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愛的人,最終能驕傲地離開
作者:@明醫生 行醫多年,在醫院看過很多生離死別,有試過跟手足無措的家屬談「do not resuscitation 」;也有跟一個家庭經濟支柱解釋他的報告是惡性,需要面對什麼什麼樣的治療和困難;也有試過半夜搶救病人要求護士通知家屬,然後被告之病人的兒子要睡覺,不能來醫院;更多的時候是被通知去certify,檢查瞳孔,心跳,反射,最後做一張心電圖。 是的,所有的終點就是一張直線的心電圖。這是我們懂事以來都知道的,我們所有人的終點,都一樣。醫學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完善,人們的壽命也相應延長,香港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地區之一。所以,在香港公立醫院的內科病房你會看見有很多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雙手被綁在床邊(擔心病人無意識拔管或者傷害自己),不會和你交流的「高壽」病人。這樣的數字上的,高壽我不知道有多少的意義。當一個新生命呱呱落地的時候,我們總是欣喜安慰,但如何對待生命的最終旅程,國人總是很難去面對。醫生不是上帝,就算能拖延這個過程,但終歸是會去到那一條直直的心電圖。如果這個是你曾經尊敬的,仰慕的人,到了生命的最終回,如何讓他有尊嚴的,優雅地,驕傲地離開?這也許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一直無止境地去追求最厲害的醫生,最好的藥,最新的治療方法,眼花撩亂患得患失的選擇,不知道哪一條才是應該走的路。不如回過頭來,看看你愛的人,這時的他,最需要的是什麼?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前段時間瓊瑤因為她不願給失智老公插管而和其兒女鬧翻的新聞。瓊瑤用她「情深深雨濛濛」的字句告訴大家這樣的選擇是如何的困難。但這件事也在台灣社會造成很多相關的話題,推動了「善終權」。 香港在2006年已經開始推動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希望能讓患者在還可以選擇的時候做出自己臨終的醫療護理,從是否需要心肺復甦,到是否允許插管都有明確的指示。當患者在昏迷,彌留,植物狀態的時候,這樣的指示自動生效,給家屬,醫生有個明確的意向。在醫院裡面醫生面對病入膏肓的患者也會主動和家屬預先傾談是否需要心肺復甦。而我們選擇談,主要是讓家屬明白,心肺復甦對這樣的病人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延遲了痛苦而已。最後,選擇在哪裡離開這個世界。《經濟學人》公布的「死亡質量指數」,分析全球八十個地方的善終質素:英國排第一,台灣排第六,新加坡排十二,香港排第二十二。英國的院舍機構指出,60%以上的病人,其實希望在家或院舍離世。而且英國中小學將生死教育納入課程,著重人的選擇權及臨終享受(pleasure moment)的權利:「就算臨終,也不是什麼都不做,他們還讓病人聽音樂,嗅香薰。」而這方面,香港做不到,90%的香港人都是在醫院過世,按照現時的法例,在家裡過世需要有醫生兩週內上門看過病人,並且上門簽死亡證明,否則只能報警進行刑事調查,並解剖屍體找死因。台灣提倡市民定立「預立醫療自主計劃」,更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鼓勵末期病人立意願書選擇紓緩治療或作維生醫療抉擇,並將之註記在健保資料系統,方便醫生得悉及執行。此外,台灣於二○○○年將生死教育列入中小學課程,有教授設計教材,推動巿民及早籌劃死亡。 很多到了最後這個階段,不受控制的身體症狀,疼痛,虛弱會是最大的困擾。幫助這些症狀的緩解,增加其生活質量,是重要的。-明確每個症狀的原因,就算絕症已經無法痊癒,有些症狀可能是可以醫治或者減輕的,就該積極幫助-而每個症狀患者自己的感受非常重要,要解釋每個症狀的原因-告知現階段所有可行的治療方法,定一個可達到的目標,讓其選擇-而且各種情況可能變化極其迅猛,及時調整治療和安慰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會老,我們每個人都會病。我們今天為他爭取驕傲地離開,也是為了我們將來離開的時候也能優雅一點 |
推薦閱讀:
※男人的47個陰暗面 (沒有承受能力的小朋友們都離開)
※既然如此心塞,不如早點離開
※說分手就是分手,離開後再也不回頭的生肖
※人生的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