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碎奶:那時候苦雖苦 但是掙錢的感覺可好了
溫州手機報,移動發送wzsjb到10658000 聯通發送821到106557877
【專題】《溫州一家人》登陸央視
徵集:推薦身邊的「溫州一家人」 邀網友記錄溫商故事
編者按:在溫州城的歷史記憶中,商海沉浮的故事是許多溫州人都曾經歷的。正是因為溫州人與生俱來的經商因子和韌勁,溫州才被外面的世界所記住。
近日,溫州網發起「尋找你身邊的『溫州一家人』」活動,邀請網友推薦自己或者身邊的溫商家庭,溫州網以視頻、微博、圖文等形式記錄下他們的故事,重現溫州人當年艱苦創業的激情歲月,傳遞溫商正能量。
開始吧,讓我們閱讀他的故事——
人物檔案:王碎奶,電視劇《溫州一家人》中主人公銀花的原型。永嘉橋頭紐扣市場的元老級人物
推薦人:電視劇《溫州一家人》第四集中,銀花初次嘗試在河邊的市場上擺攤賣紐扣。看到這一幕,不少溫州觀眾馬上聯想到了永嘉橋頭紐扣市場的元老——王碎奶。劇組主創介紹,銀花這段經歷的原型就是王碎奶。
今年65歲的王碎奶作為溫州改革開放十大風雲人物之一、橋頭紐扣市場創始人之一,現在四個子女都有了各自的紐扣廠和皮件廠,她也從忙碌的生意場上退了下來,在家裡養花種蘭安享晚年。回憶起三十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的那段崢嶸歲月,王碎奶至今記憶猶新。
窮則思變 瞄準紐扣積壓貨
起先,王碎奶自己務農、丈夫在村大隊當會計,上有兩位老人要伺候,下有四個子女要照顧,僅憑兩分田地,一家幾口連溫飽問題都難以為系。
「那時候橋頭很窮的,地也少,每年種了田就沒事了,而且收成也不夠吃,麥子還青的時候就割來吃了,生活很艱苦。」
窮則思變,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王碎奶看到村裡的葉氏兄弟靠賣紐扣改變了生活,她也動起這門心思。而她瞄準了紐扣廠的積壓貨,以低價買入外地款式好的產品。
「過去那些紐扣廠,比如上海、江蘇的紐扣廠生產的產品主要供應供銷社、商店、百貨公司。那些地方銷量很小,廠里的產品一級、二級品被那些地方挑走了,積壓的貨很多,他那邊積壓著,我們拿過來,循環到全國各地,很好賣。」
王碎奶當初賣扣子的情景
提心弔膽賣扣子
王碎奶說,那時候做生意總是提心弔膽的,生怕被發現後扣上「投機倒把」的帽子,所以只能偷偷摸摸揣著從親戚和鄉親那裡借來的幾百元錢到各地進貨。押著貨回到橋頭老家,從汽車站下來,一個女人挑著上百斤的貨走上幾里地回到家裡,第二天一大早再挑著貨去橋邊自然形成的市場上賣,那個辛苦勁就別提了。
王碎奶講的這段經歷就是《溫州一家人》劇中銀花賣紐扣經歷的原型。不過,辛苦歸辛苦,王碎奶說,當掙到錢後,那感覺可好了。
「500元進的貨,一周能賣光,能賺八九十,百來塊錢。」王碎奶說,那時種田一年到頭來就是幾斤糧食,一年到頭賺不了一百塊,就算天天在地里勞作也賺不到一百塊。做了生意後,一次有了百來塊錢的利潤,真是高興得不得了。
一家人抱團做生意
與電視劇中周萬順一家四口天各一方、各自創業不同,王碎奶一家始終沒有分開,自從她第一次進貨後,全家老少的生活就都圍繞這小小的紐扣開始運轉起來了。
1983年,王碎奶買了紐扣加工機器,自己生產紐扣,沒日沒夜地做。
她的老公辭去隊里會計,回家幫她整理紐扣,公公也每天幫她守攤位。為了做生意招攬客人,七十多歲的老人還學了普通話。孩子們中,年紀稍微長的幫忙裝包。一家人團結一心,一門心思做紐扣生意。
回想起那段艱苦的創業日子,王碎奶的小兒子陳少勇記得可清楚了,今年40歲的陳少勇告訴記者,那時母親的紐扣攤擺在這小橋上,旁邊就是自己上的小學校,雖然還只有屁點大的小孩,也知道母親辛苦,一下課就跑來幫忙。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王碎奶家庭作坊里的設備也鳥槍換炮,1993年擁有了自己的廠房,有了義大利進口的設備,開始流水線作業,生產的紐扣數量、品種比10年前大幅度提升。王碎奶的成績得到大家的認可,從鄉鎮先進到縣、市、省優秀黨員,到全國先進個體勞動者,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各種榮譽也紛至沓來。
在王碎奶的影響下,她的子女們陸陸續續都走上了辦廠經商之路,大兒子在廣州、溫州都辦起了紐扣廠,二兒子開辦了皮件廠,女兒和小兒子也各自辦起紐扣廠並開著門市部,生產的紐扣銷售到世界各地,全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火紅。
我們身邊的「溫州一家人」——50後儒商朱清云:即便當知青 我們還不忘做生意
從小漁村到荷蘭的周阿梅:我從小就有預感出國
黃髮靜:我也曾在巷子里被追著跑
林少芬:溫州人精神讓我創造了美髮王國
推薦閱讀:
※挾「群眾的感覺」殺人太可怕
※人一大,遇到喜歡的人,第一感覺是害怕
※一聲驚雷,感覺這隻汪星人的魂都被嚇出來了
※喬欣給人什麼感覺?
※遇見某個人,才真正讀懂了愛的含義;錯過某個人,才真正體會到了心痛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