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俄羅斯共濟會與俄國近代政治變遷

書摘:俄羅斯共濟會與俄國近代政治變遷

2011-10-27 11:39:28|分類: 默認分類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俄羅斯共濟會與俄國近代政治變遷

作者:趙世鋒

轉貼;wanshi

【關於共濟會的國內新書摘要及介紹】

wanshi註:以下正文,系摘錄於趙世鋒先生的著作《俄國共濟會與俄國近代政治變遷》一書,該書由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該書的封面

【近代共濟會的起源及歷史】

「共濟會」一詞的俄文詞來源於法語詞macon。法語詞中的macon來自英語的mason(石匠),事實上「共濟會」一詞最初來源於英語。英語中共濟會為Freemasonry,是共濟會員freemason的集合名詞形式,其詞根free是自由,mason是石匠的意思,也就是說,英語中共濟會是單詞「自由石匠」的集合名詞形式。

在英國,為了區分這些概念,人們使用了「實際石匠」(operative mason)和「概念(思辨)性石匠」(speculative mason)的概念。

對於共濟會的最初起源,目前學術界沒有確定的說法。根據《共濟會憲章》(The Constitutions of The Freemasons,史傳1701年寫成,初版於1923年在倫敦面世)的解釋,共濟會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他們自稱為該隱(Cain)的後人,通曉天地自然及宇宙的奧秘。

有信史記載的共濟會產生於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國,來源於當時的石匠工人行會組織。從中世紀到近代社會,石匠工人們最初從事的主要是教堂和修道院的修建,天主教會是他們的主要客戶。隨著17世紀英國的教會改革,這種傳統的石匠工人勞動組合開始面臨危機,會員數量也開始減少。於是,他們的行會開始接收一些地方的地主、貴族,甚至一些自由職業人士、醫生、珠寶匠、建築師和律師入會。石匠工人行會自此向「概念性石匠」(區別於實際的石匠工人,「概念性石匠」工人只是「思想上的石匠」)協會轉變。

作為這種轉變的開始,1648年10月16日,一個名為埃利亞斯·阿什莫爾(Elias Ashmole,1617—1692)的古董商(何新按:並非古董商人,而是古錢幣兌換家,事實上是銀行或金融商人,與第一代羅斯切爾德的來歷相同),加入了沃靈頓(Warrington)的石匠工人行會,他是史料記載的首批加入「概念性石匠」分會的成員之一。

他們(共濟會成員)所代表的已經是社會上一部分有教養的群體。在分會內部,會員們保留了石匠工人行會的平等原則,它的三級體系及相互幫助、支持的原則也得以固定。他們還對分會內部進行了改革,將其變成了一個獨特的俱樂部,在那裡會員們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交談,討論各種問題並一起進餐。從會員的成分來講,分會中聚集了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他們在分會中一律平等,無論出身於貴族還是平民。

1717年6月24日,倫敦4個「概念性石匠」分會的會員在一家名為「鵝與烤架」(Coose and Gridiron),位於聖保羅大教堂的小酒館召開了全體大會。

這就是1717年英國倫敦共濟會成立時聚會的那座「鵝與烤架」(Coose and Gridiron)小酒館。

在這次大會上,他們做出決議,決定成立一個英國大分會,推選貴族安東尼·索耶爾(Anthony Sawyer)為第一任大師傅,同時還決定,在每年大分會的成立紀念日里舉行集會。此後,越來越多接受過教育的人加入了英國大分會下屬的各個分會,其中包括約翰·德沙朱里斯(John Desaguliers)、英國科學院成員及一些貴族。

1721年,大分會成為一個常設機關。1723年,出版了第一本共濟會章程《自由及可接受的石匠之憲法》。

1727年,在英國和威爾士英國大分會的麾下已經有了74個分會。在大分會的倡導下,他們設立了慈善基金和慈善委員會。同時,大分會為了在海外謀求發展,還專門組建了「代表委員會」。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的一些殖民地,如直布羅陀和印度首先建立了共濟會分會。

大分會還在愛爾蘭及美洲的殖民地建立了共濟會分會。

共濟會在進入法國之後,變化最大。巴黎的共濟會分會成立於18世紀20年代中期。

1737年,一個名為拉姆謝伊(Andrew Michael Ramsay)的勛爵在法國的一個分會中發表演說,談了自己對共濟會起源的看法。拉姆謝伊1680年生於蘇格蘭,曾在愛丁堡大學學習過哲學,隨後移居至比利時和法國。在牛津大學取得民法學博士學位後,於18世紀30年代加入了法國共濟會的一個分會。在發言中拉姆謝伊聲稱,共濟會並非產生於上個世紀末的英國,而是產生於遙遠的過去。它的目標是:將眾多有學問的學者聯合在一起,組成一個統一的精神帝國。

根據拉姆謝伊的說法,那些首先試圖恢復共濟會原始學說的人也是十字軍騎士,具體來說,是聖約翰騎士團(The Knights of St.John Hospitaler of Jerusalem)復活了共濟會。他在發言中還提到,在十字軍的最後一次遠征之後,聖約翰騎士團的騎士們分散到了歐洲各個國家並在那裡建立了很多共濟會分會。

多數法國共濟會員非常喜歡將共濟會的起源追溯至十字軍騎士,而非石匠工人的說法。由此,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共濟會傳統。在法國,執行這種新傳統的共濟會被稱為蘇格蘭傳統的共濟會。(何新按:即蘇格蘭禮共濟會,美國高層的共濟會會員多數是屬於蘇格蘭禮教的共濟會。)

1756年,共濟會的起源又有了新的說法,即共濟會並非起源於聖約翰騎士團,而是起源於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根據這種說法,聖殿騎士團是一個勇猛、富有且擁有重要影響力的組織。

12世紀,他們在耶路撒冷地區建立了一個存在近70年的獨立王國,在此期間,他們對耶路撒冷的聖墓大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進行了改建,聖殿騎士的名稱也由此而來。14世紀初,由於認識到聖殿騎士團對法國王權的威脅,菲利普四世下令禁止聖殿騎士團,最後一任大團長莫萊(Jacques de Molay)也被送上火刑架。一部分得以倖免的聖殿騎士逃到了蘇格蘭,在那裡聖殿騎士及其後人保存了自己的共濟會傳統。

一些法國共濟會員並不滿足於這些傳說,他們恢復成立了聖殿騎士團,不過此時的聖殿騎士團只是一個特殊的共濟會團體,十字架和劍成為它的象徵物。

法國拉法葉侯爵的共濟會指揮劍。拉法葉是法國大革命的軍事領袖,並曾經出征北美統帥美國的獨立軍與英國殖民軍作戰。

後來,蘇格蘭傳統的共濟會也在國外建立了分會。為了區別於那種來源於英國石匠工人協會的共濟會組織,聖殿騎士共濟會組織明確宣稱自己為基督教組織。在儀式方面,聖殿騎士共濟會恢復了13世紀聖殿騎士的一些儀式,比如尊敬死去的首領:以其頭骨和交叉成十字的小腿骨為紀念物等。

共濟會奉行惡魔崇拜和骷髏崇拜。

上圖的骷髏圖騰,是共濟會耶魯大學分會「骷髏會」的標誌物。

【法國和德意志的共濟會】

法國國土上的共濟會組織後來大多都逐漸集中於一個名為「大東方」(Grand Orient,「東方」是保存古老秘密知識的地方,太陽也從東方升起,「大東方」的寓意即在於此)的共濟會組織周圍。

美國學者彼得·賴爾(P.Reill)在自己的著作《啟蒙運動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he Enlightenment)中認為,通過教育活動和改革行動,共濟會組織在傳播啟蒙運動思想的過程中起了自覺的決定性作用。

在巴黎,共濟會又與法國啟蒙運動緊密結合,許多啟蒙哲學家都是共濟會員,如孟德斯鳩(Charles Louis Montesquieu)、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伏爾泰(Voltaire)等。

共濟會在進入德意志後,一些分會吸收了玫瑰十字會(Rosicrucian)的教義而發生了變化,產生了一些在其內部持嚴格服從關係的共濟會變體。在其級別體系上,增加到了六個或七個級別,演化成了金玫瑰十字會員組織。它宣布自己為基督教組織:基督教的十字架是它的主要象徵物,而在十字架的中央鑲嵌著一朵金色的玫瑰。

玫瑰十字會的標誌

根據共濟會的作用,可以把世界上不同的共濟會組織劃分成以下幾類:第一種是具有保守特徵的共濟會組織,它通常發揮的是維護社會穩定並監督社會的作用;第二種共濟會組織具有激進甚至革命的特徵,它通常都成為革命者或改革者的避難所;最後一種是保持了傳統神秘主義特徵的共濟會組織,它的成員對神秘主義、象徵意義、共濟會儀式的秘密含義等具有濃厚興趣。

【俄羅斯共濟會】

俄國共濟會間接地來源於英國共濟會。1986年出版的《蘇聯百科辭典》記載了俄國共濟會的來源:「18世紀初產生於英國的宗教道德運動,在許多國家(其中包括俄國的資產階級和貴族階層)中傳播。」

共濟會進入俄國的時間可以追溯至彼得一世當政時期。彼得堡一世時期共濟會進入俄國的觀點也得到了其他國家學者的認可。

但是也有人認為,共濟會在俄國的成立時間比英國大分會的成立時間還早,因為擁有一些重要的材料表明,彼得一世被赫里斯托福·烏萊(Christoph Ulay)先生吸收加入了組織,並且在17世紀末以前,就存在一個由列福爾特任執行大師傅,戈爾東和彼得一世分別任第一和第二監督人的共濟會分會了。

有史記載的涉及俄國共濟會的文件出現在1731年。這一年,倫敦共濟會分會領袖洛弗爾(Lovell)勛爵任命喬治·菲利普(George Philip)上尉為俄國分會的領導人。

共濟會作為一個國際性組織,存在著不同的形式,而它經常以某個國家或傑出人物的名字來命名共濟會分會的方式,也使共濟會流派看起來紛繁複雜。18世紀的俄國共濟會,則它的來源也並非單一:一支來自德意志,另一支來自英國,還有一支來自瑞典。

瑞典傳統的共濟會和玫瑰十字會都要求會員將「公民的美德」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瑞典傳統的共濟會和玫瑰十字會分別尊奉的章程對這一點作了共同的規定,「共濟會員應當是一個勇敢的戰士、公正裁判的法官、忠實的僕人、溫柔的父親、堅定的丈夫和孝順的兒子,因為共濟會員作為一個公民,這些責任已經在其共濟會誓言中標明。如果輕視這一點,就說明,他違背了自己的誓言,是一個偽善的人」。對於一個宣誓加入了共濟會的人,如果他背叛了自己的誓言,那麼共濟會組織自身就會建立一個「法庭」,等待背叛者的將是死刑,或者是由共濟會團體表決通過的其他懲罰。

在聽取一些重要的事件的彙報時,彼得一世會用木槌敲擊桌面,以通過這種方式來集中聽眾的注意力。同時,它還是共濟會的重要標誌物之一,象徵著沉默、服從和良知,同時也是權力的象徵。

18世紀下半期的俄國共濟會曾經試圖吸收皇儲保羅加入,這與其政治目的有著密切的聯繫。

20世紀初,俄國共濟會的組織形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其級別體系由原來的學徒、師兄弟及師傅三級體系變為了學徒、師傅兩級體系。

姚海教授曾經對1917年2月革命前後俄國共濟會的作用做了研究,他認為:「20世紀初的俄國共濟會……活動受到明確的政治思想的指導,以限制或推翻沙皇制度為目標」。「俄國共濟會在二月革命前實際上成為除布爾什維克黨之外所有社會政治力量的協調和指揮中心……其活動受到明確的政治思想指導,以限制或推翻沙皇制度為目標……在革命前的最後幾個月中,最高會議和一些共濟會分會經常討論發動宮廷政變或軍事政變的問題,並開展了一系列組織工作」。

(事實上,許多俄羅斯共濟會員後來成為了克倫斯基內閣的重要成員。)

【共濟會的制度和保密性】

在接收新會員的方式上,共濟會顯得十分謹慎。會員候選人資格的獲得需要經過共濟會員提名並經分會全體會員公開投票通過,然後,分會會委託其中一個會員同他接觸,看他是否願意入會。在完成此項任務時,會員不應向該候選人透露共濟會的相關秘密,不得告訴候選人共濟會及分會會員的名稱,不能承認組織中存在著弟兄般的團結。

入會儀式和考驗在分會舉行會議時進行,整個過程不能時斷時續。受試者在整個受試儀式過程中不能同其他人交流。在經受住入會考驗並完成一系列儀式後,候選人正式成為一名共濟會員。

共濟會的最高領導機關是最高委員會。它是共濟會的最高裁判機構和代表大會的執行者,由選舉產生的最高委員會執行這些權力直到下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最高委員會由包括秘書在內的6—18名成員組成。根據規定,先由代表大會以票數超過7/8多數的方式選舉產生3個最高委員會成員,票數由上屆最高委員會秘書統計,不宣布投票結果,僅就相關的選舉情況告知當選者。

共濟會有著嚴格的保密規定。每個會員都有責任對共濟會及所有涉及其成員、計劃、活動和共濟會會議討論的信息保密。所有涉及共濟會秘密的東西,都不能以書面形式存在。會員有權力「休眠」,但須遵守自己入會時的誓言,保守協會的秘密。

【共濟會的領袖是「師傅」MASTER,執法象徵是木槌】

師傅手中的鎚子是共濟會舉行儀式時的一種用具。當共濟會員們聽到槌子聲音時,無論他們的頭銜和在共濟會中的身份有多高,他們都應當保持沉默。那些無視共濟會木槌,不服從命令並開始說話的人,會被作為搗亂者而受到處罰,尤其是那種在第二次敲擊木槌聲後仍然敢於反駁的人。

手持法槌、腰圍石匠圍裙的美國開國總統、美國馬里蘭州共濟會大師傅喬治華盛頓。

【國內學者對近代俄羅斯共濟會的研究索引】

1995年第1期的《鐵道師院學報》發表了蘇州科技學院姚海教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俄國自由主義運動》,這是筆者在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上檢索到的自1979年以來第一篇內容涉及俄國共濟會的論文。

姚海教授對二月革命前後俄國共濟會的作用做了初步研究,認為:「20世紀初的俄國共濟會……活動受到明確的政治思想的指導,以限制或推翻沙皇制度為目標」,「俄國共濟會在二月革命前實際上成為除布爾什維克黨之外所有社會政治力量的協調和指揮中心……其活動受到明確的政治思想指導,以限制或推翻沙皇制度為目標……在革命前的最後幾個月中,最高會議和一些共濟會分會經常討論發動宮廷政變或軍事政變的問題,並開展了一系列組織工作」。

北京師範大學張百春教授從政治和哲學角度研究俄國共濟會。張百春教授認為,18世紀俄國共濟會在俄國的傳播與俄國教會地位的衰弱、彼得一世改革創造的有利環境以及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的開明專制密切相關。

俄國共濟會「對現實世界的不滿,認為現實社會制度不完善、不公正。由此共濟會會員們否認現實世界的實在性,追求彼岸世界,即承認彼岸世界的存在。都號召人們不要做現實世界的奴隸,努力完善自己的精神,以便進入彼岸世界」。

蔣路先生在《俄國作家與共濟會》一文中對這一問題做了專門研究。蔣路先生認為共濟會的來源可以追溯至以色列國王所羅門興建聖殿時期,然後分別對俄國古典主義代表人物赫拉斯科夫(M.M.Xepackob)、啟蒙活動家諾維科夫、俄國感傷主義代表人物卡拉姆津(H.M.Kарамэин)、浪漫主義代表人物普希金第一批共濟會作家,以及在自己著作中大量描寫過共濟會的托爾斯泰、小說家皮謝姆斯基(A.Ф.Лисемский)等作家的作品做了介紹。


推薦閱讀:

愛情的變遷
西方圖片上中國形象變遷[組圖]
旅遊度假區核心吸引物的變遷(2012-10-29 18:17:39)轉載▼
30年來中國女性著裝變遷(組圖)
韓國近代社會的變遷與基督教

TAG:政治 | 俄羅斯 | 近代 | 俄國 | 共濟會 | 書摘 | 變遷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