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裁剪製作圖——收錄大全
一、交領上衣篇
二、對襟篇
三、圓領篇
四、明制襖裙篇
五、齊胸襦裙篇
六、褲子篇
七、直裾篇
八、曲裾篇
九、(衤曳)(衤散)、貼裏篇
十、明制道袍、直身、直裰篇
十一、綜合篇
十二、製作工藝篇
十三、配色面料篇
十四、雜篇
十五、相關網站篇
1.收錄內容並非對古代服飾的復原,而是現代漢服的製作。
2.收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正確,在你製作的過程中還請保持思考。
3.收錄內容的選擇只是針對漢服的剪裁製作,有益則收,至於其它方面的爭論以及作者和相關網站的立場並不在考慮之中,也不是本目錄關注的方向。
4.收錄內容有作者則標明作者,引址系轉載亦只標明作者;如作者未知則註明不詳;如原帖系發帖人收集整理則只註明收集整理者,不再一一列出具體作者;如原文系多人合作,人數少則列出執筆者和所有參與作者,人數太多則列出執筆者和參與作者所屬群體。
5.收錄內容根據情況隨時刪減增改。如有鏈接失效或者圖片失鏈的內容,還希望你能夠及時向我反饋。另外若你看到本目錄缺乏的資料或者比本目錄所收內容更好的資料,也希望你能夠向我提供,感激不盡。
6.歡迎轉載,請勿隨意修改。
一、交領上衣篇
第二份作者:北宮嬛 網址:http://tieba.baidu.com/f?kz=626599962
要從古文獻里考證出「襦」的性質很難。文獻里記載的襦的信息五花八門,至少有四種不同的款式,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襦是短衣,而且長度在膝蓋以上。
襦,短衣也。——《說文》
短衣曰襦,自膝以上。——(唐?顏師古)《急就篇注》
有關「襦」的記載很多,它最後一次出現在紀實性文獻上,是關於東晉謝尚的事迹。從此以後,就只能在詩歌戲劇中尋找了。
謝鎮西著紫羅襦,據胡床彈琵琶,作《大道曲》。——(東晉?裴啟)語林
不管是哪種「襦」,要從文獻上理解都很吃力。既然這條路走不通,那麼就採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找出考古實物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襦」的紀實性記載既然終於東晉,那麼就把搜索考古實物的範圍縮小到東晉以前的短上衣好了。
R01東漢襦?甘肅武威出土
R01無領緣,深交領收至腋下,袖根寬於袖口,袖緣非常寬,腰縫以下採用不同布料。根據考古報告顯示,這套襦裙出土的時候,外面還罩有一件黃褐色麻布衫,考古學家沒有畫出簡圖,因此無法確認。
推測為中衣款式。
由於缺乏數據,這裡僅對考古報告上的線圖做簡單放大上色。注意,本圖僅僅是簡圖,並非裁剪圖。
R02東漢魏晉綿袍?新疆出土
是一件左衽衣,異色領緣包邊,接袖部位用異色布條修飾,同樣深交領但是收於腰縫,袖根也寬於袖口,袖緣也非常寬,R02的袖緣還有包邊,腰縫以下採用相同布料,對比腰縫的高度和圖片介紹文字中的「袍」,R02可能屬於「長襦」
R02裁剪圖。注意:本圖為結構示意,非實物線圖
R02簡圖。這是一種外穿的長襦,可能穿在在裙外,也可能配褲。下擺接近膝蓋高度,R02內外兩層絹料,領口、領緣形成一個閉合的三角形,袖緣寬(可參考馬王堆曲裾),腰縫上下採取同樣的衣料,前片稍稍窄於後片(由於缺乏數據和對比,不能確定R02的具體長度,)和馬王堆曲裾比較之後,推薦袖緣寬度23+5,領緣寬度7+5
圖R03 東晉?前涼碧襦?甘肅花海出土。R03是淺交領,它延續了R02的異色領緣包邊和異色布條修飾接袖處,只是領緣變窄了,袖根和袖口變成一樣寬度,袖長變短僅僅到手腕,袖緣變短而且有了更多的修飾,腰縫以下採用不同布料。
R03裁剪圖。注意:本圖為結構示意,非實物線圖
R03簡圖。R03應當是一種外穿的上衣,但需要用裙遮掩腰縫以下部位,R03的袖長僅僅到手腕,裡面還需要至少一層中衣,這層中衣的袖口應該窄於R03。出土文物沒有配裙,這裡參考東漢打虎亭漢墓壁畫侍女圖,推薦搭配素色褶裙,褶裙的裙腰可以比較高,但是穿上之後會被袖根壓下,形成仕女圖中很常見的中間寬兩邊窄的裙腰特點。
同樣是新疆、甘肅地區出土的襦,R01出土的時候外罩麻布直領單衫,推測R01可能是西漢直領衫內所穿的中衣,疑為夏季款式;而R02和R03的接袖部位有修飾,可能是外衣款式。從R01、R02到R03,交領越來越淺,袖子越來越窄、越來越寬。這些變化可能與內外衣差異有關,與漢魏六朝的氣候變化、流行變化有關。R01和R03腰縫以下採用不同布料,而R02腰縫以下採用相同布料,推測R01和R03應該穿在裙內,而R02可以套在最外層。推測:唐代的襦。按照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可能會發展成圖R04的樣式。R04的領緣只有細細的一道,腰縫高於人體腰部,在腰縫以上有系帶。系帶位置相近,方向相反,穿著時繞體將近一圈。利用這將近一圈繞體的系帶,可以將裙腰固定在高於腰部低於胸部的位置,也就是高腰襦裙。唐代依舊存在上下分裁接腰縫的襦。
R04裁剪圖。注意:本圖為結構示意,非實物線圖
R04的穿法類似於R03,由於時代特點,裙腰應該比較窄,還可以搭配一條披帛。穿著效果類似於本圖。以上四張圖片的袖子都比較寬鬆,這種來源於寬鬆的袖根,和大袖口是兩碼事。它們的袖根最低點應當低於女性胸部的高度,袖口寬度小於或等於袖根寬度。這種上下分裁的襦,可以用腰縫和系帶固定住裙腰,是解決高腰襦裙容易下滑的關鍵。唐以後,這種上下分裁接腰縫的襦就此消失,宋、元、明的文物中都沒有找到,取而代之的,是襖、衫這類通裁的上衣。後世文人們還存在著「襦」的意識,不過他們已經無法將這個字眼和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服裝款式聯繫在一起了。
第三份作者:纖雲館主 網址:http://tieba.baidu.com/f?kz=721766702
以這件東漢實物為參照。
先描輪廓線稿。尺寸是根據文物的外輪廓尺寸,再結合自己的身材估算的。我胖,所以胸圍給得比較大,尺寸僅供參考。
重新更新分解圖和裁剪尺寸
仿正倉院半臂衣裙 作者:纖雲館主 網址:http://tieba.baidu.com/f?kz=721766702
有人說這是唐風半臂,撓頭,其實這套是仿正倉院的一些款式做的。
比如這個
看細節.腰部收褶。兩條系帶固定,交繫於腰後,或者繞過身後繫於腰前。
上衣仿的是這件。不過沒有掛里。料子也用的是很軟的棉料,所以型沒那麼好看。
圖紙和成品
女子上襦 作者:幽然靈動 網址:http://tieba.baidu.com/club/8381360/p/8320626?pn=1
板紙一疊雙層
折出四分之一胸圍的量 【胸圍=胸圍加松放量6厘米】
可點擊看大圖
局部
點出後片腰瀾的位置
展開 畫後片腰瀾線
補充3樓細節圖一張
前片腰瀾
腰瀾線 在側縫處留出兩厘米 之後向里量出6;5至7;5厘米 並從此點連接領窩 畫出直線。領子裁剪線為小狐 凹度不能超過一厘米。很多領子出毛病的 大多出在這裡 弧度不夠會勒脖子 弧度太大 效果會很詭異。
補充一張細節圖
裁好的前片腰瀾
後片腰瀾
注意需要留出逢量的位置
雙摺 裁處前後腰瀾 其中前腰瀾為弧形 兩份 後腰瀾直行一份
縫合前後片 袖接縫 前中縫 上領緣
縫合前後腰瀾。多出來的部分清理好就行了。翻系帶 先把一個長布條縫成筒子,一頭固定死,把穿了線的針固定在封死的一端,然後把針尾倒穿過布筒,將整個布條翻出。
固定系帶 縫合領緣袖緣
將右襟下擺裁短一部分 成品平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