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紀念抗戰
我們為什麼紀念抗戰
——寫在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
仲青平
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一時刻!
1945年9月2日,日本東京灣,美國「密蘇里」號戰艦,在美、中、英、蘇等9個盟國代表的注視下,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三個法西斯軸心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簽字結束後,飛機轟鳴著飛掠「密蘇里」號上空,慶祝這一歷史性時刻。9月3日,四萬萬中國人舉國同慶,用喜極而泣的淚水和勝利的自豪,享受國難終結的喜悅與幸福。
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一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布「終戰詔書」,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一刻!
1945年8月21日,中國戰區中國接受日軍洽降會議,在湖南芷江舉行。「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
勝利,有賴億萬同胞的流血漂櫓;「落日」,皆因山河歲月中難以想像的堅韌卓絕。14年抗戰,我國軍民前仆後繼、萬眾一心、和衷共濟,以血肉之軀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進攻。中華民族從未像此刻一樣,在抗日的旗幟下同仇敵愾、一致對外。14年抗戰,不再是朝廷與列強的戰爭,而是一個歷經苦難的民族,為了自己的民族尊嚴、種族存續而進行的全民族抗戰。
二
時光荏苒,70年彈指即過。今天,當我們沿著歷史之河上溯,緬懷先烈、慎終追遠,凝望70年前那裹挾了億萬人的戰爭硝煙,我們必當深思,那場全民族的抗戰究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什麼?
一寸山河一寸血。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的抗戰,凸顯了一個不畏強暴、眾志成城、血戰到底的民族身影。沒有什麼比中國軍民的巨大犧牲更讓人震撼、感佩。14年艱苦抗戰,中國以貧弱之力浴血奮戰,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太行山上、長沙城前,中國軍民義無反顧,用血肉之軀捍衛著每一寸國土,宣示著民族的尊嚴。
抗戰期間,中國戰場進行了大規模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牽制、抗擊了日本陸軍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整個抗戰,中國付出了包括軍人在內傷亡3500萬同胞的巨大犧牲,占各國傷亡人數總和的三分之一。按1937年比值折算,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百年恥辱,一戰洗雪。中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主戰場,以14年的艱苦抗戰和巨大犧牲,終獲全勝。抗戰勝利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寶貴遺產,給我們的現實生活留下深刻而巨大的影響。
抗戰勝利使我們徹底擺脫了淪為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命運。由於抗戰勝利,中國能夠以孱弱的國力躋身大國俱樂部,獲得聯合國創始國以及常任理事國席位,讓我們能享有大國國民的地位與榮光。這些皆賴中國軍民14年的前仆後繼,皆賴億萬同胞14年的堅持堅韌、共赴國難。這是偉大的抗日戰爭留給後人的無法用金錢估量的巨大財富,我們須臾不能忘記。
70年前的那場戰爭仍然活在今天。「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誕生在抗戰烽火中,鮮明地展示著一個民族的覺醒,70多年來,一直回蕩在神州大地上。
我們走在張自忠路上,讀著王二小的故事,看著抗戰電視劇,我們為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憤怒,為是否抵制日貨爭論。雖然已經過去70年,但我們仍然強烈感到抗戰影響無處不在。然而,抗戰給我們留下的最大遺產究竟是什麼?根據本報進行的「中國青年看抗戰」大型民調,83.8%的受訪者認為最大的抗戰遺產是偉大的抗戰精神!
這種抗戰精神,傳達了一個積貧積弱的民族在民族存亡關頭所爆發出的無比的堅韌與抗爭。它是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是一種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是一種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一種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三
偉大抗戰精神的核心是現代意義上的愛國主義。14年艱苦抗戰,開啟了中國作為現代國家的民族意識,它贏得了100多年來反抗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全面勝利,標誌著民族命運的轉折,我們多災多難的民族,真正迎來了走向復興的新起點。
一個國力孱弱、技術落後的民族,究竟憑藉何種力量,戰勝了全面強於自己的日本侵略者?如許疑問,只有從對歷史的清醒認知中才能找到答案。
1840年的鴉片戰爭,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更標誌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國家。自那以後,中國歷經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一系列戰爭,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諸多不平等條約。這些戰爭和條約,使得中國國土喪失、主權受損、國民受辱。抗戰之前的歷次對外戰爭,中國可謂每戰必敗、每約必損!
原因何在?就在於,那些戰爭雖然是外國列強與中國之間的戰爭,但本質上不過是列強與滿清朝廷之間的戰爭。普普通通的中國軍民儘管也奮起反抗、英勇殺敵,但他們的犧牲與抗爭,最終卻成為腐朽的滿清朝廷一己私利的祭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還有什麼文字,能夠如此尖銳揭示這些戰爭的本質?
原因還在於,彼時大多數中國人缺乏現代意義上的家國觀念、民族意識,民族凝聚力無從談起。每逢戰端,局部、個體的反抗雖不乏激烈悲壯,卻並未形成清醒認知下的全國、全民族意義上的抗戰。
120年前,甲午戰爭的慘敗,終使中國有識之士認識到,僅靠船堅炮利未必能夠衛國禦侮,沒有現代國家民族意識,沒有全民族的凝聚力,整個國家依然是一盤散沙,依然會任人宰割。
但是這種局面,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徹底改觀。
1938年,荷蘭紀錄片導演伊文思來到中國,他說:「我觸到了中國,中國也觸到了我。我拍了戰爭,拍了一個在戰爭中瓦解,又在戰火中形成的國家,我看到了勇敢!」
伊文思以著名紀錄片《四萬萬人民》,預言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毛澤東也以《論持久戰》更為理性地預言了勝利。他說:「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正是四萬萬人民的覺醒,使得古老中國脫胎換骨;正是四萬萬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為愛國主義注入了嶄新的現代民族精神。
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統一戰線使民族凝聚得到了有效實現。在團結抗戰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包括工、農、商、學、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均參加了這場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因此而具有中國民族鬥爭歷史上空前廣大的規模和無比深厚的力量,經受住了長期異常艱難的戰爭考驗,最終拖垮了兇惡的日本侵略者。
四
抗戰勝利告訴我們,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愛國主義精神,是一個民族改變自己命運,走向民族復興最堅實的依託。然而,歷史的硝煙散去,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聲調漸起,他們倡導所謂的「重寫歷史,還原真相」,改寫甚至顛覆全民族抗戰的歷史,解構建立其上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使千萬人以鮮血換來的這一寶貴遺產大為消解。
歷史虛無主義者不乏「大V、大咖」,頗為時尚時髦。他們或以相對主義史觀,抽離具體的客觀環境和歷史背景,以主觀意志去描述歷史事實;或以個別零碎隨意挑出來的實例脫離整體和相互聯繫去評判歷史人物。在他們的視域下,任何歷史都可以顛覆,任何崇高都可以解構,任何英雄都可以矮化。
於是,中國二戰東方主戰場的地位被否定,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被抹煞,趙一曼、狼牙山五壯士被污名。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甚至稱頌帝國主義侵略,希望日本殖民統治再多100年。
好一個「史事如煙」了得!
誠然,歷史發展是曲折的,歷史人物是多面的,如果任憑主觀臆斷,胡亂抽出一些實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那麼任何實例都有可能被找出來,任何歷史也就都可以被改寫。
每個國家與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記憶和英雄敘事,西方國家亦不例外。美國歷史上塑造出華盛頓、傑斐遜、傑克遜、林肯等歷史英雄的光輝形象。在其國家歷史敘事中,這些形象無一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他們身上蘊含了美國人民的歷史情感,在美國國民,尤其是青少年心中,已被樹立為美國精神的代表。
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4年卓絕抗戰,中華民族演出了一幕幕豪邁雄壯的活劇,湧現出一批批感天動地的英雄。這場偉大勝利使中華民族增強了整體認同感,培育了榮辱與共、患難與共的情懷,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精神。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來之不易,豈容虛無了之!
欲滅其國,先滅其史。無論出於什麼目的,抱著怎樣的期望,歷史虛無主義都是在抽離民族的魂魄,抽離人民的精氣神,這無異於毒害民族精神的迷藥。一個沒有自尊自信的民族,一代不信仰崇高不敬仰英雄的青年,哪有立國之基,強國之夢?
抵抗遺忘,守護遺產,這是我們為什麼要隆重紀念抗戰勝利的原因之一。
五
今天,我們回望70年前硝煙瀰漫的戰場,當有足夠的底氣和信心告慰英靈。今日之中國,早已不是當年滿目瘡痍、任人欺凌之中國;今日之國民,也不是當年貧弱、閉塞之伶仃小民。經過數代人的努力,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力今非昔比,國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也空前高漲。
愛國主義是偉大抗戰精神的核心和精髓,今天,這仍是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但進入21世紀,愛國主義增加了新的時代內涵。國家間應有新型國家關係,國民也應有新型大國心態。新時代的愛國者應該具有更為寬廣、理性、包容的胸懷,以及更加高遠的視野。我們不能虛無,但也不能狹隘,尤須警惕將自我膨脹和盲目自大視為愛國主義、民族自豪以及民族凝聚力。
德國和日本法西斯政權都曾經歷過從屈辱到強盛再到覆滅的過程,國民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凝聚力,對於各自國家的復興,都起過巨大的作用。但是,非理性、扭曲的民族主義的盲目膨脹,不僅異化了愛國主義和民族自信、自尊的正常內涵,使得民族主義蛻變為極端民粹主義乃至種族主義,更使得國家走上了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道路,為國家和民族造成巨大災難。
今天反思,70年前那場戰爭災難告訴我們,建立在對外擴張和掠奪基礎上的發展模式絕不能重演,戰後各國的高速發展也充分說明,完全可以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經濟繁榮。在新時期,建立在這種國際觀和發展觀基礎上的愛國主義,應該更理性、平和、包容,把愛國情感更多地內斂為自身的奮發努力,以和平的方式崛起,以自身的強大贏得尊重和地位。
理性的愛國主義和健康的民族主義,需要高素質的國民予以承載。大國崛起、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價值觀重構期的紛亂以及利益的誘惑,容易讓人進退失據,強烈地影響著人們的心態。而中國經濟力量的強大以及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勃發,客觀上又使得,假如不能以正確、平穩的心態指引自己的觀念行為,任憑情緒發泄式爆發,很可能導致在對外態度上亢奮和激進,使我們的許多努力功敗垂成。
六
一個民族的心態走向,取決於國民素質的高低;說到底,是取決於這個國家的青年,如何定位自己、剖析自己、認識自己。
中國政府反覆強調,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抗戰紀念活動不針對特定國家,不是對外展示實力,銘記歷史並不是延續仇恨。正如一個崛起的大國在獲得力量的同時更需學會如何運用力量,血氣方剛的青年也要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血性。一個只知炫耀肌肉的民族,不會有堅實的未來。重溫給中華民族造成巨大傷痛的那段歷史,青年一代要懂得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得受欺的道理;紀念全民抗戰的偉大勝利,要獲取自豪自信,感悟民族凝聚的偉力。
我們紀念抗戰是為了從歷史中尋求現實問題的解決之道,而不是將家國、民族的傷痛,當做發泄報復的理由。那種無謂地「抵制日貨」,「戲說鬼子」,不僅與和平、法治、平等的現代價值觀格格不入,更暴露了精神、意志、信念的虛弱與不成熟。而網路上動輒充斥的浮躁、暴躁言語以及因些微瑣事而爆發的憤青戾氣,不僅無益於形成一致對外的共識,反而撕裂了社會凝聚,讓仇者快親者痛。
「苟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大國崛起、民族復興,需要高素質的國民;民族凝聚,強國強軍,需要高素質的青年一代。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
今天我們紀念勝利,就是告訴世界,也告訴自己的人民:以中國的文化積澱和遼闊幅員,以中國人的人口規模和聰明才智,只要民族力量有效凝聚,就沒有什麼敵人不能戰勝,沒有什麼目標不能達到。
謹以此文,獻給抗戰勝利70周年。
《 中國青年報 》( 2015年09月03日 01 版)
推薦閱讀:
※楊開慧辭世86年來,誰在紀念她?
※12星座紀念日送什麼(三)
※我們為什麼和怎麼紀念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
※和字紀念幣,五個和字,五種含義!
※【紀念鮑曼】鮑曼:鮑曼論鮑曼——自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