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九大」系統之五——神經系統(總論)

人體「九大」系統之五——神經系統(總論)

【【神經系統的概述】】  神經系統是人體內起主導作用的功能調節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大部分。人體的結構與功能均極為複雜,體內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和各種生理過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進行,而是在神經系統的直接或間接調節控制下,互相聯繫、相互影響、密切配合,使人體成為一個完整統一的有機體,實現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同時,人體又是生活在經常變化的環境中,環境的變化必然隨時影響著體內的各種功能,這也需要神經系統對體內各種功能不斷進行迅速而完善的調整,使人體適應體內外環境的變化。可見,神經系統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主導的調節作用,人類的神經系統高度發展,特別是大腦皮層不僅進化成為調節控制人體活動的最高中樞,而且進化成為能進行思維活動的器官。因此,人類不但能適應環境,還能認識和改造世界。 內、外環境的各種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後,通過周圍神經傳遞到腦和脊髓的各級中樞進行整合,再經周圍神經控制和調節機體各系統器官的活動,以維持機體與內、外界環境的相對平衡。神經系統是由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所組成。 神經系統由中樞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組成。中樞部分包括腦和脊髓,分別位於顱腔和椎管內,兩者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繫,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外周部分包括12對腦神經和31對脊神經,它們組成外周神經系統。外周神經分布於全身,把腦和脊髓與全身其他器官聯繫起來,使中樞神經系統既能感受內外環境的變化(通過傳入神經傳輸感覺信息),又能調節體內各種功能(通過傳出神經傳達調節指令),以保證人體的完整統一及其對環境的適應。

【【神經系統主要功能】】

1、感覺功能:

身體內在感受器探測如血的酸度,血壓等內在刺激,在外感受器傳送由皮膚等身體末端所接受到的外來刺激

情報。這些情報經由感覺神經傳遞至中樞神經。(末梢神經)

2、綜合及指令功能:

對於感覺受器所送來的情報進行分析、整理、判斷,並做出適當的決定 (中樞神經系統)3、運動功能:將整理之後的情報,經由運動神經傳遞至末梢,並執行決定(運動神經)。

【【神經系統的組成】】

  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大部分。1、中樞神經系統 包括腦和脊髓。腦和脊髓位於人體的中軸位,它們的周圍有頭顱骨和脊椎骨包繞。腦分為端腦、間腦、小

腦和腦幹四部分。大腦還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是按對側支配的原則來發揮功能的,如左腦主要負責語言和邏

輯思維,右腦負責藝術思維等等。 脊髓主要是傳導通路,能把外界的刺激及時傳送到腦,然後再把腦發出的命令及時傳送到周圍器官,起到

了上通下達的橋樑作用。

2、周圍神經系統

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神經。 1)腦神經共有12對,主要支配頭面部器官的感覺和運動。人能看到周圍事物,聽見聲音,聞出香臭,嘗出滋

味,以及有喜怒哀樂的表情等,都必須依靠這12對腦神經的功能。 2)脊神經共有31對,其中包括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脊神經由脊髓

發出,主要支配身體和四肢的感覺、運動和反射。 3)植物神經也稱為內臟神經,主要分布於內臟、心血管和腺體。心跳、呼吸和消化活動都受它的調節。 植物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類,兩者之間相互桔抗又相互協調,組成一個配合默契的有機整

體,使內臟活動能適應內外環境的需要。

【【神經系統基本結構】】  

神經系統是由腦、脊髓、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性神經,以及各種神經節組成。能協調體內各器官、各系統的活動,使之成為完整的一體,並與外界環境發生相互作用.一、神經元(神經細胞)  神經元是一種高度特化的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其基本功能:① 感受內外環境變化的刺激;② 傳導興奮;③ 整合、分析、貯存信息;④ 神經-內分泌功能。它具有感受刺激和傳導興奮的功能。1、神經元=細胞體+突起 細胞體:胞體的中央有細胞核,核的周圍為細胞質,胞質內除有一般細胞所具有的細胞器如線粒體、高爾基

體、內質網等外,還含有特有的神經原纖維及尼氏體(尼氏體顆粒狀,是糙面內質網和遊離核糖體的混合

物,神經元的各種蛋白質都在這裡合成);細胞質中還有不同走向的微管、微絲和密布的中間纖維,即神經

元纖維。它們構成神經元的骨架,有保持神經元形態的作用。微管還有運輸物質的功能。

突起:分為樹突和軸突。 樹突較短但分支較多,它接受衝動,並將衝動傳至細胞體,各類神經元樹突的數目多少不等,形態各

異。尼氏體可深入樹突中,樹突和細胞體的表膜都有接受刺激的功能。它們的表面富有小棘狀突起,是與其

它神經元的軸突相連(突觸)之處。 每個神經元只發出一條軸突,長短不一,從細胞體的一個凸出部分伸出,軸突不含尼氏體,軸突表面也無

棘狀突起。軸突一般都比樹突長,其功能是把從樹突和細胞表面傳入細胞體的神經衝動傳出到其他神經元或

效應器。所以,樹突是傳入纖維,軸突是傳出纖維。

2、根據突起數目,神經元分為假單極神經元、雙極神經元和多極神經元:  

1)假單極神經元:

胞體在腦神經節或脊神經節內。由胞體發出一個突起,不遠處分兩支,一支至皮膚、運動系統或內臟等處

的感受器,稱周圍突;另一支進入腦或脊髓,稱中樞突。    2)雙極神經元:由胞體的兩端各發出一個突起,其中一個為樹突,另一個為軸突。    3)多極神經元:有多個樹突和一個軸突,胞體主要存在於腦和脊髓內,部分存在於內臟神經節。

3、 根據神經元的功能,可分為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和聯絡神經元: 1)感覺神經元又稱傳入神經元,一般位於外周的感覺神經節內,為假單極或雙極神經元,感覺神經元的周圍

突接受內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經胞體和中樞突將衝動傳至中樞; 2)運動神經元又名傳出神經元,一般位於腦、脊髓的運動核內或周圍的植物神經節內,為多極神經元,它將

衝動從中樞傳至肌肉或腺體等效應器; 3)聯絡神經元又稱中間神經元,是位於感覺和運動神經元之間的神經元,起聯絡、整合等作用,為多極神經

元。

二、神經纖維   神經元較長的突起(主要由軸突)+套在外面的鞘狀結構=稱神經纖維。 神經元的軸突或長的樹突+包裹在軸突外的髓鞘=有髓鞘纖維;神經元的軸突+樹突=無髓鞘纖維;髓鞘絕

緣性很高,有規則地分節段地形成。 按傳導興奮的方向不同,又可把神經纖維分為兩類:一類是把興奮從外周傳向腦、脊髓的傳入神經纖

維,也叫感覺神經纖維;另一類是把興奮從腦、脊髓傳向外周的傳出神經纖維,又叫運動神經纖維。神經纖

維末端的細小分支叫神經末梢。神經纖維分布到人體所有器官和組織間隙中,其主要功能是對衝動發生傳

導。傳導的速度很快,每秒2-120米,傳導的過程是以生物電信號的形式進行。註: 髓鞘:是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外面的一層膜,神經膜細胞的質膜沿著軸索的軸心螺旋纏繞形成的多層脂雙

結構。

三、突觸

  神經元間聯繫方式是互相接觸,而不是細胞質的互相溝通。該接觸部位的結構稱為突觸,實際上,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在功能上發生聯繫的部位,也是信息傳遞的關鍵部位。通常是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與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借突觸發生機能上的聯繫,神經衝動由一個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 突觸前細胞藉助化學信號,即遞質(見神經遞質),將信息轉送到突觸後細胞者,稱化學突觸,藉助於電信號傳遞信息者,稱電突觸。人類的突觸傳遞屬於化學突觸。

四、神經節

神經節是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在中樞以外的周圍部位集合而成的結節狀構造。表面包有一層結締組織膜,其中含血管、神經和脂肪細胞。被膜和周圍神經的外膜、神經束膜連在一起,並深入神經節內形成神經節中的網狀支架。由節內神經細胞發出的纖維分布到身體有關部分,稱節後纖維。按生理和形態的不同,神經節可分為腦脊神經節(感覺性神經節)和植物性神經節兩類。腦脊神經節在功能上屬於感覺神經元,在形態上屬於假單極或雙極神經元。植物性神經節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節。交感神經節位於脊柱兩旁。副交感神經節位於所支配器官的附近或器官壁內。在神經節內,節前神經元的軸突與節後神經元組成突觸。神經節通過神經纖維與腦、脊髓相聯繫。

五、神經 為許多神經纖維在周圍被結締組織包繞在一起所形成。這些神經纖維由結締組織裹在一起,外面再圍以結締組織的鞘,即形成一條神經。這些神經纖維各有髓鞘包圍,外面又有結締組織彼此相隔,是高度絕緣的,傳導信息時彼此不受干擾。

六、神經膠質細胞(神經膠質) 廣泛分布於中樞神經系統內的,除了神經元以外的所有細胞。膠質細胞比神經元多,沒有傳導功能,其作用:修復和再生作用;物質代謝和營養性作用;絕緣和屏障作用;維持合適的離子濃度;攝取和分泌神經遞質。 膠質細胞雖有突起,但不具軸突,也不產生動作電位。神經膠質細胞有分裂的能力,還能夠吞噬因損傷而解體破碎的神經元,並能修補填充、形成瘢痕。大腦和小腦發育中細胞構築的形成都有賴膠質細胞作前導,提供原初的框架結構。神經軸突再生過程必須有膠質細胞的導引才能成功。

七、神經遞質:

在突觸間起信息傳遞作用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是指由突觸前神經元合成並在末梢釋放,經突觸間隙擴散,特異性作用於突觸後神經元或效應器細胞上的受體,引致信息從突觸前傳遞到突觸後的一些化學物質。 包括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 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甘氨酸、谷氨酸、組胺、乙醯膽鹼等; 肽類神經遞質:內源性阿片肽、P物質、膽囊收縮素、生成抑素、血管加壓素和縮宮素等; 其它神經遞質:核苷酸類、花生酸鹼、阿南德醯胺等;

【【神經系統的區分】】

神經系統按部位可分為: 1)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腦位於顱腔內,脊髓位於椎管內。2)周圍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包括與腦相連的12對腦神經和與脊髓相連的31對脊神經。

外周神經系統又可分為

1)軀體神經系統:又稱為動物神經系統,含有軀體感覺和軀體運動神經,主要分布於皮膚和運動系統(骨、骨

連結和骨骼肌),管理皮膚的感覺和運動器的感覺及運動。 2)內臟神經系統:又稱自主神經系統,植物神經系統,主要分布於內臟、心血管和腺體,管理它們的感覺和運

動。含有內臟感覺(傳入)神經和內臟運動(傳出)神經。內臟運動神經又根據其功能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

經。

【【神經系統的活動方式】】

一、反射: 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十分複雜,但其基本活動方式是反射(reflex)。反射的概念是,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

下,機體對刺激感受器所發生的規律性反應。反射活動是在一定的神經結構里進行,此結構就是反射弧。二、反射弧: 是反射活動的形態學基礎。其基本組成:感受器(接受刺激的器官或細胞)→傳入神經元(感覺神經元)→

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效應器(肌肉、腺體—發生反應的器官或細胞)。反射弧是神經系

統的基本工作單位。反射弧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反射活動將減弱或消失。反射弧必須完整,缺一不

可。脊髓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動。 神經信號傳輸的兩種方式: 在神經細胞里:興奮通過神經纖維上的電位差傳輸。 在神經細胞間:興奮依靠突觸前膜釋放的遞質傳遞到下一個神經細胞的突觸後膜。

三、感受器:感受器是體表、體腔或組織內能接受內、外環境刺激,並將之轉換成神經過程的結構。1、 感受器分類: 按感受器在身體上分布的部位和接受刺激的來源可區分為內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體感受器三大類。 1)外感受器包括:光感受器、聽感受器、味感受器、嗅感覺器和分布皮膚、粘膜(包括嗅粘膜、味蕾)、

視器、聽器等處。 2)內感受器包括:心血管壁的機械和化學感受器,胃腸道、輸尿管、膀胱、體腔壁內的和腸系膜根部的各

類感受器。 3)本體感受器:分布於骨骼肌肌腹、肌腱、關節囊、韌帶和內耳味覺器等處,接受機體運動和平衡時產生

的刺激。 按所接受刺激的特點可將感受器分為以下約8種: 1)機械感受器:包括位於皮膚內、腸系膜根部、口唇、外生殖器等部的觸、壓感受器和位於心血管壁

內、肺泡及支氣管壁內,各空腔內臟壁內的牽張(或牽拉)感受器。 2)溫度感受器:包括溫熱感受器及冷感受器兩種,遍佈於皮膚及口腔、生殖器官等部的粘膜內。 3)聲感受器:在大多數高等動物已發展為結構複雜的聽覺器官,其組成部分除接受聲波振蕩的內耳螺旋器

外,還有增強聲壓的中耳和集音的外耳。 4)光感受器:首要組成部分是感光細胞,還包括多層結構的視網膜。 5)化學感受器:主要分布於鼻粘膜、口腔粘膜、尿道粘膜、眼結合膜等處,主要感受空氣中和水中所含的

化學刺激物,如Na 、H 以及一些揮發性油類。 6)平衡感受器:內耳平衡器官(前庭器官)。 7)痛感受器:也叫損傷性刺激感受器,廣泛地分布在皮膚、角膜、結合膜、口腔粘膜等處的遊離神經末

梢,還有分布於胸膜、腹膜及骨膜等部的神經末梢,多無特殊結構。8)滲透壓感受器:位於下丘腦的視上核及室旁核內,它對體液中滲透壓的變化非常敏感,當血漿滲透壓降

低時,它所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減少,反之則分泌增加,從而調節尿中排出的水分,維持體

液的正常滲透壓。2、感受器生理機理   如果感受器發出的衝動只到達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則只能引起一些簡單的反射活動,如脊髓反射。若刺激較強,傳入衝動的頻率較高,經由低級神經中樞,可以再向高級中樞上傳,或向其低中樞擴散,這時出現的反應就比較複雜,甚至可以引起主觀感覺。在麻醉狀態下,人的主觀感覺消失,但反射活動仍然存在。所以,感受器接受刺激之後,不一定就能引起感覺,真正的感覺要有複雜的中樞參加,特別是大腦皮層的活動。

3、感受器特點:   1)感受器的適宜刺激 各類感受器都具有各自的適宜刺激——需要極小強度的某種刺激即能引起感受器發生興奮,這種刺激形

式稱為該感受器的適宜刺激。引起感受器發生興奮的最小適宜刺激強度稱之為該感受器的感覺閾值。刺激強

度外,還需要一定的刺激持續時間,或面積(皮膚的觸覺)。   2)感受器的換能作用, 即能把作用於它們的各種形式的刺激能量轉變為相應傳入神經纖維上動作電位,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相應部

位。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眾多傳入神經纖維獲得來自各感受器的傳入信號。   

3)感受器編碼作用

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轉換成神經動作電位,不僅僅是發生能量形式的轉換,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涵的環境

變化的信息也轉移到新的電信號系統中,這就是所謂編碼作用。不同感覺的引起,不僅決定於刺激的性質和

被受刺激的感受器,也決定於傳入衝動達到大腦皮層的終點部位。也就是說感覺的性質決定於傳入衝動達到

高級中樞的部位。至於在同一感覺類型的範圍內,對刺激強度(或量)如何編碼問題,目前認為感受器可通

過改變相應傳入神經纖維上的動作電位頻率來反應刺激的強度。刺激加強時,還可使一個以上的感受器和傳

入神經向中樞發放衝動。  

4)感受器的適應現象 所謂適應現象即指在刺激感受器的刺激仍存在時,而感覺逐漸消失。這種現象也常體現於生活中,如「久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反應嗅覺對刺激的適應現象。實驗也證明,當刺激仍繼續作用於感受器

時,而傳入神經纖維上的動作電位頻率有所下降,這些都證明感受器具有適應現象。四、效應器: 接受神經中樞的指令對刺激發出反應的器官。 換言之傳出神經纖維末梢或運動神經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一起稱為效應器。 這種從中樞神經向周圍發出的傳出神經纖維,終止於骨骼肌或內髒的平滑肌或腺體,支配肌肉或腺體的活動。   按神經末梢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軀體運動神經末梢和內臟運動神經末梢。運動神經末梢分布到骨骼肌纖維並和肌纖維緊密相貼組成運動終板。   內臟運動神經末梢分布在內髒的平滑肌和腺上皮細胞等處。神經纖維較細,無髓鞘,末梢分支呈叢狀;末端膨大成小結或扣環,包繞肌纖維或穿行於腺細胞之間。   神經末梢向肌纖維傳遞衝動,是由於神經纖維軸突終端膨大部分釋放化學介質(乙醯膽礆),經過裂隙,作用於肌膜,使肌膜產生膜電位來完成的。  

【【相關知識】】一、神經元與神經的區別是什麼? 神經元是神經細胞,包括細胞體和分枝,分枝分樹突(多、短,通常向細胞體傳入衝動)和軸突(多為單一、長,多從細胞體傳出衝動)。 神經是由許多軸突或由樹突和軸突混合在一起構成的纖維束。它長長的延伸看起來就像一條電纜。它們起著傳導神經衝動的作用。

二、感受閾及感受器電位   引起感覺神經的興奮需用適宜刺激相應的感受器,如果刺激強度太弱,則傳入神經不會出現動作電位,這類刺激叫閾下刺激,刺激強度並不太弱,而作用的時間太短也會出現類似情況。 在刺激感受器時,首先是局部的電位降低,隨刺激強度增加,電位降低逐漸明顯,直到它的強度足以影響感受器內的神經末梢,使其發生動作電位。如所用刺激強度不大,這種局部電位可隨刺激的停止而消退,這種電位變化叫感受器電位。一般所用的刺激強度愈大,感受器電位增長的速率愈快,因而由它所引起的末梢神經纖維上的傳入衝動頻率愈高。有些感受器本身就是神經末梢,如痛感受器。在這種情況下,感受器電位就等於發生器電位。有些感受器,它的感受細胞本身沒有軸突,而是由圍繞在細胞底部的神經網產生傳入衝動,在這種情況下,先由感受細胞產生感受器電位。再由感受器電位激發神經末梢,使之產生局部去極化。轉而引起動作電位。   感受器的興奮與生理反應如感受器發出的衝動只到達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則只能引起一些簡單的反射活動,如脊髓反射。若刺激較強,傳入衝動的頻率較高,經由低級神經中樞,可以再向高級中樞上傳,或向其他中樞擴散,這時出現的反應就比較複雜,甚至可以引起主觀感覺。但這不是說,引起主觀感覺的刺激都需要很強,而要看刺激的是哪一種感受器。用微弱的光照射人眼,可以引起瞳孔縮小,同時也引起對光點的感覺。這裡既有反射活動,又有主觀感覺。在麻醉狀態下,人的主觀感覺消失,但反射活動仍然存在。所以,感受器接受刺激之後,不一定就能引起感覺,真正的感覺要有複雜的中樞參加,特別是大腦皮層的活動。

三、 神經系統常見術語

1、灰質和白質

灰質:在中樞神經內,神經元的胞體及其樹突聚集的部位,色澤灰暗,稱為灰質。位於大腦和小腦表層的灰質,

稱為大腦皮質和小腦皮質。

白質:在中樞神經內神經元軸突(神經纖維)集中的地方,因多數軸突具有髓鞘,顏色蒼白,稱為白質。

2、神經核和神經節

神經核:在中樞神經白質內的灰質塊,其內聚集有形態和功能相同的神經元胞體,稱為神經核。

神經節:在周圍神經,神經元胞體集聚的地方,形狀略膨大,稱為神經節,如腦、脊神經節。

3、纖維束和神經

纖維束:在中樞神經白質內,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經纖維集聚成束,稱為纖維束或傳導束。

神經: 在周圍神經,神經纖維集合成粗細不等的集束,由不同數目的集束再集合成一條神經。每條纖維、每個

集束和整條神經的周圍都包有結締組織被膜。

4、網狀結構:中樞神經系統內,灰質和白質混合而成。


推薦閱讀:

男性生殖系統解剖(圖文詳解)
汽車點火系統
物流規劃是個系統工程
運動系統—關節學 中軸骨骨骼連接
在線免費算命系統

TAG:人體 | 神經 | 系統 | 神經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