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士書摘:《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

開卷印象

我們生活在怎樣一種時代?

周圍的人都在拚命,想著:啊,至少我應該有房有車吧?政府要考慮:啊,最近應該刺激國民消費吧。

哎!真的這樣好累。人生難道只能這樣活著嗎?難道就不能有另外一種活法嗎?

應該有吧,《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就給了我這種啟示:摒棄舊有的物質至上主義價值觀,崇尚物質簡樸、精神豐盈的生活方式,將時間與金錢投入其中。

當我偶爾在網上得知這本書時,就馬上請公司的顏值擔當兼外聯,向出版社借了這本書來看。這不,剛出鍋的,還熱乎著呢。

話不多說,先放幾張實體書照片,供大家瞅瞅。

背面是這樣的,字略顯多,看著略頭疼。

下面就進入到重頭戲,本書的主要內容介紹。

主要內容介紹

這本書開篇就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現代人生活富足,但是並不覺得自己幸福?作者由此一步步展開自己的觀點,提出向北歐人借鑒,實現真正的幸福,並提出了怎樣實現幸福的途徑。

這本書的諸多觀點,對於我來說很有啟發。再次我也很榮幸向讀者諸君推薦這本書。

一、為何生活富足的日本人,不覺自己幸福?

日本的人類發展指數是很高的,但是其幸福指數卻低於中國(日本的幸福指數是全球81位,中國67位)。更別提與排名前四位的國家相比了。而排名前四的國家分別為丹麥、芬蘭、挪威、瑞典,這四個國家無一例外,都是北歐國家。

而看看全球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是個什麼樣的狀況。

二戰後,美國人的住房面積以每十年20%的增速不斷上漲。而為了填充空曠的空間,人們內心充滿著購物的衝動,使得傢具、家電、服裝等數量急劇增加,就連家用汽車的規模也在不斷壯大。

然而美國的這些都是通過貸款來實現的,時間到了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房地產神話宣告破滅,曾經通過貸款負債得來的表面幸福不復存在,甚至淪為不幸的枷鎖。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全都建立在一個大前提之下——那就是相信自己一直會擁有穩定的收入,而整個家庭所擁有的資產將會源源不斷地持續增值。

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的未來真的是可預期的嗎?真正的未來是不可預定的。

為了安全感,我們拚命去營造,被物質慾望驅使,結果越來越痛苦,越來越不幸福。

我們要從這樣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自由自在地生活——這就是北歐人給我們的啟示。

二、秉持舊時的價值觀,不會得到幸福1、從物質中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

為了完成這本書,作者特意前往那些佔據幸福指數排行榜前列的北歐國家造訪,聽取了當地二十多名各行各業人士的意見。每次採訪,作者都會問一個相同的問題:『你有什麼想要的東西?』

作者問的是『東西』,可回答的人沒有一個告訴作者『自己想要什麼東西』,都是『想要家庭健康』等等。從北歐民眾的回答中,作者切實感受到通過物質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原因很簡單:從物質中獲取幸福感是難以持續的。北歐國家的人普遍覺得與物質相比,他們更為珍視那些精神和體驗帶來的幸福感。

2、不要鄙視『草食族』,他們才是未來

這幾年,一個叫做『草食族』的特殊群體悄然出現。他們謝絕購物,不熱衷旅行,對戀愛這種事毫無興趣。他們的出現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有人認為這樣類型的人出現,代表了國家更加無望。一個國家的發展是依靠人的慾望前行的,如果大家一個個清心寡欲,那怎麼展望未來,談論發展。

然而作者認為不能輕易否定草食族,甚至覺得人們應該向他們學習。為什麼這些『草食男』和『草食女』在物質面前不但能夠不為所動,而且還能認真儲蓄,講究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並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此重視呢?

因為他們感覺到了這個社會和時代的嬗變。而這樣的洞見,並非來自他人的傳授、告知,也不是他們有意識地探究所得。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他們都在不斷成長。他們看著自己那一門心思工作、掙錢,就是為了不斷購物的父母,有意無意地意識到了『那並不是真正的幸福』。

3、能做好自我管理的人更容易提高幸福指數

作者不太喜歡『平衡工作與生活』這種說法。實際上,所謂的『平衡工作和生活』僅僅是在伸張個人自身的權力。很多人都對它存在誤讀或有濫用之嫌,僅僅是因為不想工作就要求減少工作時間,必然導致工作成果的減少,而這樣的惡性循環將會一直重複。

所謂『達成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在無法創造工作成果的前提下,全都是痴人說夢。就算一周工作四十小時,也佔據了一個人從起床開始到睡覺為止將近一半的時間。可以說,人生中有相當部分的時間都是投放在工作上的。可投入了這麼多時間,卻出不了成果,怎麼可能得到企業的認可?這樣的人生又怎麼可能談得上幸福?沒錯,無論怎麼『減少工作時間,增加個人自由』,若是達不到工作績效,都是不肯能逍遙度日的。

擁有自己的個人時間,也就意味著被賦予了『自由』,被賦予自由,也就意味著必須要做好自我管理。因而必須改變原有的幸福觀。為此,我們需要掌控好自己的生活模式——就算工作時間變短,也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成果。

三、開心工作,快樂生活——『新幸福』的十個條件

作者大部分時間都蝸居在夏威夷,每年都會到紐西蘭、澳大利亞和北歐各國遊歷一番。他發現這些國家存在一個共同的模式。也就是『新幸福』的十個條件,分別為

1、享受工作。這和工資高低沒關係,而關乎工作是否開心,是否覺得有挑戰性和成就感,能不能讓你學到東西,不斷成長、進步。

2、有關係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如果工作順利,卻沒有可以親密分享的家人和朋友,這絕對談不上愉快,更沒有幸福可言。

3、擁有穩定的經濟來源。這個也非常重要。這並不是說你的收入一定很高,只要可以滿足自己安定的生活就可以了,哪怕是要控制對物質的慾望,謹守清簡的生活也不是問題。

4、身心健康。這一條是所有一切的基礎,那就是我們的『身心』必須『健康』。

5、擁有富於刺激性的興趣和生活方式。如果沒有一兩個可以讓自己充分享受的興趣,根本無法擁有純粹而不帶功利色彩的社交圈。

6、覺得自己擁有時間自由。這並不是『時間就是金錢』的意思,而是說您必須擁有可以完全自行支配的時間。為了賺錢一天到晚疲於奔命,這也不是不可取的。

7、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我們的居住環境一定要和自己的特質相配,會帶來幸福。

8、具備有效的思維習慣。

9、能夠放眼未來。幸福指數下降的最大原因,就在於人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繼而心生不安。在北歐國家,單靠年金是很難讓老百姓瀟洒度日的,可是國民病了有免費醫療制度,失業了有救濟金,所以不太會出現重大變故導致生活質量急劇下降的現象。

10、感覺自己正在向目標邁進。這好比參加馬拉松比賽,如果只是一味向前衝刺,應該會非常辛苦。但只要定下每天的奮鬥目標,就會輕鬆許多。人們在奮力追求自己目標的時候,是不會覺得累的。

四、如果要幸福,工作上應該怎樣改變?1、從『厲行節約』變為『主動選擇簡樸』

北歐人幸福,是因為他們在經過慎重的選擇之後,自發決定要這樣生活。他們將時間與金錢投入到積累人生體驗和感受上,而非消耗在對物質的追求里。

2、預期追逐地位的升降,不如追求自由

如今不再是一個光是升職就能帶來幸福感的時代了。淡然,想要登上社長的寶座則另當別論。

不過重要的是,這份工作要能令你有成就感,並且可以讓你在自己的專業上不斷成長。如果僅僅是沖著職位的升遷而殺入職場,可能會遇到很多身不由己的事。

因此,我們不要去一味追求在公司里的職位,而要致力於尋找自由自在的工作方式,具體而豐富的工作成果和不斷成長的機會。

3、做不依賴任何平台、靠實力說話的人

『在公司工作,身居高位,但推特上的追隨者卻只有數十名』以及『雖然我在公司里默默無聞,但在推特上卻有上萬名粉絲』這兩種人,哪一種人更有號召力呢?

然而現在這個時代,只要掌握了媒體的力量,過去你是否擁有地位和名聲就變得不重要了。一家歷史悠久的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格調高雅卻發行寥寥的雜誌,與一家名不見經傳但發行量很高的雜誌,哪一個更能獲得廣告商的親睞,這不是一目了然嗎?人也是這樣,最終生存下來的是就是不依賴任何平台,靠實力說話的人。

4、比起短期加薪,更應重視個人品牌的積累

升職或加薪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不管你在公司的職位有多高,或是你服務的公司有多大牌,都有可能迎來企業倒閉的一天。所以,一切由公司帶來的喜悅都不過時曇花一現。

相比之下,工作技能和個人品牌都會因為具備你的個人特色,而不必擔心減少或消失。在這個缺乏連續性的時代,唯一能夠保持發展的,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及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促進個人口碑的提升。

閱後記

其實該書中的內容遠遠比我選取的內容要豐富得多。作為一個剛工作的人,我就選取自己讀後比較有感受的。對於未來迷茫的我,書中的諸多觀點給了我很大啟發。

曾經聽過一個歌單,叫『越冷越流行』,講的就是北歐的流行音樂。而北歐是很多人嚮往的敵方,像一個世外桃源:神秘、空靈、悠遠、清凈。

而我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能變成這樣。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能保持自己的節奏,能擁有很多生活中的小確幸。

最後,分享給大家一首北歐歌手的歌曲——.

歌詞寫到:Heaven is a place nearby, so there』s no need to say goodby.

悠遠的曲風和寧靜的歌詞,希望能帶給讀者諸君一片心靈的寧靜。


推薦閱讀:

愛的時候,讓他自由;不愛的時候,讓愛自由;別等不該等的人,別傷不該傷的心。
主日證道:毋寧死,不自由(加5:1-15)
曼德拉:自由就是他們的報酬
美國是否監控電話或者互聯網?
從伴侶過百的女人解讀:性自由真自由嗎

TAG:生活 | 北歐 | 自由 | 書摘 | 意見 | 芝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