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師節不能背離尊師本義

  教師節又快到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送禮」成了教師節期間媒體報道和評論的一個關鍵詞,又是問卷調查又是深入採訪又是分析評論,為什麼給老師送禮、有多少人給老師送禮、送什麼禮、送多重的禮之類的信息鋪天蓋地,年復一年,歲歲相似。今年也不例外,早在8月份就有媒體公布調查結果「61.7%的人支持出台規定禁止教師接受學生或家長的禮物」,臨近教師節,一家很有影響力的晚報用兩個整版的篇幅對教師節送禮進行了詳盡報道,100%的教師收過禮、六成家長給老師送過禮、送禮首選購物卡、有錢的家長送汽車等「看點」再次掀起輿論熱潮。

  給人的感覺,教師節彷彿變成了「送禮節」,進而變成了對教師群體的「批判節」,而且是年復一年地集體批判聲討。說實話,我有點看不過去,準確說是有點於心不忍了。

  教師中自然有收禮的,正如各行各業都難免有收禮的。但是不是100%的教師都收禮,我是很懷疑的———可能各地風氣不同或個人感受各異吧,至少就我而言,從小學到大學從沒給老師送過禮,反倒是參加工作後給非教師職業的人送過禮;我認識的一些中小學教師,平時工作很辛苦,卻很少有收禮的,反倒是他們經常要向別人送禮。我的疑問是,教師收禮真的「成風」了嗎?教育行業的送禮與收禮真的比其他行業嚴重嗎?

  在我們這個禮儀之邦,其實有很多送禮與收禮屬於正常的人情禮節。比如學生給老師送張賀卡算不算送禮?送一束鮮花呢?比如春節期間學生去老師家拜年帶點禮物,是不是正常的禮節?再比如,學生家長參加教師的婚禮時送禮,而學生家裡辦喜事時老師也會來還禮,這算不算不正之風?真的很難區分。我的意思是說,家長給老師送禮有些是功利性質的,甚至有變相索禮、被迫送禮的,但也有很多是正常的人情交往,不應以偏概全,更不應誇大其詞。像「有錢的家長送汽車」這類無名無姓、沒有實據的報道,以及「有些」、「很多」之類的模糊用語,不僅有失嚴謹,而且在客觀上讓整個教師群體背負嫌疑,記者的筆下不知有多少冤屈的教師。

  不能因為有些教師收禮就對教師群體進行「污名化」報道和評論,不能因為城裡的一些教師收禮就忽略了農村教師的安貧樂道。教師的社會地位並不高,待遇並不豐厚,他們同樣要為房子、孩子操勞並背負著巨大的工作壓力,無論在權力部門面前還是在一些家長乃至學生面前,他們其實是弱勢群體。我們每一個會碼字的人都曾受恩於教師,怎麼忍心在他們過節的時候一次次、一遍遍地聲討他們,年年將教師節變成「批判節」?(晏揚)

推薦閱讀:

強昱:百年道教學研究的反思
哈羅德·薩福:反思克爾凱郭爾筆下的蘇格拉底 | 西東合集
千萬不要鑽牛角尖
劉旭光丨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面對「熊孩子」我們該反思什麼 φ?

TAG:教師 | 反思 | 教師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