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畫的「天人合一」觀

在中國哲學上,美學的主導思想是「天人合一」。在西學哲學上,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與此相對的美學思想是「主客二分」的思想模式。這個思想模式,一是把主體和客體看成是獨立存在,二是彼此對立,即便將統一,也是二者合併,不是二者融為一體。三是承認感性的、經驗的、形而上的本體世界都是可以超越。換句話說,「主客二分」就是把美客觀化,把美的對象看成是主體分離的一個客觀實在,認為存在客觀的、先驗的、永恆的、普遍的美,美是客觀獨立存在的,與主題沒有自然或者審美的聯繫。

清 程正揆 《江山臥遊圖》

中國哲學和美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觀,不是「主客二分」。中國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孟子。他說「天人合一」帶有道德意義。老子、莊子也會所「天人合一」,老子提倡回到嬰兒狀態,莊子提倡「坐忘」、「心齋」,以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董仲舒說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王者承天意以從事,天道人道有天心主宰,人必順從天意。魏晉玄學所謂「玄冥之境」、「玄同彼我」、「與物冥合」,消解我與物、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打破「主客二分」,也就是打破主客二元性的認識模式。郭象稱「與物冥合」為無心,「無心者與物冥,而未嘗有對於天下也」。「未嘗有對於天下也」,就是超越「主客二分」。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中說:「心凝神釋,與萬化冥合」。人感到自己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了(與萬化冥合)。柳宗元還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學觀。

禪宗青原禪師有一段很有名的語錄,他說,未參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親見知識,有個入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後來得過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意思是萬物本然,既各有個性,有相互圓融無礙。開始主客分立,各有獨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為主客觀對立的世界消失,事物的外在對立消解了,所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無我」的境界。但這種「無我」,本身並非實體,而「空」或「無」,那個不能客體化成為認識對象的「真我」,對於這個「真我」來說,萬物皆如其本然。各有個性,有相互圓融。最後,「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宋明理學繼承和發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王陽明說:「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欣合和暢,原無間隔」。

隋 展子虔《游春圖》

中國傳統哲學在中國傳統繪畫領域裡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審美活動經典理論。《歷代名畫記》記載,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中國畫畫家是張璪。張璪,唐朝吳郡人,字文通,玄宗時任檢教祠部員外郎,善松石山水。當時著名畫家畢宏,看到張璪只用禿筆或用手在絹上摸劃作畫,很詫異,問他是何人傳授的,他回答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能畫山水,還能畫佛像。他曾著有《繪境》,可惜失傳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前句「外師造化」是主觀和客觀物我觀照的關係,無我是對立的;下句「中得心源」是主客關係交融。「融合」不是認識,認識仍是物我對立的,得心源是本體之心。本體中的「得」是融合統一。「欣合和暢,原無間隔」,得體現「物我冥合」、「天人合一」。這裡「造化」,是指自然界,「師」是模仿,「師造化」是向大自然學習,就是畫家寫生、收集資料。但寫生只能做到某時、某地、某景、某物,時間和空間有很大的局限。傳統哲學裡說的「造化」指宇宙超越時空局限。「與萬物冥合」,自己和整個宇宙合為一體。「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是一個完整的概念,主客統一的體驗,不可分割。有所「師」才有所「得」。體驗的結果升發出創作的動機和靈感。「師造化」也是一種審美活動,創作過程是一種審美活動,包括審美理論、審美體驗、感受、感情、理性、心態,最後完成審美目的,創作出審美理想的作品。

作品的意境是通過一系列的審美活動的最後體現。運用在繪畫上,有時說「意境」。「意境」和「意象」,兩者有時說混淆了。「意象」按中國傳統美學是「情景交融」。任何藝術品都要情景交融,任何藝術品並不是都有「意境」。「意境」是老子的哲學思想。因佛教禪宗的推動,這個理論就誕生了。劉禹錫說:「境生於象外」,「境」是無限的,「象」是有限的。境突破了象的時空關係,它是「象外之象」、「境外之境」。這種「象外之象」——「境」才能體現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氣」)。所謂「意境」就是在日常生活和生命現象中呈現某種形而上的意。崇慧禪師曾經回答門徒說「萬古長空,一朝風雲」,是通過「一朝風雲,才能悟到萬古長空」。禪宗主張平常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潑的生命中,在大自然中去體驗無限的、永恆的空寂的宇宙本體。禪宗「境」這個概念,進入藝術領域煥發和推動藝術家追求形而上本體的體驗。這就是我們中國畫理論所說的「妙悟」禪的境界。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圖》(傳)

中國畫畫家著眼對象是「撮景於煙霞之表」、「發興於溪山之巔」、積好在心、久則化之。這是畫家個人發現,也是創造心的自然生命。這新的生命潛伏在畫家個人生命之中,為自己生命所需求得憑藉而升華的精神境界:有客觀的藝術性而體現、充實,啟發主觀的藝術理想。蘇東坡說李龍眠常作華嚴相,皆以意造,而與佛合。莊子說「坐忘」、「心齋」,魏晉玄學提出「玄冥之境」、「玄同彼我」、「與物冥合」,中國畫畫家則屬意天機之所合,有道有氣,心與神會,以達到某種天人欣合的境界。

文章來源|文史雜誌 2002年4期

整理|中國美網

更多資訊請關注中國美網公眾號:cnmeiw66

推薦閱讀:

中國當代意象山水畫十二家之:朱道平
即使拍過被全網 diss 的爛片,他仍是中國最好的導演之一
梵天東土 並蒂蓮華 中國部分(一)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62)
「中國式MPV」該叫好還是唱衰?

TAG:中國 | 國畫 | 中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