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人人愛,why?
「為了懲罰我對權威的蔑視,命運讓我成為了權威。」
愛因斯坦
說起愛因斯坦,能和相對論的影響力並駕齊驅的,大概就是他留下來的各種語錄了。畢竟連最愛炮轟別人的美國總統特朗譜每次偶爾想表現理智睿智的時候,最喜歡引用愛因斯坦的話了。那麼,好戲來了。
特朗普父女
這些話都是愛因斯坦說的
據統計,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是他最愛引述的「名言源」。
有好事者調查發現,特朗普數次發布的愛因斯坦名言,可能與這位著名科學家毫無關聯。連運營愛因斯坦資產的官方賬號也公開發布消息表示,據他們統計和比對記錄在案的愛因斯坦語錄,特朗普發布的已知的7條「愛因斯坦名言」可能都不是愛因斯坦說的。
那就尷尬了。
更尷尬的還有他女兒伊萬卡。
2017 年,各國網民就她父親提出的「假新聞」話題展開了激烈爭論。她在推文中引用了所謂的愛因斯坦名言:「當事實與理論不符時,修改事實」這句話後,在互聯網上引發了軒然大波。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愛因斯坦在演講或者書面文件中明確提出過伊萬卡引用的這句名言。它更有可能是來自對下面這句的總結:
1919 年廣義相對論獲得證實後,一位學生在信中問愛因斯坦:「如果天文學家發現的事實與廣義相對論相矛盾,那該怎麼辦?」愛因斯坦在回信中說:「如果是那樣的話,我為上帝感到遺憾,因為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
但畢竟和「當事實與理論不符時,修改事實」還是有些距離。
愛因斯坦
「我沒說過這些話」
乖巧萌:真的不是我說的?
換言之,人們所引用的各類愛因斯坦名言的真實性差異很大:很多名言出自他所寫的文件和作品;部分名言源自他親近之人的回憶;部分名言在流傳過程中遭到篡改;部分名言似乎與他的觀點、個人行為風格相一致,但其實根本不是出自他口。不少名言根本就是贗品,為的不過是利用他作為絕世天才和反傳統者的名頭。比如以下流傳已久的愛因斯坦名言:
他曾經說:「宇宙最讓人費解的地方在於它具有可知性。」
面對教育問題,他曾經說:「教育就是忘記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後剩下的東西。」
面對智慧問題,他曾經說:「天才和蠢材之間的區別在於,天才是有極限的。」
面對政治問題,他曾經說:「瘋狂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做同一件事情,但卻期待能得到不同的結果。」
面對宗教問題,他曾經說:「上帝不會擲骰子。」
面對婚姻問題,他曾經說:「男人與女人結婚,希望她們永遠不會改變;女人與男人結婚,希望他們會改變。最終,男女雙方都會失望而歸。」
面對金錢問題,他曾經說:「並非所有我們能計算出價值的東西都重要,也並非所有重要的東西我們都能計算出其價值。」
面對音樂問題,他曾經說:「對我而言,死亡意味著再也不能欣賞莫扎特的作品。」
面對人生觀問題,他曾經說:「做事應該力求簡單明了,但不能敷衍。」
實際上,我們無法清楚地確定前文提到的任何一句名言來源於愛因斯坦本人,連人盡皆知的「上帝不會擲骰子」這句名言都是對愛因斯坦原話的縮略翻譯。
1926 年,愛因斯坦在用德語給物理學家馬克思·玻恩(Max Born)寫的書信中明確表達了自己對量子論的看法:「量子論提到很多東西,但並沒有引領我們更接近上帝的秘密。無論如何,我都堅信他不會擲骰子。」
毋庸置疑,愛因斯坦的科學權威身份是他名言被頻繁引用的重要原因。但是,偉大的科學家比比皆是,為什麼大家就偏愛愛因斯坦呢。用他說過的還不算,還要替他杜撰創作,甚至,他隨意寫在便條上的一句話,都能拍出天價!
注意,人家本來就印在以色列紙幣上
一字千金算什麼
愛因斯坦一字十萬金,還是Dollar!
1922年,當時愛因斯坦憑藉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獎不久,正在日本進行巡迴演講。愛因斯坦當時接到一名信差傳遞的信息,但可能這名信差不願接受小費,或愛因斯坦手頭沒有零錢,但又不想讓信差空手而歸,於是在便箋上用德語寫下了關於「幸福論」的話語:「相比紛紛擾擾地追逐成功,寧靜謙遜的生活更讓人快樂」,充當給信差的小費。愛因斯坦還對信差說:「如果你夠幸運,這些筆跡會比一般小費值錢多了。」
這張留給信差的紙條,價值156萬美元
10月24日,這張便箋分別以156萬美元和另一張寫在白紙上、內容為「有志者,事竟成」的便箋24萬美元在耶路撒冷拍賣會成交。買主是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歐洲人。
愛式名言在市場上可謂供不應求。僅僅是因為他在科學上的權威地位嗎?便箋上愛因斯坦的這段「幸福」論讓人想起了他的另一段話:
「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他們的喜悅和健康關係著我們自己全部的幸福,然而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包括活著的和死去的)的勞動,我必須儘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強烈地嚮往著儉樸的生活,並且常為發覺自己佔有了同胞過多的勞動而難以忍受。」
所以,如果愛因斯坦還活著,他一定不會被荒謬的拍賣價格所影響,名利於他,恐怕比物理宇宙之謎更難解。物理學家菲利普·弗蘭克(Philipp Frank)為他撰寫了自傳。在用來作為自傳序言的文章中,愛因斯坦談到自己的名氣:「廣義相對論涉及的概念和問題與現實生活相距甚遠。可是長久以來,大量民眾都會對它有著熱情而強烈的反應。我永遠不能理解這種現象。直到現在,我都沒有找到一個真正有說服力的解釋。」
有多大的實力
就承受得起多大的人氣
這或許是為什麼我們依舊對愛因斯坦如此著迷,始終願意為他潤色改編甚至憑空杜撰各種名言的原因。問題的答案一定像愛因斯坦和他的人生一樣多變、複雜以及獨特,但又絕對與他的科學才華密切相關。
Say hi.
1951年3月14日愛因斯坦72歲生日宴上,原本非常疲憊的他,在記者的「慫恿下」,抓拍到這張傑作,難得的是老爺子還挺喜歡,列印出來到處送人?
很多物理學家曾給他做過助理,巴納希·霍夫曼(Banesh Hoffmann)便是其中之一。回憶歷史時,霍夫曼提起一件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晚期的軼事:
很多情況下,即便向德國科學家求助也無濟於事。我們都放下手頭的工作,而愛因斯坦也會安靜地站起來,然後用口音奇怪的英語說:『讓我思考一下』。說完他就開始在屋裡來回踱步,圍著屋子繞圈。整個過程中,他喜歡用食指捲起一縷長長的灰發…時間漸漸流逝,因費爾德(Infeld,另一位助理)和我相顧無言,而愛因斯坦則繼續一邊玩著頭髮一邊走來走去。他的臉上有一種恍惚、陌生但卻又有些熟悉的表情。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流露出精神高度集中的神色。又過了一陣,愛因斯坦突然如釋重負,臉上浮現出笑容。他不再走來走去,也不再玩頭髮。他似乎重新回到現實,又一次注意到我們的存在。接著,他會給出問題的答案。他的解決方案幾乎每次都能奏效。
狹義相對論提出一百周年時,《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出版了一期愛因斯坦特刊。據他們估算,科學家和科學雜誌社收到的「不切實際的瘋狂信件中」,有大約三分之二與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有關。
要麼聲稱發現了愛因斯坦想要實現但始終未能成功的引力場和電磁場統一理論;
要麼聲稱成功證明愛因斯坦的學術理論——尤其是相對論——是錯誤的。
錯了?「如果是那樣的話,我為上帝感到遺憾,因為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
總之,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和發現,在廣大群眾中也激起了巨大的反響,這與平時科學物理給人敬而遠之的高冷感產生巨大反差,也是他如此深受大家熟悉的原因。
這麼迷人的人設
除了智商一定還有其它原因
愛因斯坦的魅力早已不再局限於科學界,而是對全世界造成影響。除了偉大的思維能力之外,一定還有其他因素讓他成為一個魅力超凡的人。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曾提出,愛因斯坦之所以擁有經久不衰的國際名譽,是因為「他身上融合了科學天才、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和古怪反常之人的四種氣質,堪稱獨一無二」。
注意腳上的鞋,也是愛因斯坦的代表作之一
牛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但和經常出鏡的愛因斯坦相比,有多少廣告商願意用他宣傳目標消費群體為一般大眾的產品(蘋果除外)?你很難想像一本名叫《牛頓語錄》的書能受到讀者歡迎。
1973 年出版的《人類的躍升:科學進化史》中,雅各布·布朗諾斯基的表述非常恰到好處:「牛頓是《舊約》中的神祇,愛因斯坦是《新約》中的人物…愛因斯坦身上散發著人性、憐憫和宏大的同情感。」
他定期對外發表演講,與朋友、同事和陌生人頻繁地通信,一直致力於幫助科學領域中的「對手」和後起之秀。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印度數學家薩蒂延德拉·納特·玻色就受到了他的提攜,與他一起提出著名的玻色-愛因斯坦統計。
他與玻爾就量子論問題的百年之爭也是物理界一大事件。過程漫長卻無法分出勝負,他們可以說既尊重對方但更尊重真相,彼此誰也不讓誰。愛因斯坦多次猛烈抨擊玻爾的觀點,但只是對事不對人,自始至終,愛因斯坦最接近人身攻擊的話語是一句諷刺性的評論:「羞愧!玻爾你應該感到羞愧!」
爭論了一輩子的兩位巨匠
然而愛因斯坦的貢獻不只局限於科學領域。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則表示:
愛因斯坦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更是偉大的人。他生活在一個漸漸滑向戰爭深淵世界中,但卻嚮往和支持和平。他在瘋狂的世界中保持理智,在狂熱的世界中堅守自由。
他不怕遭到攻擊和指責,毅然站出來對抗反猶太主義、種族隔離制度和美國私刑處死黑人的殘暴手段。他還堅定地反對麥卡錫主義的政治迫害、建立大型軍工聯合體以及世界滑向核戰深淵。在那個年代,他所支持的公共事業既不時尚,也不「值得尊敬」。愛因斯坦沒有沉浸於名譽總無法自拔,也沒有終日享受物理、音樂和遠航帶來的樂趣。相反,只要覺得自己名譽能起到積極影響,他就會站出來與壓迫作鬥爭。
1923年在柏林參加反戰遊行的愛因斯坦
1950 到 1955 年期間,FBI 局長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執意將愛因斯坦「認定」成親共分子。這個事實恰好證明,保守派力量認為愛因斯坦的社會活動能產生巨大意義。
那個扔骰子的上帝,是誰
宗教信仰對物理學家而言,一直以來是個最容易引發爭議的問題,特別像愛因斯坦這種咖位。
愛因斯坦有沒有宗教信仰?雖然他多次宣稱他不是無神論者,但又更容易被斷章取義地被「證明」為他是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事實上他相信的是「一種統治宇宙的超然力量」。他也說過這樣的話:「把一些像人類的自由意志的東西加在自然界的秩序中,乃是現代物理學的時髦,是毫無意義的。」
在1929年他回復一位牧師的電報中這樣自述:「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
在西方哲學史上,斯賓諾莎的上帝就是有名的泛神論,即把整個宇宙視為同一的哲學理論。它不是指人格化的上帝,而是存在於世界之內的一切事物的內因,是一切事物中的和諧的秩序。
愛因斯坦沿著斯賓諾沙「神是決定論宇宙的一環」的概念,認為萬物都是根據一套嚴格的法則運行。這樣的「上帝」,正是那個不擲骰子、看不見摸不著、但存在於萬物之間的「上帝」 。
1984 年,物理學家霍金在作品中表達了與愛因斯坦相似的觀點:
就我們掌握的全部信息來看,世界上的確有一個控制所有物理定律的存在。然而,我認為將其稱為「上帝」是個頗具誤導性的做法。因為「上帝」通常是個具有人格化含義的詞語,而物理定律並沒有體現出任何人格特色。
1979 年,教皇聖若望·保祿二世在紀念愛因斯坦誕辰一百周年的活動中接見了梵蒂岡教皇科學院。他表示:
教廷欽佩偉大科學家的超凡才華。他們身上體現出創造精神,既不干涉宇宙運行規律,也不評判宇宙運行的原理。當然,宇宙並非自己創設出各種定律。無論如何,教廷都建議神學者仔細研究這些科學學說,努力探索科學真理和神祇為我們揭示真理之間所存在的和諧與融洽。
物理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如此複雜而又迷人的宇宙規則,在人類地球上少了一顆偉大大腦的參與,但留下了更多讓人繼續前進探索的迷思。
愛因斯坦曾說:「死亡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扎特音樂了。」
最後給大家看看年輕時候的小愛,在很年輕的時候,古典音樂就是他的愛好,特別是莫扎特。
這是一生酷愛古曲音樂的愛因斯坦生前演奏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鳴曲片斷,是目前唯一存世的愛因斯坦演奏錄音。大部分地球人不可能企及到他的高度,但至少可以和他一同欣賞,他為莫扎特、為自己留下來的簡單的快樂。這是人類史上兩個曠古絕倫的天才,更是兩顆惺惺相惜的靈魂,在這裡的遠隔時空的交匯。
雖然愛因斯坦拒絕了以色列邀請他當總統的請求,但卻把他最寶貴的研究文稿:共七萬五千篇論文和遺產留在了以色列(一張便簽都能拍一百多萬美金,這得值多少錢!!!)。
5月22-31日,和以諾去以色列,雖然不可能再見到愛因斯坦,但是,至少可以探索一下這個誕生愛因斯坦、馬克斯、弗洛尹德、索羅斯、羅斯柴爾德等各個領域最傑出人物的國土,與這些人類史上最璀璨的大腦隔空對話吧。
推薦閱讀:
※易經揭秘——讓人人能讀懂
※《華嚴講堂》妙華法師:佛性人人本具
※人人網
※分享,人人應該具備的飲茶常識
※花開香天外,惹得人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