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爭中楚敗漢勝的主客觀條件和原因

楚漢戰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統一戰爭。它與秦始皇的統一戰爭具有顯著不同的持點:前者是在一百多年的長期準備、艱苦奮鬥、奠定了堅實基礎上進行的,是「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以強滅弱,水到渠成;後者則完全不向,項羽佔有極大的優勢,劉邦的勢力非常弱小,戰爭全過程基本止都是以弱勝強,歷經艱難曲折的道路,屢戰屢收而最後取得勝利。優勢的項羽所以失敗,劣勢的劉邦所以勝利,歸根到底是雙方對決定戰爭勝負的請因素認識不同,對戰爭全局的指導藝術不同,進而導致優劣易勢,成敗異變。主要表現有以下七點: 第一,項羽忽視政治對戰爭的影響和作用。在滅秦之後大封諸侯,例行逆施,違反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民群眾要求實現統一的願望,破壞了業已形成的統一局面,同時也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加之他在戰爭中不講政策,任意地坑降卒,虜婦女,燒城郭,大失人心,激起了人民的反對,逐漸使自己陷於政治上空前孤立的局面。劉邦則完令相反。他處處注意爭取人心,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如「除秦苛法」,「所過秋毫無犯」,大赦「罪人」等等,並順適歷史發展的客觀趨勢,堅持繼承秦王朝的郡縣制度,除因策略需要不得已分封某些諸侯外,在戰爭進程中不斷消滅項羽所分封的割據勢力,逐步發展擴大自己的統一勢力,從而為完成統一事業、令取戰爭勝利莫走了深厚的政治基礎。第二,項羽忽視軍事地理對戰爭的影響和作用。拒絕韓生的建議,不都關中,而都於四戰之地的彭城,使自己陷於四面受敵的不利態勢之中。這是非常失策的。倘項羽採納韓生的建議,都關中而霸天下,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威臨巴蜀,劉邦欲爭奪天下,幾乎是無計可施的。劉邦則與項羽相反,他把軍事地理看作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大因素,早在滅秦入關之時,就處心積慮、千方百計欲據關中而爭奪天下。奪得關中後,又進而奪取河東、河南、河內,天下形勝盡入其掌握之中。他利用這一有利的地理條件,造成了軍事戰略上的更大優勢,進可攻,退可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終於奪取了最後的勝利。 第三,項羽忽視戰爭初期的作戰對戰爭全過程的作用和影響。不在劉邦進軍關中時予以反擊,也不在劉邦進軍河東、河南、河內時予以反擊,直到劉邦率56萬大軍攻佔了彭城,項羽才把對漢作戰提上了日程。這是個極大的失誤。他明明知道劉邦是自己的主要敵人,卻眼看劉邦坐大不子理睬,而自己卻去同非主要敵人的田榮作戰,解決田榮問題後又繼續同田榮戀戰,一再失去在戰爭初期戰勝劉邦的時機和條件。當他意識到需要用全力同劉邦作戰時,劉邦的勢力已發展到他無法制服的程度。與項羽相反,劉邦則把戰爭初期的作戰視為極端重要的問題。他開戰前進行了長期而周密的準備,用各種戰略欺騙手段把項羽的注意力引向齊地的田榮。然後抓住戰機,一舉奪得關中;關中尚未完全平定,又立即奪取河東、河南和河內,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利益;而後雖遭受彭城慘敗,但因戰爭初期獲得巨大勝利,為堅持持久作戰和奪取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項羽要在戰爭初期打敗劉邦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劉邦如沒有戰爭初期的勝利,就不會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第四,項羽忽視外交對戰爭的作用和影響。戰爭初期他坐視劉邦消滅關中、河東、河南、河內各盟國而不救,戰爭中期又眼見韓信消滅北方各盟國而不救,對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英布不採取積極的團結措施,對有爭取可能的重要勢力彭越沒有做任何爭取工作,自始至終處於孤軍作戰、多面受敵的地位。劉邦則相反。他把爭取盟友看作是制服項羽的―個根本條件,開始時普遍爭取天下諸侯,彭城敗後重點爭取英布和彭越、戰爭後期不惜巨大代價爭取韓信和彭越,終於以強大的聯合力量共同消滅了項羽。可以說,沒有外交上的密切配合,劉邦就不能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反之,天下諸侯本為項羽所封,項羽稍能重視聯合對敵,劉邦就無隙可乘。 第五,項羽忽視後方建設對戰爭的作用和影響。始終沒有建立起強大而鞏固的根據地,不能給前方以充足、及時的人力和物力補充,並時有後顧之憂,這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劉邦從戰爭一開始,就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加強後方根據地的建設。因此,每當形勢不利或遭受嚴至挫折時,他都能得到來自關中的源源不斷的補充,極大地增強了戰爭能力,屢戰屢敗而能迅速得到恢復,終於用持久戰打敗了項羽。 第六,項羽忽視側面戰場同正面戰場的配合。在戰爭規模空前擴大、客觀上存在著正面、兩翼、敵後等各個戰場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既柱的戰爭經驗,把全部力量投入正面戰場,不認真組織和指揮其他戰場的配合,雖然在正面戰場打了許多勝仗,最後兩翼和後方全部丟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劉邦則相反。他在楚漢戰爭中首次創立了多戰場互相配合的指導藝術。他知道敵強己弱,單純地正面相撞只能失敗,要打敗項羽必須有各種力量、各種手段和各個戰場的配合,正面戰場的主要任務是防禦,南方戰場的主要任務是牽制,北方戰場的主要任務是進攻,敵後戰場的主要任務是干擾,還有一個由陳平指導的間諜謀略戰場,其主要任務是瓦解楚軍的領導集團。正是通過這多種戰場、多種手段、多種力量的配合,才取得了戰爭全局上的優勢和勝利。這一戰爭指導藝術,實為我國戰爭史上的空前創舉,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的空前創舉。 第七,項羽忽視人才對戰爭的作用和影響,而劉邦則極為重視人才。就個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別是在反秦戰爭中的作用而言,劉邦都遠遠不如項羽。但項羽的最大缺點是輕視人才,任人唯親,獨斷專行,剛俊白用。韓信是當時第一流軍事家,陳平是不可多得的智謀之士,都曾在項羽的手下效力,又都因言不聽、計不用而棄楚歸漢,並成為項羽的掘墓人。項羽唯一親信的范增,雖遠不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之輩,但也不失為一個智謀奇士,結果還是被項羽趕走而氣死。項羽所重用的武將,也沒有一個能獨當一面的人物,強大的楚軍只有在項羽的親自率領下才能屢戰屢勝,一旦離開項羽的指揮,就會遭到像成皋汜水之戰和濰水之戰那樣的慘敗。項羽手下也並非無可任用的將才,如「有名於楚」、「數窘漢王」的季布,就是一個很好的將才,但也始終未得到項羽的重用。項羽輕視人才,實行孤家寡人的政策,這是他失敗的最重要而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劉邦則不同。他一旦發現有才能的人士,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酈食其、陸賈以及頗能指揮戰鬥的曹參、樊噲、灌嬰等等,無不採取各種策略招納或籠絡到自己的手下,並大膽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所以,選賢任能,納諫如流,是劉邦的最大優點,這一優點彌補了他個人的無數缺點和不足。因此,打敗項羽後劉邦總結經驗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的這一認識是很深刻的,是實事求是的。楚漢戰爭的全過程,實際上也是人才流動和轉移的過程,充分反映了人心向背和人存事興、人亡事廢的道理。 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外交、智力等各個方面實力的全面競賽,每一個方面都會在不同情況下給戰爭的勝負帶來巨大的影響。毫無疑問,優勢一方總是有較多的勝利希望,而劣勢一方總是面臨更大的困難和危險。就上述七個問題而言,項羽能避免其中任何一個錯誤,都不會導致全局的失敗;相反,劉邦如有一個問題處理不當,都無法取得全局的勝利。可見項羽的失敗,教訓實為深刻;劉邦的勝利,確實來之不易。綜觀戰爭全過程,項羽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以力取勝,即司馬遷所說:「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這就是項羽的根本錯誤,即單純迷信武力,認為只要在戰場上打勝仗就會取勝,這是完全錯誤的。
推薦閱讀:

(1)客觀看待論命
[太極百家言] 練太極拳傷膝關節?不客觀!28條建議送給您
檢察官的客觀義務:法蘭西例外?
胡蘭成是個怎樣的人呢?怎樣客觀評價他?

TAG:戰爭 | 原因 | 楚漢戰爭 | 客觀 | 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