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視的100個關鍵細…《2》

細節之16 「嚇唬」教育一個七歲的小姑娘從小就非常調皮,很少服從家長的管教。一次,她在院子里吃飯,上躥下跳,家長怎麼說她,她都不安分。於是,姥姥就嚇唬她說:「你再不吃飯,小心飯里掉進壁虎屎!壁虎屎有毒,沒有顏色看不出來,吃了眼睛就瞎了!」小姑娘聽了害怕了,雖然把飯吃了,可是以後無論碰什麼東西都會問媽媽,那上面有沒有壁虎屎。大人說沒有,她還反駁:「壁虎屎沒有顏色,你又看不出來。這兩天,我的眼睛好像看不清楚了,是不是吃了壁虎屎呀?」中國家長恐怕都有類似小姑娘姥姥這樣的「絕招」:當孩子不聽話或不順從大人的意志時,為了貪圖省事或者掩蓋自己的無能,許多家長拿出恐嚇的辦法來。例如:「再不睡覺鬼(或大灰狼)就要來了」、「不聽話就把你關到黑屋子裡去(或就把你送給別人)」、「不好好吃飯老虎就要來搶了」,如此等等。對父母而言,「嚇唬教育」似乎是使用方便而又十分奏效的方法,打罵要花力氣、費精神,嚇唬只需用嚇人的語言加上嚴厲的神態就夠了,如「你要是不考90分以上,你就不要回家!」或「你要是讀不好書,以後去掃馬路。」但事實證明,嚇唬不但不能達到教育目的,還害了孩子。因為嚇唬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強刺激,使孩子緊張,長期受嚇唬的孩子膽小、懦弱。如果常用嚇唬法,還會降低父母的威信,因為父母說的可怕後果並不總會出現。孩子到了初中以後,更不能嚇唬了,因為孩子逆反心理強了,父母嚇唬之後,孩子表面上臣服,可心裡一定會嘀咕:「我非不……我偏要……我才不怕……」人的害怕心理是隨著年齡增長,在與他人思想交流以及對外部世界認識過程中出現的。每個人都會有害怕心理,害怕心理太嚴重的話就會導致自信心不強。中國孩子的自信心不夠,與家長在他們小時候這樣的嚇唬是有很大關係的。與其等孩子稍大以後再鼓勵他們要有自信,不如從小就杜絕嚇唬孩子,杜絕「嚇唬教育」。細節提示1、家長可採用耐心勸導、轉移話題、緩和情緒等方法代替「嚇唬」教育來管教調皮的孩子。2、對於孩子學習成績不佳,最好要通過鼓勵來代替「嚇唬」教育。3、對因被嚇唬而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要多加以開導、鼓勵。細節之17 「分數」教育一位做教育工作的年輕母親向別人談起她對自己孩子「分數」的感受,與一般的母親有很大不同。「我希望兒子將分數看淡些,他太在意別人對他的期望了,分數帶給他的壓力阻礙了他個人的成長。孩子的成績好固然好,但成績好壞並不能顯示個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實際上,創造力和想像力才彌足珍貴。」「我試著和孩子討論課外的遊戲及活動,這些活動不具任何分數競爭的色彩。如果我和孩子有更多相處的時間,我願意帶孩子多做一些戶外活動,收集一些花草,詢問一些科學性的問題,並讓他以不同於學校的創造性思考方式學習各種事物。」「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兒。」這是「分數教育」下一句人人皆知的流行語。雖然素質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實際上,現在中國家庭教育大都仍屬於分數教育。在「分數」教育盛行的今天,事例中這位母親對分數的看法似乎更值得父母們借鑒。分數教育是中國應試教育在家教中的反映,而家庭的分數教育是學校的分數教育的反映。許多父母並不考慮孩子的自身條件,不顧一切地逼孩子拚命讀書,從而讓孩子稚嫩的心靈承受超負荷的重壓,孩子非但沒有做知識的主人,反而淪為分數的奴隸。那些成績一般的孩子由於能力或其他因素所限,常常難以達到家長的高要求,因而遭到父母的否定。孩子屢遭失敗,會產生持續失敗的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它不僅使孩子得不到積極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體驗,而且會使孩子由經常的自我懷疑進化成自卑,由厭學變成厭世。父母要盡量放棄傳統的「分數教育」(儘管它是一個暫時無法改變的事實)而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方法,盡量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和同樣寶貴的創造性思維。不要用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好壞,也不要以分數高低為榮辱,更不要把孩子人生的最大砝碼僅僅壓在學習成績的拔尖上,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品格和良好的動手能力,遠比考試成績第一名還是第十名更為重要。細節提示1、永遠不要對學習不好的孩子表現出失望。2、仔細發掘孩子除學習外的其他才能。3、父母要端正人才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細節之18 「面子」教育某市重點中學初二男生小音,是一個難得的音樂天才,在全國和市級管樂器比賽中多次得獎。但是,小音的父母卻向老師和心理醫生反映了這樣的問題:「這個孩子學習成績不錯,對學習管樂器也一直堅持練習。可是,他平時總是表現得情感淡漠,得了獎也沒有激動的表現;在家裡也不大說話,他是怎麼了?」心理醫生問:「知道孩子從什麼時候成了這樣?原因是什麼?你們經常與孩子聊天嗎?你們關心過孩子的心情嗎?是不是把孩子變成了為父母爭面子的工具呢?」小音的父母顯然對這些問題從未思考過。很多家長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要求孩子為父母爭面子。他們覺得孩子成績好、會彈鋼琴、會畫畫,自己就會覺得很有面子。於是家長就會一味地要求、強迫孩子,不惜重金把孩子培養成「棟樑、紳士、淑女」,不允許孩子失敗。孩子沒考好,便冷眼相待;孩子犯了點錯誤,就認為他沒出息。殊不知父母的這種「面子教育」無形中給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剝奪了他本應快樂的生活。小音就是長期生活在這種壓力下,才變得十分冷漠。王林凱是2004年濟南的高考理科狀元,可他在中考時卻連重點高中都沒有考上,這對當時躊躇滿志的他是個不小的打擊,同時他也覺得愧對父母,他在給父母的信中寫到「爸爸、媽媽,我對不起你們,我沒有給你們爭面子,沒考上重點中學。」他的父母卻很平和地對他說:「孩子,學習不是為了給誰爭面子,即使你沒有上重點中學,我們也一樣愛你,只要你盡了最大努力,你就沒有給我們丟臉。」後來王林凱上了高中以後,始終牢記父母的話,終於取得了出色的成績。這種教育方法,確實值得家長們學習。「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但絕不要把孩子當作自己夢想的延續,當作自己長面子的工具,把快樂的童年還給孩子們吧。成績也好、各種技能也罷,都要因人而異,切不可讓你們的殷殷期望與所謂的「面子」成為孩子前行的包袱。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就已經是每一位父母最大的驕傲了,「面子教育」要儘快丟棄。細節提示1、對於孩子的失敗要理智分析,摒棄「覺得丟人」的錯誤想法。2、告訴孩子凡事只要努力爭取了就不算失敗,沒有「丟面子」一說。3、學會正確面對孩子的「成功」,不要過於虛榮。細節之19 「陪讀」教育《中國青年報》曾刊登了一組名為「沉重的愛」的圖片,讓人刻骨銘心。照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年僅7歲的小學一年級學生。他有一個十分舒適的家,有電腦,有沙發,可他卻很少享用,因為他所在的重點學校離家太遠了,為了能讓兒子有更多的時間讀書,母親辦了病退,在學校不遠的地方租了一間又小又潮的屋子,陪兒子一起讀書。只有周末,他們一家三口才能團聚。屋子裡除了一張單人床,一張權當課桌的茶几和做飯的炊具,便全是孩子要讀的各種各樣的書了。每天放學,母親就陪著兒子一起讀書。母親說,他們要在這小屋子裡「戰鬥」12年,直到兒子考上名牌大學,成為國家的棟樑。相信每一位讀了這篇報道的人都會深切地感覺到這份母愛的沉重。可憐天下父母心,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陪讀教育」近年來已悄然成為一種日益普遍的現象。然而,這種飽含母親愛心的「陪讀教育」是否有效,或者說是否有意義呢?父母陪讀,原因不外乎三種:一種是認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二是認為孩子的自制能力差,三是為孩子節省出大量的時間用於學習。其實,對於這三種孩子而言,陪讀都只會讓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變得更差,因為陪讀剝奪了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是一種不良親子關係。人類幾乎所有的社會能力都是在後天學習、培養的,如果在後天教育中,剝奪了這種學習的機會,只會使他的生活能力日益弱化,進而有可能成為被淘汰的對象,甚至可能出現心理疾病。而且父母全心「陪讀」勢必會影響到自己的事業發展,這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他會想「全家人為了我傾盡全力,如果我成績不好,怎麼有臉面對他們」,父母的愛變成了他們的精神包袱。在生物界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小鳥在羽翼未豐的時候,鳥父母就已經開始教孩子飛行的本領,而不是等到孩子羽毛都長豐滿之後,因為那時再教的結果只能是已經長大卻不會飛翔的小鳥掉下來摔死。鳥類都明白的道理,人類難道會不懂么?其實,「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陪讀教育」不可取,父母要做的是培養、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與生活自理能力,這樣孩子才會更茁壯的成長。細節提示1、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2、要與老師多溝通,教會孩子自我學習的方法與技巧。3、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意識。細節之20 「私塾」教育新學期開學後兩個月,小學教師們驚訝地發現,能認識幾百個漢字並完成100以內加減法的一年級新生竟然不少。而這些,都大大超過了小學一年級的教學內容。這些小「神童」是家庭「超前教育」的結果。一位學生家長一語道破天機:「大家都在家裡拚命教自己的孩子,你不教,那你的孩子就虧大了!」事例中提到的這種「超前教育」就是現代「私塾教育」(即在家教學)中的一種。還有一種是乾脆把孩子帶回家,父母為孩子教學。這種所謂的「私塾教育」看似能給孩子灌輸一樣的知識,其實存在很大的弊端。「私塾教育」本應是為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取長補短,而實際上卻毫無例外地變成了學校教育的機械延續——強者恆強,從而使孩子在成才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教育專家都不提倡「私塾教育」。學校教育是根據孩子的心智發展規律設計的,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會不斷發生變化。一個人的社會化從他出生時開始,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每個人的早期經驗、早期教育,必定會為他今後的發展創造條件、奠定基礎,這其中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孩子是正常的,家長完全不必擔心孩子會「落伍」、會比同齡人差。教材編排是循序漸進的,家庭教育並不是越超前越好,也不是教得越多越好,很多地方不能「打亂這個次序」。而且,相對於智力教育而言,孩子們在學前生活技能、生活常識、文明禮儀等方面的教育更為重要,因為這些是孩子EQ(情商)正常發展的基石。孩子能不能以正確的做人態度、學習態度面對學習和生活,是決定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而所有這一切,都和孩子的早期EQ教育緊密關聯。家長應該在家庭這一特殊的教育環境中,利用與子女間天然的、密切的血緣關係,使孩子在輕鬆的氛圍中獲取有價值的經驗,使孩子逐步適應學校的正規生活。單純的「私塾教育」只是一個孤獨的學習環境,即便孩子有可能擁有了豐富的知識,也會成為一個不適應社會的人,孩子長期不在群體中生活、體驗不到集體的互助互愛,鍛煉不了面對各種複雜的人和事的處理能力。而學校是學生接觸社會、與人交往的載體。孩子從集體中獲得的樂趣是父母在家庭教學中無法給予的。所以,「私塾教育」是不應提倡的。細節提示1、家長要謹防超前教育導致孩子「課上不聽講」。2、可以嘗試為孩子請家教,但目的僅限於查漏補缺。3、不應把不適宜孩子年齡的知識進行填鴨式教學。

第三章父母向孩子傳遞愛的十個細節細節之21 定期為孩子朗讀最美的東西近幾年,美國教育家傑姆·特米里斯發明了一種在美國較為流行的「幼兒閱讀啟蒙教學法」。他認為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要從小開始,要依靠父母來「誘發」。父母應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養成為孩子朗讀的習慣,每天20分鐘,持之以恆,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便會在父母抑揚頓挫的朗讀聲中漸漸產生。他認為孩子堅持聽讀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於擴大孩子的辭彙量,並能激發想像,拓寬視野,豐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20分鐘的聽讀中孩子會逐漸領悟語句結構和詞意神韻,產生想讀書的願望,並能初步具備廣泛閱讀的基礎。傑姆·特米里斯認為孩子聽讀應越早越好,父母選取的朗讀內容應生動有趣,能吸引孩子,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內容可逐步加深。他強調使用這種方法的關鍵是父母一定要有愛心,有耐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家長們的付出終會有滿意的收穫。據有關專家分析,這種方法不僅可以達到上述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增進親子感情。很多成年人都有讀書的習慣,但是作為家長,你是否定期為孩子讀東西?有些大人可能會說,讀書是很個人的事,如果孩子自己能夠閱讀,為什麼不讓他們自己看書呢?其實,讓孩子自己看書是必要的,但同時定期為孩子讀點東西也是必要的。父母為孩子朗讀是與孩子交流的一種特別有效的方式。朗讀所提供的語言信息是經過加工提煉的、優美的、規範的書面語言。如果朗讀的是韻文,則能使孩子注意到語言中的邏輯停頓和語調中的抑揚頓挫,這有助於孩子對語言美和對作品的理解。尤其對一些終日守著電視的「電視兒童們」來說,朗讀更是比電視更能激發他們的想像力,讓他們感覺到語言的美妙。所以,父母不妨每天晚上或其他時間,當孩子安靜下來時,耐心地在他身邊富有感情地為他朗讀些美麗的故事或講解些文學名著,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等等。在孩子感到父愛母愛之溫馨的同時,也要讓他們自己接觸優秀的名著。和家長一起閱讀併產生共鳴的時候,正是豐富孩子的感情和心靈的寶貴時刻。所以,就像人必須有吃飯的時間一樣,父母也應費心開設「讀書時間」,哪怕只有一點點時間也沒有關係,堅持每天給孩子講故事,或者共同學習,就能讓孩子從美妙的朗讀聲中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細節提示1、「為孩子朗讀」尤其適合學前的孩子,對於中小學生,父母要更多地側重於引導孩子自己去讀些美麗的詩或文學名著。2、最好是睡前朗讀,以養成定時、定點的習慣。3、父母要有表情、抑揚頓挫地朗讀,不可對孩子敷衍搪塞。細節之22 告訴孩子「我愛你」在美國生活多年的李丹女士認為,「愛」字在美國用得比中國坦然、公開,作為孩子,可以盡情地要求得到父母、老師和朋友的愛,在愛中成長的孩子自然也學會如何回報和給予別人愛。一天,她8歲的兒子給他一張紙條,上面用英文寫著:「家裡人都不喜歡我,誰愛我?」簡單的一個「愛」字,讓她想到很多。看到這張紙條,她馬上放下手上的事,和兒子坐在一起聊了許久。從此每天只要有機會,她一定會對孩子說:「我愛你。」因為她要讓他知道,父母永遠是他的朋友,是最愛他的人。含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對孩子也不例外。愛是一回事,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愛又是一回事。大多數孩子只能用眼睛所見、耳朵所聽來判斷事物,他們還不懂得用心去感覺父母的愛,如果父母們明白了這一點,不妨對孩子說:「我愛你,寶貝。」這不失為一種向孩子傳遞愛的有效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聽到、看到、觸摸到愛和信任的存在,是培養孩子健康情感的一部分。這對許多中年父母或過於嚴謹的家庭來說或許是有困難的,但困難並不在於這種愛不存在,也不在於這種愛是無需表達的,僅僅因為習慣而已。很多人都覺得向別人表達愛意很容易,唯獨對自己家人,卻愛在心裡口難開,心想他是我的親人,我對他/她說不說無所謂,反正他心裡會知道;殊不知往往最愛你的人最在乎你對他的感覺。孩子更是如此。父母要記得常對孩子說:「我愛你!」千萬別覺得肉麻而不願說。一句「我愛你」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依賴。只要當你心中有所感,便要說出來讓他知道,同時,父母也要教導孩子適時地表現自己的感受。當父母和孩子在家養成了對親人互道愛意的習慣時,孩子走向社會,對周圍的人也會敢於表達自己的友愛、關懷,創造出良好的人際環境。細節提示1、從沒嘗試過對孩子說「我愛你」的父母,現在就可以試一下。2、讓孩子也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對家人、對朋友的愛。細節之23 告訴孩子「你真棒」因「賞識教育」法而名揚全國的中國家庭教育專家周弘,第一次讓女兒婷婷做應用題時,10道題她只做對了1道。一般的家長可能會很失望,甚至責怪孩子,但他卻沒有。他不在錯的地方打叉.而是在對的地方打了~個大大的鉤,然後發自肺腑地對她說:「婷婷,你太棒了!第一次做應用題就對了1道。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碰都不敢碰唉!」小婷婷聽了這話,自豪得不得了,越來越愛做,一次比一次對得多,升初中的時候,數學考了99分。一句發自肺腑的「你真棒」,完全改變了一個看似很笨的孩子的一生。中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就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是解放孩子。而解放孩子,首先就要賞識孩子。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孩子的成長道路猶如跑道和戰場,父母應為他們多喊「加油」,高呼「孩子,你真棒」,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堅信他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來。其實孩子們都生活在愛的環境中,但如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則需要一些耐心和技巧。世界上沒有一個孩子一生下來就反感、厭惡自己的父母,但之後卻不一定了,有的甚至與父母反目成仇。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一個長期得不到友好、鼓勵和正確訓練的孩子,會在心裡產生厭惡和憎恨。「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當然,對不同的孩子也要採用不同的鼓勵方式。鼓勵幼兒適合用語言、摟抱、撫摸、鼓掌、微笑、親吻等表達方式。但這些方式用於青少年可能會引起反感。因為幼兒傾向於更為直接、公開的表揚;而青少年更傾向於含蓄的信任和幽默的表達方式為主。對幼兒表揚的次數頻繁、間隔時間短可能沒關係,但對青少年可能會招致他們的反感情緒。總之,不管採取何種表揚方式,父母都要衷心地讓孩子感受到一份熱忱的鼓勵。孩子的成長過程猶如航船,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每前進一步都需要他自己做出努力,同時也需要成人對他的努力做出肯定。孩子的能力是在他自己的努力和成人的肯定、鼓勵中得到發展的。不要吝惜你的鼓勵,時常告訴孩子「你真棒」,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吧!細節提示1、表揚的對象一定是孩子的優點,否則就有不真誠之嫌。2、表揚要恰如其分,因為孩子的判斷力並不等於零。3、把握好表揚時機,及時地對孩子的好行為加以強化。細節之24 告訴孩子「你一定行」一個對超常兒童非常有研究的美國專家來我國訪問時,到一所學校去考察。一位班主任老師說:「先生。您能不能幫我把班裡智力超常的學生挑出來?」專家爽快地答應了,然後自信地用手在學生中指點起來:「你,你,你……」被點到的孩子都很興奮,回到家便說:「媽媽,媽媽,美國專家說我是神童,說我將來一定行。」母親半信半疑地找到老師,老師肯定了學生的話。母親彷彿吃了一顆定心丸,不再焦慮,不再指責。從此,這些孩子的環境變了,同學羨慕,老師關懷,家長逢人就誇,他們一個個快速地向前發展。一年後,專家再次光臨學校,詢問:「那幾個孩子的情況怎麼樣?」班主任回答:「好極了!」接著班主任又問道:「先生,我感到很驚訝,您來之前他們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學生,可經您一指點,一個個都變了。請問您有什麼訣竅,能夠判斷得如此準確?」專家微笑著說:「沒有任何訣竅,隨便指指而已。」班主任頓時目瞪口呆。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那就是當大家都堅信一個人「行」的時候,他就真的能「行」。這其實就是「你一定行」這句話對孩子們產生的極大的心理效應。其實,越是孩子未做過的事、或者越是孩子目前達不到的水平,就越應該鼓勵孩子去嘗試,這是父母引導孩子發現自我的最好辦法,也是父母發現孩子能力,客觀評價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徑。例如:你要發一份特快專遞,你就可以讓孩子去代發,告訴他收件人的地址、郵編、姓名,同時提醒他,如果遇上什麼問題,可以問郵局的工作人員。孩子接觸完全陌生的事物,對於增長知識、積累經驗都是絕好的機會,而且對於培養孩子的意志、耐力及向困難挑戰的勇氣也很有益。家長必須明白,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體驗新事物,鍛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不必擔心孩子沒做過、不知該怎麼做,也勿需不厭其煩地反覆交待、悉心叮囑,只需充滿信心地對孩子說一句:「孩子,你一定行!」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與信任。一個人只有在自己戰勝困難、取得成績時,才能體會到「不依靠別人,憑自己力量前進」的可貴。因此,當孩子碰到困難不知所措時,家長的一句「你一定行」會極大地鼓勵孩子勇於面對困難並克服困難。即使孩子起步時收效甚微,也應該相信,隨著更多的鍛煉,認真地持之以恆,他們一定會鍛煉得越來越堅強。細節提示1、不當著別人的面說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2、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時都誠心誠意地說:」孩子你能行!」3、對基礎比同齡人差的孩子更是應該經常對他說這句話。細節之25 給孩子些親昵動作一個10歲小女孩在她的日記中記載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即每天晚上小女孩睡覺前,媽媽都會在她的小臉上親吻一下。她寫道:「如果晚上睡覺時媽媽親親我,我就會像一個小公主似地驕傲。我會高高興興地睡覺,可如果媽媽忙,忘了吻我,我就一直做夢,有時甚至不敢入睡。」女孩的母親讀了這篇日記後心裡很不平靜,想起了女孩上幼兒園時,特別喜歡一位阿姨。就是因為有一次當小朋友搶走她的圖書,她傷心地哭泣時,這位阿姨走過來撫摸她的頭。這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同父母講過好多次。親吻、撫摸都是一種很細膩的人體教育語言。動作雖然輕巧,但留給孩子的卻是一種難得的慰藉、一種愛護、一種親情。這是父母向孩子傳遞愛的特殊語言。也許僅僅一個愛撫的親昵動作,就可以給孩子很大的鼓勵,讓孩子變得勇敢而堅強。從孩子的心理需要來看,除了父母有聲的教育之外,他們更希望得到父母的愛撫。無論孩子取得成功時,還是受了委屈傷心落淚、悲憤難忍時,來自父母的握手、擁抱或者有節奏地拍打,都傳遞著父母對孩子無限的關愛與深情,這種無言的愛會給孩子以巨大的安慰與體貼。同樣當孩子特別高興、悲傷或感到痛苦、有壓力,常常會身體靠近父母,眼睛看著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時。有時,孩子心煩意亂,關上房門,想獨自清靜時,父母要細心觀察到孩子的這些心理,不要再一味地「關心」下去,而應給他一個個人空間。當家長學會並善於運用很多細小的動作準確而細緻地表達出對孩子的鼓勵、批評、喜愛等豐富情感語彙時,我們的家庭教育就進入了細節教育的藝術階段,進入了讓孩子一生不能忘懷的境界。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些看起來細小,不值得一做,或者不屑於、不好意思做的動作,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正是一生難以忘懷並且受益終身的。細節提示1、握手、擁抱、拍打、目光接觸等都是能給孩子很大提示的細小動作。2、10歲以下的孩子喜歡父母親吻自己的額頭、臉頰,而10歲到15歲的孩子則可能更喜歡父母親切地拍拍他們的肩膀。3、女孩子可能更喜歡父母的親吻,而對於男孩子來說,可能爸爸拍著他的肩膀稱他「小男子漢」會更有效。

細節之26 蹲下身來和孩子交談一個6歲的小女孩很願意與隔壁鄰居的叔叔交朋友,心裡話都願意跟他講,而不願意與自己的父親講。原因在於,這位叔叔跟她講話時是蹲著的,與她一樣高,她覺得自己受到了對方的尊重,他們的關係是平等的。而爸爸跟她講話時,是居高臨下的,無論站著、坐著都比她高。可見,父母與孩子談話時如果總是居高臨下,孩子就會有一種壓迫感,心裡話就不願意跟父母講;而父母如果能蹲下來,跟孩子平起平坐,就一下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孩子也就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了。很多家長之所以與孩子交流的效果不好,就是因為家長與孩子交談時,往往以長者自居,對孩子缺乏應有的尊重。大多數父母總喜歡把孩子當作小「豆包」,沒有在情感上給他們公平的待遇。殊不知,孩子早已有了自己的思維與尊嚴,他們渴望與大人平起平坐,渴望大人把他們當作平等的個體來看待。有的家長不管自己的話有理無理,都要求孩子惟命是從;有的家長在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議時,往往覺得孩子幼稚、可笑而進行當面的嘲諷;有的家長在孩子說話時表現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所有這些行為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從而阻斷與父母溝通的熱情。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在與孩子交流時要平等、有耐心、努力地去理解孩子的想法。這種平等的關係會使孩子願意同父母交流,並能聽得進父母的說教,這是做好子女教育的首要條件。為了做到這些,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上要儘可能地多一些人性化,從子女容易接受的事和有關的問題出發,給他們提原則,讓他們明白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覺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尊重別人的意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經過多次的訓練、教育和不斷地強化而逐漸建立起來的。而且只有那些能夠得到父母的尊重與愛的孩子,才會懂得如何去尊重別人。所以家長們請不要忽視孩子的「平等觀」,愛他們就要讓他們知道你很尊重他們。應放下長輩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孩子交談,而不要總給孩子「高高在上」的壓迫感。細節提示1、不管孩子的想法多麼幼稚,決不能嘲笑他。2、給孩子一個民主的家庭環境,允許孩子「參政議政」。3、對孩子的想法要認真聆聽並給出反饋意見。細節之27 每天抽出時間陪孩子讀初中一年級的男生曾對老師說:「我很害怕放假。」老師很奇怪,因為孩子們總是盼望假期快一點到來。在老師的追問下,他說:「放假在家裡,父母都上班了,只有我一個人在家,我很孤獨也很害怕,沒有人和我說話,爸爸媽媽根本不重視我,他們回到家裡只會問:『作業寫完了嗎?』『這一天你都幹什麼了?』他們從不知道我在想什麼,也不和我聊天。晚上睡覺我從不拉上窗帘,因為我要和星星、月亮說話。我很想上學,因為學校里有同學,和同學在一起我感到很開心。」隨著職場父母的增多,事例中類似這個孩子的情況也越來越多。許多父母覺得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關心關心他學習,孩子就會感到很幸福。其實不然,要讓孩子感到幸福,決不僅僅是提供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與孩子在精神上有很好的溝通。而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陪陪孩子,就是與孩子進行精神交流的最好渠道。科學研究證明,最有威信的父母就是那些每天能安排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遊戲的父母。「職場父母一定要多擠點時間陪陪小孩。你可以把孩子交給保姆、老人,但是誰也取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千萬不要以忙為借口把孩子推給老人,不管多忙,一定要記住和孩子多聊天、多溝通。」這是一位職場媽媽在總結自己的育兒經驗時發出的感慨。在孩子小的時候,她和丈夫因為忙於事業,便把孩子送回了老家。他們給孩子創造了很好的物質條件,卻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現在孩子大了,他們也有時間了,但他們卻痛苦地發現:孩子根本不願意和他們溝通。這些缺少大人陪伴與溝通的孩子被稱為「情感飢餓」的孩子。「情感飢餓」的孩子跟別的小孩不同,他們喜歡撒嬌、任性,偶而還會做出一些古怪的行為,而且做什麼事情都喜歡用眼睛看著別人。其實,孩子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大人對他的注意,讓大家覺得他很重要。家長在發現孩子有這些行為以後,千萬不能張口就罵,而是應該自我反思一下,看自己是否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否應該合理安排,擠出些時間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與重視。細節提示1、吃飯時選擇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與孩子交談。2、看電視時與孩子一起討論節目。3、睡覺前與孩子交談一小會兒,分享孩子的成就和感受。細節之28 好話要好說母親正和孩子一起玩,突然電話鈴響了,母親在去接電話前鄭重地對孩子說:「媽媽去接個電話,咱們停一會兒,好嗎?」這樣問會讓孩子感覺到時間不會很長,就一會兒,而且媽媽用了「好嗎」一詞,是與自己商量的口氣,於是孩子很高興地點了點頭。這位細心的母親這樣傳遞信息,孩子不但容易接受,主動遵守,而且明白事情的原因,感受到母親對自己的尊重和愛意,就會和母親和睦相處,減少不愉快。試想,如果母親徑自去接電話並對孩子說:「別鬧了,安靜點!」這樣說話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對,但孩子的感受就會不一樣。這樣說話,孩子只能是被動地服從,而心中卻不服,還會產生抵觸情緒。這是親子語言交流中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因為有些家長確實不懂得「好話要好說」的道理。有些父母對小孩子說話面部表情是嚴肅的,語氣是生硬的,給孩子的感覺是冷冰冰的,但是父母的嘴裡卻說,我們很愛你,你是我們的寶貝。孩子看到的是嚴肅的表情,聽到的是生硬的語氣,是冷冰冰的感覺,他們會想:這就是父母的愛嗎?所以父母要格外注意與孩子說話的方式,學會用平靜的語氣、柔和的語調、通俗的語言與孩子說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家長會說話,孩子才會更聽話。學會對孩子說話,提高信息的價值,是一件投入小而收益大的好事,是父母表達愛心的關鍵所在!因為學會對孩子說話,改善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不僅能教會孩子掌握語言這個思維和交流的工具,開闊孩子的視野,給孩子以知識的傳送,而且還能給孩子以生存的勇氣和人格的力量。細節提示1、首先要在心底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以禮相待。2、盡量少使用訓斥的語氣,學會凡事與孩子平等協商。3、要讓孩子也懂得對別人要「好話好說」的道理。細節之29 與孩子書信交流2004年5月份,濟南市燕山學校掀起了「親子書信」互動交流的活動。學生郭家第一個收到了爸爸媽媽寄給她的一封信和一個「腳印」,信中說:「爸爸媽媽親手做了這個『腳印』送給你。人生就是腳印,你知道怎樣走好每一步嗎?那就是踏實、認真,越是踏實認真,人生就越有意義。」孩子認真地把信收藏在自己帶小鎖的日記本里,給父母回信說「我要成為你們的驕傲!」欒佳穎的爸爸媽媽送給她一隻精美的台表,並在信中說道:「我們最愛的女兒,『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祝願你努力學習,只爭朝夕,擁抱未來!」「每當我看見爸爸媽媽的信和禮物,我就感到他們特別特別愛我,我一定要好好回報他們。」或許這隻小小的台表將成為欒佳穎一生奮鬥的動力。互動交流,換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家長們紛紛表示,平時自己的關心和期望往往被孩子們當成嘮叨和壓力。現在我們主動給孩子一封信、一個小小的禮物,孩子都會興奮得不得了。孩子寫給我們的信也讓我們感動,我們把這些信作為孩子成長的軌跡好好保留。事實證明,書信交流確實是一種很有效的家教方式。特別是孩子上了中學,學習緊張,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少了,向父母傾訴心聲的機會少了,父母當面教育他們的機會也少了,而且有些事當面談總是把握不好分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書信交流,平心靜氣,思路清晰,條理完整,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絕好效果。這種無聲的家教方式細緻入微,能觸動孩子的思想,凈化他們的心靈,開發他們的智力潛能,激發其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同時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可以無拘無束充分表達心中喜怒哀樂的途徑,又鍛煉了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凡是看過《傅雷家書》的人,都會為那位稱職、細緻的好父親所感動。當兒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傅雷在書信中告訴兒子在學習時應注意哪些問題;當兒子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齡時,父親又及時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他。可能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想:要是自己有這樣一位父親,那該多好啊!我們的父母們何不效仿一下傅雷,讓你的教育也頗有成效呢?當然,與兒女通信,關鍵是要有真情。只要有真情,再樸實的語言也會感人三分。如果說:「書信交流法」是一個細節教育的辦法的話,那麼請記住,這個辦法的靈魂就是真情!因為父母的真情會向孩子傳遞他最真摯的愛,讓孩子一生都難以忘記。細節提示1、對於孩子在外地的家長而言,與孩子定期書信交流更為必要。2、每次寫給孩子的信應有不同的主題,以便含蓄地對孩子進行某一方面的教育。3、信中仍應以鼓勵孩子奮發向上為主旋律。細節之30 給孩子一顆「平常心」一個已經考上國內知名大學的男同學談起他的成長過程感慨萬千:「我不是父母的嬌子,也不是家庭里的太陽。我的家裡沒有溺愛,也沒有強權。我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既沒有令人羨慕的高學歷,也沒有高層的社會關係,我的生活就像平靜的河水一樣沒有波瀾。因為任何新式玩具、名牌時裝、電腦及樂器,對於我這樣的家庭來講無疑是苛求的。父母總是說他們的能力太有限,沒能給我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也不能給我更多的輔導,因此學習只能靠我自己了,不懂的一定請教老師。他們也用他們的方式來教導我:學習一定要心靜,不要拘泥於一次成功或者失敗,不能浮躁,亦不能悲哀,一定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態,惟有心靜才是可取的。在高考前,我父母依然上班,就是在正式考試的那一天,父母親一早照例騎車上班去了,家裡一片寂靜,只是在我去考場時外婆祝福我一切順利!當我趕到考場時,看到那些考生的父母期待和緊張相互交織的神情,看到別的同學那種不夠自然的微笑,我突然間有了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感。可能很多人在想:這個男孩子的成功就是源於他父母給了他一顆寶貴的「平常心」。不錯,給孩子這樣一種「寵辱不驚」踏踏實實的人生態度確實要比給他重壓或「利誘」更利於孩子的成長。「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也曾講過,她特別重視讓孩子學會保持一顆「平常心」。她解釋,所謂「平常心」,簡而言之就是「勝不驕,敗不餒」,讓孩子接受別人比自己強的事實。這種心理素質既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也需要孩子自身的體驗。比如:劉亦婷上學後,她就反覆強調:「平時要努力,考試允許得O分」;「凡事只要儘力而為了,就可以問心無愧」等等。她認為,家庭中始終保持這種輿論導向,有助於孩子形成積極而豁達的心態,遠離妒忌、攀比、灰心等人性弱點,積蓄向正面目標前進的能量。特別重要的是,父母還要從心底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在正常而平凡的環境中逐漸發現自我、塑造自我,最終達到出類拔萃。父母們,請給孩子鬆綁吧,將孩子年幼的心放飛藍天,智慧之花也就隨之孕育、生長、開放。給孩子一顆平常心,讓他在寵辱不驚中不斷成熟發展。細節提示1、不給孩子的成績做硬性規定。2、不對孩子的失敗大驚小怪,相信孩子會爬起來。3、不對孩子的成功欣喜若狂,讓他明白「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第四章 父母必須讓孩子記住的十個細節細節之31 記住父母的生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嗎?」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高三的黃磊想了想還是沒有回答上來,「我曾經問過爸爸媽媽的生日,但總是記不住。我只知道媽媽的生日是3月份的,爸爸的就不知道了,他們幾乎不過生日,過生日的時候也沒有提醒過我。」一名初中生在給家長的信中寫道:「面對這個問題,我感到很慚愧。現在已經十八歲的我,竟然答不出自己親生父母的生日。我將用我今後的行動來回報他們,今後他們的生日我都會陪他們一起過。」在爸爸媽媽心裡,孩子的生日總是記得一清二楚。孩子過生日,爸爸媽媽四處奔走,買生日蛋糕、生日禮物,有的還要請客吃飯……然而大多數孩子卻根本不知道父母的生日,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家庭細節教育的一大不足。記住父母的生日,是關愛父母的表現。鳥有反哺之情,孩子與家人的親情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家庭教育學到。如今包括廣告、學校都在強調幫父母洗腳、做家務、過生日,但社會灌輸家庭倫理教育其實並不貼切,孩子有時會覺得形式上的東西很假。真正的教育應該來自家庭,讓家庭的溫馨、親情感化孩子。在日本,兒子把自己的生日稱為「母難日」,自己過生日那天要請母親吃飯,向母親鞠躬。而且中國古代史書上早就把生日稱為「父憂母難日」。即使是父母給孩子過生日時也應該有意識地提醒,多少年前的今天你出生了,我的生日是在什麼時間……給你過生日是愉快的,給媽媽過生日也是愉快的等等。要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我過生日和你過生日一樣重要,全家人會一樣愉快。孩子就會記住你的生日。不知道關愛父母的孩子,將來也不會懂得去關心他人。要讓孩子懂得,為父母過生日是愉快的,記住父母的生日是自豪的。細節提示1、教孩子早早地把父母的生日在日曆和掛曆上用彩筆顯著地標記出來。2、在生日那天接受孩子送你的小卡片,讓他寫上最想對你說的話。3、在生日那天讓孩子做件有意義的事情,如打掃房間、洗一件衣服等。細節之32 離家出門稟告父母一位母親講述了她鄰居家前些日子發生的一件事情:他們21歲的女兒突然失蹤了。原來鄰居的女兒在讀中專時曾和一男孩子相戀,她怕父母不同意,便選擇了離家出走。事情已經過去二十多天了,雖然他們已經知道了女兒的下落,但是那種傷痛卻揮之不去,一想到自己含辛茹苦把女兒養大,長大之後女兒卻狠心到不留半點音信,讓家長為她牽腸掛肚,他們除了生氣,更多的是傷心。用這位母親的話說「鄰居家發生的不幸對同樣身為人母的我來講震動很大,已經年過二十歲的孩子,做事竟如此輕率,這種行為確實不負責任。但是這件事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我覺得家長也有不能推卸的責任。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固然重要,但教會他如何做人更重要。我從小就教育我的女兒,離家出門一定要告訴父母,因為我想讓女兒知道父母時刻都在為她的安危擔心,更重要的是我想讓女兒做一個負責任的人,對父母負責、對家庭負責、更對自己負責。」當父母都在家裡的時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稟告,不管你去得遠或者近,也一定要講明要到哪一個地方,好讓父母找你方便。這種出外必稟告父母的習慣,也會督促孩子建立對自我行為的責任感,絕不做讓父母焦慮、傷心的事。責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礎,是能力發展的催化劑。做父母的能夠給予子女的最好的禮物,應該是「根」和「翅膀」,也就是責任之根與獨立之翼。父母要讓孩子從小明白,責任就是一種誠信,反映著一個人的品質,只有敢於負責任的人,將來在社會上才是成熟可敬的人。所以,責任是孩子做人之本,是孩子立足社會之本。我們除了給孩子精神上、學識上的指導與關懷,還要注意責任感的培養,使孩子從小就懂得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做個有責任心的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而責任心的培養又絕非一蹴而就的,那就從點滴小事做起吧,告訴孩子「離家出門告知父母,莫讓家人為他/她牽腸掛肚」。細節提示1、讓孩子記住出門前告訴父母行蹤和返回的時間。2、不允許十八歲以下的女孩子無理由夜不歸宿。3、告訴孩子父母對他們的掛心是一輩子的,無關乎孩子年紀的大小,讓父母放心、安心,是孝順父母的表現。細節之33 咳嗽時要捂住嘴巴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引起了人們對衛生習慣和道德良知的反省。以前人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有人走著走著,便旁若無人地隨口將痰吐在地上;有人打噴嚏、咳嗽毫不遮掩……衛生部的有關人士在「非典」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極個別特殊情況外,人與人的密切接觸、咳嗽和噴嚏發出的飛沫,仍然被認為是「非典」傳播的主要途徑。當然,「非典」也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注重衛生習慣和重塑社會文明風尚的可喜景象。人們說習慣源於自然,打噴嚏、咳嗽不用手捂住的習慣也並非是一朝一夕中鑄成的。聰明的家長要培養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事情,但在生活中「口沒遮攔」地對著別人的臉咳嗽、打噴嚏的行為卻隨處可見。這些行為不僅於健康無益,也是很沒有教養的體現。父母要從小就教育孩子養成「咳嗽時捂住嘴巴」的衛生習慣。因為,對著別人或者空氣打噴嚏是很不禮貌的,這樣不但會把口水或者鼻涕噴到別人的臉上,還可能把包括感冒病菌在內的各種病菌傳染給別人。此外,家長還要教孩子養成諸如:咳嗽完了,要記得洗手,飯前、飯後要洗手,當別人面打噴嚏要主動說「對不起」,經常清洗自己的手絹、襪子、內衣等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次,中國入世談判首席專家龍永圖到瑞士訪問,他在衛生間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馬桶,急得滿頭大汗。因為,那個小孩覺得他上廁所不沖水是不講衛生的體現。這種講衛生、有社會責任感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龍永圖。其實應該被感動的何止是他呢?我們的父母也應該從孩子生活中的點滴細節管起,幫助孩子樹立一種講衛生、有社會責任感的意識。細節提示1、告訴孩子咳嗽或打噴嚏時也可用手絹、面巾紙之類的東西捂住嘴。2、讓孩子也積極去影響周圍的孩子學會打噴嚏要用手捂嘴。3、提醒孩子遠離那些不講衛生的人。細節之35 與人溝通時要注視對方的眼睛在一個大型跨國公司的人才招聘會上,小張和小蔡都成功地通過該公司銷售主管的初試和複試,他們倆是從一百多名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無論筆試還是談吐,雙方都毫不遜色,人事部的選拔「考官」犯了難,因為這個崗位只招一個人。最後,公司經理決定親自對兩個人進行一次面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只有幾分鐘,經理就決定最終錄用小張。當被問及原因時,經理很坦率地說:「理由很簡單,我在和他們說話時,小張一直注視著我的眼睛,而小蔡卻左顧右盼,可見他並不善於傾聽別人談話。而善於傾聽、尊重客戶是一個銷售主管應具備的首先條件。」這個事例說明的道理也很簡單,善於傾聽是每個人應具備的能力,而在傾聽的過程中注視著對方的眼睛則是向對方表示尊重的最好方法。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目光與談話之間有一種同步效應。人內心的隱秘總是會不自覺地在變幻的眼神中流露出來。所以,人們可藉助目光表達豐富的感情,例如:尊重、關注、蔑視、不以為然等等。實驗表明,當一個人意識到對方在專心地注視著自己、傾聽自己談話時,他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尊重,他的講話慾望與信心也會隨之大大增強。「善於傾聽」的能力應該從小就教給孩子,而讓孩子用眼神體現出他對別人談話的關注與尊重更要從細節做起。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與對方面談時,時時注視對方的眼睛會表示出你的誠懇。專家認為:「人類的態度在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態度能顯示出我們是否願意聽別人講話,以及我們對所聽到的話的理解程度。如果我們學會正確地與他人交流,就有能力表達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同時,懂得目不轉睛地關注別人談話的人,也勢必會受到別人的感激與尊重。家長們請記住教會孩子傾聽的技巧與藝術,並告訴他這種細節技巧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孩子那小小的「心靈之窗」。細節提示1、教會孩子在聽他人講話時,不要左顧右盼,要看著對方的眼睛。2、告訴孩子當他聽明白或與對方有同感時,要用眼睛與人交流表示讚許。3、告訴孩子注視對方不代表要目不轉睛地「死盯」著對方,這樣有時會顯得不太禮貌。


推薦閱讀:

為何有時候,同一個主意,老公(老婆)說的時候,老婆(老公)不太相信,但別人說的時候對方就信了?
不良的家庭教育易引發多動症
不完整的家庭,也能擁有完整的愛!
為什麼只有爸爸的兄弟家的小孩叫做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而爸爸的姐妹和媽媽的兄弟姐妹家的小孩都叫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沒準備好就別生孩子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