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對太極拳的體悟(三)對推手技藝的認識

四、對推手技藝的認識

練拳是知已的功夫,推手是知彼的功夫。盤拳就是推手,推手也是盤拳。通過推手是檢驗練拳水平的一種實驗手段,推手也是為技擊服務的一種訓練方法。練拳純熟後必須進行推手練習,通曉了拳架和推手,方可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套路中含有八門技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的練習,但它是在設定的條件下而編排的固定著法。推手由於對象不同,並且定步、活步的推法也不一樣,它變成了在特定條件下變化著的八法練習,是在聽勁、懂勁中練習靈活的技法。

推手展示的是三分技巧、七分基本功,功夫展示的是力量和技巧的組合,力是第一要素。記得在一次訓練場上,陳正雷老師一時興奮,選了幾位壯漢,讓這幾位學生都握緊拳,並明白告訴:「我要擒拿你的大拇指」。當一學生剛剛抬起拳,就見陳老師的手與對方的拳剛一接觸,這位同學就感到疼痛難忍,開始跺腳。陳老師放手後,這位同學仍痛得直跺腳並滿面汗珠直流,一連試了幾個同學都是難逃這幕情景。不是功夫能在舉拳瞬間就掐住要穴,不是力量能使對方疼痛、跺腳、流汗所以技巧是要靠精練,體能要靠實練,體能加技巧才算有功夫。

1.怎樣接勁

推手的第一步就是搭手接勁。通過聽勁了解對方進攻意圖,觀察其基本功水平,正如諺語所說:「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通過接勁心裡就有底了,同時也就有了作戰方案。

如果對方的勁很大,千萬不要硬頂或軟塌,貫徹「不丟不頂」的原則與之周旋。接勁時必須做到松肩沉肘,手指領勁劃螺旋式的圓弧引化對方的來勁。松肩要求肩部肌肉和韌帶一丁點力都不能掛,肩要松透、松活、松空。沉肘就是肘尖下沉,略向外延展。並採取以肘尖為圓心、手指領勁小臂轉動進行螺旋纏繞。手指對掌根要形成對拉勁,這樣的螺旋勁才能發揮引領作用,才能使對方的勁傳到肘尖即止,使它傳不到肩部去。只需要順著對方勁的方向,操縱手指朝來勁方向劃弧,手指尖向上劃弧,對方的勁就跟著引向上了,向後劃弧對方的勁也得乖乖地從之朝後。這裡的關鍵要點有三點:(1)肘尖一定松沉。圓心作用要求肘不能輕易擺動,軸心要穩。對方的勁如果繼續加大,松肩沉肘的意識更要加強,肩與肘的兩個關節腔真正鬆開,對方的勁就不會超過肘尖了,這就是關節腔鬆開後出現的效果。(2)手指領勁劃的螺旋圓弧能把對方的勁一分為二,一部分勁沉到肘尖以下即消失不起作用;另一部分勁隨螺旋圓周運動的螺旋面作用傳不到身上而成了「引進落空」狀態。手指尖領勁劃弧要五個手指的勁依次遞隨跟上,這種勁一定要把六個方位的勁(上下、左右、前後)走足走完整,這種勁就是混元勁的基礎。通過精練是可以掌握的。(3)肩一定要松、松活。不論當時處境多麼艱難、被動,一定做到肩不使勁。肩稍一使勁,不是出現頂牛現象,就是被對方松彈勁放出去或者給以後帶來麻煩。怎樣才算松肩呢,可通過兩人搭手檢驗,對方喂勁,你化勁時肩部的肌肉緊不緊,若對方的勁過不了肘尖,說明你肘、肩兩處的關節腔(骨縫)已經鬆開了,如果對方的勁能傳到你肩上、身上,說明你肩還沒鬆開、松透、松活。

平時練拳時要刻意關注把胳膊練成好像是掛在身上那樣,沒有力點、硬點。松肩要與沉肘一起練,並保持腋下空(能窩一拳),功到自然成。

2.怎樣引化

接勁是戰鬥的剛剛開始,引化是戰鬥正在進行,太極拳主張近戰「舍已從人」則是「誘敵深入」之法。在引化過程中利用太極拳的有力武器——螺旋纏絲法,使對方的進攻失效——「引進落空」。同時造就了得機得勢之際,立刻主動出擊,選用八法中任何一法就可結束戰鬥。引化過程是最激烈的過程,勝敗全在於此,由此推手三步曲,引化——捲纏——松放。由於對手情況不同,綜合成三個類型加以闡述。

(1)與功夫淺者的推手

推手交流中這部分人目前占多數,如果是想學推手,則應耐心熱情輔導交流,應該解理明、誨不倦、細示範、莫囫圇。每演練一種手法,必須親自互相試驗。如出現手、眼、身、步法略有不對,要多次糾正,使其體悟到錯了是什麼感覺,對時又將是什麼感覺,真正明了推手的變化與規律。講的時候要言簡意賅,不要講玄了(使人聽不懂),演練時要千錘百鍊,掌握一種技巧都是來之不易。學要精,用要活。

如果遇到功夫不深,又看不起太極拳的人來與你切磋推手,則應展示太極雄風,從接勁開始,通過抓、拿、化、打、摔一秒鐘就結束戰鬥,但不要傷人。讓他從另一個側面宣傳太極拳,所以推手也有文武之道。

(2)與功夫差不多者的推手

由於功夫差不多,所以要認真謹慎,學人之長,補已之短。點到即止,不傷和氣,心領神會,接勁後通過劃圈探其虛實,尋找其薄弱環節,劃圈時用松鑽、粘逼勁(即掤擠勁)觀察對方腰胯部分搖晃程度,哪張弓扣得好,哪幾張弓容易變形,防禦過程仔細考察對方的梢、中、根三節(包括手、腳、身的三節)協調平衡程度,身法中正不中正,有沒有破綻可加利用,心中有數後作戰方案也就有眉目了。

例如我用松鑽、掤擠勁考察對方。若他一時引化不開,想後撤步加大採捋勁來引化,我則加強松沉的混元勁,雙腳用碾步移動,使對方感覺不到我作用力的方向有任何變動,促使對方採捋勁失效,出現這種局面對方基本上已被動了。或當對方動步後撤時,我可將他往前帶使他盪擺失去平衡。

假如我接來勁的右手被迫弓形變形,但只要其餘的弓形完整,仍能使之「引進落空」。右手鬆肩沉肘手指依次從左上方朝右下方引領劃螺旋圓周運動的圓弧(小臂以肘尖為圓心而旋轉)。它極像電風扇一個葉片的螺旋面,對方的力只要在螺旋面上就能把對方的勁甩出而離開我身。

當「引進落空」瞬間,我右手用掌根(不能用手抓)緊貼採點,左手從肘部順勢向其肩、背滑移,促使對方在螺旋纏繞時變成「雙重」,即右臂實、右腿也實或左臂、左腿都變成實。只要有雙重病出現,右手在對方的臂部(或背部)橫擊(當然也需要腰襠勁輔助),對方的平衡立即就遭破壞,這僅是圍剿虛點打擊實點戰術方案中的一個案例。

推手中的變化是很多的,僅一種戰法是不行的,必須有變化才能適應。譬如接勁後劃圈的時候,找准他兩腿虛實轉換過程的時間差,即尚在轉但又未轉換成之際,就對其虛腿發起佯攻,打亂他的戰鬥節奏,意圖是造成對方右手實右腿也實(或反之)的雙重病局面。出現這一形勢時立刻由佯攻轉為主攻,主攻方向就是打腳下實點。打實點腳並不是打腿,而是攻實腿上方中軸線的偏實的方向加以橫擊。這是採用槓桿原理髮巧勁,容易造成對方拔根。把這一戰術稱為「攻虛打實」,「驚上取下」或攻左打右(攻右打左),也是對圍點打實戰術的一種豐富。

推手時步法變化也很多。如花腳步,步法變得很活很快,五步、七、九、十一等等……。在快步運動過程領勁者越走越快,意欲亂中取勝。在引領時可採用連卷帶旋的手法,觀察雙方在卷帶時其腳下是否出現飄浮現象,一旦出現就該把他卷得更緊些,在恰當時機取八法中最方便使用的技法將他發放出去。放的效果一定很「脆」。

如果被領的一方能步法快而不亂,螺旋勁規律不變,順化手、打擊手應對自如,對方即使想卷帶,也鎮靜不慌,敢於伸得盡,對方也就無可奈何了,所以推手中也存在「快而不亂」的評定標準。在實踐中才能正確地理解前輩陳長興「用武要言」的教導:「屈要屈得緊,伸要伸得盡,如卷炮卷得越緊,崩得越有力」。正是實踐出真知。真正的戰術方略!

(3)與功夫高深者的推手

陳正雷老師教我們推手時,肢體與他接觸之處,一點不覺其有力。但在試驗動作時,又覺得陳老師的後備力量非常大非常足,而且越來越大,我心裡立刻產生一種「蚍蜉撼樹」 發怵的感覺。

與高手推手應抓住機會虛心請教,把平時困惑的問題求教而解惑,更不必「愛面子」,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試手。高手動作的隱蔽性較強,但其蓄與發的過程規律不會變。在「懂勁」時要先摸清情況,戰術上採用驚炸勁先打動對方,讓他的力和加速度都被引出來。只有向我身上加爆發力,我才有機會與之周旋,才能借到力。先用順化手控制對方的勁,再用打擊手進行抓、拿、化、打、摔等法,其動作一定要快、准、狠。如果順化手與打擊手配合不默契,時間差稍大則反給對方贏得反擊機會。

與人較量的另一種戰術就是找時間差打悶勁。對方想對我發力,我則找准他蓄而後發但又沒完全發出來之際(就是這個時間差),我卻採取後發先至地向對方發力,用對方自己的勁把他自己彈回去。稱為「打悶勁」,這個動作要求靈性極高,難度也很大。

我有一個拳友在外地推手,剛想用力時就被對方一點,且莫明其妙地被彈出去了。當時無法應對,回來問我這用的是哪種手法技巧。我當時向他解釋那就是利用你發力未發出來時,把你的勁悶在你自己身上,被自己的勁彈出去的,後經反覆試手,他終於明白。

梢節引領纏絲勁,螺旋轉卷合即出。按住對方的勁以後,在松隨的同時以手領勁走纏絲勁,使對方來力落空,在他來力落空的同時,由纏絲勁變走螺旋勁進行轉卷,即捲曲。當卷攏恰到好處時再進行發鬆放勁和松炸勁。

將對方松放時要注意先松空,把捲住的勁完全徹底松空,只有松空才能松放得乾淨不拖泥帶水;才能勢如破竹;才能發鬆炸勁;才能把松放勁、松炸勁發得恰到好處,才不至於把勁憋在身上發不出來。

有的拳友在練拳時發力打的咚咚響,可是推手中就是用不上,其原因是他還是與對方頂牛,還是沒有真正把握住松空與松放鬆彈松炸的銜接技巧,以及纏絲勁螺旋勁螺旋纏絲勁的概念和他們之間的相應關係。

對有的技巧,雖然在推手中用的也較好,但缺少與力學原理理論化系統化的聯繫。把知識或經驗上升到文化,把文化更提升到哲學的能力太低,正有書到用時方恨少啊!

以上論述的推手體悟,不是技法的展開,而是一種思維,一種戰術綱要,一種作戰方案的探索、研究。如果用這種思路加熟練的八門技法能為推手技藝有點作用就十分滿足了,能像習練套路那樣來普及推廣推手運動將是我的又一個夙願。

五、後記

本文是從網上摘錄下來的一位叫蘇周老師的前輩的練拳心得。溫總存在電腦里有段時間了,出去記不起來了,拿來分享給各位愛好陳氏太極拳的朋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同時也表示對蘇周老師的感謝!


推薦閱讀:

(2)理氣法天部:太極法初級教程之十七(張岩整理)
練太極拳保護膝蓋的有效方法
汪永泉傳楊氏太極拳功札記(一)
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十)
第702期:談太極拳之整體勁

TAG:太極拳 | 認識 | 太極 | 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