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鑒定要點!!!

洪武瓷的鑒定要點:1.元代除少數玉壺春瓶和口徑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紋大碗其他底部無釉。2.元代碗類底足有斜削的習慣,洪武時除民間青花粗碗沿用,其他為平削足。3.元代梅瓶口均為上狹下寬的梯形口,明代口若懸河改為直而翻唇,無梯形感。4.元代青花龍少五爪,洪武官窯王爪多。5.元代印花和青花同置與一器仍繼續使用。6.元代蓮花葉子為標準的葫蘆形,洪武變形不成葫蘆形了。7.元代牡丹葉子畫得肥厚規矩,洪武已變得稍為細瘦而隨便了。8.元代的仰蓮瓣都分開繪畫,洪武朝除個別外大多蓮瓣間借用邊線,不分開,並有雙勾描繪邊線而不填色。9.元代蕉葉之中莖或單線色繪或雙勾填色,洪武則以雙線勾出後不再填青花或釉里紅色,中莖有空白。永樂瓷特點:1.永樂創燒:瓢形扁壺、抱月瓶、大天球瓶、單面扁壺、雙系(或三、四系)蓋罐、花澆、壓手杯、尖底蓮子碗等。2.盤、碗類撇口口沿極薄,手撫之較尖而無渾圓感。3.出現極白的細砂底,撫摸有極細膩的糯米粉感。4.細瓷底足平削,底釉有的呈波浪紋。5.白瓷器底聚釉處呈水綠色特別明顯。6.甜白器盤、碗底部胎稍厚,不全部透亮,全透非永樂甜白半脫胎器。7.青花器釉面肥亮,釉色多發青,青花有的有暈散現象,有鐵斑,塗繪部分有不同深淺的筆觸感。8.多見纏枝四季花和折枝瓜果為主題的圖案。9.玉壺春瓶唇口外沿往往有稍厚的釉層,而呈淡青色的流淌斑塊。10.永樂款只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字體自然,凡特別規矩呆板應注意。11.永樂瓷氣泡一般大小不同,可用30倍顯微鏡觀。12.永樂與宣德比相同器物,永樂薄,宣德厚;永窯輕、宣窯重。甜白瓷底足聚釉處,永窯比宣窯更顯水綠色;青花器的釉面永窯比宣窯顯肥厚。宣德瓷特點:1.宣德釉面一般可見桔子皮的桔面紋。2.用30倍顯微鏡可見氣泡成大、中、小不同氣泡群,群與群間距較疏朗,密而整齊者非宣德。3.宣德盤、碗底足有棱邊感,非滾圓之「泥鰍背」。4.大盤底足內牆自上而下向外斜削,無法用手指抓住,凡清雍正仿品底足內牆接近垂直,可用手抓。5.宣德官窯青花瓷除個別翠艷無黑鐵斑外,大部分有黑鐵斑,清康熙和雍正也燒出黑鐵斑,但可看出是用加重鈷料產生的。6.宣德官窯青花器以小筆觸上彩,無一筆塗抹製作。7.盤類因塌底而盤心成下凹狀明顯,平底者大多非真宣德。8.瓶、壺、罐之類器物均為分段拼接成形,凡前、後合模成形非宣德制。正統、景泰、天順瓷特點:(均無年款)1.青料除少數用濃艷的進口料外,大多用含鐵較低的國產料,也有少數色偏於濃翠。2.造形上出現戟耳和帶座的器物,是對元代的復古但變化很大。3.胎、釉製作都不精細,削足亦不規正。瓶、罐底部無釉;碗、盤底足跳刀痕明顯。元代開始的醬色假芒口在三朝有出現,部分琢器如瓶、罐之類口沿有剝釉現象。器物底有加大的趨勢,足寬而深是特點。碗類足呈內斂者多,內壁刷釉仍流行。4.圖案以纏枝和折枝花草多,動物麒麟和犀牛。星象使用多。大罐有琴棋書畫、樓台亭閣;及攜琴訪友的梅瓶,樓台亭閣往往在霧境中,人物臉部鼻尖突出,柳條如斷續的雨點。5.青花器不見官窯款,民窯有天順年號款,書「大明天順年制」或「大明天順年造」兩行六字款,屬明後仿品,另有銀錠款,「正」字款,「大明年造」方款。成化瓷特點:1.典型成化青花已不用進口蘇麻離青,改用江西樂平的陂塘青(平等青),發色淡雅而無鐵斑。2.已改變永樂、宣德用小筆上色,用雙勾線條,一筆塗抹的上色法,不如宣德青花有層次和空白。3.少厚重大件,多輕巧器形,胎、釉製作講究。釉有兩種一偏青,一潔白,都肥潤撫有玉質感。底足和器身釉色一致,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的波浪感。4.成化瓷氣泡小而密集整齊,不同於宣德器大、小不同而疏朗的氣泡群。5.蓮托八寶紋為成化開始,樹石欄乾的庭院亦成化為成化為盛。龍和十字杵為突出,成化龍嘴上翹,如象長鼻,嘴常銜一枝蓮花或數串花枝伸出。龍身有飛翼,有前爪而不見後爪,龍尾捲成圖案化。6.款識: 「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七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字窄平年應悟;「年」字三點頭肩腰。7.書「大明成化年制」的胭脂紅器為偽作,8.成化官窯為「大明成化年制」及「大明成化年造」六字楷書。凡「成化年制」四字及「成化」兩字款者大多為偽作。特別象「成化年制」的黑地綠款則成化朝無此製作。9.成化氣泡小而密集。10.「米糊底」是成化瓷極為顯明的特徵之一。弘治瓷特點:1.弘治是成化瓷的繼續,胎潔玉潤有玉質感。2.弘治釉彩白中帶灰,有的泛青。器物底足和器身不如典型成化瓷均一,而有差別。3.器物底足較矮,無高底足的器物。4.盤類塌底現象為明代最典型的,盤心一定下凹。5.「大明弘治年制」,「治」字的水旁三點絕大多數均低於「台」字。6.官窯款大多為「大明弘治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雙圈底款,絕不見成化朝的雙框方款。民窯有「壬子年造」方款,「大明年造」方款,變體「福」字方款及銀錠圖案款等。正德瓷特點:1.正德瓷一般胎質較成化、弘治為粗而厚重,製作亦粗糙,琢器接痕明顯。2.透明釉肥亮,色偏灰青,特別是器物底部、圈足釉色發青。3.釉內氣泡小而密集,呈魚子狀。4.典型正德青花,色澤青中偏灰。5.大碗之類器物口沿部釉厚而特別呈青色。6.「正德官窯以「大明正德年制」兩行六字及「正德年制」兩行四字青花楷書外加雙圈款為最多見。四字款非始於正德,但正德最多。官窯正德的「德」字和宣德一樣,缺少中間一橫,琢器上也有六字或四字直排或橫排的單行款,並有加長方雙欄的。民窯多「大明年造」或「正德年造成」四字款。7.明代從正德始盛行仿洪武、宣德、成化瓷之風,因此也有各朝款字。嘉靖瓷特點:1. 罐、瓶、壺、壇類大件接痕明顯。2. 盤類變形現象較多,盤心下塌成凹形。3. 盤、碗之類圓器圈足自上而下向內斜斂,成倒梯形。4. 器物的透明釉一般均泛灰青,底釉都為亮青釉。5. 器物的胎和釉的交接處有一線橙黃色。6. 青花一般為濃艷,無黑鐵斑,尚未出現指捺般水印紋。7. 彩瓷的紅、綠均為無硬亮感。8. 嘉靖官窯以「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書款為主,大多為兩行六字青花款,有雙圈也有無雙圈的,有個別六字礬紅款。有些甜白器及顏色釉器上為刻款,特別是器底足部亦滿施色釉者一定是刻款。仿成化鬥彩則為兩行六字雙方框款,以適應仿成化鬥彩的底款的風格。有些六字罐、高足碗、瓶器物上,六字環形款,或六字單行款。個別亦見「嘉靖年制」四字楷書雙圈款。康熙仿嘉靖六字款多見。嘉靖官窯未見篆體書寫。有「福壽康寧」、「大茶房」、「外膳房」、「典膳所」、「辛亥大茶房」、「上用」、「辛丑上用」等礬紅寫款。9.民窯有「大明年造」、「大明年制」、及「寶貴佳器」、「上品佳器」、「萬福攸同」、「台閣佳器」等吉語款。紅綠彩見「程舍自造」、「陳守貴造」、「陳守釗造」等款。民窯青花瓷上出現私家堂名款。隆慶瓷特點:隆慶款多見「大明隆慶年造」兩行六字青花楷書款,明代此前的官款基本上是大明某某年制,而隆慶則用「造」字,民窯有「大明隆慶年制」、「隆慶年制」、「隆慶年造」不同款識。「隆」字有的下為「正」字,或「一」加「正」和橫豎加正字等不同寫法。萬曆瓷特點:1.除個別小器件,一般胎體厚重。2.琢器底足處理粗率,瓶、罐、缸之類有接痕。3.釉色白中泛青,細瓷釉面光潔度較強。4.盤有塌底現象,底心下凹。5.早期用回青料青花器,色澤與嘉靖相同,不用回青料之青花細瓷青色純正,粗瓷則發灰。6.青花五彩器有用舊器加彩和後仿偽品,除款識外要注意器形、釉色和圖案花紋的時代性。7.款識大多用「大明萬曆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雙圈款。個別顏色用兩行六字暗刻款,少數兩行六字雙方框、單行橫排和直排雙欄款,上有覆蓮、下有蓮座托,這是宋元以來招牌及刻版書上所用牌記的格式。萬曆朝少用「萬曆年制」四字款,有和用如「古周餮饕、萬曆年制」、「萬曆年制、純忠堂用」。8.同窯除用本朝款和各種堂名款外,有仿宣德、成化六字款。「大明年造」「長命富貴」「祝壽康寧」「萬福攸同」與各種「佳器」更是多見。粗造的民窯出現單個「佳」字的方框款,清康熙單字的款始於萬曆。開啟瓷特點:1、胎釉製作較粗,釉發青灰。2、盤類器有的器底有點疵,或跳刀痕明顯並有燒裂痕。3、盤、碗類器底部分填沙粘著明顯,釉底器足切削整齊,露胎部分較多,有的胎釉之際並無棕黃色。4、萬曆後期常出現窗格紋。5、青花器有的有指捺水印紋。6、盤類外壁有以5個青花小點並淡紅彩組成的變形花朵為裝飾,往往一個盤子上有3朵這樣的花。7、在青花彩瓷器上已出現題詞。8、款識除罕見的「大明天啟年制」兩行六字青花楷書雙圈官款外,多為「天啟年制」兩行四字青花楷書雙圈款,宙宇供器往往有天啟元年,皇明天啟乙丑、天啟四年、一啟八年等。崇禎瓷特點:1、瓷器的轉變期一般指明萬曆末的1620年到康熙前期的1683年。2、按原有認識崇禎瓷一般釉內灰青,光澤不強。3、製作較粗的器底有填沙痕,底釉發青,胎釉之際無橙黃色。4、多見醬口,底有跳刀痕。5、青花色澤部分發灰,國外留存大量出口瓷,色澤明快,有的有指捺般水印紋。6、大約在崇禎十年以後至清順治十四年以前,有以隸體書寫題字。款識有「大明崇禎年制」兩行六字青花雙圈款,也有無雙圈款。琢器有崇禎某年制題記。7、部分盤、碗有草書「福」字或楷書「福」字圖章形款。清代順治瓷特點:1、胎質、釉質均較粗,釉色發青。2、多數器物的口沿抹上一層淡醬色。3、有的盤底往往有窯裂痕。4、康熙時盛行的雙圈足,順治器亦有。5、爐一類的器物均為餅底實足。6、款識:官窯多書「大清順治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款,有的款字不太規整。大多有又圈。康熙瓷特點:1、有些器物是康熙朝特有的如觀音尊、棒槌瓶、金鐘杯、笠式碗、鳳尾尊、馬蹄尊等,後世仿者在器形上多少有些不一樣。2、瓶、碗、罐、盤等器底都能看到明顯的旋紋痕和點點黑疵。3、青花的青料部位有明顯的水印指捺紋。4、五彩瓷的彩料周圍,特別是藍彩部發側視之有蛤蜊光圈。5、瓶、罐之類器物的立體器,其器物內、外壁釉色應一致。6、筆筒有束腰的感覺,其底部往往並不齊平而自內向外傾斜。7、碗、盤之類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窯呈滾圓的「泥鰍背」狀外,早期的官窯及大多數民窯器為足壁內、外斜削而呈尖狀,且足邊大多有缺損。8、人物畫面臉部絕大多數歪斜不正,這是陳老蓮畫人物的風格,人物正面而規整者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條件。山水畫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畫院畫風的「劈斧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畫法。9、器物的雙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於內圈底足。10、凡有二層台的器物,其折角處應極為挺直,有硬折角的感覺,凡折角圓渾者後仿。11、款識:早期用「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款,一般顏色釉、青花、釉里紅瓷及彩瓷多書「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小件三行六字楷書款,六字篆書款是極少的。琺琅器上書「康熙御制」四字楷書料款。12、「清」有三種寫法,凡「青」頭中間橫寫成一點一撇主要是民窯器。凡「青」字下框寫一豎一橫為康熙後期雍正初。13、民窯特別是青花瓷多用片葉、香爐等標記以及變體的「佳」字、「福」字等字代替款識。雍正瓷特點:1、雍正的器物,以仿明永樂、宣德、成化外,有牛頭尊、貫耳瓶、四聯瓶、燈籠瓶、如意耳尊、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2、雍正瓷的普遍特徵是釉面有桔皮紋。3、官、民窯盤、碗均呈「泥鰍背」,撫摸有糯米粉般細膩感。4、碗類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徵,有的口徑與足徑的比例為2:1。5、民窯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無釉而有明顯的旋痕。6、仿永樂、宣德青花器有兩個明顯特徵:一是施青料系一筆塗抹,封永、宣的小筆觸痕;二是用加重點料來冒充永樂、宣德的自然黑鐵斑。7、仿永樂甜白碗、盤之類器物,器底完全透亮。8、款識:青花和粉彩用「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雙圈款,六字雙方框款主要用於鬥彩器上(少見),三行六字篆書款多用於顏色器「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款極少。「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書堆料款只用於琺琅彩器,「雍正年制」四字篆書刻款多用於仿鈞、爐鈞釉或茶葉末等到。精緻的粉彩器或仿木紋釉器上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描金款,凡「清」字下框內寫成豎橫的,似屬雍正初年。9、民窯多用香爐、靈芝、龍、鳳、鶴、團花等。乾隆瓷特點:1、乾隆時的器物,除部分仍沿用康熙、雍正遺風外,有集堆貼、彩繪、鏤孔、色釉等於一器的。2、官、民窯器釉面大多有橘皮紋,有少數器物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可看到極明顯的針眼感。3、器物圈足,官窯中的祭紅、祭藍等器呈糯米粉感的泥鰍背狀。多數已無康熙時的缺口齒咬狀。4、有些器物底部釉面呈波浪狀,尤以綠底紅款器為突出。5、青花器青色雅麗,果實、葉瓣部位往往用點青法上色,因此有不同深淺的層次感。凡用塗抹法上色的,則能看到和康熙青花一樣的水印指捺紋。6、豆青、仿哥、茶葉末等色釉器,色釉和胎的交接處。往往能看到細小的鋸齒紋,尤以民窯器為甚。7、款識:多用「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三行六字楷書款在祭紅器上常用,兩行六字楷書款在白地紅彩上有但少。「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及楷款也用的少。款字一般以青花寫款為主。亦有抹紅寫款或琺琅器或少數粉彩器上的藍料寫款。嘉慶瓷特點:1. 嘉慶基本繼承乾隆瓷的特點,出現了典型的帽筒,替代了以前的帽架。鼻煙壺較前更流行,圖案多以花卉、嬰戲和博古畫面,並有少量清裝仕女圖。2. 單色如綠釉器多見黑疵,雞油黃器底釉波浪紋過分明顯,仿定器甚至通體疙瘩。3. 嘉慶有仿明代纏枝蓮盤、永樂玉壺春瓶等,最常見的是鹿鶴同春(六合同春)瓶都較精細。青花除少數保留乾隆有層次的特點外,較流行雙勾不填色的圖案,青花色澤較淺淡。4. 彩瓷碗類上出現了山川風景畫面,碗盤多以花卉、果實為多,特別的是過枝籟瓜的圖案,象徵著瓜迭綿綿的吉祥之意。5. 官窯粉彩壺多見開光地內書嘉慶丁已(二年)的「佳茗」御制詩。6. 款識:一般用「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主要為青花款、無框款。在施豆瓣綠釉的粉彩器上,常見抹紅款,在霽藍描金特釋器物上則有金款,個別有刻款。民窯有六字篆書方章款,也有「嘉慶年制」四字款,並有楷書款,堂名多見「行有恆堂」「嘉蔭堂制」「植本堂」等。道光瓷特點:1. 陳設瓷雖然為數不少,傳世多見官、民窯是日用器皿,2. 除少部分特別精細的官窯器以外,不論官民窯器多數胎體粗松,釉面呈波浪紋明顯的疙瘩釉。底足處理除少數滾圓的泥鰍背外,多數粗糙。3. 圖案除傳統的龍、鳳、纏枝花卉外,漸失康、雍的古雅趣味,也改變了乾隆、嘉慶繁褥圖案,而出現了鬥雞、戲狗的通俗畫面,清裝仕女開始流行。4. 繪畫英雄人物的無雙譜和金石、博古圖案成了道光朝的時代特徵。5. 某些仿官、仿哥及魚子藍釉製品的圈足處往往抹一層黑釉。6.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青花款為主。咸豐瓷特點:1、由於戰亂官窯器流傳很少、但製作還算規整、精製、釉面潔凈;

2、官窯青花呈色純正亮麗、民窯青花少數呈色純凈、大部分為青中泛灰、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時代特徵;3、民窯器中流行刀馬人、八寶紋、太師少師和各種吉祥文飾、人物形象大多生硬、尤其是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為此時典型特徵;4、款識開始多用揩書寫款、字體以側鋒寫出、還有寫、刻"成化年制"的仿古款和滿、蒙文字款。同治瓷特點1、青花色澤呈青灰色、少數的翠麗、民窯青花呈青灰、藍黑、藍紫、有漂浮感;

2、紋飾以水仙、葡萄、竹百等花草紋和喜字、博古、馬上封候、狀元及第等為常用紋飾、官窯器及"體和殿"款器畫法還細緻、民窯畫法較粗俗低劣;

3、日用瓷和婚嫁瓷增多、大瓶、大盤、帽筒、將軍罐、西瓜壇、菜壺等大量使用;

4、粉彩器款多為紅彩楷書、民窯多用篆書四字或六字戳記印款。

光緒瓷特點

1、胎體純凈、釉色青白,官民窯瓷質量均較咸豐、同治上乘;

2、官窯青花呈色青中泛紫、明亮潔凈、民窯青花呈色灰青、青紫、少數有洋藍色(靛青色);

3、畫法仍以單純平塗為主、新創工筆畫法、風格清新細緻、如水墨五彩、淺絳彩、刻瓷等均具時代特點;

4、官窯紋飾更加圖案化、缺少生氣、"大雅齋"款粉彩器及其它官窯器還很精細;

5、民窯實用器增多、如香爐、帽筒、大瓶等。

清代瓷器的特徵

  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

  3、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緻。

  5、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連器,圖案趨向規範化,用筆細緻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斧劈簸,並加鍍點,古裝仕在高警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6、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

  7、清代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卧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

  9、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推薦閱讀:

鑒定:玉,滑石,翡翠三者有何區別?
中國古瓷器鑒定要訣,趕緊默記
南京寶馬案鑒定遭質疑 檢方:鑒定易被假象掩蓋(圖)
白玉的鑒定
鑒定優質的紅木材質也是一門學問

TAG:瓷器 | 鑒定 | 瓷器鑒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