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泱泱: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的理學經世思想

曾、左、胡是湘軍創立時期和前期領導層的三個重要人物:曾是湘軍的首創者和統帥,左、胡則是曾的左膀右臂;曾是湘軍的主要思想領導者和核心,左多謀善斷、勇毅剛強,是首屈一指的戰將,胡則穩坐後方,延攬、輸送各類人才,調和各方關係,促進湘軍的團結和發展,三人不可分割。

一、曾國藩及其理學經世思想

曾國藩(1811-1872),原名子誠,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荷葉塘(今屬雙峰)人。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歷任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禮、兵、工、吏部侍郎。咸豐二年(1852)出任江西正考官,以母喪回籍。時值太平軍出廣西,長驅直入湖南,清政府令他幫辦湖南團練事務。他於次年春至長沙,著手組建湘軍,先建立陸師,繼之又在衡州(今衡陽)、湘潭設立船廠,訓練水師。四年正月,發布《討粵匪檄》,率全軍出師東征,與太平軍作戰,屢敗屢戰。經過12年的艱苦戰鬥,終於將太平天國革命鎮壓下去,挽救了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在此過程中,他於咸豐十年任兩江總督,並授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同治元年(1862)兼任協辦大學士;三年以攻陷天京功,賞加太子太保銜,賜封一等侯(後加稱「毅勇侯」)。四年五月,奉旨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北上鎮壓捻軍。以歷久無功,於五年十一月調回兩江總督本任。六年,補授體仁閣大學士,旋改武英殿大學士。七年七月,調任直隸總督。九年,奉命查辦天津教案,忍辱求和,遭社會輿論譴責,再調任兩江總督。卒於官,謚「文正」。在兩任兩江總督期間,與李鴻章等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軍工企業,又奏派陳蘭彬、容閎率學童出國留學,學習軍事、船政、步算、製造諸學,開洋務運動先河。

曾國藩「平生篤崇宋儒,不廢漢學,不輕立說,專務躬行」;「居官治軍,粹然儒者,戎馬倉皇,不廢文事」。前人多將學術分為義理、考據、辭章三門,他另立「經濟」一門,合成四門,說:「為學之術有四,曰義理,曰考據,曰辭章,曰經濟。」這是切合時宜的。但他仍認為,四門中當「以義理之學為先,以立志為本」。又回到了他的理學經世主張。他立志以平亂衛道自期許。在著名的《討粵匪檄》中,他呼籲「血性男子,號召義旅,助我征剿」;號召「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橫行中原,赫然憤怒,以衛吾道」。在外交方面,他抱定一個「誠」字,「守定和約」,「委曲求全」, 「忍辱負重」。他嚴格按照理學家的要求修身養性,「為日記,有過必記,力自繩檢」,對子弟教訓也很嚴格,對後世深有影響。他善治古文,曾師法桐城派姚鼐,而雄奇過之,「異軍突起,而自成湘鄉派」,近世論者或有稱其為桐城派之殿軍者。

曾國藩的著作,有《曾文正公全集》傳世,今嶽麓書社出版有《曾國藩全集》。

左宗棠

二、左宗棠及其理學經世思想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嘗自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他20歲考中舉人,後三次參加會試,均意外落第。從此絕意科舉,「棄詞章,為有用之學」,刻苦鑽研農學、輿地學、史學、兵學以至洋務之學。於書房自撰一聯張貼壁上:「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他早期坎坷,大器晚成,40歲以後始飛黃騰達:咸豐二年(1852),入湖南巡撫幕府,籌劃軍事,參與鎮壓太平軍;十年,以四品京堂候補襄辦曾國藩軍務,自組楚軍;次年,以三品京堂候補幫辦曾國藩軍務,旋詔授太常寺卿,復命督辦浙江軍務;同治元年(1862),補授浙江巡撫;二年,晉陞閩浙總督。三年,攻佔杭州,平定全浙,獲賞加太子少保銜,進封一等伯爵,爵名「恪靖」。四年,奉命節制閩、粵、贛各軍,掃平太平軍余部。回福州後,他連上數折,並悉心籌劃,創辦福建船政局,購機器、雇洋匠製造輪船,又附設船政學堂(求是堂藝局),培養製造、駕駛人才,裝備水師,開中國近代機器造船、海軍和海軍教育之先河。同年秋,奉諭調任陝甘總督。六年初,又授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此後五六年間,他先是率部參加平捻,繼之督師鎮壓陝甘回民起義。十二年秋,奉諭以陝甘總督協辦大學士;次年,補授大學士。在其後的海防塞防之爭中,他力呈「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反對於西征「停兵節餉」之論。光緒元年(1875),諭命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二年至三年,率大軍西征新疆,討伐入侵的浩罕阿古柏集團,收復天山南北廣袤失地。在中俄伊犁交涉中,他提出「先折之以議論,委婉而用機,次決之以戰陣,堅忍而求勝」的方針。六年夏,輿櫬出關,駐營哈密,部署軍事,為伊犁談判後盾,收復伊犁。在督軍陝、甘、新期間,先後創辦西安機器局、蘭州製造局、甘肅織呢局、阿克蘇製造局等;軍行所至,築路、植樹,修浚水利,撫輯流亡,注意民族關係,恢複發展生產;又五次專折上奏,促成新疆建省。不久奉召回京。七年正月,受命入值軍機,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九月,調任兩江總督。十年五月,奉命返京,再次入值軍機,並管理神機營事務;七月,以中法軍事急,諭命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在任積極部署抗法,反對屈辱議和,又奏請專設海防全政大臣,建立海軍衙門,並請移福建巡撫駐台灣,促進台灣建省。次年七月,病逝於福州,謚「文襄」。所著有《左文襄公全集》傳世,今嶽麓書社出版有《左宗棠全集》。

左宗棠為學尊奉儒教,而尤以程、朱為宗。在所撰詩文中,他寫道:「勵學先崇禮,收心在積誠……納軌躬儒行,防非凜意誠。」他「窮經將以致之用」,要「將儒術策治安」。儘管他廣泛學習有關國計民生的「有用之學」,但根本在「以義理為本,發為事功」。他律己、御下、訓誡子弟均極嚴,「作吏訓子,皆重朴黜華」,畢生廉潔可風。在應對外來侵略和對外交涉方面,他無絲毫奴顏與媚骨,《清史稿·左宗棠傳》將他與曾國藩作了對比:「國藩以學問自斂抑,議外交常持和節;宗棠鋒穎廩廩向敵矣,士論以此益附之。」他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和和領土完整,反對喪權辱國,割讓國家領土。他認為:「邦交之道,論理而亦論勢。」必須談判與武備相結合,「疆吏如能持正,使臣或尚有憑藉,多說幾句硬朗話」;又說:「與外人交涉,當強者不可示弱。」他繼承並實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在《〈海國圖志〉序》中寫道:「同、光間福建設局造輪船,隴中用華匠制槍炮……此魏子所謂師其長技以制之也。」在洋務運動中,他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能用洋人而不為洋人所用」,後期並注意發展民用企業,提倡「以官辦開其先,而商辦承其後」。在理政御軍治民方面,他也頗具政績。《清史稿·左宗棠傳》評論說:「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過人,廉不言貧,勤不言勞,待將士以誠信相感,每克一地,招徠撫綏,眾至如歸。論者謂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則以王道行之,信哉!」

胡林翼

三、胡林翼及其理學經世思想

胡林翼(1812-1861),字貺生,號潤芝(也作潤之、詠芝),湖南益陽人。其父胡達源,號雲閣,歷官翰林院編修、少詹事,「學宗宋儒」,為當時著名理學家,曾國藩曾向其考德問學。胡林翼少時曾沾染紈絝習氣,「負才不羈」。後在其父及師友勸勉下,「痛刮曩習,慨然有康濟斯民之志」,終與其父同「以理學、經濟著聞」,而事功遠勝之。他於道光十六年(1836)中進士。嗣後授翰林院編修,充江南鄉試副考官。二十八年,以知府分發貴州,歷任安順、鎮遠、黎平知府,在任強化團練保甲,鎮壓貴州苗民起義和湖南李沅發起義。咸豐四年(1854)春,擢貴東道,奉命率勇赴湖北、湖南抗擊太平軍,旋補湖北按察使。次年,遷布政使,又署巡撫。六年,所部攻佔武昌,平定湖北,實授湖北巡撫,成為繼江忠源之後湘軍將帥出任封疆大吏的第二人。在任六年,將湖北建成繼湖南之後的又一個鞏固後方,湘軍將源、兵源、餉源的又一個可靠基地。他全力支援曾國藩湘軍東征之師,派出得力戰將李續賓、鮑超、多隆阿等交曾指揮,還多次出省協同作戰,力取九江、安慶等地,均系戰局關鍵。

胡林翼善於處理各方關係,既想方設法改善與湖廣總督滿人官文的關係,穩定後方,又細心處理湘軍內部各派系間或各將領間的關係,發展湘軍。曾國藩曾稱:「自(咸豐)七年以來,每遇捷報之折,胡林翼皆不具奏,恆推官文與臣處主稿。偶一出奏,則盛稱諸將之功,而己不與焉。其心兢兢以推讓僚友、扶植忠良為務。」他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延攬與舉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閻敬銘等均經他鼎力奏薦,曾國藩曾說他「薦賢滿天下」;對部屬,則循循善誘,「推廉尚能,手書戒勉將吏如子弟」。同時,他「嚴課吏治,糾劾文武數十人」;特別重視治理地方,防範未萌,嘗說:「詞訟案牘,病在積壓;盜賊奸骩,弊在因循。夫州縣之小事,即百姓之大事;今日之所謂小賊,即異日之大賊。」他以理學經世,雖戎馬倥傯,不廢於學。駐太湖時,「調兵籌餉,日不暇給,而委己於學,夜則延老儒姚桂軒會講《論語》,未嘗稍間」。其父撰《弟子箴言》,旨在教育學者奮志、勤學、端品,培養經世人才,他繼承父志,晚年於故鄉建「箴言書院,教人務實學」。

胡林翼歿後謚文忠。所著有《胡文忠公遺集》傳世,今嶽麓書社出版有《胡林翼集》。

(作者劉泱泱系省文史館員)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曾國藩的「八交九不交」
曾國藩:人是可以貌相的,四大福相,你的面相符合嗎?值得收藏
曾國藩家訓中的六大名言,發人深省
曾國藩:有一種朋友叫對手-今日頭條
曾國藩書《歐陽氏姑婦節孝家傳》

TAG:思想 | 曾國藩 | 左宗棠 | 胡林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