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政壞榜樣
深圳河兩岸,左港右深
本月初,香港樓市出台辣手新政。原先香港居民購買二套房,徵收3%-8.5%不等的印花稅,非港居民徵稅15%。新政以後,前者統一徵稅15%,後者升為30%,稅率倍增。
揆諸歷史,印花稅率從來都沒有這麼高過。印花稅發明之初,是針對交易頻繁的大宗產業,希望以輕微的稅負,最小的影響,獲得長期而穩定的稅入。所謂「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說的就是印花稅。誰能想到呢,香港印花稅已是奔著殺鵝而去。
未來的一段時間,香港住房成交量將急劇降低。尤其內地赴港地購房者,會畏而卻步。除了印花稅,他們還要交別的稅,總稅負可達交易額的50%。香港房價會不會降暫不可知,政府「打擊炒作」的目的,確實是達到了。
一些人稱讚港府「辣手新政」,希望內地政府學習,打擊炒作,降低房價。事實上,內地學習香港房地產的壞政策,已經夠多了。
香港不征房產稅(只徵收少量差餉和物業稅),開發商要向政府繳納出讓金。內地將這套制度學到手,就是現在的土地拍賣制度。土地供給出於政府之手,周期性地控地,政府推動房價節節上漲。港府大量建設公屋,內地也學過來,大量建廉租房、經適房,這也是壞政策。再鼓吹學習香港加稅,不啻於火上澆油,唯恐中國房市不夠亂。
香港樓市的真正問題,是用於建房的土地嚴重短缺。很多人以為,香港人多地狹,土地短缺——事實上香港不缺地。香港有面積一千多平方公里,用於開發的土地,只有兩成多一些,住房用地就更少了。開發用地,大部分還都是填海而來。香港有郊野公園,濕地、林地、農用地,這些土地因為政府管制,無法用於建房。
土地開發率低,這是香港高房價的主要原因。
有些人說,香港沒有多少剩餘土地——所謂的未開發土地,只是荒山野嶺,不是斜坡就是灘涂,並不適合蓋房子。這種說法還是中了管制主義之毒。所謂「不適宜開發的土地」,只是政府以各種理由牢牢攥在手裡,才會呈現出一派荒涼景象。如果放地開發,開發商連大海都能填平,那些灘涂、坡地,怎麼會沒有改造的能力呢?
香港也要保留田園風光,土地怎麼能都用來蓋宅呢?這是很多環保團體的說辭。他們忽略了市民的住房福利,一味鼓吹自然環境,市民利益被他們綁架了。從地圖上看,新界還有大片未開發土地。只要放出一些土地,就會極大地增加住房供應,這才是根本的利民之道。
香港人均住房面積只有16平米,這數據不僅低於北上深,也低於發達國家水平。數字反映到社會現實,就是全民受害。有錢人買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已然算是千尺豪宅;大量中產階級家庭,只能住五六十米的小房。近一半人口連鴿籠也買不起,只能租公屋。這樣的住房水平,無論怎樣說,都和香港的國際大都市地位不相稱。
可悲的是,由於房價居高不下,買得起房的香港中產階級,身家財產都被房產捆住了。政府增加供地,這有利於香港整體的住房改善,不過房價卻會下跌,一些背負巨債的人會破產。他們拚死反對政府供地,以便於維持房價高企——這些人已然成了利益集團,不斷抗議政府改善民生的舉措。
政府減供地,撐房價,有房階級才睡得著。1995年到2002年,香港一共增加了7000多公傾土地。2003年,金融危機的餘波肆虐,香港房價還在下跌。政府在有房階級的壓力之下,終於將全港新增用地降低至零。此後十年,香港新增供地的總額,減至1000多公傾。雖然短期有起有落,長期來看,香港房價上漲的基底仍然非常堅實。
每至房價暴漲,香港政府總在尋求「解決之策」。供給不放開,只好打擊需求,尤其大陸客的購房需求。香港作為經濟發達的城市,法治昌明,治理完善,對投資者而言還很有吸引力。限制內地人購房,看似保護香港市民利益,確保他們買得起房——買不起房的人群,照樣還是買不起。住房還是稀缺,房價還是很高。反倒是有房階級,他們利益卻被損害了。他們的資產明明可以增值,卻因限購政策被犧牲掉了。
香港開埠以來,向來以自由開放而著稱。可惜在房地產領域,政府卻擁有巨大控制力。因控制而保守,為封閉而加稅,這些都對香港經濟造成了持續傷害。可惜的是,內地在房地產方面以港為師,不得不說,是很不幸的事情。
…………………………………………
推薦閱讀:
※真正鮮活榜樣的力量
※中國婦女的榜樣----鄧穎超大姐
※蓮池、蕅益、印光大師都給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
※新中國令人敬仰十大榜樣 (1/11)
※善財童子是我們修行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