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烏葯散——經方解讀(二十一)
天台烏葯散——經方解讀(二十一)
【組 成】天台烏葯(12克),木香(10克),茴香炒(5克),青皮(12克)去白,良姜炒各半兩(6克),檳榔銼二個(12克),川楝子十個(10克),巴豆七十個。
上八味,先以巴豆微打破,同楝子用麩炒,候黑色,去巴豆及麩不用外,為細末。每服一錢,濕酒送下。疼甚者,炒生薑,熱酒下亦得。
【煎 服 法】作散劑,川楝子與巴豆用麥麩炒,只取川楝子與余葯為細末,每服3克;作湯劑,去巴豆,加酒適量,水煎服,用量根據病情按比例酌定。
【講 解】本方主治小腸疝氣,臨證以少腹痛引睾丸為主證。其病因寒侵肝絡,氣機阻滯所致,尤怡曰:「......治疝必先治氣。」然兼寒者,又當輔以溫散逐寒,故治療重在行氣疏肝,兼以散寒,使氣行寒散,肝脈調和,其病自消。方中用烏葯之辛溫,疏肝理氣,散寒止痛;小茴香溫暖下焦寒邪,其為君葯。高良姜散寒止痛;青皮調氣疏肝;木香行氣止痛,均為臣葯。檳榔下氣導滯;川楝子理氣止痛與巴豆同炒,一取川楝子疏肝解郁之用,去其苦寒之性,一取巴豆辛熱散寒破結之性,去其瀉下之用,川楝子是直接用其理氣止痛之功效,巴豆是間接用其辛熱之藥性。以上三葯為使葯。諸葯共奏行氣疏肝,散寒止痛之功效。
疝氣共為七種,寒、水、筋、血、氣、孤、?,本方偏治寒疝、氣疝,其它疝氣,則非所宜,尤其濕熱偏盛的疝氣,更應禁用。
【臨證應用】本方為治療氣滯寒疝實證的常用方,症見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脈沉遲或弦。若方中加入橘核、荔枝核等治疝專葯,能增加行氣散寒止痛之功;若寒邪較重,加吳萸、肉桂溫散寒邪;若血瘀者,可加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以增強止痛效果。亦可用本方加減治療胸脅痛、少腹痛以及婦女痛經等證屬寒凝氣滯者。
本方去烏葯、青皮、高良姜、檳榔、巴豆加吳茱黃,名為導氣湯。功效行氣散寒止痛。主治寒疝痛。
暖肝煎,其組成為烏葯、小茴香、沉香或木香、當歸、枸杞、茯苓、肉桂、生薑。功效溫補肝腎,行氣止痛。主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之疝氣。
以上三方均主治寒凝氣滯之疝氣痛,天台烏葯散與導氣湯純屬溫散,所治均為實證,且前者溫散之力強,適用於寒凝氣滯較重者;後者溫散力弱,適用於寒凝氣滯較輕者,暖肝煎溫散之中兼補肝腎,主治肝腎虛寒而有寒凝氣滯之疝氣痛,多用於老年人,三方見證不同,組方亦異,臨證應區別使用。
【文獻摘錄】汪訒庵:天台烏葯散「治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厥陰肝脈絡於陰器,上入少腹,疝病乃肝邪也,肝主筋,故牽引疼痛,小腸經絡並於厥陰,寒邪客於小腸,小腸痛引睾丸,上而不下,痛入臍腹,甚則上衝心胸,故俗亦名小腸氣。」(《醫方集解》)
包潘良——在線輔導
浙江省東方中醫信息化技術研究院
推薦閱讀:
※呂祖《道德經》解讀
※專家解讀:「超級細菌」今年是否還會捲土重來?
※林庚白的命局解讀
※ 解讀八字——無法化解的婚災
※傅佩榮---解讀論語
TAG: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