差之毫厘,都可能導致整個作品的不協調。
明代以後,摺扇畫漸執牛耳。扇面畫中不乏超絕脫俗的傳世佳作。 畫家在命筆之時須考慮在特定空間範圍中安排畫面,精思巧構,展示技法。匠心獨具,筆隨意轉,化有限為無限,創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
是後,書畫摺疊扇風氣大盛,名人顯貴,名家流派,文人墨客都善筆於摺疊扇,遂成明清以來獨具一格的書畫形式。摺疊扇以其獨特的造型--一條圓弧和經過這條弧的兩個端點的兩條圓半徑的圖形而定為扇形。多少丹青妙手為之傾倒。
扇形的摺扇面比起固定的捲軸、尺幅顯得更加靈動自然。以至幾百年來,熱衷摺扇書畫的人前赴後繼。難怪風流才俊、墨客騷人乃至青樓嬌娘都要隨時手執一扇,以示風雅。
推薦閱讀:
※現代名家書畫名作選
※送書畫的講究
※石濤道人書畫神品《歸棹冊》欣賞
※【妙筆生花 如臨此境】—— 滕州青年美協書畫才俊系列之 吳浩然
※[詞] 鷓鴣天(琴棋書畫)(詩酒茶花)
TAG: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