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塵:我們的道德饑渴症有救嗎
北京大學已公布2012年度「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實施細則,其中明確提出:「有下列情形者,不得被推薦:一、不孝敬父母;二、不關心他人,從未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三、有不良誠信記錄;四、考試作弊、受到處分或有其他違法違紀違規行為。」 「不孝敬父母」被列在第一位,對此,輿論爭議頗大。在我看來,這只是中國社會當前普遍害上的道德饑渴症的又一次發作而已。 中國社會當前的道德問題無疑是嚴重的,只要看一下這兩天關於廣東兇徒光天化日下開車進山搶抓女生轉賣的新聞,就知道這個社會的道德已經淪喪到了什麼程度。不認同這個判斷的,我看除了精神有問題的,就只剩下個別腦袋被屁股決定的人了。 對有價值的事物,如自由、財富、健康、感情等,一個人最缺少什麼就最渴求什麼,整個社會也是如此。正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如此缺乏道德,所以我們的耳邊才日夜充斥焦灼急切的高分貝道德籲求聲。北大以自己的方式暴露了一下內心的饑渴,雖然有點可笑,倒也不值得多加指責,只是讓人不免要感嘆,這個號稱中國最高學府的大學,怎麼對自己患上的這種病症,竟也如此缺乏認知,以致這樣葯不對症,甚至一副病急亂投醫的樣子。 最有學問的北大難道不知道,漢王朝鼓吹「以孝治天下」,用道德選拔人才,玩「舉孝廉」,其結果卻是「舉孝廉,父別居」,整個社會更加虛偽,紛紛矯飾名節以謀求虛假的道德名聲,進而撈取利益,甚至還出現為了被舉薦而假裝住在父母親墓道中服喪二十餘年,卻偷偷生下五個孩子的假「孝廉」。 其實道德饑渴症幾乎在任何歷史時期都存在,只是程度可能有所不同而已。原因就在於,道德本來就是法律底線基礎上的更高要求,它內在地就有一種追求盡善盡美的傾向。用康德老人的話說,道德是這樣一種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因此,以道德的眼光去關照現實的世界,從來就不會覺得滿意;覺得或假裝覺得滿意的,從來都只是那些企圖用良好的社會道德狀況去標榜自己功德的人。 人類社會就是在這種從不間斷的道德饑渴狀態中走過來的,以前是,今後也仍然會是。這是由不完善的人組成的不完善的社會永遠不可能改變的現實。而且,正如英國著名法理學家哈特所指出的,人類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哪個社會是因為道德嚴重敗壞而崩潰的;真正造成社會崩潰的,是制度。所以,過分的道德饑渴症,是完全不必要的。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尋求改進我們的道德狀態。畢竟,制度經濟學告訴我們,良好的道德狀態有助於大幅降低一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從而促進社會的產出和福利的提高。 改進當前社會的道德狀況,應該把握的原則很多,但是有兩條至關緊要,必須首先牢牢把握: 第一條是,不能僅僅在道德領域內尋求道德問題的解決方案。康德認為,「一個民族良好道德的形成首先就要期待於良好的國家體制。」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而認為,道德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範疇,不僅取決於同屬上層建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等,而且與後者共同取決於經濟基礎。因此,要想解決道德問題,一定得從政治、經濟制度等更寬廣、更根本的領域著眼。 第二條是,必須發揮好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自身必須帶頭改進道德。因為首先,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受託者,一舉一動對公眾權利的影響巨大,僅僅依靠法律制約,總有力所未逮之處,必須有足夠的道德感對「幽暗之惡」予以自制。其次,為政者的道德狀況是影響普通民眾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超長期「君師合一」傳統的國度里。 另一方面,政府要盡量剋制對普通公眾提出道德要求的衝動。政府本質上是強制力的合法壟斷者,政府跳出來對普通公眾提本質上是非強制的道德要求,總不免讓人產生被強制的感覺,不僅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容易激起反感。特別是在當前民眾對一些官員道德水平持嚴重懷疑態度的情況下,人們更容易對政府的道德倡導產生逆反心理。 總而言之,我們真正應該饑渴的,不是道德,而是制度;尤其需要著力的,不是倡導道德改進,而是推動制度變革。首先必須提高道德水準的,不是普通民眾,而是大人先生、各界精英們。假如做不到這些,那麼我們社會的道德狀況就不可能改善,我們的道德饑渴症就是無藥可救的。 (作者系公務員) |
來源: 東方早報 | 來源日期:2011年10月14日 | 責任編輯:鄭子蒙 |
推薦閱讀:
※夜思|談戀愛的時候,我們AA制好不好?
※我們女人
※國產劇植入廣告,你是把我們當智障嗎
※「開放」是我們的唯一出路
※經典無法複製,時隔31年重映的《英雄本色》憑什麼還能影響今天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