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關於印發《突發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戰略》的通知

衛應急發〔2007〕20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部衛生監督中心:為切實做好各類突發急性傳染病的防控工作,提高突發急性傳染病的防控水平和應對能力,保護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根據當前我國防治突發急性傳染病面臨的挑戰,從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出發,我部組織制定了《突發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戰略》,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各地實際,認真組織實行。 二○○七年六月二十日突發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戰略 突發急性傳染病(Emergi ng Infecti ous Diseases)是指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對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需要對其採取緊急處理措施的鼠疫以及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以下簡稱「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發生的急性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為做好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衛生條例》(2005)和《亞太區域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戰略》,制訂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戰略》。 一、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形勢傳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當今,突發急性傳染病不斷出現,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突發急性傳染病流行的形勢十分嚴峻。2003年新發現的SARS疫情,在短時間內迅速波及32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共報告SARS病例8098例,其中死亡774例,病死率達9.56%。自2003年以來,全球共有12個國家發現報告了313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其中死亡191例。歷史上流感大流行曾給人們帶來巨大災難,發生在1918年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先後造成近5千萬人死亡。20世紀末英國首次暴發瘋牛病,隨著瘋牛病的暴發流行,英國、法國、愛爾蘭、義大利、加拿大、香港特區先後出現了變異性克-雅氏病(vCJD)病人,目前全世界vCJD病例已達134人,病死率高達100%。2001年在澳大利亞等國發現梅塔肺炎病毒引起較大規模的支氣管炎和肺炎流行,造成嬰幼兒的死亡。1998-1999年在東南亞出現的尼巴病毒性腦炎,共造成106人死亡,病死率達40%。在非洲、美洲相繼出現的埃博拉出血熱、馬爾堡病毒出血熱疫情發病兇險,且病死率高。 我國是受突發急性傳染病影響較重的國家之一,2003年的非典疫情,僅我國內地就報告SARS病例5327例,其中死亡349人,病死率達6.55%。國家統計局測算的經濟損失高達933億元人民幣,約佔2003年GDP0.8%。自2005年10月以來,我國內地已經發現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24例,其中死亡15例。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提出「全球警惕、採取行動、防範新出現的傳染病」。美國、加拿大及泛美國家和地區先後制定了突發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戰略。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東南亞區和西太平洋區聯合制定了《亞太區域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戰略》,突發急性傳染病的防控工作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任務。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發生與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對公眾健康的潛在威脅不斷增加,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形勢十分嚴峻: (一)氣候等自然生態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0.6℃,氣溫升高和降雨量增多,增加了傳染病病原體生長繁殖的機會。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全球氣溫升高將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 (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流動日益頻繁。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流動人口已超過1億人。由於流動人口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基礎性防病工作難以保證連續和穩定,容易導致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傳播和蔓延。 (三)生態系統失衡,環境質量下降,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如廢氣、廢水、廢渣、放射性物質等的過度排放,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而且也會引起生物體變異,產生新的致病微生物,導致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發生。 (四)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對資源需求的擴大,人類生產和生活範圍不斷拓展,人與自然界中的宿主動物和媒介生物接觸的頻率及方式有所改變,一些原本在動物間傳播的動物疫病開始向人間傳播,導致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發生。 (五)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均衡,農村地區生產、生活方式相對落後。目前,農村地區家禽、家畜飼養非常普遍,散養比例大,人和家禽、家畜接觸密切,容易造成禽流感等疾病的發生。農村環境衛生狀況和基礎衛生設施相對較差,不良衛生習慣尚難得到根本改變,容易造成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六)我國民族眾多,生活方式不同,飲食習慣各異,部分地區的居民延續著食用野生動物、生食海產品或禽類的習慣。有些地區的居民,將獵捕野生動物作為經濟來源,增加了接觸野生動物的機會,人畜共患病傳播的時間空間被放大。 (七)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交通工具現代化,致使國家之間和地域之間人員往來、物資流通更加廣泛,增加了傳染病通過交通工具遠距離傳播的危險。 (八)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傳染病病原體的研究不斷深入,甚至可以通過生物技術在實驗室合成新的致病微生物。然而,生物安全管理依然存在漏洞,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構成新的隱患。 (九)儘管人類在防治傳染病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掌握了一些有效的科技手段,但對突發急性傳染病認知程度仍非常有限,防控和救治的成本昂貴。因此,預防為主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方針。 二、防控戰略目標 (一)總體目標站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重視並加強突發急性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制定突發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中長期策略,建立健全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應對機制、預案體系,堅持早期預防、及時預警、快速反應、有效控制的原則,不斷提高應急處置能力,防止或減少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發生及流行,降低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危害,保護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具體目標1.發現和減少突發急性傳染病發生的危險因素。2.提高對突發急性傳染病暴發的早期預警能力,建立突發急性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逐步建立癥狀監測報告系統。3.建立健全有效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應急處置機制。4.建立健全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預案體系,加強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基礎準備。5.建立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聯防聯控機制,加強部門間、地域間以及國際社會間的溝通與合作。6.搭建中央和省級突發急性傳染病科研攻關的技術平台。以病原微生物、預防性疫苗、救治藥物和檢測方法作為主要方向,開展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7.培養和儲備專門的專業技術人才,設立專項資金予以保障。8.建立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病原分子分型資料庫,科學、有效處置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9.研究我國新發人畜共患傳染病的分布、流行規律、感染情況及傳播媒介,為防範突發急性傳染病提供基礎數據。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強對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領導1.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流行,嚴重威脅公眾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甚至威脅國家安全。各地應將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工作納入衛生髮展整體規劃,切實加強領導,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堅持預防與應急並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不斷完善防控措施。2.制定和實施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有關的人員培訓、物資儲備、重點實驗室建設、現場控制、醫療救治等中長期規劃。加大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投入。3.制訂突發急性傳染病醫療救治政策,醫療救治專項經費支持、保障醫療衛生機構及時對患者進行突發急性傳染病排查、診斷、治療以及密切接觸者管理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突發急性傳染病應對機制1.指揮協調機制。突發急性傳染病應對工作應體現政府領導、專家參與、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專業機構實施、部門配合的指揮協調機制。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範圍、性質和危害程度,建立分級管理和分級響應機制。衛生部和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突發急性傳染病諮詢專家組,充分發揮專家的諮詢參謀作用,收集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信息,進行風險評估,提出防控對策。上級衛生部門應指導下級衛生部門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診斷和醫療救治,並配合當地政府做好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應急處置工作。完善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在衛生部與各省指揮決策骨幹網的基礎上,擴展與有關部門的橫向聯絡,形成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決策網路,滿足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時應急指揮的需要。2.信息溝通機制。衛生部門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全球觀,與國內相關部門建立信息溝通機制,定期通報國內外疫情,防控工作進展,發展規劃等信息,及時獲取國境衛生檢疫、國外疫情動態等與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相關的信息,掌握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動態。建立突發急性傳染病反饋和共享平台,使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工作人員實現信息共享。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醫療機構的信息反饋,加強實驗室診斷結果對臨床救治的信息反饋等。切實加強機構之間、專業人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提高突發急性傳染病現場風險溝通和管理能力。制訂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的風險溝通計劃,營造出社會穩定、公眾參與的有利環境,科學有效地防控突發急性傳染病。3.部門協作機制。突發急性傳染病多來源於動物或由國外輸入,要建立並完善衛生、農業、林業、國境衛生檢疫等部門的協調合作機制,共同研究重大突發急性傳染病的防控對策,開展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監測,形成聯防聯控的工作格局。 (三)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減輕突發急性傳染病危害1.加強健康宣教,提高公眾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認識和防範能力。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鼓勵公眾積極配合突發急性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2.採取疫苗免疫、媒介控制、旅行勸告、檢疫通告、隔離等措施控制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3.加強管理,落實責任,減少醫源性感染和實驗室感染的發生,以及耐藥性致病菌的產生,降低環境因素引起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的風險。4.加強對野生動物管理,避免公眾接觸、食用野生動物,降低野生動物源性突發急性傳染病傳播給人的風險。加強活禽市場管理,規範活禽養殖、免疫、運輸、銷售行為,減少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風險。 (四)加強突發急性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高早期預警能力1.完善監測系統。在現有傳染病監測系統的基礎上,開發並建立以突發急性傳染病為重點的綜合性監測系統,逐步完善對重要臨床症候群、不明原因死亡、藥品及衛生用品銷售、學生缺課、實驗室病原學等綜合監測,提高對突發急性傳染病早期發現和預警能力,不斷改進監測手段、提高監測質量。2.發揮醫療機構在疾病監測中的哨點作用,提高醫務人員早期發現、報告傳染病疫情的意識和能力。醫療機構指定專人負責突發急性傳染病及其相關因素的監測工作,制訂突發急性傳染病發現、報告、轉診、密切接觸者管理等制度,加強監督檢查,嚴格落實防控措施。3.加強醫療機構傳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和信息化建設,逐步將醫療機構日常報告信息系統與網路直報系統互通,動態收集分析傳染病主要癥狀信息,及早發現突發急性傳染病。4.開展媒介生物和宿主監測,建立生物樣品資源庫。與農業、林業等部門配合,開展動物疾病監測,關注動物的異常發病和死亡,做到突發急性傳染病監測哨點前移。5.提高突發急性傳染病早期預警能力。綜合利用各種監測資料,組織專家進行風險評估,分析疾病發生的規律和特點,及時對突發急性傳染病進行預警。研究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早期預警指標體系,制定早期預警技術方法。建立國家、省級、市級三級突發急性傳染病預警平台,提高突發急性傳染病早期預警能力。 (五)提高實驗室的檢測能力,為突發急性傳染病診斷提供技術支持1.在現有實驗室條件和設施的基礎上,分區域建設重點突發急性傳染病實驗室,充分發揮各個實驗室的特長和優勢,研發突發急性傳染病的診斷方法和試劑,為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快速診斷提供技術儲備。2.建立網路實驗室,逐步建立起方法和標準統一的全國公共衛生實驗室監測網路系統,提高實驗室安全水平和突發急性傳染病診斷能力。設立國家突發急性傳染病參比實驗室和省級突發急性傳染病中心實驗室,配備必要的實驗室設施,引進和開發一些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檢測、診斷方法。加強與有關科研院所實驗室之間的聯繫與合作,全面促進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診斷水平的提高。3.制訂實驗室標本採集、運輸、和實驗室生物安全規範。建立規範的生物樣本庫,為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甄別與比對提供資源。 (六)加強人力資源開發,提高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能力1.建立健全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人員培訓機制,制定培訓規劃。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建立突發急性傳染病專家庫,組建應急反應隊伍。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制定突發急性傳染病培訓計劃,組織編寫培訓教材並提供師資,為各地應急隊伍提供支持。2.建立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培訓基地。結合疾病控制培訓基地的布局,根據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特點和需要,分區域建立突發急性傳染病培訓基地,開展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培訓工作。3.適時組織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應急處置模擬演練,檢驗應急預案和應急反應隊伍的實戰能力,找出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反應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及時查漏補缺。4.廣泛開展對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有關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發現、報告、防護、密切接觸者管理的全員培訓,提高其發現、報告和處置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意識和能力。5.組建突發急性傳染病援外應急處置小組,必要時赴國外學習了解和幫助處置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同時作為我國應對輸入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技術力量儲備。 (七)做好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物資和技術儲備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生產能力以及技術儲備機制,完善疫苗及藥物、試劑等應急物資的調運機制,明確財政經費保障政策。做好應急物資的儲備及供應,用於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暴發流行。成立專門的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物資儲備機構,建立物資儲備信息庫。做好新亞型流感病毒疫苗生產技術和中西藥品、以及其它突發急性傳染病疫苗和藥品儲備。 (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預案,堅持依法防控突發急性傳染病根據《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制定、補充相關的突發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預案。對已經在國外發生並有可能輸入我國的突發急性傳染病,在借鑒國外的防控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我國的應急處置預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對突然發生的不明原因疾病,可以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防控措施。借鑒SARS防控經驗,對突發急性傳染病,根據防控工作的需要,及時建議國務院將其納入法定傳染病管理範疇。完善新亞型流感病毒大流行應急預案和SARS應急預案,制定炭疽、脊髓灰質炎暴發流行應急預案和不明原因疾病應急處置方案。 (九)根據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實際需求,開展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基礎科學及應用技術研究從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著力解決防控工作中的困難,結合我國當前突發急性傳染病研究的進展和現狀,進行突發急性傳染病應用科學理論和應用性技術以及疫苗和治療藥品等研究。重點開展SARS、新亞型禽流感疫苗和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治療藥物以及突發急性傳染病診斷試劑的研究。 (十)積极參与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開展1.認真履行《國際衛生條例》(2005)規定的各項義務,積極加入全球性和地區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突發急性傳染病監測網路和實驗室網路,廣泛開展國際突發急性傳染病合作研究和控制項目,努力提高我國在各種突發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方面的技術水平。分享我國在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方面積累的經驗,對需要幫助的國家給予技術支持。通過與世界衛生組織或其他國家的合作,參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研究和調查控制項目。2.加強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的雙邊及多邊合作,了解周邊國家和地區突發急性傳染病的特點和流行趨勢,提前做好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輸入的各項準備工作。
推薦閱讀:

二〇〇五年七月為寶林寺尼眾關於乞食的開示
任進:關於基本法和特別行政區制度的基本問題
關於佛教出家人衣食住行的問答交流貼
關於健康睡眠的十件事

TAG:控制 | 傳染病 | 衛生 | 戰略 | 衛生部 | 關於 | 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