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館的館藏玉器
西藏自元朝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以後,與祖國內地關係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西藏地方的朝貢與中央政府的賞賜往來十分頻繁,賞賜品中除佛像、瓷器、綢緞外還包含著大量的玉器。《清太宗實錄》記載順治帝曾經一次就賜予五世達賴喇嘛瑪瑙杯一、水晶杯二、玉杯六、玉壺一。
作為西藏地區規模最大的文物收藏與保護機構,西藏博物館庫藏著近千件主要來自歷代中央政府賞賜的珍貴中原玉器。具有鮮明漢民族傳統特徵的玉文化為藏文化所接受並融合,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水乳交融關係的最直接的演繹和詮釋。
雕琢圓渾豪放的元代玉器
受漢文化浸染,有元一代,「黃金有價玉無價」的觀念盛行,社會各方面對玉文化高度推崇與認可,內廷制玉機構及碾玉作坊規模空前龐大,官辦玉器手工業特別發達,因此該時期存世的玉器大多是官方重器和精品。元代玉器全面承繼了前代制玉工藝形神兼備、不拘小節的風格,沿著唐宋以來裝飾器、日用器、賞玩器為主流的方向繼續發展。玉器品種表現出日趨世俗化、民間化的意味,題材中祥瑞紋飾居多,雕琢風格圓渾豪放。這時期玉器技法也發生一些新的變化,採用起突手法,流行深層鏤雕,且常見「俏色」工藝。
由於元代歷時僅僅80餘年,加之西藏納入中國版圖之初,元中央與西藏地方的政治關係遠遠突出於經濟、文化關係,因此西藏博物館收藏的該時期玉器數量有限、器型單一。博物館中常年展出的僅有諸如統領釋教大元國師青玉印、蓮花紋雙龍耳活環青白玉扁壺、花耳瓜形青白玉杯等6、7件具有顯著元代官方玉器風格的精品,而且大多屬於具有濃厚政治因素的禮儀器。如蓮花紋雙龍耳活環青白玉扁壺,玉質溫潤、造型大氣渾厚,雕琢精細,刻飾圖案殊異,極為罕見,具有濃烈的元代風韻,是同時期的精品佳作。而統領釋教大元國師玉印,則器型碩大、方厚,造型古樸、莊重,雕琢粗放,是典型的元代官方重器。
據史料記載,1256年,蒙哥汗冊封噶舉派的噶瑪拔希為第一位國師,1260年,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國師並頒賜玉印,自此,元朝中央對西藏高僧所賜尊號日益增高,從國師、灌頂國師到大元國師,再到帝師等,充分印證了西藏歸屬元朝中央政府這一重要史實。西藏博物館陳列有數件元代官方玉印,有八思巴的國師之印、大元國師印、桑傑貝帝師印等等,這些官方玉器都是研究元代西藏社會政治生活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早中晚期風格迥異的明代玉器
明代制玉規模和產量較元代有很大發展。玉器品種大致可分為禮儀器、裝飾器、實用器和仿古器四大類,明早期玉器造型上有粗獷豪放的元代遺風,工藝上則表現出嚴謹精美的特徵;中晚期玉器則厚重草率,不講究細部,器物稜角剛質,線條粗獷簡略,但有些小件作品雕琢細膩勻凈,不乏秀雅之感。
西藏博物館收藏的明代玉器數量上遠較元代為多,材質上有所突破,器型也更加豐富。在材質方面,通常的軟玉外,大量的瑪瑙製品開始不斷出現,展覽陳列的該時期瑪瑙杯就多達3對、6隻;在器型方面,進一步呈多樣化發展趨勢,特別是推崇商周青銅文明和復古思潮的泛起,如仿古器中簋、卮鼎等器型的出現和蟠螭圖案的反覆使用。在紋飾中也大量運用漢字諧音寓意來表達吉祥意義,如蝙蝠為「福」,鹿為「祿」等,也常雕以福、壽、喜、卍等字,流行以雲紋、回紋為圖案底紋或邊飾。而玉洗等文房用品的出現,則在體現漢文化回復思潮的同時,也體現了明代士大夫階層和文人騷客追求雅緻、注重文化修養和附會風雅的社會風氣。
西藏博物館展出的38件(套)明代玉器精品,包括璽印、壺、碗、托盤、杯、洗以及仿古青銅器的簋、鼎、卮等類型。展品中的龍紋青白玉方執壺、龍鳳紋青白玉卮、蓮口螭耳碧玉杯等均構思巧妙、奇特,雕工精巧、細膩、考究,無論是玉材、器型、紋飾,亦或雕琢工藝等均是明代官家玉器的代表之作。其中的如來大寶法王白玉印、正覺大乘法王墨玉印則是明初永樂帝冊封西藏地方噶瑪噶舉派首領即五世噶瑪巴和薩迦派首領昆澤思巴的重要憑信,這兩方印在西藏博物館所收藏的各色文物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工藝窮奇盡巧的清代玉器
敕封八世達賴玉冊(清代)
清代玉器是古玉發展史的頂峰和最後昌盛期,造型風格特點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該時期玉器的類別十分繁多,材質、器型、紋飾等均有極大突破,工藝上則集歷代制玉手法之大成,至乾隆年間,玉雕水平更達到高峰,工藝窮奇盡巧,清晚期後趨於衰落,所琢之器少有佳品。
該時期玉器材質進一步得到豐富和發展,無機質的水晶、瑪瑙、翡翠、芙蓉石以及有機質的珊瑚等寶石豐富了傳統玉器的概念,同時,國外玉材和制玉工藝開始傳入,並受到人們的喜愛,給中華玉文化賦予了新的內涵。藏品中翡翠、瑪瑙、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黃玉等品種應有盡有、色彩斑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濃郁異域風情的硬玉和痕玉。痕玉即痕都斯坦(今巴基斯坦)玉,源於乾隆帝喜將其御制詩作題刻於上的個人喜好,自乾隆朝始,痕玉受到官僚士大夫階層的廣泛喜愛和推崇,並由此大量流進中國。西藏博物館藏的花草紋青玉四聯蓋盒、花草紋碧玉蓋盒均碧綠勻潤、胎薄如紙、輕巧雋秀,別具異域色彩,是痕玉中的代表之作。硬玉則是指產自緬甸北部的翡翠,自明末清初傳入中國以後,逐漸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從而一統玉器天下,素有中國國石、帝王石和玉中之王等美稱,其中的翡翠串珠、翡翠對盒、翡翠甪端色彩絢麗、質地縝密、光潔勻潤,均是以上等的翡翠材料精雕細琢而成。
清代玉器型千姿百態、紋飾圖案變化多端。就西藏博物館所藏而言,杯、盞等茶酒具盛行,觚、爵、斝仿古彝器層出不窮,尤其是鼻煙壺、扳指、如意以及山子等清代中晚期盛行的以陳設器為特徵的玉製品較為多見;夔龍、蟠螭、鳳鳥、孔雀、獨角獸、靈芝、蝙蝠、變體富壽字、萬字元等等各種寓意福、祿、壽、喜的紋飾頻繁出現、紛繁複雜。這些造型和紋飾上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滿漢民族習俗融合滲透的文化大背景以及當時人們玉器賞玩習慣。藏品中的人物異獸黃玉觚、青白玉龍馬圖、白玉漁家樂、松柏紋靈芝形白玉如意等或有悠遠的傳說,或寓以祥瑞之意,或別出心裁、富於想像,多姿多彩、極具情趣。
清代制玉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技法豐富、裝飾精細繁密,鑲嵌金、銀、珠寶之風盛行。展出的龍紋青玉念珠,由108顆大小、色澤品相完全一致的玉珠串綴而成,難得的是採用鏤空雕技術將每一顆珠子均雕刻成團龍形狀,構思奇巧、雕琢精細,令人嘆為觀止;描金百壽紋碧玉如意,頭部琢成祥雲狀,柄中心琢團壽紋,末端則浮雕一對躍出水面的鰱魚,其餘部分均淺題刻一百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篆、隸、草、行、楷各種字體齊備的描金「壽」字紋,寓意長壽百歲、連年有餘,寓意深遠、技法複雜、雕工精細;農作圖青白玉山子,整器採用圓雕、透雕、浮雕等技法,通體琢出樹石、亭台和人物,打磨光滑、雕工精湛,是成功的山子造型,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西藏博物館展出的清代玉器64件(套),以瓶、壺、觚、洗、碗、如意、帶扣、扁方、扳指、盒、盤、鼻煙壺等類別為多見。該時期,由於清朝中央政府通過實施達賴、班禪及大活佛的轉世認定與批准制度、駐藏大臣制度等治藏措施,從而全面加強了對西藏地方事務的管理。展出的乾隆帝冊封八世達賴的玉冊、玉印等珍貴文物,充分證明了清朝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有效行使主權管轄的歷史史實。
推薦閱讀:
※清宮舊藏的幾件玉器
※唐代玉器(摘錄)
※玉器收藏--清代巧奪天工的宮廷玉作(二)
※玉禮器形成的「書契-道義」原理
※古代玉器名稱及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