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視察」杜甫草堂

「視察」杜甫草堂

張雨生

  

  到成都辦事的人,只要能擠出半天空閑,有兩處是要去的,一是諸葛武侯祠,一是杜甫草堂。「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那時候,武侯祠在郊外。「城裡十萬戶,此處兩三家」。草堂也在郊外,看來還很偏僻。如今城區大發展,將它們包到了城區中心,位於成都市一環路的旁邊,來去十分方便,不必費力尋找。一祠一堂,終日遊人如潮。

  領導人也不例外。儘管他們日理萬機,但到了成都也都要抽出時間,到這裡來看看。這有草堂專設的照片展廳為證。可是細看下面的文字,有的卻赫然寫著:「……視察杜甫草堂」。「視察」用在這裡,我總覺得很是彆扭。

  人們到這裡來,或稱瞻仰,或稱拜謁,因為他們都懷有一顆崇敬的心。兩位先賢受到代代悼念,深情崇拜,是當之無愧的。一位是光輝史冊的賢相,是後人心目中的智慧化身。一位被稱為詩聖,是世界級的文化名人。當年,詩聖走進賢相祠,就充滿敬仰而深情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的這種敬仰和感嘆,代表了代代崇尚先賢者的心情。

  領導人視察,是到下面來檢查工作。視察武侯祠,視察杜甫草堂,難道要檢查諸葛亮的工作,要檢查杜甫的詩作不成?這麼用詞,至少是過分地突出自己,對先賢不恭吧。當然,一祠一堂,也有今人的管理工作,保護工作,但那是旅遊和文物部門的事,這些部門的上級人員,來此檢查工作,可謂是視察,但他們卻沒有資格將自己的照片高掛在這裡。來到聖地,丞相在上,詩聖在上,相信他們也不敢自稱視察。

  領導人即使與眾不同,他們的政績和德行蓋過諸葛亮,他們的才華和詩作蓋過杜甫,他們在後人心目中的位置將更為崇高,到了這裡,對先賢不必懷有崇敬之情,不能叫拜謁,不能叫瞻仰,那麼自謙一點,用個中性詞,叫做參觀,也比居高臨下的「視察」,讓人看了要舒服一點吧。其實,人的賢能,不在於地位的高低。其在後人心目中的位置,要留給歷史評定啊。

  有人會說,這些圖片的說明文字,是展覽館的工作人員寫上的,並非領導人的本意。這話也對,也不完全對。說明文字確實是下面的人寫的,請沒請領導人親自過目,不得而知。就算沒親自過目,也並非責任全在下面。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誰喜歡突出自己,誰喜歡別人吹捧,下面的人都看得一清二楚。投上所好的事,難道只有下面投者的責任,而沒有上面好者的責任嗎?

  如今有些詞語,胡亂地用到領導人身上,常常會弄巧成拙。就說這個「親自」,用得過多過濫,已成為群眾的笑柄:「親自吃飯」,「親自走路」。真正需要領導人親自的時候,卻又不親自,疏忽了。「視察」也是用得過多過濫的詞,只要領導人來了,與檢查工作毫無關係,也得叫「視察」。如今,「視察」到了武侯祠,「視察」到了杜甫草堂。不知某一天,他們走到馬克思墓前,登上中山陵,走進毛澤東紀念堂,還叫不叫「視察」?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李白和杜甫只相差11歲,但談起他們所處的年代卻不同?
杜甫《送韓十四江東覲省》賞析
杜甫和草堂
《石壕吏》中為什麼官吏不去抓杜甫?
杜甫1

TAG: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