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 柏拉圖

《理想國》 柏拉圖

內容簡介: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等,與柏拉圖大多數著作一樣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體寫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長僅次於《法律篇》,一般認為屬於柏拉圖中期的作品。這部「哲學大全」不僅是柏拉圖對自己前此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而且是當時各門學科的綜合,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理想國》是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柏拉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為的「正義」。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治者無上的權力,甚至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理想國》討論的主題是正義問題,首先討論國家的正義。柏拉圖認為一個好的國家應該具備智慧、勇敢、自製、正義這4種德性。國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個國家的知識,只有少數人才具有這樣的智慧;國家的勇敢屬於保衛它的衛士;國家的自製是一種和諧,當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能夠和諧一致,這個國家就達到了自製。若一個國家有了這三種德性,也就有了正義。柏拉圖先是探討出城邦的正義,進而推及到個人。在他看來,正義是各司其職,互不侵擾。哲學家是愛智慧的人,不過那種對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還不是真正的哲學家,只有熱忱於尋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學家,這就涉及到了真理問題。柏拉圖把世界劃分為可感世界與理念,那些只愛好具體事物如美的聲調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見而無知識,只有那些認識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將其與具體事物區分開,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識的人。柏拉圖通過「太陽」的比喻說明,正如太陽是可見世界之所以可見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他又通過「線」的比喻進一步將兩個世界劃分為4個部分:第一,影象;第二,影象所像的實物;第三,數理對象。靈魂將影象的實物作為影象來研究,它只能從假設出發下降到結論;第四,理念。靈魂從假設出發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象而是使用理念來作系統研究。前兩個部分屬於可見世界,後兩個部分組成了可知世界。與此相應,靈魂的狀態也可以分為4個階段,這就是想像或猜測、信念、理智和理性。柏拉圖通過「洞穴」的比喻指出,認識的4個階段並不是後天學習的發展過程,而是「靈魂的轉向」。因為靈魂本身具有一種認識能力,教育只是使這種能力掌握正確的方向,使它從黑暗轉向光明,從現象的世界走向真實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國》的重要主題之一。柏拉圖設計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課程,除了體育和音樂這兩門初等課程之外,必須學習算術、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學和諧音學等5門課程,按照這個次序將靈魂從可見世界逐步引向哲學,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國家統治人才,促成他們的靈魂轉向。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提到了共妻共子的制度。他提倡最好的男人和最好的女人結合,並將生下來的孩子由官員撫養。這個觀點即使是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也不贊同。在《政治學》一書中,亞里士多德對這個觀點進行批判。書摘:蘇:克法洛斯先生,你說的話有道理,但我仍然覺得大多數人達不到你這種境界。他們會認為你是老有所養、老有所福了才說這番話的。因此,他們會說人老了,是因為富有,才會有淡泊寧靜的樂觀性格,你就是這樣的。不是嗎?克:算你說對了。他們的確沒有認同我的觀點。雖然他們對我的懷疑不是空穴來風——但卻失之於絕對化了,我有足夠的理由來駁斥他們。當色彌斯托克勒受到塞里福斯人嘲笑,說他是因為雅典而不是因為賢德才出名時,他反駁道:「如果我們出生的城邦調換一下,那麼誰也成不了名。」我想色彌斯托克勒的這番話對於那些既貧窮、又懼怕老的人正好適用。一個人貧窮並不怕,只要他善良: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卻充滿了邪惡:邪惡的富人老了也是不會得到安寧的。蘇:克法洛斯先生,我想冒昧地問你一個問題,你現在的財產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還是從祖輩手上繼承下來的呢?克:姑且算是靠自己創造積累的。蘇格拉底,你想知道嗎?我所創造的價值正介於我的祖父和我父親之間。我發展了我祖父的遺產。但是,我父親卻把財產弄得比現在還少。不過,對抵後仍然還是正數。我現在的心愿就是能夠把我繼承的遺產加上我創造的財產傳給子孫後代。蘇:我也覺得你不像個守財奴,對錢財看得很淡,大多數尚未經歷過自己賺錢的風險,手中又有遺產可繼承的人都不會太貪財,而那些憑著自己的力量掙錢的人對積累下來的錢財就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就好比詩人愛自己寫的詩,為人父母者總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一樣。賺錢的人對錢的鐘愛可能不是因為他有錢,而是因為錢在他們手中成了一種產品。因此可以說,他們是不值得做朋友的,因為他們的心中除了錢財,什麼都不值得讚美。克:你的話有道理。蘇:那麼你能不能再告訴我,什麼是你從萬貫家財中得到的最大的福祉呢?克:儘管我的答案未必能讓所有的人信服,但我還是不想隱瞞我自己的觀點:當一個人瀕臨死亡的時候,在他彌留之際,就會被很多莫名其妙的恐懼所纏住,以為有關陰曹地府對生前干過壞事的人都會實行懲罰的各種傳說都是真的,因此他感到不安和痛苦。或許是因為年老而脆弱,或許是因為瀕臨死亡,以為對另一個世界的輪廓看得清楚了,他就會誠惶誠恐,疑慮紛至沓來,他開始回想自己在有生之年是否做過什麼壞事。當他發現自己的罪孽深重時,他就會像……評價:

「理想國」的主題十分豐富,它雖是一部哲學經典著作,但內容包括政治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文藝學等諸方面。這是因為,當時的哲學是一門綜合學問,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還沒有分化出為。「理想國」包含的哲學體系可以說是一個關於人的綜合學說,其中包含著各門學科的經典理論。現在,人們研究西方文化傳統,一定要追溯到希臘去尋找其淵源,因而有「言必稱希臘」之說。同樣,西方哲學和各門社會科學,幾乎都可以在「理想國」中找到一些最初的經典表達形式。「理想國」堪稱西方第一部政治學著作,柏拉圖在其中討論了國家的起源,性質和結構等根本問題,他還區分了不同的政體,比較它們的優劣得失,尋找它們的歷史發展規律。更重要的是,柏拉圖設計了一套政治藍圖,既帶有烏托邦的理想色彩,又有階級國家的痕迹,對於西方政治思想具有難以估量的影響。作者: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一前347年)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蘇氏死後,他遊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義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後逃回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卡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中。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推薦閱讀:

勞動分工理論:從柏拉圖到亞當?斯密及之後
是柏拉圖,還是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的烏托邦
淺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馬基雅維利、霍布斯、洛克關於於國家模 式的研究
【存照】愛你不容易,娛樂圈柏拉圖婚姻

TAG:理想 | 理想國 | 拉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