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解悟》學而 第一章

後一篇《論語解悟》學而 第二章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從內容上看是孔子學問的根本主張,朱子稱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本篇共分十六章。

圖片源自網路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先生說:學習了時常溫習,不是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子:一般先秦時男女都可以稱子,但稱男子相對較多,到了秦之後基本上是男子稱謂,女用「女」字區別;也有以為原先是「公、候、子、伯、男」之子,到了春秋時期執政之卿也稱子,變成了一種尊稱,後來把有學問、有道德、有地位的人也稱子。《論語》中子曰的子一般都是指孔子,另外只有有子和曾子稱子,閔子和冉子稱子只出現過一次。

學:舊說:效也,後覺的人向先覺的人習效叫做學。效,模仿,師法。

時:有兩種解說。一說按時;一說時時、常常;兩者意兼可,但個人偏於後說。

習:溫習、複習,古時還有實習的意思。楊伯峻老師解為實習,朱子解為溫習,習本意是小鳥學習飛行時,多次飛行的意思,今從朱子。

說:同悅,內心喜也。

朋:舊注同門曰朋,這裡解為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樂:快樂。悅主於內,樂發於外。

慍:怨也,生氣。

君子:君子成德之名,有德之人,《論語》中有時指「有德的人」,有時指「有地位的人」,這裡指「有德的人」。

[愚悟]

聖人之門,學習最重要,所以學而為第一。夫子一生,《論語》一卷,關於學習的事論述很多,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有丘之好學也」,所以說學習是孔子一生在強調的事,並且自己也是一生從未停止過學習。

除了學習的態度,夫子還強調學習的內容要正,而不是些異端邪說。這裡也產生了許多岐義,譬如我們古時是學人文較多,自然科學相對較少,近代吃了自然科學落後的苦頭。結果,現在又倒過來,自然科學多了,人文卻少了,都存在不少問題,其實兩者兼之是必需的。再加個觀點是人文多學古,自然科學多學新,如此則有所立亦有所追。

最後是關於為什麼學習的問題,其實這是當下最嚴重的問題,如夫子而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夫子之時已然如此,現在的學者又如何呢?讀書小者為了以後工作生活,甚者為了金錢、美女、當官,大者如總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個人認為其實都有偏差。讀書是為什麼?《大學》開頭就講的很清楚: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用個人的說法是為了明事理,辨是非,學技能。通俗點講就是為了提高自我的修養,最終達到中正平和的人生狀態,這才是讀書的根本。所以就有了下面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概也只有君子能如此,學有所得而人不知卻也不生氣,學之深也。

錢穆先生將此句解為孔子自己,亦人之三個階段來分析:小時學習,大時有成而朋友輔之,老時學更深,但人不知而不慍,君子也,也是一種獨到的見解,可作參考。

總之,學事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環,當然了,儒學不單單只是讀書而已,學習了更要去行動,只有這樣才能學以致用,用以致學,學之真也。


後一篇《論語解悟》學而 第二章


推薦閱讀:

《論語》選讀05《仁者愛人》註譯評
《論語》中的故事(2)
【儒】每天學一句《論語》《學而篇?》(14)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以人為本,心懷天下——讀《論語》有感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