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皮克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在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塞普勒斯一位王子皮格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時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後又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視著她,時間久了,忽然有一天這個美女竟然有了生命。受這個故事的啟發,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羅森塔爾和雷諾爾·賈可布森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應。他們把這種效應稱為「皮克馬利翁效應」,人們也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曾在美國一所學校進行了一項所謂「預測學生未來發展」的研究,調查後向教師提供了一份秘密的學生名單。他們告訴這些教師說,名單上的學生根據心理測量最具發展潛力,而實際上,這份名單是隨機抽取的,並有意安排了一個班中的兩名「差生」。8個月後,重新回到這個學校調查發現,奇蹟出現了:名單上的學生其成績都名列各班的前茅,包括原來所謂的「差生」。 羅森塔爾的實驗表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在實驗中,他們隨意抽取一組一年級學生,爾後告訴這些學生的老師,這些學生經過特別的測驗被鑒定為「新近開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將來產生「學業衝刺」的無窮潛力。以後,師生們在各方面對他們另眼相看,老師們積極、恰當地引導。他們不知不覺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各方面分外努力。結果發現,當教師期待這些學生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智慧進步時,他們果然在一段時間後取得比對照組學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數。研究者解釋說:這些學生的進步,主要是教師期待的結果,即這一效應就是由對教育對象的尊重、信任、熱愛和對其更高的人際期待而產生的「羅森塔爾效應」。

人們通常用這樣來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期望對於人的行為的巨大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羅森塔爾效應」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任今朝

一、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

在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塞普勒斯一位王子皮格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時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後又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視著她,時間久了,忽然有一天這個美女竟然有了生命。受這個故事的啟發,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羅森塔爾和雷諾爾·賈可布森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應。他們把這種效應稱為「皮克馬利翁效應」,人們也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的實驗表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在實驗中,他們隨意抽取一組一年級學生,爾後告訴這些學生的老師,這些學生經過特別的測驗被鑒定為「新近開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將來產生「學業衝刺」的無窮潛力。以後,師生們在各方面對他們另眼相看,老師們積極、恰當地引導。他們不知不覺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各方面分外努力。結果發現,當教師期待這些學生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智慧進步時,他們果然在一段時間後取得比對照組學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數。研究者解釋說:這些學生的進步,主要是教師期待的結果,即這一效應就是由對教育對象的尊重、信任、熱愛和對其更高的人際期待而產生的「羅森塔爾效應」。

二、「羅森塔爾效應」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培養感情,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師生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老師的品德或威信甚至能決定學生學與不學、喜歡與討厭某一學科,這是一種感情遷移現象。因此溝通師生情感、達成師生間的雙向理解十分重要。教師要在課堂上以親切、友好、大方的教態及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課下要有計劃地找學生促膝談心,了解他們的學習態度、困難和體會以及他們對教學的看法、要求。

2-排除心理障礙,錯而後通

任何有效的教學活動都必須是學生的積極活動。積極活動以創造性的思維為前提,創造性活動不可能在心理壓抑、缺乏自信、恐懼等狀態下進行。心理障礙中最大的是害羞、怕錯、無自信,三者又是以怕錯為主。錯誤在英語學習中是不可避免的。教師不可過多地指責學生在語言操練中出現的錯誤,而要鼓勵他們大膽進行聽、說、讀、寫的英語實踐活動,使他們能勇於從錯誤中求進步,便可形成「排除心理障礙,錯而後通」的良性循環。

3-總結成績,及時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們是憑藉別人對自己的反應作出自我判斷的。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找出他們的積極因素。當他們取得成績時,老師要在全班面前表揚他們,這樣會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快慰和成就感,使得他們信心倍增。當他們出現錯誤時,教師要體諒學生,態度和藹、委婉地指出錯誤,並多肯定他們取得的成績和進步,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常對學生講「Trust yourself」、「Try your best」、「Never give up」、 「We believe we are the best」等等激勵話語,並鼓勵學生大膽地「表現自己」。常讓學生登台輪流演講或複述課文等,時間一長,學生們就會由膽怯、彆扭到自然、大方。對於差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懷,盡量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提的問題不要超過他們的能力範圍,並且要多表揚多鼓勵。

愛是成長的動力——從皮格馬利翁效應看「差生」的轉化

1968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曾在美國一所學校進行了一項所謂「預測學生未來發展」的研究,調查後向教師提供了一份秘密的學生名單。他們告訴這些教師說,名單上的學生根據心理測量最具發展潛力,而實際上,這份名單是隨機抽取的,並有意安排了一個班中的兩名「差生」。8個月後,重新回到這個學校調查發現,奇蹟出現了:名單上的學生其成績都名列各班的前茅,包括原來所謂的「差生」。  這就是教育心理上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效應呢?這就是師愛與積極的期望在起作用。對於「差生」教師想原來自己看走了眼,過去怎麼看這些學生都不順眼,現在看還有不少「閃光點」,自己打心眼裡開始喜歡這些學生了。由此對學生更關心了,對他們的輔導更細心更有耐心了,並且言談舉止都滲透著對這些學生積極的更高更好的期望。學生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這些「差生」也切實感到了教師的殷切期望與濃濃的愛心,這成為他們轉化的巨大動力,教師「看得起」自己了,自己也不破罐破摔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雕塑神,他把一根象牙雕成了一尊美麗的少女像。在雕塑過程中,他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付出了巨大的愛心與期望,最終感動了宙斯,把少女復活了。羅森塔爾用這個神話典故告訴我們:巨大的愛心、期望都能使不具生命力的雕像復活,更何況我們教育所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具有巨大潛力的學生!  從皮格馬利翁效應可以看出,「差生」並非是無藥可救的,關鍵是要找到切實可行的教育措施。其中教師的愛與積極的期望就是關鍵因素。從心理學上講,這些愛與期望對學生會產生積極的暗示作用,是「差生」轉變的關鍵。很多「差生」也想轉變好,但一看到教師那種不屑一顧的神態,一聽到教師那充滿失望的口氣,一接觸到教師那不耐煩的心理,「差生」想學好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挫傷,積極向上的心理「火花」被澆滅了,積極上進的勇氣喪失殆盡。

皮格馬利翁期望效應   人們通常用這樣來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期望對於人的行為的巨大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研究人員提供給一個學校一些學生名單,並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該校有幾名天才學生,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它學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  與此實驗相反,對少年犯罪兒童的研究表明,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不良期望的影響。他們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的錯誤而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籤,這種消極的期望引導著孩子們,使他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

由此可見,積極期望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有多大,相反消極的不良期望對人行為的影響也不容置疑。

社會心理學效應之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里的塞普勒斯國王,他愛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個少女像,並且真誠的期望自己的愛能被接受,這種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愛神阿芙狄羅忒,就給了雕像以生命。雖然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期望而使"雕像"變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鮮見。

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人們通常用這樣來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

管仲在做齊國的宰相以前曾經負責押送過犯人,但是,與別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並沒有親自押送犯人,而是讓他們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預定日期趕到就可以了。犯人們感到這是管仲對他們的信任與尊重,因此,沒有一個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趕到了預定地點,由此可見,積極期望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有多大。

古人說"用人不疑",也就是這個道理,任用別人,就應該相信別人的能力,給別人傳達一種積極的期望。

談教師期待及其對學生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美國兩個教育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 Rosenthal)和傑克布森(L. Jacbson)做了一個與上述案例非常相似的教師期待實驗:他們先在某小學中對六個年級的學生進行了智力測驗,但告訴教師這是「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他們並不根據智力測驗的結果,而是隨機抽取了20%的學生,並告訴這些孩子的任課老師:他們的發展潛力非常大,以這種方式使教師對這些學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期待。八個月後,當再次對這六個年級的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奇蹟出現了:被「界定」為發展潛力「非常大」的孩子的智商與其他孩子相比有了提高,而且教師對這些學生的評價是「求知慾很強」。羅森塔爾等借用了古希臘的神話故事比喻這一教師期待效果:皮格馬利翁效應——古代塞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迷戀自己雕刻的一尊女像並日夜祈禱希望能和她一起生活,愛神知道後為其真誠所感動,就賦予了雕像生命,皮格馬利翁終於如願以償。後來人們就把這種期待所帶來的期待對象的戲劇性變化稱作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把它引進教育心理學領域,後人也把他直接叫做「羅森塔爾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良好的期待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變化。


推薦閱讀:

食在羅森,中醫教你健康吃之早餐篇
巔峰未至 便利店鏖戰上海灘

TAG:羅森 | 效應 |