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踏歌圖》-宋代最具代表性人物山水人物畫傳世名畫賞析

作品名稱:踏歌圖

作者名稱:馬遠

創作時間:南宋

作品規格:縱191.8厘米,橫111厘米

作品材質:絹本淡設色

收藏現狀: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規格:1767x3050像素資源大小:1.44MB

馬遠(約1140-約1225年後),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僑寓錢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繪畫世家,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李唐,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樹葉常用夾葉,樹榦濃重,多橫斜之態。樓閣界畫精工,且加襯染。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鳥常以山水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等。

【作品賞析】:

馬遠描寫一個清靜深秀的山灣里,幾個老農在陽春時節帶有幾分醉意地歡娛歌舞。他用簡括的線條,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環水抱的複雜景物畫得遠近分明,圖中沒有花草的陪襯,卻表現出愉快的春山環境。

遠山奇峭,近石方硬,樹木多姿,雲霧掩映中顯出遼遠的空間和光的感覺,具有清曠秀勁的特殊風格。

「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這是《踏歌圖》的題詩,是宋寧宗趙擴把王安石的詩句抄錄其上。

也是馬遠要以畫來頌揚年豐人樂、政和民安的景象。此畫將人物畫在畫面的近景處,一老者剛過小橋,右手扶杖,左手撓腮,搖身抬腿,踏歌而舞,憨態可掬。

隨行二老者其中一人雙手拍掌,雙足踏節,另一人抓住前者的腰帶、躬腰扭動,舞態可人。

後行人,肩扛竹棍,上挑葫蘆,身前傾,腰微彎,和節而踏。四個人動態不一、卻動律和諧,人樂年豐之氣象在活潑靈動的舞姿中呈現。

壠道左面的兩個孩子給畫面添加了一股童趣,老少相宜,構成了畫面人物動態與氣氛的協調。

畫的中景是高聳的巨岩,宮闕在叢樹中若隱若現。具有帝皇的象徵意味。作者似乎在把這樣一個觀念體現在畫中:人樂是因為年豐,年豐是因為皇帝治理有道。

馬遠 踏歌圖

《踏歌圖》,宋代,馬遠,立軸,絹本淡設色,水墨,縱191.8厘米,橫11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馬遠《踏歌圖》1767x3050像素高清大圖《踏歌行》的作者馬遠在南宋畫壇中佔有重要地位,歷任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極受統治者的賞識。人們通常把他與李唐、劉松年、夏圭聯繫在一起,稱為「南宋四大家」。由他們所代表的山水畫派,在美術史上稱為「院體」。在「南宋四大家」中,如果說李唐是院體的開創者,那麼,馬遠則是最具代表性的院體畫家。馬遠出生於繪畫世家,他的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兄弟、兒子都是宮廷畫家,而且都很有成就。像這樣一門數代均以繪畫擅長而且作出了重大貢獻的,不僅在宋代,就是在整個中國美術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足以與之相媲美的,只有元代的趙孟頫一家。馬遠的繪畫,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山水中的詩情與感人力量,著意形象的加工提煉,注重章法剪裁和經營,使得作品更加簡潔完整,主題更為明確突 出。其山水畫一般是遠山奇峭,近石方硬,遠景簡練,近景凝重。「其小幅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角,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 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踏歌」是古代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人們口唱歡歌、兩足蹬踏,動作自由、活潑。《武進舊事·元夕》中有李篤房吟踏歌的詩句「人影漸稀花露冷,踏歌聲度曉雲邊。」南宋畫家馬遠的《踏歌圖》即表現了村民的踏歌活動。同時此圖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南宋馬遠《踏歌圖》局部高清大圖(一)

南宋馬遠《踏歌圖》局部高清大圖(二)《踏歌圖》是一幅山水人物畫。畫家表現雨後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時也反映出豐收之年,農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圖上段,畫奇峰對峙,和松林掩影 中隱約的殿閣飛檐、曲折長廊。中段空白,雲煙迷漫,似乎表示山谷中還有濛濛細雨。下段近景,畫巨石、溪流、石橋、疏柳、翠竹,和低洼的稻田,還有踏歌而行 的農人。畫面採用「一角式」。《踏歌 圖》是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傳世名作,此圖近處田壠溪橋,巨石踞於左角,疏柳翠竹,有幾個老農邊歌邊舞於壠上。遠處高峰削成,宮闕隱現,朝霞一抹。整個氣氛 歡快、清曠,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的詩意。踏歌是民間一種不拘程式的娛樂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謂。

南宋馬遠《踏歌圖》局部高清大圖(三)

南宋馬遠《踏歌圖》局部高清大圖(四)

(《踏歌圖》)

  南宋。馬遠作。絹本設色。縱192.5厘米,橫11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踏歌圖》是南宋畫家馬遠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畫,實際卻是風俗畫。它的上半部描繪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現了南宋首都臨安郊區農家「踏歌」的歡樂場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協調地統一在同一畫面里。

(《踏歌圖》中景)

  畫面中間,畫家以雲霧把中景和近景隔開。雲霧上面,峻峭的山峰直插天空,山間林木蓊鬱。那在林中若隱若現的的樓閣,是帝王都城的景色。

(《踏歌圖》近景)

  雲霧下面的近景,描繪了幾個「踏歌」的農人,表現了快樂的農家生活場景。

  高高的田壟上,那四個農人全都醉意十足,舉止有趣。

(《踏歌圖》中的老者)

  那位柱拐杖的白鬍子老漢,腳踩節奏,手舞足蹈,異常興奮,還回頭看著後面的人。

(《踏歌圖》中的老者)

  中間那二個人,一個邊踩節奏邊拍手掌,後一個抓著前面的腰帶亦步亦趨。最後面那個已經喝得昏頭昏腦,仍沒忘記挑上酒葫蘆。

(《踏歌圖》中的孩童)

  而畫面的近處,田壟的最左邊,兩個男女孩童回頭瞪著驚異的眼睛,似乎在問:這些大人怎麼啦?個個都這樣滑稽可笑?

  田壟那片長勢茂盛的水稻,正提示著又一個豐年。這也許是那幾個老農快樂「踏歌」的原因吧。

(《踏歌圖》近景)

  畫家並沒有去描繪鄉間踏歌盛況的全貌,而是選取了左右兩組互相呼應的六個人物,把踏歌歡樂的氣氛表現得活靈活現,讓人幾乎可以聽到來自村莊的歌聲、笑聲和節拍聲。雖然幾個人物在圖中所佔的位置很小,但卻最為引人注目。

  「踏歌」是中國南方鄉間一個非常古老的習俗。村民們辛苦耕耘一年,終於迎來了豐收,於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著節拍,邊歌邊舞,慶祝一年的耕耘有了收穫。

(馬遠《孔子像》)

  《踏歌圖》的作者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有「一門五代皆畫手」之稱。他是南宋畫院中最受宮廷寵愛的職業畫師,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

  馬遠在繪畫技法上富有獨創性,他畫山石的筆法用的是「斧劈皴」,即用側峰平掃以表現山石堅硬的質感,而山石的形狀一般都畫得瘦削嶙峋。這一特點在《踏歌圖》里得到充分的體現。

(馬遠《山徑春行圖》)

  構圖上,馬遠常以局部取景,畫景物之一角,其餘大片留白,被人稱為「馬一角」。畫樹枝則以瘦硬線條向下斜拖,被人稱為「拖枝馬遠」。這兩個特點在《踏歌圖》里也都有一定的表現。

  這些技法運用到《踏歌圖》里,畫家營造了上下兩組雅俗和諧的畫面,蘊含了畫的主題:在一片仙靈之氣的清山秀水中,帝王安居寶座,天下太平,人民載歌載舞,生活幸福。一派歌舞昇平、太平盛世的景象。

(宋寧宗趙擴)

  這一主題與南宋當時苟安一方、社會安定的實際情況相吻合,也很符合統治者的胃口。因此,宋寧宗趙擴把王安石的一首詩欣然抄錄在畫面上方:

  宿雨清磯甸,朝陽麗帝城。

  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

(宋寧宗趙擴題詩)

  這首詩點明了畫的主題,也是宋朝皇帝對太平盛世的企盼。


推薦閱讀:

馬年馬畫:細數中國那些關於馬的名畫
古今名畫名馬,大開眼界
四十幅世界名畫欣賞
世界人體名畫 (七)

TAG:人物 | 賞析 | 名畫 | 山水 | 傳世 | 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