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逆子」身後必有家庭教育的缺陷【轉載】
每個「逆子」身後必有家庭教育的缺陷
核心提示:每一個「逆子」的背後,必然都有家庭教育的缺陷。 「媽媽的奉獻,也是要講用心、講智慧的。胡亂干涉的奉獻,只能培養出一個無所作為、或者胡作非為的孩子。 」
一份「揭秘中國城市母親」的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媽媽當中,奉獻型媽媽占最大比例。但是,對媽媽們的這種奉獻,孩子的反應卻並不全是感激。一名15歲的初二學生夥同同學殺死自己的生身母親後,若無其事過了三個多月,直到被警方逮捕後才真相大白;一名高中生因為沒錢上網,回家偷東西,併當眾毆打母親;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母親「太嘮叨」,最常對母親說的句式之一就是「媽,您少說兩句行嗎」……
面對孩子的「不領情」,媽媽們傷心、失望、困惑。母親節前夕,中國最著名的媽媽之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接受女性周刊專訪表示,每一個「逆子」的背後,必然都有家庭教育的缺陷。 「媽媽的奉獻,也是要講用心、講智慧的。胡亂干涉的奉獻,只能培養出一個無所作為、或者胡作非為的孩子。 」
要警惕「粗暴的母愛」
記:很多媽媽都會覺得失望,自己為孩子做了這麼多,孩子卻毫無感覺。您覺得問題出在哪裡?
尹:從天性來看,每個人都有善惡兩面,在正常的環境下,孩子會自然表現出善和美的那一面。如果殘忍到傷害自己的親生父母,那隻能說明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遭遇了很糟糕的教育環境,錯誤的教育刺激了他們惡的方面。而這個責任,追根到底還是家長的緣故。沒有父母從主觀上想要故意培養一個粗暴的孩子,但家長可能會在無意中犯很多錯誤。典型的有對孩子無度的包辦縱容,比如僅僅吃飯這一件小事,孩子想要自己吃飯,媽媽卻說「讓媽媽喂」;孩子吃了半碗不想吃了,家長就軟硬兼施地追著喂。還有很多家長是動不動就生氣,生氣了就打罵孩子;也有些家長太苛刻,時刻盯著孩子,孩子只要有一點點做錯或做得不夠好,家長就立刻大呼小叫跑上去干涉。這些行為都會破壞孩子內心的美和善,因為孩子體會的是強權、管制和粗暴。
一個孩子的道德成長,不外乎三個方面的合力作用。首先是父母親的表率,看父母如何跟他人相處,孩子也會跟著學;第二個,是父母如何跟孩子相處,很多家長跟外人相處時很得體,但跟孩子相處時就很不好,而這一點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重;第三個,是看孩子讀什麼樣的書,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其心靈成長史,讀一本好書就等同於跟一個高尚的人進行思想交流,就算孩子從家庭或者社會中受到某些道德上的損害,也還有機會通過閱讀優秀書籍來矯正自己。我相信,如果一個孩子墮落到傷害父母的地步,這三條當中,至少有一兩條出了問題,或者全部有問題。
記:您在與媽媽們接觸的過程當中,被提問最多的話題是什麼?
尹:主要還是學習和生活習慣兩個方面的問題。比如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兒童的天性應該是喜歡學習的,這就跟人生來喜歡吃飯一樣,如果孩子不喜歡吃飯,那一定是產生了某種心理障礙。媽媽們總會認為是孩子天生不愛學習,把問題歸咎於天性,希望從我這裡討得一些技巧,去改變孩子。這些家長應該首先去反思自己、改變自己,如果你的孩子不愛學習,一定是家長在跟孩子相處過程中某些不正確的言行破壞了孩子愛學習的天性。比如,現在幼兒園就給孩子們布置作業,這本身已經是錯的,回家後,家長又要求四五歲的孩子一本正經地坐著學習,每天寫完規定作業,動不動就喝斥孩子「不許亂動,趕快寫作業」,卻不知道這些行為正在損害孩子愛學習的天性。
奉獻不能有「討債心理」
記:很多中國家庭的母子對話都很相似,孩子說「媽你少管我」,媽媽則說「我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尹:家長為孩子付出很多,孩子卻不領情,這也不能全怪孩子。家長首先要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 人們說到「暴力教育」時,首先會想到打罵孩子。打罵是硬暴力,還有一種暴力,就是嘮叨。嘮叨是軟暴力,兩者都是在剝奪孩子的自由。一對知識分子父母,非常精明強幹,他們對我訴苦,說兒子怎麼一點都不像我們兩口子,一點都沒出息。我無意中看了他們的一段家庭錄像,就基本上明白是怎麼回事了。那段錄像是夫妻倆帶兒子去沙灘上玩,孩子開始時興緻盎然地用一個小桶裝濕沙子,想要扣出一個圓柱來。在旁邊錄像的父母不停地嘮叨,你應該怎麼裝沙子,應該怎樣倒,應該倒在什麼地方,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不到十分鐘時間,孩子就不肯玩了。通過這麼一個小小的生活圖景,就知道這個兒子為什麼不肯跟父母溝通,因為他連最基本的自由都沒有,在父母面前,他幾乎不能從任何一件事情上獲得快樂和自信。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要麼很逆反,要麼就像他父母所說的很窩囊,很固執。我提出「不管就是最好的管」,就是要把自由和選擇權交給孩子,而不是控制在大人手中。
記:那媽媽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母愛和奉獻?
尹:很多媽媽只注意到了外部表達出來的奉獻,而沒有意識到奉獻也是要講用心,更要講智慧。我女兒小時候,別人就覺得我這個當媽媽的怎麼一點都不作為,孩子寫不完作業我也不管,有些事情做錯了我也不批評。但是,在這些表象之後有我的用心,我在努力用耐心和智慧去做一個好媽媽。比如女兒拿彩筆在牆上亂畫,我不去責罵孩子,就容許她「創作」;孩子覺得大量的作業沒意思,反正她都會,我就替她寫作業。這樣做,比起那些看到孩子犯錯就去管教的媽媽,是不是更難?現在大家都不缺吃穿了,也不需要媽媽們吃苦耐勞把孩子養大了,那媽媽要奉獻什麼?我覺得應該是用心,是智慧,這比奉獻體力、時間和金錢更難,也更重要。
「母愛」和「奉獻」,是兩個很美好的辭彙,但如果不與時俱進,總是停留在過去的老概念中,這些美好也可能走偏。比如媽媽們過於強調自己的奉獻,說: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還不好好學習,你太對不起我了!這實際上就有一種討債心理。損害兒童道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喚醒他的有罪意識。媽媽不斷喚醒孩子的這種意識,只會培養出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
父母必須「統一陣線」
記:前不久教育專家孫雲曉等人提出男孩危機的說法,您怎麼看?在家庭教育當中,爸爸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尹:我個人認為,在教育孩子中,爸爸媽媽,甚至包括爺爺奶奶,所有人的教育價值觀和行為必須是一致的,否則會把孩子搞亂。把爸爸教育和媽媽教育分割,把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分割,這種做法多半是一種商品功能細分的做法,對教育本身沒有什麼意義,反而會造成混亂。我們知道,在商業社會中,要為一個產品找到賣點,就一定得細分產品的功能。
事實上現在父親們比以往任何時候參與子女教育都要多,在現代社會和家庭生活中,男性和女性、父親和母親扮演的角色,其實越來越接近。爸爸媽媽的教育價值觀也必須是統一的,孩子才不會無所適從或學會兩面派。同時,教育男孩和女孩的基本原則也是相同的,我們只要不給男孩兒穿花衣服,不把他當女孩養;同時不把女孩子當男孩兒養,他們自然會表達出應有的健康天性。男孩兒需要尊重,需要自由,需要閱讀;女孩子也同樣需要這些。最美的教育,其實就是最簡單的教育,所以我不建議衍生出太多似是而非的概念來。
成功的親子教育應該「雙贏」
記:很多媽媽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為了孩子,而忽視了自己的成長。
尹:親子教育的第一動機可能是為了孩子,但最終受益的,應該是兩個人,即孩子和家長自己。沒有誰天生會做父母,我剛做媽媽的時候也很迷茫,思維方式也不完善,所以我不斷學習,看了很多書,不光是家庭教育方面的,而是各種書都看。這樣,我自己的認識水平有一個提升,價值觀更加成熟,思維方式更加健康,心理也變得越來越強大,對孩子的教育水平也相應提高。我不相信,一個整天坐在麻將桌邊上的媽媽,能教育出一個熱愛學習的孩子。
我對現在年輕的父母充滿信心,他們學習的意識越來越強,尤其是一些 「80後」的父母,我相信他們在做父母方面會比我們那代人強。我當年教育女兒的時候,很多跟我同時代的父母都表示不理解,認為我的想法和做法太超前了。相比之下,我跟很多 「80後」媽媽反而更容易互相理解。
記:現在家庭教育圖書良莠不齊,您認為家長應該如何選擇?
尹建莉:我總結出來的挑選家教書的經驗是:第一,要看寫書的人的專業背景。有的家長做得非常好,但可能由於專業知識欠缺,不太會總結,總結出一些皮毛的東西,對別的家長往往不具有借鑒意義;第二,如果是寫家庭教育的書,要看他本人的孩子怎麼樣,如果一個作者自己的孩子培養得很糟糕,我不相信他能寫出一本好的家教書,最多也就是理念販賣者;第三,注意作者是「著」還是「編著」,國內很多「編著」的教育書,都是七拼八湊的東西,我認為最好選擇獨立著述的書;最後,還可以看一下每本書的口碑,如果一本書很多讀者都說好,那應該是不錯的。
評論這張
推薦閱讀:
※【微情書058】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你轉身後,我眼淚墜落的軌跡。
※賴小民身後的多米諾骨牌
※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的生前身後
※timeout| 田義墓:貴賤生前過,冢庵身後留(09.10.13)
※魯迅身後被遺忘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