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代詩詞如何更好地出精品問題
王子江
保有核心力量 提高創新質量
——淺談當代詩詞如何更好地出精品問題
中國是詩的悠悠古國,又是詩的泱泱大國。中華詩詞,宛若一顆光芒四射的恆星,閃爍在波光浩渺的歷史長空;又如一頂璀璨奪目的皇冠,閃耀在繆斯殿堂的最顯眼之處。其博大精深的意蘊、美輪美奐的格律、陰陽頓挫的音韻,把中國獨有的方塊漢字所能表達的美學情趣,推到了極致。這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社會的一種獨一無二的精神產品,也是炎黃子孫賴以驕傲的一種資本。「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清·趙翼),詩歌的恆久魅力就在於創新,而這種創新應該是繼承中的創新。沒有繼承,創新就會丟失自我;沒有創新,繼承就會喪失動力。繼承與創新,在藝術上是辯證統一的——創新寓於繼承之中,繼承反作用於創新。繼承,並不是全盤拿來,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新,本質上是一種「揚棄」,是既保留,又捨棄。當前,全國各級詩片語織已達一萬多個,詩詞作者業已超過百萬,公開和內部發行的詩詞刊物已達六百多種,僅中華詩詞學會編輯的《中華詩詞》發行量就多達二萬五千多冊,已居全國詩歌報刊之首。其間,中華詩詞的創新,一如雨後春筍,紛紛破土而出。諸如:「新詩化、口語化、網路化」、「新古體、趕五句、自度曲」等詩語、詩體等的創新,旌旗林立,各領風騷,其中也不乏精品力作。然而,在大量的低質作品之中,精品可謂是寥若晨星、少得可憐。竊以為:在解決這個問題上,除了自覺並自信地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和「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目標和具體要求外,還亟需解決從頂層設計上構建現代詩詞審美標準和激勵機制、從具體創作上探索吸納時代因子和利用時代手段、從藝術繼承上確立傳統詩詞的保有要素和創新尺度等問題。本文擬就傳統詩詞要素在當代詩詞精品創作中的保留問題談點一孔之見,以就教於專家學者。
一、要留有「詩味」。以「味」品詩、借「味」論詩,是中華民族在傳統詩學中的絕妙創舉,並成為了中國古代詩人創作詩歌的指南。民以食為天,中國發達的飲食文化,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直覺感悟式的思維方式,也促使在古典詩詞批評領域產生了獨具特色的「詩味說」理論。西晉陸機首開其端,經過鍾嶸的「滋味說」、司空圖的「韻味說」、蘇軾的「至味論」三個各有千秋的階段,最終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詩學觀點、美學概念,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詩學理論——「詩味說」。當然,詩學中所說的「味」已失去了生理學上的意義,變成了評價審美、情感的一種符號,是潛藏於詩作實體之中的一種精神意緒,是詩的情味、意味、韻味、趣味,是詩的精髓的外在表現。所謂的詩味,就是指詩人用恰切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獨特的意象、絕妙的技法,所創作出的蘊含在作品深層並能傳遞給讀者的各種美感要素的總和。語言、情感、意象、技法,是中華詩詞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也是傳遞詩味的基本元素。語言是附著詩味的符號,情感是積蓄詩味的存摺,意象是儲藏詩味的寶庫,手法是隱匿詩味的密碼。詩是濃縮的精華,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豐沛細膩的情感、深邃優美的意境,像一首歌——有著動聽的旋律,像一幅畫——有著絢麗的色彩;詩味源於詩歌,又超越詩歌,給人以滋潤心靈、陶冶情操、培養情趣、提升境界的作用。中國詩歌,更早的不說,單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光輝歷史。在這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論詩人,名家輩出,燦若群星;論詩作,名篇紛呈,浩如煙海。其中的具有廣泛而恆久藝術魅力的無數優秀篇章,大都把「詩味說」當成了圭臬,有時倒把格律放到了其次的位置。比如南北朝的樂府《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紳的《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等等,無一不是滋味雋永、氣韻流動的佳句名篇。更有直接將「詩味」一詞入詩者,如「苜蓿窮詩味,芭蕉醉墨痕」(唐·唐彥謙《聞應德茂先離棠溪》)「詩味禪心兩無著,斜陽同看隔江峰」(清·馬曰琯《題拙樵上人小照》),等等。降至近代,詩味說依然為詩人們所重視。毛澤東同志在《致臧克家等書》中說:「這些東西,我歷來不願意正式發表,因為是舊體,怕謬種流傳,貽誤青年;再則詩味不多,沒有什麼特色。」臧克家則說:「這『詩味』種種,是詩人把深切的生活經驗,鮮明的思想傾向,濃烈而真摯的情感,獨特的藝術手法,醞釀、熔煉而成。,』(臧克家《學詩斷想》)。到了當代,詩味說也依舊受到人們的重視。比如新疆星漢教授的《邊塞清明》:「雪山愁緒兩悠悠,行遍天涯無盡頭。卻恨春來晴日照,只消山雪不消愁」、《昆崙山五彩石》:「深埋無語不知年,剖腹崑崙現大觀。今日蒼天何用補,依然西北伴山寒」;上海楊逸明先生的《秋遊鐘山》:「橫抹金黃斜抹紅,淺深林葉醉人濃。歸來猶帶秋山色,一縷遐思一樹楓」、《詠王昭君》:「畫圖選美誤平生,遠嫁匈奴舉世驚,漢宮未必盡知名」;吉林劉慶霖先生的《冬天打背柴》:「一把鐮刀一丈繩,河邊打草雪兼冰。捆星背月歸來晚,踩響荒村犬吠聲」、《夏日撿蘑菇》:「卸下書包身覺輕,連天細雨恰新晴。提籃慢步林間覓,拾起蘑菇破土聲」等等,無一不是「詩味」充沛、耐人咀嚼的好詩,這些都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推崇。事實上,中華詩詞是一個由文字生成的生命體,是有血緣關係的。有血才能溯源,有血才能不竭。如果說中國詩歌起源於《詩經》,那麼當代中華詩詞或多或少的都應該檢測到它的DNA。「不繼承就沒有源頭,不創新就沒有活力」(袁行霈:《詩歌要在繼承中創新》),而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元氣淋漓的創新時代。改革開放以來,如火如荼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等一系列創新,已經深深地植入了我們的腦海,廣泛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受其影響,中華詩詞創新也風起雲湧、綿綿不絕。然而,「詩味」作為傳統詩詞創作的核心要素,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它繼承下來,傳承下去——結合時代精神,繼往開來讓當代詩詞充滿「詩味」,使深深紮根在中華文苑沃土中的傳統詩詞,與其他民族文學形式一起在新的時代共同繁榮。
二、要保有「意境」。積澱著華夏民族審美情趣的詩味說和意境論,是支撐中國古代詩詞評論的兩大核心理論。本質上都是一種關於詩歌的美學理論,兩者有著內在必然的聯繫。意境的情景要素,使「詩味」這一描述性概念有了較為具體與可深化的審美內涵;意境的隱喻、象徵、幻象和哲理性使「詩味」的審美內蘊富於立體的多層面性、多向度性;意境理論對詩味說予以了進一步的充實與發展。「意境」舊時詩論家也稱「境界」,「境界」一詞出自於佛經,原指修行者領悟佛法所能達到的境地,後被南朝詩學所借用。初見端倪於劉勰的《文心雕龍·隱秀》「境玄思澹」之語,王昌齡的《詩格》首創了「意境」一詞,經過唐代皎然的「取境說」、宋人嚴羽的「言有盡而意無窮」說、清末王國維的「境界」說,把意境論推上了古代詩歌評論理論的巔峰。「意境」同「詩味」一樣,都是中國獨有的一個詩學和美學術語,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對世界詩壇的一個開發性貢獻。詩的美,集中體現在意境上。意境美是中國古代詩歌所追求的最高藝術標準,也是詩歌欣賞的首要標準。我國文學史上優秀的詩、詞、曲、賦,都蘊含著美的意境。如果詩的意境不美,儘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語言、美的旋律,它也不會給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會具有詩的藝術美。所謂鍊句不如鍊字,鍊字不如煉意,詩貴意境等,都是在講詩的意境的重要性。中國古代詩歌,始終都在追求意象與情感相互關照的最大張力,給人在聽覺和思維上提供韻律和想像之美。其完美和成熟的奧妙除了詩詞格律與表現內容的高度統一、音律和諧和字形協調所營造出的「詩味」之外,還在於中國詩人苦心追尋「空中之音」、「意外之意」、「味外之旨」等詩歌意境。意境是意與象的有機統一體,「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當代文藝理論家宗白華概括為:「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種藝術境界,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是作者誘發和開拓讀者審美想像的時空點。「意象」也是中國古代詩人首創的一個審美範疇,是我國古代詩歌評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認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藉助於「象」來表達,「象」是「意」的寄託物。也就是說「意」是指寓於「象」的詩人的思想、情感等精神世界,是為情感所修飾了的或由藝術所創建的「象」的影子;「象」是指客觀存在的景物、物象,是「意」的載體或道具。理論是人類意識的最高層次,產生於人類的社會實踐,又指導實踐。詩歌,是人類進化實踐過程中的意識產物,並且至今依舊不斷地反應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情感體驗,指導著人的社會活動。詩人在取客觀之「象」進行詩詞作品創作時,表「象」只是手段,表「意」才是目的。詩,就其創作的過程而言,總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後。可概括為將「意」藉助某一時點的「象」用文字定格的過程。這裡的「象」,可以是現在的實景想像,也可以是過去的情緒記憶。亞里士多德說:「記憶和想像屬於心靈的同一部分。一切可以想像的東西本質上都是記憶的東西。」詩歌創作離不開「象」,它是詩人身心感受與心靈體驗最深刻最鮮明的情景,是由眼前之景(或記憶之景)所觸發,而進入「壯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的美妙境界的創作。中國詩歌對意境的掌握,對創造新境界的追求,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明理,並早已取得了輝煌成就,例如: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天然意境、謝朓「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的絢麗意境、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意境、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雄放意境、杜甫「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的寒涼意境、白居易「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蕭瑟意境……讀來令人沉浸其中,或心曠神怡,或暗然消魂,或意奪神駭……。然而,分析當前大量低質詩詞作品產生的現狀,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脫離了意境的意象建構,使得意象蒼白無力、平淡無味。更有甚者,打著創新的大旗,拋棄了「意象只是營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的傳統詩詞創作原則,創作出了一批非詩詞的詩詞作品。比如某期刊刊登的七絕「萬畝魚池盛世基,湖區發展遇明時。承包養殖營銷好,樂為農民賦小詩」和七律「太行天脊鎮晴空,抗日戰旗入陘紅。九路反圍驅虎豹,百團鏖戰見英雄。東征截斷平漢線,西顧綿連延水溶。鐵壁銅牆屹敵後,汗青永照頌豐功。」等等,讀來味同嚼醋,令人眩暈。意境是詩詞藝術的根本,是詩詞藝術的靈魂。當前,我們也必需要把營造不朽的意境,作為詩詞創作的追求目標,深人地研究「意境」的內涵和外延,創建現代的、大眾的、科學的意境論,指導現代詩詞創作,以確保中華詩詞血脈相傳,「一萬年也打不倒」!
三、要保有「格律」。中國傳統詩詞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她發祥於勤勞勇敢的華夏各族人民火熱的社會實踐,經過歷代文人志士嘔心瀝血的探索、精雕細刻的創作,成為民族文化之瑰寶。以格律詩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如熠熠明珠,在絢麗多彩的中華文苑裡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堪稱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代詩人都非常重視表達形式,講研體裁或格式,可謂是紛繁雜呈、洋洋大觀。曾被譽為「宋代詩話壓卷之作」的南宋末年嚴羽的《滄浪詩話》一書,將「體制」單列一章,以其書一半以上的篇幅詳說詩體;在嚴羽之前,北宋郭茂倩所編著的《樂府詩集》,僅在樂府的十二大項之下所包含的詩體就有一千多種;當代郭紋銘主編的《中華詞譜集粹》收錄的詞牌就有1188體。然而,在諸多詩體中,格律詩詞是最具典型意義的詩體。它產生於南齊永明年間,當時,在詩歌創作上「聲律說」盛行,注意音調和諧,逐漸形成了「永明體」——格律詩的雛形。在唐高宗及武后時期,宋之問、沈佺期完成了「五言律詩」的定型;在唐中宗景龍年間,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等,形成了「七言律詩」的定型。他們不僅提倡詩歌應講究聲律和對偶,而且還提出平仄相粘的規律,最終確定了「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律有定對」等基本規則和嚴謹結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格律詩(後期的詞、曲也可稱為格律詩)。至此,中華詩詞發展和繁榮開創了一個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並綿延到了今天。一如著名詩人詩論家公木先生所說:「它的格律形式是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摩挲砥礪、在實踐中已經使大家覺得是一種最方便、最熟練、最得心應手的文學樣式,可以拈來隨時應用,即興吟哦。它的語言、音韻,它的節奏旋律,已經浸潤到人民生活和意識的深層,養成了我們民族潛在的審美觀念和習慣」。當然,任何事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要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古典詩詞格律雖然是經過歷代眾多詩人詞家磨鍊而成,具有許多穩定的內涵,但是從唐朝到今天,漢字的「入聲」消失了、漢字的筆畫簡化了、新詩歌出現了……因此,繼承和發展古典格律詩詞,使之能夠更好地反映時代生活風貌,就必須大膽創新,把格律詩詞的創作從確屬僵化過時了的古詩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之煥發出無盡的青春活力。其實,就主體詩體而言,從古到今一直都在創新著:風雅頌消失之後,創新成了騷體,再發展就成了五言樂府,接著又創新成了賦體,最後發展成格律詩(含宋詞和元曲)。那麼,現代格律詩詞的形式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什麼呢?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同志在《再談格律詩的「求正容變」》一文給予了深刻而精闢的的回答。他說:「在形式上,就是要『求正容變』即儘可能地遵循『正體』——嚴格的詩詞格律規則,同時又允許有『變格』。」他認為:中華格律詩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學形式,區別於其他文學形式的基本屬性和特徵就是「五定」要素,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五美」,即「均齊美、節奏美、音樂美、對稱美、簡潔美」。是先賢們在長期詩歌創作過程中經過千錘百鍊後形成的「黃金定律」,是寶貴的藝術財富。並強調:格律是詩作的形式,形式要服務內容,應允許適當變化,提倡新聲韻,主張「平仄」在特定的情況下可以靈活變通等,為廣大詩人詞家和愛好者的創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對此,我們必須要深入學習,形成廣泛共識,成為創作自覺,讓古老的格律詩詞永葆生命活力。
中華詩詞,「幾千年來,按照這種大美的形式,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創作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光輝詩篇,其內涵之深,形式之簡,音韻之美,數量之多,普及之廣,流傳之久,影響之大,是世界上許多以拼音文字為載體的詩歌難以比擬的」(馬凱《在中華詩詞研究院成立大會上的講話》)。當然,其創新發展也是無止境的。本文意在拋磚引玉,期盼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對構建現代詩詞審美標準和激勵機制、吸納時代因子和運用時代手段創作格律詩詞等問題作出專門而深入的研究,以理論上的高起點來促進詩詞創作的高質量,以標準的統一性來推動中華詩詞的繁榮發展。
《詩詞世界》2018.05期推薦閱讀:
※首屆「雲溪杯」詩詞大賽入圍作品公示(詞部 1)
※毛澤東詩詞與中國氣派
※詩詞新解校園,別有一番風味!
※丙申年 八至十二月 古詩詞
※古詩五天入門之第二天,詩意的三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