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的行動研究
——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改革試驗為例
王林發 劉海濤
摘 要:Wiki是一種新型的網路教學平台,如何應用Wiki平台進行有效的教學應用與教學改革,培養教師的「教育力」,是當前教師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以高等學校語文教育專業主幹課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改革試驗為例,介紹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行動研究的設計與實施過程,闡述通過研究取得的經驗,包括探索了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基本原理、構建了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和搭建了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實踐平台。
關鍵詞:Wiki;探究學習;教學模式
「教育力」是教師教育的核心內容,它不僅要求具備較豐富的教學理論,而且要求具有較強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出於這樣的需要,我們在語文教育專業主幹課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過程中,開展了「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將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探索Wiki環境下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利用科研項目進行實踐性學習,實現學生「教育力」與學習實踐「共同生長」,構建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教學新模式。現從「理論建構」、「初步構想」、「方案設計」、「修改完善」和「研究結論」五個方面, 進行簡要介紹。
一、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理論建構
(一)實踐性學習的內涵
「實踐是產生認識和創造價值的基礎,也是連接認識和價值的中介。」實踐性學習是指在工作現場或實訓基地、實驗室等實踐情境,學生通過實踐方式進行的學習。實踐性學習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1] 實踐性學習提出者舍恩(Schon)認為,當一個學習者進行實踐性學習時,他才會成為實際情景中的研究者,並在這種過程中獲得正式的和嚴謹的專業知識。[2]一個勝任教學工作的教師應具備與實施成功教學有關一種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價值觀。[3]教師專業化的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在於其實踐性知識的不斷豐富,這本質上依賴於實踐性學習。實踐性學習的重要價值不僅在於掌握教學技能,更在於學習視野、思維角度、思想觀念的變化,這種變化往往是「教育力」的基礎。
(二)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的特點
Wiki指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交流。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同時Wiki系統還支持面向社群「協商」,為實踐性學習提供必要幫助;Wiki的作者既是學習者,也是協商者,以Wiki為平台構成一個社群,Wiki系統為該社群提供簡單的交流工具。[4]Wiki平台可以允許多人協作參與和共同維護,每個人都可以修改網頁中的內容,或者恢復修改前的網頁,或者對合作完成的任務主題進行擴展或深入研討。[3]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理解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是指,教師利用Wiki的技術和功能,為學生構建一個新型的動態開放的、交互性的學習平台,依據教學目標與教學進程,指導學生通過科研項目進行探究學習;學生利用Wiki平台對自身已有的學習活動,以及活動中所涉及到的學習環境、學習情感、學習信念等相關因素進行持續不斷地、批判地審視、探究和改進,力求調節並完善自身的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實現知識意義建構的學習活動。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具有如下特點。
與一般學習方式相比較,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教學模式有以下特點:一是強調實踐是學生的主動實踐;二是明確實踐是印證理論,掌握「教育力」的認識過程;三是實踐不是僅是一種過程(認識),而且是一種結果(掌握);四是將實踐作為學生理解理論,掌握「教育力」的重要途經。
二、學習模式的初步構想
(一)學習模式的初步結構
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是圍繞某一專題性內容進行較廣泛、深入的學習與研究,並要求學生通過科研項目的實施來培養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與教學研究能力以獲得「教育力」。這種模式的學習過程是: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研究;教師提出學習目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項目研究;學生的研究成果按專題編輯成為電子產品或圖書產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其模式結構圖如圖1所示。
圖1 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初步結構圖
從圖1可以看出,該模式主要由「基於問題」、「網路研討」和「教研實踐」三大教學環節組成。其中「基於問題」是指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課題或自己選擇的課題進行探究學習;「網路研討」是指學生圍繞研究課題,利用Wiki平台進行「頭腦風暴」;「成果呈現」是指學生通過Wiki平台,進行學習成果展示。這三大教學環節的設計突出了教學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訓練的有機結合。所謂實踐性,是指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創作性和產品性的,科研項目既是學生的學習載體,又是學生的研究對象,體現了師生教學、研究、創新「三位一體」的特點。
(二)行為研究的研究方案
1.對象。本次行動研究的人員是教師與學生。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研究者與實踐者;教師既是研究者,也是設計者和指導者。
2.時間。本次行動研究歷時一個學期(2008年2月—2008年6月)。每個試驗的周期為八周。
3.研究方法。本次試驗研究主要採取行動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於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師生共同參與研究與實踐,對問題情境進行全程干預,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並在此實踐活動中找到有關理論依據及解決問題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的過程一般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四個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的環節。
4.準備工作。本次行動研究的對是湛江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專業2005級本科生,共有72人,分為9個小組進行協作式學習。本次行動研究針對三個專題(著名特級語文教師先進教學理念的研究、著名特級語文教師先進教學理念的研究、著名特級語文教師有效教學目標的研究)進行三輪試驗,通過對教學觀察,發現問題、進行反思,並提出有效的建議。
5.基本目標。探索和構建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教學模式;總結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指導學生憑藉某個項目進行實踐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教育力」。三、行動研究方案的設計
(一)第一輪行動研究的設計
1.目標:分析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的構成要素及其之間的關係。
2.內容: 著名特級語文教師創新教學設計的研究。
3.計劃:分析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的構成要素;分析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以結構圖加以描述;設計「著名特級語文教師創新教學設計的研究」 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教學方案。
4.行動: 教師、學生一同參與到實踐性學習活動中,記錄活動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學生的行為等。
5.觀察: 在實踐性學習過程中,觀察教師和學生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情況,發現:教師的指導方式較為單凋;學生的實踐性學習沒有體現。
6.反思: 本輪教學實驗能基本按照教學計划進行,但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比如課題選擇,研究方法,師生互動等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小部分學生未能掌握Wiki的操作,比如對原版文章的刪除、修改和添加。根據以上問題,改進措施如下: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課題進行研究;教師加強研究方法指導,加強Wiki操作培訓。
(二)第二輪行動研究的設計
1.目標: 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
2.內容: 著名特級語文教師先進教學理念的研究。
3.計劃:在第一輪行動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實際教學過程,完善原有模式三大要素所包含的內容及其之間的關係;設計「著名特級語文教師先進教學理念的研究」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教學方案。
4.行動: 將「著名特級語文教師先進教學理念的研究」作為實踐性學習的科研項目,教師、學生一同行動,參與到研究活動中,觀察協作學習中師生的行為、實踐性學習中學生的行為等,並比較與第一次行動研究的異同。
5.觀察: 在實踐性學習過程中,觀察教師和學生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情況,發現:教師的指導得到加強,但學生接受有限;大部分學生掌握科研方法,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項目研究,並獲得初步成果。
6.反思:本輪教學實驗能按照要求順利完成,比較第一輪行動研究,本輪實踐性學習中教師與學生憑藉科研項目進行實踐性學習的探索,構建了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教學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部分學生雖然理解研究方法,但不懂得運用研究方法;不善於根據研究內容通過Wiki搜集文獻資料。根據以上問題,改進措施如下:加強課題研究的深度參與,實現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加強文獻資料特別是憑藉Wiki搜集文獻資料的指導。
(三)第三輪行動研究的設計
1.目標:探索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的應用策略。
2.內容: 著名特級語文教師有效教學目標的研究。
3.計劃:在第二輪行動研究得出的基於專題網站的開發性學習模式的基礎上,總結出該模式的應用策略;設計「著名特級語文教師有效教學目標的研究」 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教學方案。
4.行動:按照教學方案,憑藉科研項目「著名特級語文教師有效教學目標的研究」進行實踐性學習教學試驗。
5.觀察:觀察主要教學環節中教師的活動、學生通過Wiki平台進行「頭腦風暴」、實踐性學習模式的應用策略。
6.反思: 本輪教學實驗能按照要求順利完成,比較第二輪行動研究,本輪實踐性學習無論是教師的研究指導、行動參與、項目研究,還是學生的課題選擇、實施研究、撰寫論文,都獲得明顯進步,不但理清了三大環節關係,還完善了學習流程,總結了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的應用策略。
四、學習模式的修改與完善
本次三輪行動研究都能按計劃有效實施,通過實驗觀察,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認真分析並適時修改,在第一輪行動研究中,主要反思課題選擇,研究方法及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構成要素及其之間的關係等;在第二輪行動研究中,主要反思研究方法的運用及文獻資料的搜集及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的結構等;在三輪行動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反思學生的課題選擇、實施研究、撰寫論文及原先初步設想的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的應用策略等。
(一)學習模式的基本結構
通過三輪行動研究,我們得到經修改完善後的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的結構圖,如圖2所示。
與初步構想的模式結構圖相比,三大主要教學環節 「基於問題」、「網路研討」和「教研實踐」的具體內容進一步得到充實與完善。其中「基於問題」以基於問題的學習策略為主,「網路研討」以合作、探究的學習策略為主,「教研實踐」以基於任務的學習策略為主。
圖2 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基本結構圖
(二)學習模式的應用策略
1.提供問題情景
學習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教學實施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並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實施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建構主義認為,由於計算機和網路具有超容量特徵,可把不同媒體的信息的各種教學內容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就可以形成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理想的認知工具,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2.確定研討主題
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師生雙方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目標一旦被確定了,整個教學過程就應該圍繞著它展開。
3.實施學習過程
——創建群組,設置問題。
教師利用Wiki提供的平台創建學習群組,群組成員對自己的想法和疑惑可以暢所欲言,強調思維開放和經驗分享;設置問題應具有引導性,旨在引導學生指向關鍵性概念;幫助學生全面思考問題;激勵學生以多種觀點來看待問題。[4] 如何設置問題,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是與學生實際活動相結合,使學生感到這些問題都是實實在在的;二是設計一些對學生來說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一些開放性、挑戰性的問題,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學生研討,教師指導。學生研討遵循確定議題→收集信息→整合資料→解決問題的思路,主要針對兩方面:一是針對學習反思出現的問題,以提出改進方法。二是針對學習成果提出批評,以完善解決方案;教師指導是指在學習反思過程中,教師充當過程觀察者、點撥者、諮詢者,以幫助學習陷入困境的學生。
——協商學習,形成成果。第一,學習發起者給出引導性問題並進行說明,初步形成學習成果;第二,群組成員根據引導性問題,研究相關資料,參考其他成員的意見,以修改、整合方式對初步學習成果進行提升,形成基本學習成果;第三,匯總群組意見,分析、整理基本學習成果,形成最終學習成果。
——分析評估,協商交流。在Wiki技術的支持下,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可以方便地分析評估學習成果。一個成員可以把其他成員的學習成果進行存儲、加工、編輯、變換,以進行反芻、消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4.修正促進發展
學生之間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可以通過Wiki平台採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5]實踐性學習是一個合作、討論、參與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通過相互啟發、思維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尋找儘可能多的以及最優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實際上是一個求異、求同、求優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5.學習成果展示
要求每個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者,對學習過程進行評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形成自己的最終學習成果,並在Wiki平台進行展示。
五、行動研究的結論
(一)初步取得的經驗
經過三輪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學生的「教育力」有效形成,教育創新能力切實提高。學習成果「新課程視野下的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研究」《 名師創新教學設計》《名師先進教學理念》《名師有效教學目標》2009年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學習成果《蔡麗雙詩文研究報告》和《全球語境下微型小說研究》、《新課程視野下的名著導讀》在「挑戰杯」廣東省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作品大賽中分別獲得第九屆(2007年)一等獎和第十屆(2009年)二等獎、三等獎。
1.探索了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基本原理。通過研究,我們歸納出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組成要素,即基於問題、合作研討、教研實踐。這三個要素相互聯繫與相互作用,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進而構成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基本結構,由「提供問題情景」、「確定研討主題」、「創建群組設置問題」、「學生研討教師指導」、「協商學習形成成果」、「分析評估協商交流」、「修正促進發展」以及「學習成果展示」等成分,構成了網路狀多層次立體化相互聯繫的教學模式,如圖2 所示。
2.建構了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教學結構。以前我們訓練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基本是教師的「一廂情願」 ,只進行科研知識講授,沒有進行科學項目研究,這是難以形成科研能力的。本研究促使我們嘗試將「科研知識講授與科研能力培養整合」,建構了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新型教學結構,從而更好地有利於學生科研素養的培養。新型教學結構大致由以下四大環節組成:準備工作,包括「創建群組」和「設置問題」等;實施研究,包括插「學生研討」和「 教師指導」等;學習反思,包括進行「協商學習」和「 形成成果」等;成果評價,包括「分析評估」和「協商交流」等。
3.搭建了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實踐平台。傳統《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是規定一定量的實習教育時數,有針對性的教學技能訓練,有些院校要求學生進行「微格教學」訓練,並給以學分。這種做法,在許多「師生比」較高的一般高等院校很難做到,而且「教育力」的效果不理想。在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利用Wiki技術與功能搭建了一個學生和教師都樂於使用的「實踐性學習平台」,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題。這個「實踐性學習平台」在Wiki平台上提供兩個功能:一是動態的供學生自由研討的「學習論壇」;一是靜態的供學生髮表學習成果的「電子網刊」。由於Wiki的匿名性和多維性,學生的發言完全處於「隨心所欲」的自由狀態,並且學習成果容易發表,從而激發出強大的進行實踐性學習的興趣。
(二)需要解決的問題
經過三輪行動研究,在不斷地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中,我們分析了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的構成要素及其之間的關係,構建了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模式,提出了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具體實施的應用策略。這不僅為語文教育專業相關課程開展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為行動研究方法在教學試驗研究中的推廣與應用提供了借鑒作用。
1.加強教師指導力度。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轉化為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探究學習成為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廣度和深度上更加迫切的需要教師的指導。
2.加強教學實施力度。實踐性學習是建立在科研項目上的,雖然能給學生提供「實戰」機會,但是同時也使基於Wiki的教學難以實施。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教學,雖然教師可以把教育方法進行詳盡的講解,但是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把教育理論轉化為「教育力」,還是一個較大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工作,給予激勵,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等。
3.加強課程管理力度。課程管理是有效實施基於Wiki的實踐性學習的關鍵問題之一,但在實際教學中有時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科研訓練與科研能力分離,對Wiki平台運用不充分,小組合作少,交流討論頻率低等。建議對課程進行規範管理,辯證對待科研過程與科研成果的關係,提供給學生一個科研實踐的過程,以保證將培養學生科研能力這一目標落實。
參考文獻
[1]丁繼安,吳建設.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性學習:背景與特徵[J].江蘇高教,2006,(4).]
[2]Schon,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M].London: Basic Books,l983.
[3]Carl Olson,Jerry I,Wyett.Teachers need affective competencies [J]. Project Innovation Summer,2000,(7).
[4] 賴曉雲.Wiki在基於網路的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5,(6):40~50.
[5] 李芃.技術思想對E-Leaning應用模式的影響[J].現代教育技術,2004,(5) :23~25
推薦閱讀:
※奇門遁甲八門:人盤上的八個行動方向
※內向男追女孩子的辦法:解放的天性用行動表示
※女人是情感的動物,男人則是行動的動物。
※保衛中國系列行動
※海神之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