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器鑒賞入門
06-28
一、玉器的產生與玉器收藏 中國的玉器,自新石時代始,至今有近萬年的歷史。中國古玉器的收藏,大概從它的出現始就同時出現了。玉器作為收藏品的文字記述,最晚在商代已開始在《越絕書》述及周武王伐紂時,就曾提到俘獲商王朝的玉器數以萬計。這些玉器顯然是當時國家王族收藏品。以此得知,商代始就有國家級的玉器收藏。此後,歷代帝王,貴族王侯,均有玉器收藏。據文字記載,明代民間已出現有私藏玉器者,有的藏器還十分豐富,及至清中期,民間收藏更為盛行。有的收藏家,如清中期的吳大澂等人,還在個人收藏的基礎上,對藏玉進行研究和著書立說,其著《古玉圖考》至今仍流傳在世。與此同時,帝宮,官僚士大夫藏玉之風仍有增無減。 二、玉料的定義、品種和產地 凡收藏與鑒賞古玉者,首先遇到的就是玉的定義。什麼叫玉,古今以來尚無統一的概念。人們通常採用傳統的定義:即以孔子和東漢許慎為代表所稱的。凡「石之美」,有一定的「德」(即美的條件)者即為玉。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是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和許慎《說文》中的論述。其說概括起來就是:玉是珍貴的天然礦石的一種;其表面(或作成的器表)要有一定的溫潤,光澤和半透明的質感;硬度在摩氏礦石硬度計的4.5-6.5度之間;比重較一般石的比重大;具有一定韌性;其色表現在一塊玉材分別是較單純的,即只有白、青、碧、黃、黑5色中的一種,而不是5色中的兩種以上或5色以外的其他諸色;材料折斷後摸不會割劃傷手,成器後擊之其聲清越,且很遠能聽見;其價比常物貴等。 按古人有關玉的定義,結合最近幾十年的考古發掘調查和地礦工作者提供的資料,中國可定為玉的「美石」有如下數類: (l)岫玉(蛇紋石為主的礦石)類 岫玉,礦石學上稱為蛇紋岩石。岫玉主要由蛇紋石礦物組成,是一種含水的鎂硅酸鹽。蛇紋石成分中常含有鐵,有時含有錳、鋁、鎳、鑽、鉻等金屬元素雜質。有這些元素雜質混人,往往使蛇紋石中五色皆備。然而,不論有何種物混人,岫玉中蛇紋石是主體,通常含85%以上,有的幾乎全部由蛇紋石組成。此類石,有時亦含有少量的方解石、透門石、綠泥石。若含透門石,則它的硬度增高,就蛇紋石玉礦總體而言,其硬度一般在4-5度之間,質溫潤,半透明,比重在2.44-2.62之間。 中國岫玉的產地和品種很多。從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玉器質料看,它在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含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處都有發現,岫玉類主要有產於遼寧省岫岩縣一帶的岫岩玉,產於甘肅省酒泉祁連山一帶的酒泉岫玉,產於廣東省信宜縣一帶的南方岫玉,產於新疆昆崙山一帶的崑崙岫玉,產於甘肅武山鴛鴦鎮的武山岫玉,產於四川省會理地區的會理岫玉,產於廣西省陸川縣一帶的陸川岫玉,產於江西省弋陽地區的七陽岫玉,產于山東省日照市一帶的日照岫玉,產于吉林省集安縣一帶的安綠帕玉,產于山東省萊陽市一帶的萊陽蛐玉,產於北京市十三陵一帶的京黃岫玉,產於安徽省天長縣一帶的天長岫玉,產於台灣省花蓮縣地區的台灣岫玉,產於陝西省藍田縣的藍田岫玉等幾十種。 (2)閃石(昆崙山系玉)類 中國玉料中的第二大類,是產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昆崙山一帶及其他各處的透門石陽起石玉料。此等玉料,古稱崑崙玉、蔥嶺玉、于闐玉、和闐玉、葉爾羌玉等,今一些地礦工作者和西方人稱為「軟玉」,近又有人稱為「真玉」。其實這類玉,儘管出產地不同和有種種別名,但就新疆一地所產而言,都來源於昆崙山,只是由於地質變化和雨水衝擊,致使它擴散到昆崙山下周圍的沙灘、河流和谷地中。因此,此類玉,從地理學角度看,可概稱為「昆崙山玉」;從地礦學角度上定名,則可稱「閃石類礦物」。 閃石類礦物有透閃石、陽起石、鐵閃石、鎂閃石、角閃石、鈉閃石等許多品種,而昆崙山所產玉,主要由透閃石,偶爾由少量的陽起石組成,有的也有透輝石等其他礦物雜質。透閃石原為無色,純者,化學成分中不含鐵或含鐵量很少,當成分中含鐵量4%,則過渡為陽起石。陽起石因含鐵則呈綠色或暗綠色,當成分中含有其他雜質時,則又會呈現更為複雜的色調,這就是有些昆崙山王五色具備的原因。昆崙山玉為摩氏硬度的6-6.5度,比重2.9O~3.02,折光率為1.599-1.640(平均1.62),半透明,質溫潤,光潔如脂,且具韌性。顏色有白、青、碧、黃和墨五色。其成因與鎂質大理岩和中酸性岩漿侵人兩者、發生交替作用有關。 昆崙山玉料除昆崙山上有大量蘊藏外,另在其周圍和附近,即東起且末,西至塔什庫爾乾的長達120(公里的昆崙山麓和各條河流河床中都有發現,主要的礦區有新疆的莎車、和田、且末等。此外,在天山以北的阿爾金山,瑪納斯韘河等亦產碧色玉。最近又有報道,在甘肅省某地區、四川的汶川縣、遼寧省的寬甸縣、台灣的花蓮縣等地區也發現近似「軟玉」的礦石,台灣省蓮花縣產品已開採製作玉器行銷島內外。 (3)其他玉料 中國玉料中,除上述兩大類玉石外,尚有礦石成分較複雜的玉料。聞見者有河南省南陽地區產的獨山玉、河南省密縣產的密玉。另四川珉山、蘘縣,陝西華山、山西霍山、湖北楚山似也產玉。其中有的玉,如南陽玉、密玉,不僅歷史長,且至今仍用其製作玉器。 三、玉器的品種、用途及歷史 (1)具有工具性質類玉器 此類玉器主要品種有玉錐形器、玉針、玉鑿、玉斧、玉鏟、玉 、玉紡輪、玉鐮、玉割刀、玉小刀等。它們多見於新石器時代,商墓偶有發現,西周始漸消失。 (2)玉武器及與武器有關係的玉器 這類器物,常見的有玉簇、玉矛、玉韘(清代又名扳指)、玉刀劍柄、玉具劍飾物(包括玉劍首、劍 、劍璲、劍 )。其中前兩種,主要見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大都作實戰用品;玉韘始見於商,是拉弓射箭時套在手指防勒傷手指用的,玉韘至戰國仍有,但後來的作品似非實用,漢代則演變為雞心佩,並純作佩玩用。玉韘發展至清代,復又作實用品,且有大批製作,併兼有禮品作用,以示崇武尚武。玉劍具飾物,主要出現在春秋至兩漢,其形式基本相同,在創上結級時均有固定的部位。 (3)仿武器式儀仗器 此類玉器皆有穿孔和刃,形似武器,有玉刀、玉戈、玉鉞、玉戚,使用時,用繩索捆紮在木柄上,供王侯貴族舉行重要活動時作儀仗用。亦可作貢品和禮品用。玉儀仗器主要出現在新石器晚期至商代,西周較少,且走向小型化,似失去儀仗用意義。 (4)玉禮器 通常所稱的玉禮器有6種,即玉壁、琮、圭、璋、璜、琥。這6種禮器,有的古書又稱「六瑞」和「六器」。玉壁呈扁圓形,中心有一圓孔。與此器近似的還有玉瑗、玉環。三者中名稱由中心的圓孔大小決定,大孔者名瑗,小孔者名壁,孔徑與玉質部分邊寬相等者為環。玉壁、瑗、環,皆始自新石器時代,後延續不斷,直至今。玉琮的整體特徵是外方、內圓。有的玉琮還在體外周飾有各種紋圖。玉琮亦始見於新石器時期。此後的商代至戰國還有所見,漢以後消失,宋始則為仿古或偽作品。玉圭體扁平,上尖下方,始自西周,後歷代均有。古稱「半圭曰璋」,故玉璋是圭從尖頂至底中央對剖後的一半形,其起始年代與玉圭同。玉璜呈半壁、半瑗或半環形,兩端或中央有穿孔可供系佩用,玉璜始見於新石器中期,為六器中最早出現者之一,後亦歷經不衰,延續至今。玉琥一般呈虎形或變形的虎形,亦可為佩,始於商,迄於漢。上述6器主要作祭禮天地四方用,亦代表不同方位,後又延伸為代表不同等級的禮器和玩佩。 (5)玉佩飾 從廣義上說,玉器中凡有穿孔者,皆可作佩飾用。因此,前述各類器中,有的就兼有佩飾的作用,或其後期演變為佩飾。這裡所稱的佩飾,主要是指專供人身上佩掛結綴的用器。它們中有的作頭飾、手飾、項飾、胸飾,有的則為服飾之一種。頭部的飾物有玉笄、玉玦、玉耳墜等;手飾中有玉鐲、玉戒指等;項飾中有玉串飾、玉項鏈、玉蕾、玉銷、玉系壁、王朝珠等;玉胸佩有成組佩玉及其他可作胸佩的玉雞心佩、玉舞人佩、玉翁仲、玉剛卯、玉嚴卯等玉器。服飾中最多和常見的有玉帶飾、玉帶扣、玉帶鉤、玉紐扣、玉帽飾等。上述玉佩中,除玉帶始於唐迄於明代,玉帶扣始於宋朝,其他各類有的自古迄今都有,有的是特定時期的產物,如玉成組佩,在春秋戰國時最興盛、且有一定的格式和名稱,佩在胸腹間。其他如玉翁仲、玉舞人佩(較簡樸的一種)、玉雙卯(剛卯、嚴卯)、玉雞心佩等,是兩漢時期的獨產。 (6)葬玉 從廣義上說,凡埋入墓中的玉器都可稱為葬玉。這裡所說的葬玉,是指專門為死去的人製作的陪葬玉器,而不是指所有埋在墓中的玉器。可以確定使用葬玉的始用年代,最晚在西周晚期,當時已見專門為死人面上蓋的玉面罩飾。此後,歷經春秋、戰國。總的來說,當時此類玉器並不多,而真正盛行的則是漢代。其品種主要的有穿在死者身上的玉衣(分金、銀、銅、絲縷4種),承托玉衣頭罩的玉忱,握於死者手中的玉豬和玉璜,蓋死者眼目的玉眼蓋,塞入死者耳中的玉耳塞,塞入死者鼻孔內的玉鼻塞,含入死者口中的玉蟬形琀,罩在死者男性**上的玉生殖器罩,塞入女生殖器陰道的玉陰塞,塞入人屍肛門的玉肛門塞等。此外,一些玉壁,似也是專為死者陪葬的。專給死者的葬玉,有的是身分等級的標誌物,如用不同質地編縷的玉衣即屬此,有的是作辟邪壓勝用的,但大多數都是為防屍腐爛。如古籍所載「玉入九竅,以防屍腐」即指此等用玉而言。 (7)玉制實用器皿 玉制實用器皿最早遺物是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兩件玉簋。此後的西周、春秋兩代未見有此等玉器皿。戰國時見有玉耳杯又名羽觴、玉奩、玉燈等,秦漢除上述器種外,又新增加玉高足杯、五角式杯、玉樽、玉蓋盒、玉洗、玉硯滴等。唐宋未見前述諸器。但新增有玉蓮花式杯、玉三鳩罐、玉雲形杯、禮樂紋杯、龍紋尊、雲龍爐、多角杯、鹿紋洗等。明代出現一批仿商周青銅器造型的玉器,如匝、觚、觥、龍首樽等、此外,在立體器皿中又新出現椀、雙耳杯、桃式杯、花式杯、執壺等器。清中期可以說集歷代器皿之大成,凡仿古、實用的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大至數千斤重的酒瓮,小至杯、盤、香盒、香筒,都有製作,且數量很多。 (8)其他玉器 玉器中除上述較多的幾大類外,尚有一些其他特殊用器和不知名與不知用途的玉器。主要的特殊用器有禮樂器中的玉磬、玉笛,冊印中的私印、寶璽、玉簡冊。吉樣用途的玉如意、玉辟邪。實用具中的玉尺、玉鏡等。玉器中一些至今不知其名和用途的器物,現一般按其造型特徵暫定名。 (9)人與動物類玉器 此類玉器有的已與上述各種玉器相組合,如六器中的玉琥,成組佩玉中的玉璜等。人與動物類玉器,從玉器出現後不久就產生,後歷代不斷,種類繁多。值得指出的是這類玉器,只少量以單獨的個體形式出現,更多的則是以紋飾圖案,或與其他自然景物和花草紋組合成複合式圖案。四、玉器的斷代與辨偽 1、玉器的斷代 玉器斷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l>從玉材不同品種斷代 古人視玉與否的重要條件之一,是以當時堅硬的非金屬和金屬能否刻動為標準。因此,生產力和工具發展水平不同,人們對玉的認識是有變化的,所用的玉料也不同。一般來說時間越晚,生產力發展水平越高,其玉料選擇的硬度也越高。 <2>以玉器上不同的琢磨痕斷代 ①玉器上留下最多的琢制痕是器物上的穿孔。這些穿孔,凡鐵器出現以前的,無論其大小,若是一面穿鑽成的,其孔眼都呈喇叭形;若由兩面對鑽而成的孔眼,兩面開如穿鑽時的孔眼較大,越往介面接近則孔眼漸小。人們從孔眼喇叭形明顯程度不同,便可大概斷定玉器是新石器時代或是青銅器時代的。鐵或鋼鐵,又比青銅堅硬,這些器具鑽成的孔眼,上下直徑是相等的。凡有這種特徵的鑽孔,便可斷定它是戰國或戰國以後的玉器。 孔徑的大小和深淺程度不同,亦是玉器斷代的依據之一。一般規律是生產力發展水平越高,其孔眼越細越長。 ②玉器切割和鑽孔粗精情況也是斷代的依據:一是看玉料的剖縫大小,二是看孔眼留下的琢痕。 ③以琢玉技法來斷代:早期玉器,即距今有6O00年以上的玉器,至今未見一件有琢飾紋圖者:新石器晚期,雖已見紋飾,但一般較簡單,所飾紋圖都是用單條陰線刻成;商代始,玉器上多見有用剔地陽紋法琢飾的紋圖,更多的則用雙勾法琢飾;戰國始,鏤雕活環套練法已十分成熟,鏤空飾紋法,至此時已廣泛應用,且技法很先進;漢代始,出現更多的立體器皿作品,所刻紋飾線條流暢,粗細相間;宋元始,已能製作重達千斤以上的大型玉器,且見眾多用多層鏤雕法和立體鏤雕法琢制的玉器。 <3>從玉器造型品種的起始演變去斷代 中國玉器,不同的造型計有百餘種。 ①新石器時期: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其造型只有30餘種:主要作佩飾用的有玦、璜、 、管、墜、環、瑗、手鐲、戒指、項串等;主要作禮器用的有琮、璧等; ②夏商時期:夏商玉器品種,有的是新出現的,最突出的是一種稱為禮儀用的玉器,另一類玉器是以鳥獸魚蟲為標本摹作的寫實和神化形動物。 夏商玉器中的另一新情況是前期大量製作的玉琮、玉璧及近似石工具的玉器,有的相對少或逐步走向衰落,有的則走向消亡。以寫實為本,顯示貴族王侯權威的玉器走向鼎盛。 ③西周時期:玉器的基本類別與夏商時期基本相同,但在造型上和數量方面有明顯的變化。顯示統治者威嚴和權力的玉器逐漸消亡,有的則向小型化發展變化,另一方面,如夏商時期並不很多的玉龍、玉鳳等神化動物,至此時則數量大增,甚至在許多玉器上也廣泛用其飾紋。 西周玉器中,也出現一些在以往玉器中未見的品種,最突出的是首次出現「六器」中的所謂玉圭和可能是武器柄的玉飾。 ④春秋時期:春秋玉器中最興盛的品種,常見和新出現的有成組佩玉、傳供死者面部蓋罩的玉面具、劍飾物等。此外,一些圓球形扁平玉器,如玉璧、瑗和環等,在夏至西周時相對衰落後,又有了復興。 ⑤戰國時期:重要的創新器是玉帶鉤、玉印等。在春秋興起的成組佩玉及玉具劍飾物,此時則走向鼎盛期,而且形式千姿百態。寫實動物中,所見的只有玉馬。人物造型中有仕女形舞形佩等。供死者用的玉面罩仍偶爾有見。玉韘已從商代的實用器轉變為低矮的佩飾器,並向漢代的玉雞心形佩發展演變。 戰國玉器也是一個大變革時期,一些玉器雖早期已有,但至此時,在造型方面則有明顯的差異,主要特點是所有器物或動物形器,其整體或局部,皆多作英文字母的「C」和「S」形彎曲,玉具劍中的玉劍首,從春秋晚期的梯形演變為扁圓形,人物也多從以往作跪地式或蹲跪式轉變為多直立形。而且開始出現能識別為童子和仕女的造型,而以往誇張的人神韻已消失。璧璜多在內外樓雕出廓的龍鳳和作雙瑗合併形等。 ⑥兩漢時期,保留前期的玉器有玉印、玉具劍飾物、玉帶鉤、玉璧、玉圭等。在春秋戰國還能看到或興盛起來的成組佩玉、玉面罩、玉玦、玉琮等,此時有的消失,有的改作他器用。 兩漢是玉器品種大增的時期,所增品種主要的有專供死者陪葬的玉衣、玉枕、玉眼蓋等。 ⑦魏晉南北朝時期:此期玉器是一個相對衰落期,其數量品種均較歷代少,品種造型幾乎都是兩漢器物的延續。 ⑧唐代:玉器經魏晉南北朝時期相對衰落後,又有所復興。所見玉器,除個別品種,其他前流行的器物幾乎全消失。新出現的玉器,有供玉帶上嵌飾的帶板(包括 和鉈尾),以西域各族人為本摹作的玉胡人及由胡人與動物繪雕的立雕器及玉梳及玉發簪和各式杯等。尤以玉杯的形式變化引人注意,有寫實性的雲形杯、蓮花形杯、瓜棱形杯、三鳩式杯和橢圓式杯等。上述全新造型玉器的出現,為今後玉器的新變化開創了中國玉器史上又一新紀元。 ⑨兩宋、遼、金、元時期:玉器造型風格和品種大多沿續唐物,但也不是全盤照搬,在局部構造上略有變化。 ⑩明代玉器:除了仿古、偽古及立體器皿等數量較多和形式變化較大外,其他品類大都沿續宋元物。 玉器中的文房用具,如玉硯,自宋始製作,但不多,及至明代,文具中的玉器除玉硯外,尚有玉筆管、玉筆架、玉洗、玉硯滴、王鎮紙等。 ⑾清代:清初玉器數量較之明代和清中期顯得特別少,而其造型皆保留明晚期遺風。清中期,主要是指乾隆、嘉慶時期玉器,主要有6大類,一是仿古器,二是生活用器,三是文房用具,四是書房陳設,五是吉祥和禮節用品,六是宗教用器。 清晚期玉器品種,大都適應商品需要和小市民思想意識而作,以佩玩、偽器居多。玉器上的紋飾內容均「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給人一種庸俗、華而不實的感受。此期可說是中國古玉中最消極的時期。 <4>從玉器上的紋飾圖案去斷代 ①從紋飾的手法斷代:玉器上的紋飾手法很多,主要的有陰刻、剔地陽紋、浮雕、鏤雕和圓雕等5種。人們可以依據刻紋手法及其出現的年代等方面,進行斷代。 ②從紋飾的各類及其變化去斷代:人們掌握不同時期出現什麼紋飾及其歷代的發展演變規律,便可以此來斷定玉器的年代。 ③從整組圖案及其內容斷代:它以玉器整組或整體紋飾及其內容含意作為斷代的依據。 2.玉器的辨偽 玉器的斷代是確定某件玉器的年代,而辨偽除確定年代外,更主要的是確定其是否為真品。玉器之所以要辨偽,是因為有些玉器貌似某代作品,而實際上是後人仿作或偽作的。偽品作者的目的是為了營取利潤,以假亂真,矇騙收購者。偽作製作年代從現有實物看,自明代迄今都有。 玉器中儘管有仿製和偽作兩種,但從鑒定的角度看,都屬於辨偽的範圍。辨識方法是一致的。 (l)掌握玉器斷代的各種方法 因為凡仿造或偽造的古玉,都是想達到與某一年代作品相似的目的。但仿者儘管手法高明,也會留下某些不同時期各自風格特點,如果鑒者有前面那些熟練的斷代能力,就會從所用玉料、所造形式或紋圖等方面看出偽作的破綻。 (2)從玉質上辨偽 戰國以前的玉質很雜,有的硬度也不如新疆產軟玉高。偽作者利用這種情況,加之為節省原料的費用及較易仿造出土古玉浸色,故往往用次玉料,甚至石料去仿作。其實,古代玉器特別是商代以後玉器,凡貴重器物,都是用較優玉料,如和田玉、南陽玉及岫岩玉而為。因此,若有用次的玉料或近似玉料而作的古玉器,其真實性就要打問號。 (3)從浸色上辨偽 古代玉器,凡出土品,除新疆和田玉等地玉製作者外,人都有深淺不一的浸色,有的其表面甚至已呈石灰質或雞骨白色、有的浸色十分豐富,有特殊的美感。值得指出的是,這些豐富的浸色,都是經長期形成的,有的已達到數千年之久,故所受浸色都比較自然,受浸的程度也較深。偽造古玉者,為達到上述浸色的所謂古色效果,便用蒸煮燒烤、酸咸鹼浸泡,甚至塗繪顏色等手法,摹仿古玉的浸蝕色。總之,後仿和偽造者是以快速法或塗繪法所為,故其各種浸蝕色即使仿得天衣無縫,也只能浸及表面,與古玉自然形成的浸色有明顯差異。 (4)從紋圖上辨偽 偽造玉器者,常見一種用光素舊玉器改作紋圖以求高價出售的情況。因此,辨偽者不能僅從一個方面,而要全面,哪怕一點細小的差錯去辨識其真偽。如那種用光素舊玉器改作的飾紋玉器,即使玉料和飾效仿作得很像,但因其刻琢紋圖與玉器製造非同一時代,故其刻紋處與沒有刻紋原表面浸色和熟舊程度是不同的,即刻紋處色新,原器未刻紋表面色舊。 總之,玉器的斷代和辨偽,是一種很複雜的工作,涉及的方法和知識內容很多,上述方法和注意事項僅是其中重要的或主要的,人們在實踐中還會認識更多的內容。多實踐,並在實踐中運用地質學、材料學、考古學、科技和歷史學等多學科知識,是成功辨偽的關鍵。否則,錯識誤辨是必然的。三、玉器欣賞 中國玉器有近萬年曆史,且古今以來,歷代相沿,連綿不斷,它在世界及中國藝術之林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是中國特殊環境中特殊的文化產物。中國玉器美在哪裡,為何珍貴,其生命力、特殊性何在?這是收藏與欣賞玉器必須要了解的問題。 1、玉質本身的內在美 關於玉質的優點,即玉自然屬性美,古今以來,說法很多,但都來自孔子的學說。即孔子所稱的玉有「十一德」說。這11德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玉料本身有11個美感: 玉料有溫潤和光澤感,它比作有高尚人品的仁; 玉料「縝密而栗」,即分子結構緊密似栗,它比作人做事縝密多智,稱為「知」; 玉若穿掛在一起為佩,則「垂之如隊」,它比作人品中的禮; 玉器「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掘然」,它比作人有樂趣無憂愁; 一塊好的玉料,是「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即通常所說表裡一致,它比作人的「忠」; 「乎尹旁達」,即看得見摸得著,它比作人有信任感; 「氣如白虹」,即玉的氣質或火燒時發出的如「白虹」的氣體上升,它比之人品有「天」之度量; 「精神見於山川」,即玉料自然形成,併產自山川河流中而非人工而為,它比作人品有「地」的寬廣和自然無造作; 玉有「玉璋特達」之質,即用玉做成圭、璋等玉器,代表國家章節制度,它比作人之「德」行; 「廉而不銳」,即玉料或玉器即使斷折了,其斷折口不會傷人皮肉,它比之人品的「義」氣; 玉在任何地方都很貴重,它比之人有「道」養,受人尊敬愛惜。 總之,玉料及用其做成的器物,具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11個美德。這些美德在古人看來是最美好的,用其來衡量自身的修養道德,才會有不可估量的前程,才是一個完人。這也許就是古人收藏古玉的重要欣賞價值了,也是古玉長盛不衰的原因。當然,上述中的「德」在不同的玉上有好次、高低之分。 2、玉器的工藝美 玉器有上下近萬年的發展史,從生產力發展階段看,它經歷了石器、青銅器、鐵器和機器生產4大時代,從社會發展史看,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及不太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些不同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進化各階段,在玉器上都有反映。玉器在中國物質文化中是極為難得的完整資料。玉器的琢制改進,也是一部中國科學技術和手工藝術進步史的寫照,它反映出製造技術由低級到高級的全過程。 3、玉器的歷史美 玉器中品種十分多,造型千變萬化,用途極廣泛,題材涉及到中國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思想道德和宗教信仰。它們都是特定時期特定的產物。有的還是反映歷史上重要人物、重要歷史事件、重要社會變革和進步的物證。因此,在欣賞古玉器的造型紋飾過程中,就如同步入歷史的殿堂,給人許多在文獻資料和史書中學習不到的東西,反過來又可驗證文獻資料和史書記載的真實性,或補充其不足,如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遠在4000年以前,當時並無文字記述。但從這些玉器的出土及其與周圍的地貌墓葬關係,便可了解當時人類社會意識和信仰。又如,漢代的金或銀縷玉衣,古書中每有記述,但其形其貌及其制度演變,一直不為人了解。玉器的出土,便將上述問題所存之疑得以解決。又如,西漢南越國第二代國王,史書記述是「趙胡」,但墓中出土的玉印,卻刻姓名為「趙眛」,是知史書記述可能有誤;第二代南越王實稱趙眛。再如,宋、元的海東青啄雁玉飾,史書亦有所記,但其場面未保留下來,有些玉器實物出土後,對描述當時帝王遊樂、臣民每年進貢海東青鷹鳥的史實有形象化的表現,就增補了這方面的知識,又如清乾隆一件大玉盤,其上刻銘記述了玉盤進貢的經歷,從而把當時清王朝最後平定新疆貴族阿睦爾撒納判亂的歷史事件具體化了。 4、玉器的造型與紋飾美 玉器的造型千姿百態,有扁平、立體、橢圓、正方、長方和長方委角的,從武器到日常生活用品,從佩飾到神靈供物,無所不用,其上飾紋更豐富多采,凡人物、動植物、天地山河、日月星辰,應有盡有,值得注意的是,玉器與青銅器和陶瓷器一個突出差別是,就其總體看,除少數的確要做成相同或有必要成雙成對的作品外,在存世數以萬計器物中,絕大部分都不可能完全相同的。造型的大小厚薄不同,或形態姿貌不同。因此,即使那些光素無紋、簡樸典雅之器,其欣賞價值也是其味無窮的,如山東龍山文化區出土一玉璇璣環,中心一圓孔,外表有3個向一個方向旋轉的齒牙,在各齒牙間又有6個小脊棱。此器若一般人看來,極平凡,甚有不值一顧之念。但細加欣賞後,會百看不厭。它給你許多不解之迷。如它為什麼要有3個牙,而3個牙又為什麼朝一個方向等。加之此類器,國內許多考據家都作過考證,從觀測天象到祀神之物,爭論不休。其神秘感就更濃,賞者如入科學殿堂,去深究其滿意的答案。又如良渚文化區墓葬出土的一件被稱為「玉琮王」的玉器,其造型是兩端各有一璧形飾,似表示天,中央是外方內圓(即有一穿孔)的方柱體琮,應表示大地,其上刻紋各有8組鳥紋,8組整體神人紋及4組簡化神文紋。這些造型和紋飾組合在一件器物上,給人的設想是當時的人類,似朦朧中知道大地是懸掛在兩天之間或中央,其天地間有神人神鳥在活動。它多少有如今天那樣似明似暗的宇宙觀。再如其上的8組形式相同的「神徽」,作戴羽冠的人首,胸腹間有一組獠牙巨耳的獸面,上雙肢似人手,下雙足則似鳥或背足,其整體感是人首、獸身、鳥或虎足。這些「神徽」紋,是以平面刻繪形式出現,上述圖像感是平面視覺的感應,而非立體造型的印記。如果這些圖像改作立體造像的話,就可能有如下幾個情況,即一是這組所謂的「神徽」,是作戴冠人騎在獸或區烏的背上,作漫遊天際態;二是此「神徽」或作身飾獸面文身的寫照,其胸腹部的獸面紋,是文身所致;三是一個神化或克化的神靈,作人首、獸身、鳥足,正如平面所視感同。再如這些「神徽」,是在不足2平方厘米上刻出,身體各部位還有細密的雲雷紋,其刻繪如同今日的微雕,觀者需用放大鏡方可看清。在當時沒有金屬工具之前,在如此堅硬物質上刻繪出如此細密的紋圖,確實有百思不解之迷。當然,類似這樣的玉器何止千萬,今人觀賞時,確實有大飽眼福之感人們若有入門之道,其欣賞之感將會其樂無窮的。 5、玉器的思想意蘊美 玉器上的圖案構思,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意識的反映。商代人喜寫實動物為器,西周至漢代喜神化紋圖,明人喜吉祥圖案。它能從一個側面了解當時的社會意識和生活習慣與愛好。這些紋圖,有的一人一物,欣賞者並不費神便可理解其意,但有一些構圖,卻能反映出一個民族、一個王朝的意識。如唐代出現的「胡人」奏樂和舞耍圖玉器,是唐代對外開放、中西文化藝術交流頻繁的反映。而所用的樂器,又是今人了解當時古樂器種類的實物資料,又如海東青啄雁玉器在遼、金、元流行,似非僅為玩賞而已,它有可能是當時這些少數民族統治者提倡以小勝大,鼓舞士氣的象徵。曾見一件遼或金玉器,長方形,兩面飾紋不同,一面有雙鹿和一虎,鹿跑虎靜坐,鹿在上部,虎在下部,間綴林木山林。這些情況,外表之感是不同的動物,不同的動態,有飛禽亦有走獸,有兇猛之食肉動物,亦有溫順的草食動物。但其含義似很深奧。其中心內容可能有當時統治者提倡「和為貴」思想的反映,或各民族團結相處之意。(據《中國收藏與鑒賞》)全文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龍山玉器,上古頂峰——龍山時代的玉器西傳與文化融合(上)
※台北故宮之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展(痕玉之饕鬄大餐)
※和田玉器:高檔價格上漲中低檔乏人問津
※大明玉器:從藝術走向商品 室內陳設器鑒賞
※粗獷豪放不拘小節的元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